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仕丽  杨清武  董兆君 《医学争鸣》2002,23(14):1271-1273
目的 探讨硫芥中毒动物淋巴细胞的损伤特点及中毒早期白细胞介素的浓度变化作为硫芥毒性损伤诊断的可能性 .方法 分离大鼠脾淋巴细胞培养 ,经 10~ 10 0 0 μmol·L- 1 芥子气染毒 30 min,以单细胞凝胶电泳法 (SCG )检测DNA损伤 ;同时测定硫芥中毒大鼠血液 IL- 2和 IL- 6浓度 .结果 中毒后淋巴细胞 DNA迁移率和受损细胞百分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 (r=0 .6 3,P<0 .0 1) ;培养液中 IL- 2和IL- 6浓度明显降低 ,IL- 6含量为 (46 8± 16 ) μg· L- 1 ,4 h开始下降 ,72 h降至 (177± 16 )μg· L- 1 (P<0 .0 1) ,12 0 h有所回升 ,但仍然明显低与对照 (P<0 .0 1) .其中 IL- 2几乎难以检出 .结论 硫芥中毒早期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明显抑制 ,SCG检测 DNA损伤用作评价硫芥细胞毒性指标在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硫芥对大鼠淋巴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目的 探讨硫芥中毒对淋巴细胞的作用机制,为寻找硫芥中毒早期改变的敏感指标和提高中毒的防护水平奠定其础。方法 建立硫芥中毒淋巴细胞模型,分别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淋巴细胞DNA损伤;用镀铜镉还原法和一氧化氮合成酶试剂盒检测中毒后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硫芥中毒后4h淋巴细胞DNA明显损伤,72h最明显,5d开始恢复;中毒后NO、NOS的变化相似,4h明显升高,1d达到峰值并于3d开始恢复。NOS的抑制剂(L-NAME)可明显降低NO的含量,但对实验组NOS的活性无明显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4h淋巴细胞凋亡明显,而1、3d几乎无凋亡产生。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4h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的征象,而1、3d则表现为细胞死亡。结论(1)SCG法敏感、经济、简便、可用于硫芥中毒细胞毒性、中毒程度的评价,在早期诊断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中毒后因NOS的活性升高导致NO的升高而产生细胞毒作用可能是硫芥的中毒机制之一;(3)细胞凋亡参与了硫芥的中毒过程,亦可能是其中毒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硫芥对大鼠淋巴细胞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硫芥中毒后淋巴细胞谷胱甘肽含量变化.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脾淋巴细胞,与硫芥共同进行体外培养.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氧化型谷胱甘肽(oxidizedglutathione,GSSG)含量变化,结果淋巴细胞活力在硫芥中毒后降低水平与细胞内GSH含量呈直线相关关系.硫芥中毒8 hGSH含量开始下降,8~12 h维持在低水平,24~48hGSH进一步下降;GSSG含量24~48h显著低于对照水平;GSH/GSSG比值在8 h后显著降低.结论硫芥中毒淋巴细胞活力与谷胱甘肽含量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氧自由基在硫芥中毒复合烧伤对大鼠小肠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硫芥中毒组、30%TBSAⅢ度烧伤组、中毒复合烧伤组,观察动物致伤后2、6、12、24、48、72 h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回肠组织病理学的改变情况.结果 单纯及复合伤均导致动物外周血中SOD活力明显下降(P<0.01),MDA含量、DAO活性显著上升(P<0.01),复合致伤组与单纯烧伤以及单纯中毒组有明显差异(P<0.01);致伤后小肠组织结构损伤明显,损伤程度与损伤时间呈正相关,复合伤组的改变较相同时相点单纯损伤组明显.结论 硫芥全身中毒早期,小肠即受到损伤,在复合烧伤的情况下所导致的该损伤更为严重,氧化应激反应也更为剧烈.提示自由基与硫芥中毒复合烧伤对大鼠小肠的损伤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硫芥对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inese hamster fibroblast cell line,CHL)DNA的损伤作用及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CHL分为2组,均以10、100、1000μmol/L硫芥染毒,其中1组以10mmol/L的GSH加以保护,分别在不同时间点(即刻,6、24、48、72 h)收集细胞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assay,SCG)检测。结果 硫芥染毒组CHL的DNA迁移率和迁移度在染毒后6、24、48、72h均显著高于相应时刻的生理盐水组和溶剂对照组(P〈0.01)。GSH保护组DNA迁移率和迁移度亦显著增高(P〈0.01),但较之单纯硫芥染毒组DNA迁移率下降了13.0%-52.5%,迁移度亦显著下降。结论 硫芥对CHL的DNA有损伤作用,呈时间、剂量关系。GSH对DNA的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TNF-α和IL-6,观察贵州产垂序商陆水煎剂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的影响.方法取PNS患者外周血分离血清和淋巴细胞,后者于含商陆水煎剂(终浓度10mg/ml)的培养液中培养72h,测定血清和培养上清的TNF-α和IL-6.结果PNS患者血清及培养上清中IL-6、TNF-α含量均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0.001);加商陆水煎剂培养后上清中IL-6、TNF-α含量显著下降(P<0.001).结论PNS患者血清TNF-α和IL-6升高,贵州产垂序商陆水煎剂能使其淋巴细胞TNF-α和IL-6产量明显下降.