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药注射剂中存在一些具有潜在致敏性的小分子物质,因相对分子质量太小而缺乏免疫原性,当其与合适的载体偶联后可导致过敏反应.因此,如何将小分子半抗原与载体偶联制备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完全抗原,是中药注射剂小分子致敏物质筛选的关键.作者从中药注射剂半抗原的特点、载体的选择和使用、偶联方法、完全抗原的纯化鉴定等方面论述了人工抗原抗体制备技术的最新研究情况及其在中药注射剂致敏物质筛选中的实验研究进展,以及免疫芯片技术在中药注射剂致敏物质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旨在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控制提供新的实验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药注射剂在我国已有60多年的发展及应用历程,近些年来不良反应的报道层出不穷.筛查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成分群(致敏原群)的研究为世人关注,已成为国际性难题.该文先根据其产生免疫毒性的机制,分析中药注射剂致敏原筛查技术研究的现状,然后提出采用免疫底、盖芯片及免疫指纹图谱相结合的免疫综合分析筛查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群,旨在为中药注射剂的研制与临床使用构筑安全性评价屏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性与其生产工艺的相关性问题,解决因生产工艺不完善而造成的中药注射剂的致敏问题。方法:通过对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中各个环节的系统性研究,深入细节,寻找与其致敏性有关的可能性因素。结果:通过对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中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发现,生产工艺的完善对降低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中药注射剂变态反应研究亟待加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分析了中药注射剂变态反应现状及与可疑致敏成分的相关性,中药注射剂变态反应的现状严重,与以绿原酸为代表的可疑致敏成分高度相关,呼吁从管理,临床及基础研究上重视中药注射剂变态反应,加强中药注射剂变态反应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述中药注射剂致重症过敏反应的现况,以及相关免疫病理学机制和致敏原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结果重症过敏反应是目前影响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安全和研制发展的最大障碍。对致敏原成分进行分析筛查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途径,但相关系统性实验研究尚未开展。重症过敏反应的免疫病理学机制以及多种致敏原筛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迅速,值得借鉴。结论综合相关免疫病理学机制和致敏原分析技术研究进展,设想采纳过敏原组学研究技术的新思路,并密切结合中药注射剂成分特点,有望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线索。  相似文献   

6.
双黄连注射剂中黄芩苷致敏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黄连注射剂中黄芩苷的致敏原性.方法:通过运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和免疫指纹图谱2种方法结合对双黄连注射剂中黄芩苷的致敏原性进行研究.结果:运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检测黄芩苷的致敏性,结果呈阳性反应;运用免疫指纹图谱法检测黄芩苷的致敏性,致敏率为86.28%.结论:通过运用以上方法结合确定了双黄连注射剂中黄芩苷为致敏原,建立了快速筛查中药注射剂中致敏原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近几年双黄连注射液主要致敏原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了回顾,提出了双黄连注射液导致过敏性休克的个体差异与HLA基因多态性有密切关系.基于此,提出以基因指纹学说为基础,研究双黄连注射液重要致敏原易感基因的研究策略,为今后探讨双黄连注射液主要致敏原与HLA-DRB基因多态性、特异性IgE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有关双黄连注射液致过敏反应的基因位点,为研究双黄连注射液过敏反应机制、临床预防中药过敏反应提供参考依据,为中药注射剂致敏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1):139-141
目的:本文以血栓通注射液为例,筛选其内在致敏原,并试图探寻一种系统、可靠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为其它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利用P815细胞体外脱颗粒模型对血栓通注射液分离成分进行过敏筛查;通过小鼠直接腘窝淋巴结实验模型对血栓通注射液分离成分进行过敏筛查验证;分析并结合此两种筛查方法试验结果,综合评判血栓通注射液内在成分的致敏潜能。结果:P815细胞脱颗粒模型:血栓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人参皂苷Rb1组胺释放量、β-氨基己糖酶释放率和细胞脱颗粒率三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人参皂苷Rg1组胺释放量、脱颗粒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直接腘窝淋巴结实验模型:三七总皂苷组、单体人参皂苷Rb1及人参皂苷Rg1均WI>2,CI>5。结论:人参皂苷Rb1和Rg1可能是导致血栓通注射液临床过敏的内在因素。建议:结合体内外两种过敏筛查模型,综合评判中药注射液致敏潜能,探寻一种由体外细胞实验初步筛选到体内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的更加可靠、有效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影响因素佐剂种类、剂量、致敏次数、间隔时间等进行考察,建立灵敏、可靠的过敏反应体内试验方法,为中药注射剂过敏性检测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将大鼠进行多次致敏后得到抗血清后,将抗血清背部注射于空白大鼠后激发。结果:卵白蛋白剂量为5mg/只,隔日致敏1次,共免疫3次,末次致敏后15天,制备抗血清,于被动皮肤致敏后24h用抗原与伊文思兰的混合溶液激发为最佳的PCA方法。结论:建立了可靠、灵敏的被动皮肤过敏试验方法,为中药注射剂过敏性检测及过敏原的筛选提供了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药注射剂致敏物质筛选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政府、企业、医生、患者以及社会其他人员的质疑和空前关注。建立准确、早期、快速的中药过敏反应检测方法势在必行。本文综述了筛选中药注射剂中致敏物质的体内和体外方法,为探求过敏原,选择高效、灵敏的致敏检测方法,提高准确率,解决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保证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有关因素,为解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提供参考。方法:从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系列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事件出发,分析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因素。结果与结论: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存在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认知度以及中药注射剂研发、生产、使用等各环节中,必须从加大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知识宣传、加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基础研究等多方面着手工作,以避免或减少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有关因素,为解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提供参考。