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各种栓塞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的7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常规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及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72个,完全或近全栓塞率为83.3%,部分栓塞率9.7%,永久性致残率2.8%,死亡率1.4%。20例患者随访2~13个月,平均6.5个月,均无颅内出血或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相对安全有效的选择,各种新型栓塞技术、栓塞材料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逐步积累将使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16例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分析。结果16例该介入手术的患者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10倒致密栓塞,6例大部份栓塞,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及邻近主要血管分支通畅,14例临床随访3~24个月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加强对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尤其是抗凝治疗的护理、防止动脉瘤再出血及防止血管痉挛等护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的临床经验,通过术后随访其疗效,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我科行血管内治疗的28例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通过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结果28例患者共计28枚动脉瘤:5枚行动脉瘤囊内弹簧圈栓塞;23枚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束时,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准确无移位,支架内血流通畅,通过门诊、电话、随访3个月至24个月,28例患者Ran-kim评分0-4分.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高血分流率的存在,大部分动脉瘤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的临床经验,通过术后随访其疗效,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我科行血管内治疗的28例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通过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结果 28例患者共计28枚动脉瘤:5枚行动脉瘤囊内弹簧圈栓塞;23枚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束时,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准确无移位,支架内血流通畅,通过门诊、电话、随访3个月至24个月,28例患者Ran-kim评分0~4分。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高血分流率的存在,大部分动脉瘤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  相似文献   

5.
秦伟  胡天刚  王海英  漆素兰  姜扬 《西部医学》2013,25(7):1076-1077,108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47个瘤体,其中28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40例患者栓塞成功39例(97.5%),1例行手术夹闭。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栓塞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颅内难治性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的防治及该技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用NeuroformΠ支架配合可控性GDC栓塞1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术后随访.结果 14例宽颈动脉瘤致密栓塞,2例宽颈动脉瘤不全栓塞.6个月临床随访无再出血及脑梗塞并发症.9例造影随访1例有轻度血管狭窄,其远端血流丰富.结论 血管内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适应证,我们对不能施行常规单纯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复杂动脉瘤病例,行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8例,均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就其相关问题进行如下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机械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安全性、疗效、技术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应用颅内支架辅助瘤颈成形术结合AxiumTM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26例。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植入支架,其中Boston公司的Neuroform支架19枚、Cordis公司的Enterprise支架7枚。术后即可完全填塞20例,大部分填塞6例,载瘤动脉通畅。术后随访6~12个月,未发现出血或脑血栓形成。结论:联合使用支架辅助机械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支架后释放技术显著提高动脉瘤颈覆盖率而达到血管重建目的,使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使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安全性和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水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邱胜利  丁毅  贾德群  曹刘  唐超 《安徽医学》2009,30(5):530-532
目的探讨水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16例动脉瘤破裂者,共17个脑动脉瘤,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应用微导丝、微导管技术,采用水解脱弹簧圈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3例宽颈动脉瘤,分别采用了双导管技术、球囊辅助和支架辅助栓塞技术。结果17个脑动脉瘤全部栓塞成功,术中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13个动脉瘤,近致密栓塞3个动脉瘤,不全栓塞1个动脉瘤。平均随访了3~9个月,平均5.5个月,无再发脑出血病例。14例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2例达到Et常生活部分自理。结论水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致密栓塞率高,球囊及支架辅助是保证致密栓塞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假性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对17例颅内假性动脉瘤患者选用弹簧圈、NBCA胶栓塞及血
管内支架置入等方法进行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复查血管造影并进行造影随访评价血管内治疗效果。结果除1例栓塞
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引起死亡外,其余16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动脉瘤腔弹簧圈致密填塞率:单纯瘤腔内弹簧圈栓塞
组致密填塞率5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的致密填塞率42.9%。15例3个月到2年随访,单纯瘤腔内弹簧圈栓塞组2例
复发,给予支架辅助弹簧圈补充栓塞,疗效满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动脉瘤消失。结论根据病变不同特点选择个体
化的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假性动脉瘤,而瘤腔内栓塞结合血管壁内支架重建治疗颅内假性动脉瘤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复
发,提高治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经验,探讨电解可脱铂金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技巧、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34例36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电解可脱铂金弹簧圈栓塞34例,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例。结果 36个动脉瘤致密栓塞29个动脉瘤,近致密栓塞4个动脉瘤,不全栓塞1个动脉瘤。术中破裂1例。随访3-9个月,26例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2例达到日常生活部分自理。无死亡病例。结论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创伤小、安全、可靠等优点,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法,对提高栓塞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3例(共37个)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29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的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3例.通过分析栓塞方法、效果、并发症、预后及6~12个月随访结果来评价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技巧.结果 37个颅内微小动脉瘤中,共34个被栓塞;达完全栓塞者25个,动脉瘤瘤颈残留的6个,瘤腔残留3个;术中发生破裂出血者2例,发生血栓栓塞1例;术后3个月GOS评定结果示:Ⅰ级1例,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8例,Ⅴ级18例;27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比较安全有效的,结合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选择合适的血管内栓塞技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黄海东  赵凯  屈延  顾建文  夏勋  林龙  张辉 《四川医学》2009,30(2):155-157
目的探讨和总结应用LEO自膨式支架结合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1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均采用先放置LEO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经支架网孔放入动脉瘤腔填塞水解脱弹簧圈瘤腔进行栓塞,术后6-12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12例全部技术成功,载瘤动脉通畅;10例宽颈动脉瘸完全闭塞,1例闭塞〉95%,1例闭塞〈95%;1例后交通动脉瘤栓塞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经治疗后恢复正常,其余11例恢复顺利:12例临床随访6-12个月无动脉瘤再出血或脑血栓形成,其中DSA随访5例无支架狭窄及动脉瘤复发。结论联合使用LEO自膨式支架和水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完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颅内专用的LEO自膨式支架为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方便,可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保持栽瘤动脉通畅。  相似文献   

14.