研究结果为用贵州产垂序商陆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CD4+T淋巴细胞在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移植成功后的32只大鼠受体随机分为4组,即再灌注观察1 h、1.5 h、2 h和4 h组,另取8只大鼠作为对照组。4组移植之后均给予50%N2+50%O2通气,再灌注后1 h、1.5 h、2 h和4 h分别处死受体,取外周血和移植肺组织,通过酶联免疫方法测量外周血和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分泌的因子:IL-2、IL-4、IL-10和IFN-γ的浓度,另外取部分移植肺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4+T淋巴细胞在移植肺中的浸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再灌注后外周血中IL-2和IFN-γ在1.5 h和2 h时间点升高明显(P0.05),在4 h点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外周血中IL-4在1 h和1.5 h没有变化,再灌注后2 h和4 h时间点升高(P0.05);而IL-10在再灌注后1 h和1.5 h升高(P0.05),2 h和4 h点下降,与基础值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再灌注后组织匀浆中IL-2升高(P0.05),但在再灌注后4 h点有所下降(P0.05);组织匀浆中IFN-γ在再灌注后1.5 h后升高(P0.05),在1.5 h时达到高峰(P0.05),在2 h和4 h点开始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匀浆中IL-4在灌注后1 h开始升高(P0.05),在再灌注后4 h后达到高峰(P0.05);IL-10在再灌注后1 h达到高峰(P0.05),然后开始下降,再灌注后4 h与对照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4+T淋巴细胞在再灌注后1 h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P0.05),再灌注4 h后,下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CD4+T淋巴细胞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不仅仅分泌损伤性因子IL-2和IFN-γ,损伤移植肺组织,还通过Th2细胞分泌的保护性因子IL-4和IL-10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及高压氧(HBO)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72例中、重度ACOP患者分为常压氧(NBO)治疗组32例及高压氧(HBO)治疗组40例,采用放免法测定各组患者于入院时即刻、24h.7d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ACOP入院时即刻TNF—α、IL-6、IL-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4h后开始下降,至第7天时降至最低水平,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中毒后IL—10水平减低(P〉0.05),24h后开始升高(P〈0.05),7d时明显升高(P〈0.01)。HBO组各种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较NBO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TNF-α、IL-6、IL-8、IL-10参与ACOP的病理过程,HBO可减轻ACOP后的免疫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9.
硫芥对大鼠脾脏淋巴细胞线粒体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硫芥对大鼠脾脏淋巴细胞线粒体的损伤作用.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脾淋巴细胞,与硫芥共同进行体外培养.用琼脂糖DNA凝胶电泳观察细胞凋亡的发生;用Western blot观察Cyt-c释放.用MTT法检测线粒体功能状态,以罗丹明123标记的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结果 100 μmol/L硫芥作用4 h线粒体功能就有降低,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二者间呈直线相关.硫芥中毒早期即可引起淋巴细胞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和细胞凋亡(DNA ladder).结论硫芥可引起大鼠脾淋巴细胞线粒体明显损伤,线粒体参与了硫芥的细胞毒性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伤后早期β淀粉样前体蛋白及其多项炎性因子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3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伤后1h、6h、12h、24h、48h及72h的脑脊液中β淀粉样前体蛋白水平及血清中IL-1β、IL-6、IL-8、TNF-α、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的脑脊液β淀粉样前体蛋白水平及血清IL-1β、IL-6、IL-8、TNF-α、CRP水平均呈现升高趋势,血清IL-1β含量在伤后6h达到峰值,48h开始下降,脑脊液β淀粉样前体蛋白及血清CRP含量在伤后24h达到峰值,β淀粉样前体蛋白水平维持在峰值水平,血清CRP开始下降,血清IL-6、IL-8、TNF-α含量则于伤后48h达峰值,伤后72h血清TNF-α含量开始下降,IL-6、IL-8含量持续在较高的水平,且重度患者变化幅度要大于轻度及中度患者(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早期β淀粉样前体蛋白及血清IL-1β、IL-6、IL-8、TNF-α、CRP水平均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对于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发展转归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足月新生儿T淋巴细胞凋亡特性及其影响因素。