方法:对近几年相关文献进行疏理,从中分析找出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因素。结果: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存在于中药注射剂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等各环节中。结论:将几个环节的问题逐一分析,通过加大各环节的监管力度,方能避免或减少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综合分析中药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的皮肤损害和休克报道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既往研究成果和当今相关学科理论进展,提出从过敏机制分析皮肤损害和从微循环损害病理过程,探讨中药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发生发展规律和病理机制,试图在发现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临床不良反应的预警方法,为中药注射液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4.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1983—2013年128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报道,从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分析由中药注射剂导致的不良反应的成因,为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并完善其质量标准提供思路。该综述提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中药组成味数关系不大,但与药物本身、辅料、溶媒的选择关系紧密,而由这些方面引起的不良反应大多数都可通过完善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RBL-2H3细胞初步评价清开灵、血塞通注射液类过敏反应,为完善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的筛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MTT法测定2种药物对细胞生长的IC50;采用不同浓度药物、C48/80或培养液分别刺激细胞30 min,检测上清液中组胺、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另取刺激后的细胞,观察其脱颗粒率及超微结构变化。取ICR小鼠进行类过敏试验,以含伊文思蓝的药物或生理盐水单次尾静脉注射30 min,记录每组耳廓蓝染的动物数、蓝染总耳数及耳廓伊文思蓝渗出量。结果离体实验显示,清开灵、血塞通注射液的IC50均为12.5μL/mL;2种药物在较高浓度均能促进细胞释放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P0.05,P0.01),呈一定剂量依赖性;形态上可见细胞表面绒毛减少,内部空泡状结构增加。小鼠类过敏试验显示,2种药物对动物耳蓝染率均为100%、伊文思蓝渗出量明显增多(P0.01)。离体与整体实验结果一致。结论清开灵、血塞通注射液具有潜在的致类过敏反应性,RBL-2H3细胞模型用于中药注射剂类过敏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大鼠体外肥大细胞以及RBL-2H3细胞脱颗粒试验的方法,评估2种细胞脱颗粒方法对中药注射剂(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TCMI)引起脱颗粒的可行性。方法:提取大鼠腹腔肥大细胞(rat peritoneal mast cell,RPMC),优化实验条件,用阳性药物C48/80和各种TCMI等与其共培养,通过甲苯胺蓝染色法计数腹腔MC脱颗粒率;通过RBL-2H3细胞与TCMI共同培养,底物显色法检测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结果:阳性对照品C48/80的浓度与RPMC脱颗粒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参麦、冠心宁、痰热清、清开灵和生脉5种TCMI能显著引起细胞脱颗粒,并与药物浓度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BL-2H3细胞脱颗粒方法中参麦、黄芪、银杏、痰热清、丹香冠心、清开灵和生脉7种TCMI能是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升高。结论:一些TCMI能引起体外RPMC和RBL-2H3细胞脱颗粒,2种细胞脱颗粒方法在评价一些TCMI可能引起类过敏反应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18.
王珂欣  高丽  秦雪梅  杜冠华 《中草药》2019,50(9):2219-2223
中药注射剂作为我国独创的新剂型,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等特点,在对急重症的治疗上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品种的日益增多,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加。临床应用过程中常发现同一品种的注射剂存在明显的色泽差异现象,这是否与安全性有关联,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突出,这极大限制了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发展。因此,对影响中药注射剂色差和安全性的因素进行综述,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寻找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因素提供思路,且通过工艺改进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中药注射剂说明书解读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药注射剂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中药新剂型,因疗效显著而被广泛应用,说明书是医护人员获取用药信息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制约,目前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存在内容缺项、有效成分不明确、主治范围过窄等缺点。不合理的超范围、超剂量用药案例层出不穷,不良反应也屡见报道,严重制约了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笔者以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工作,在大量临床证据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说明书内容,一方面使医师用药有据可依,另外也可避免不合理的超范围用药情况发生,促进中药注射剂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血栓通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和喜炎平注射液的安全性.方法:采用主动全身过敏试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血管刺激性试验和体外溶血试验考察以上3种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结果:主动全身过敏试验中阳性对照过敏反应呈极强阳性,3种注射液均未见过敏反应,各组豚鼠的体重变化未见明显差异;被动皮肤过敏试验中,阳性对照组各动物均出现蓝斑,且直径>5 mm,血清IgE含量明显增高(P<0.01),3种注射液均未出现直径>5 mm的蓝斑,血清IgE含量未见明显改变;血管刺激性试验中,各组动物的左耳和右耳给药局部血管肉眼观察均未见任何刺激反应症状,病理学结果显示给药结束及恢复期,实验动物双耳血管及周围组织均未见明显异常;体外溶血试验中,3种注射液均末见溶血或凝集现象.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和喜炎平注射液在该实验条件下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