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评价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16例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颅内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技术特点进行探讨,并通过血管造影对病人进行疗效随访观察,评价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6例宽颈动脉瘤病人均取得满意疗效,16例病人术后一年均进行DSA随访,动脉瘤无复发;远期疗效仍需长期随访结果。结论:支架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5.
瘤颈再塑形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学斌  金国良  吴承龙  王晓明  陈左权 《浙江医学》2009,31(9):1211-1213,1216
目的探讨运用瘤颈再塑形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安全性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对23例不同部位的宽颈动脉瘤运用瘤颈再塑形技术治疗,其中14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置入瘤颈再塑形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9例采用球囊辅助瘤颈再塑形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术后6、12个月常规复查脑血管造影,并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预后评价。结果23例患者的颅内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100%致密栓塞15例,95%栓塞6例,90%栓塞2例;治疗后1年时生活不能自理或死亡者占17.3%;未发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者。结论应用血管内自膨式支架neuroform置入及球囊辅助瘤颈再塑形技术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是治疗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经血管内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的137例患者的临床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资料。结果137例患者中共152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多发颅内动脉瘤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其中117个颅内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35个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随访发现动脉瘤完全闭塞123个(80.9%),瘤颈残留17个(11.2%),瘤腔残留12个(7.9%)。结论基于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能够更好发现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残留或复发,并能排除金属伪影的干扰,提供更直观、清晰的重建影像,在DSA随访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效果、安全性、技术要点等。方法:对造影后动脉瘤直径〈3mm的9例10个颅内微小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6个采用了单纯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技术,2个采用了血管内支架结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技术,2个采用了球囊辅助结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技术。结果:10个动脉瘤均栓塞成功,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00%填塞4例,90%以上填塞4例,70%~90%填塞2例。术中出血l例,继续填塞成功;术中出现血管痉挛2例,应用法舒地尔后缓解;1例弹簧圈部分残留在载瘤动脉内,但未见血栓形成及其他不良反应,1例术后第二天再出血死亡。8例随访6个月~2年,未见再出血,4例造影复查未见复发。结论: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但技术难度大,常需结合血管内支架或球囊辅助技术,技术的选择和操作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和疗效.方法对26例行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方式、治疗结果及临床、影像学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含28枚宽颈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瘤3枚,后交通动脉瘤15枚,颈内动脉眼动脉段6枚,大脑中动脉4枚.结果采用支架28个辅助弹簧圈栓塞28枚颅内宽颈动脉瘤,所有病例均成功释放支架(10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3例,其中死亡1例.动脉瘤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Ⅰ级:18枚(64.3%),Ⅱ级:6枚(21.4%),Ⅲ级:4枚(14.3%).随访25例,时间6~51个月,(平均15个月),均无新增神经功能障碍及再出血.出院后3个月m RS评分:m RS:0~1分22例(84.0%);m RS:1~2分3例.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可以提高致密栓塞率,降低动脉瘤复发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3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宽度2.0~6.5 mm,体/颈比≤2)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对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并与30例传统方法栓塞的宽颈动脉瘤患者做对比。 结果:25例患者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使动脉瘤成功栓塞;5例患者仅行支架封堵动脉瘤开口,其中1例于术后2周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而死亡。29例临床随访3~20个月,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对照组30例患者中10例因动脉瘤颈过于宽阔,弹簧圈无法在瘤腔内停留而致栓塞失败;另20例患者术后6个月,5例动脉瘤颈部复发,1例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效果优于传统方法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刘春平  肖兵  谢晓东 《四川医学》2009,30(7):1066-1068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分析16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共34个动脉瘤),全部选择血管内治疗,其中裸支架载瘤动脉成形弹簧圈栓塞7个动脉瘤,成篮弹簧圈栓塞23个,4个有穿支血管的动脉瘤未进行治疗。结果裸支架载瘤动脉成形弹簧圈栓塞技术栓塞7个宽颈动脉瘤,致密栓塞6个,部分栓塞1个,支架被弹簧圈压塌陷1例,无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移位及动脉内膜撕裂,无载瘤动脉以及分支闭塞;成篮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23个动脉瘤,致密栓塞16个,部分栓塞7个。除4例有穿支动脉动脉瘤未行栓塞治疗外均一次性栓塞治疗。2例术前腰椎穿刺引流患者1例在治疗前再次蛛网膜下隙出血。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且不受部位及动脉瘤个数的影响,可一次性治疗所有动脉瘤,应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