②方法 以健康成人为对照 ,采用凋亡细胞计数和片段DNA电泳观察足月新生儿T淋巴细胞凋亡特性 ;用免疫荧光法、ELISA法分别检测足月新生儿CD2 5,CD3 8表达率和IL 2 ,IL 6产生能力 ,并分析其与凋亡率的相关性。③结果 经PHA刺激培养 2 4,48h足月新生儿T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成人组 (t=32 .2 5 8,2 1.6 80 ,P <0 .0 1) ;足月儿组培养 0 ,48h的CD3 8表达率与T淋巴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 (r=0 .894,0 .774,P <0 .0 1) ,而培养 48h的CD2 5表达率与T淋巴细胞凋亡率呈负相关 (r =- 0 .886 ,P <0 .0 1) ;足月儿组IL 6产生水平明显低于成人组 (t=6 .741,P <0 .0 1) ,而T淋巴细胞凋亡率与IL 2 ,IL 6产生水平皆无相关性。④结论 凋亡过剩是新生儿T淋巴细胞功能不成熟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降低及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凋亡在川病(KD)发病中的作用。以正常儿童PBMC为对照,观察KD患者PBMC体外经anti-CD3刺激培养后的凋亡细胞百分率和片断DNA分析;测定PBMC体外PHA导培养产生IL-6水平,并利用流式细胞你和斑点杂交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P^53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比较,KD患者PDMC体外培养产生IL-6水平明显增高,凋亡细胞百分率降低,片断DNA出现时间延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胃癌术后病人白介素-2(IL-2)治疗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血清白介素-2受体(SIL-2R)和血清白介素-12(IL-12)水平的变化,对胃癌术后患者的免疫机能的影响进行评价。方法:胃癌术后患者64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IL-2,另一组为对照组。用药前、后分别行IL-12和SIL-2R测定以及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淋巴细胞的表型。结果:用药后血清IL-12及CD4^ 、CD8^ 、CD56^ 比用药前明显升高(P<0.05)。而SIL-2R明显下降(P<0.05)。结论:应用IL-2治疗胃癌术后患者,其细胞免疫机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Oxidative damage to DN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diabetic complications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oxidative DNA damage in diabetic patient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oxidative DNA damage with diabetes and diabetic nephropathy. Methods 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SCGE) was used to detect the DNA strand breaks i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and oxidative DNA damage product and serum 8-OHdG were determined by a competitive ELISA in 47 cases, including 25 patients without diabetic complications, 22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and 25 normal control subjects. Results Diabetic patients showed greater oxidative damage to DNA. The percentage of comet cells and the length of DNA migration (comet tail length) of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than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out vascular complications (P〈0.0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erum 8-OHdG in diabetic patients compared with normal subjects (P〈0.05). Moreover, serum 8-OHdG was much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than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out vascular complications (P〈0.05). Coneluslon There is severe oxidative DNA damage in diabetic patients. Enhanced oxidative stres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组(4月和24月龄)大鼠和连续灌胃给予中药复方962 3个月的老年大鼠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情况。方法:利用快速、灵敏的单细胞电泳技术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来观察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以彗星样细胞出现率(计数一定量细胞中彗星样细胞所占的比例)、占彗星长度(“彗星”电泳方向上的最大长度)和尾距(尾部DNA占总DNA的百分比与头尾部中心间距的乘积)来评价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程度。结果:发现老年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彗尾样细胞出现率显著高于青年大鼠(P<0.01),复方962不仅能明显降低老年大鼠的淋巴细胞的彗尾样细胞出现率,而且能明显降低老年大鼠外周血彗星样细胞的总彗星长度和尾蹑(P<0.01)。结论:实验表明复方962对老年大鼠淋巴细胞DNA的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卡介苗对哮喘小鼠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卡介苗 (BCG)对哮喘BALB/c小鼠外周血及肺泡灌洗液 (BALF)中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卵蛋白诱导的BALB/c小鼠哮喘模型 ,以BCG处理 ,用彗星法计数哮喘动物外周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凋亡淋巴细胞百分比 ,用二苯胺法定量分析DNA的损伤率 ,比较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BCG组的淋巴细胞凋亡及损伤情况。结果 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凋亡率 :阳性对照组为 (2 1 5± 0 44) % ,BCG组为 (4 0 3± 0 30 ) % ,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BALF中淋巴细胞凋亡率 :阳性对照组和BCG组分别为 (1 0 8± 0 69) %和 (2 70± 0 82 )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外周血DNA损伤率 :阳性对照组为 (7 2 2± 8 66) % ,BCG组为 (9 36± 0 1 5) % ,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阴性对照组的各项指标与BCG组相比 ,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BCG可以促进哮喘小鼠的淋巴细胞凋亡 ,加速炎性细胞消除 ,从而起到治疗哮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与DNA损伤的关系以及不同感染模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三阳和小三阳患者)DNA损伤情况.方法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检测对照组和不同感染模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情况,采用彗星分析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淋巴细胞损伤率、彗星尾长(Tail Extent)、彗星尾DNA百分含量(Tail %DNA)、彗星尾惯量(Tail Inertia)、Olive尾距(Olive Tail Moment)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经SCGE技术后得HBV感染与DNA损伤断裂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小三阳组间DNA损伤断裂有统计学差异(P〈0.05). 小三阳组经SCGE技术后所得彗星图像可见有少量彗星尾.大三阳组经SCGE技术后所得彗星图像可见有明显彗星尾.慢性乙型肝炎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与对照组比较彗星尾长、尾惯量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感染模式的乙型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比较,尾长、尾DNA百分含量和尾惯量在统计学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BV感染可能造成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且不同感染模式的损伤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延迟复苏对犬40%血容量失血后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Beagle犬8只,按全身血容量的40%半小时放血完毕。伤后24h开始液体复苏,伤后第二个24h按失血量的3倍给予乳酸林格液,48h后给予生理需要量。记录动物72h死亡率,采集伤前及伤后1、4、24、48、72h的外周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凋亡率、增殖能力、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并计算其比值。结果与伤前比较,失血性休克后1、4、24、48、72h各点T淋巴细胞凋亡率均较伤前显著降低(均P〈0.05):伤后24h和72h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较伤前降低,但24h和72h之间无显著差异。伤后CD4^+T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CD8^+T细胞比例较伤前显著增加。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于伤后1h开始下降,伤后4、24、48、72h均比伤前显著降低(P〈0.05);但复苏前后无显著差别。结论犬40%血容量失血导致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持续抑制,延迟复苏并不能有效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经Fas系统介导凋亡的敏感性变化。方法:经植物血凝素活化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用IL-2培养1,4,7d后,经抗Fas单抗诱导其凋亡,分别检测其凋亡现象,比较各组凋亡率,并以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分别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活化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用IL-2培养0,1,4,7d后,经抗Fas单抗诱导24h,其凋亡率随IL-2培养时间的延长及抗Fas单抗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增中,存活率显著降低,即与IL-2的培养有时间依赖性,与抗Fas单抗有剂量依赖性。结论:IL-2的孵育可增加活化淋巴细胞对经Fas途径介导凋亡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