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药小分子化合物人工抗原的制备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宁毅  张婷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740-1743
免疫学分析技术突破了常规的仪器分析方法在检测中药小分子化合物中的局限,近年来已被逐渐应用于中药的质量评价研究中。制备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人工抗原是建立免疫学分析方法用于中药活性成分定性定量检测的首要前提和关键所在。该文主要介绍了中药小分子半抗原的设计思路;载体蛋白的选择;不同结构类型的中药小分子化合物半抗原和载体蛋白偶联的方法及原理;并阐述了半抗原和载体蛋白偶联物的鉴定及偶联率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药有效成分半抗原抗体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国平  汪艳  陈莉婧  张忠义 《中成药》2011,33(6):1025-1029
作者从中药有效成分半抗原的结构特点、载体和佐剂的使用、偶联方法、完全抗原的纯化鉴定以及其制备的单/多克隆抗体在中药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中药有效成分半抗原抗体制备技术的最新研究情况,旨在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应用的愈加广泛,其生产技术也日臻完善。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也日益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课题。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这门技术给中药有效成分的敲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该文就小分子单克隆抗体制备与敲除技术进行了综述。就其制备过程中的几个步骤,如:半抗原的制备,半抗原与载体偶联,人工抗原的鉴定及偶联比率的测定,动物免疫与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单克隆抗体的大规模制备;小分子单克隆抗体的敲除技术的免疫亲和色谱柱的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笔者相信这门技术会使得中药的研究上更高一个层次,并且提高中药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绿原酸对RBL-2H3细胞脱颗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绿原酸和绿原酸完全抗原对未致敏和致敏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探讨绿原酸的致敏性及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正确评价绿原酸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地位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未致敏RBL-2H3细胞和致敏RBL-2H3细胞模型,观察绿原酸和绿原酸完全抗原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比色法检测过敏介质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中性红染色法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法检测 Annexin V阳性细胞率.结果:绿原酸和绿原酸完全抗原直接刺激RBL-2H3细胞并未引起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反应;将RBL-2H3细胞与绿原酸或双黄连致敏血清共孵育致敏后,绿原酸完全抗原再次作用于细胞,可引起细胞组胺释放率、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Annexin V阳性细胞率和中性红染色脱颗粒细胞率均明显增加.结论:绿原酸作为小分子物质,以半抗原形式存在,本身不具有致敏性,但它能与血清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而产生免疫原性,从而引起过敏反应.绿原酸作为双黄连注射剂的一种有效成分,同时也是双黄连注射剂引起变态反应的一种致敏原.  相似文献   

5.
不同偶联率绿原酸全抗原的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偶联率人工抗原绿原酸-牛血清(CGA-BSA)的免疫原性,为确定绿原酸全抗原的致敏性研究提供技术和物质基础。方法:将不同数量的CGA与载体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制得不同偶联率的完全抗原后,用这些抗原免疫BALB/c小鼠和SD大鼠,制备抗血清,通过ELISA法检测其IgE抗体和组胺水平,并对不同偶联率的CGA-BSA进行被动皮肤过敏实验(PCA),测定其抗体效价。结果:CGA-BSA偶联率为20时所免疫的BALB/c小鼠产生的IgE和组胺抗体水平最高。PCA实验也证明偶联率为20的CGA-BSA致敏动物产生的IgE抗体滴度比其他偶联率的CGA-BSA致敏动物产生的IgE抗体滴度高,组胺含量也高于其他组。结论:CGA-BSA的偶联率为10~20时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可应用于绿原酸免疫原性的鉴定,其中以偶联率20的CGA-BSA免疫原性最好。  相似文献   

6.
中药活性小分子人工抗原合成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会化  赵琰  李翼飞  杨爱玲  王庆国 《中草药》2012,43(10):1880-1885
中药免疫分析技术适用于中药复杂组分的研究,基于此技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免疫分析的前提是抗体制备,中药活性小分子人工抗原的合成是中药活性成分抗体制备的关键步骤.从载体的选择、交联方法的选择、纯化及鉴定方法、合成条件的优化及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等方面,对中药活性小分子人工抗原合成的技术要点进行综述,从而为中药免疫分析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药注射剂致敏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中药注射剂致敏反应实验研究概况,为中药注射剂的研究及应用提供思路。 方法 :概括归纳近年来国内外中药注射剂致敏性相关实验研究。 结果 :中药注射剂的过敏性抗原物质尚不明确,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对致敏因素、致敏模型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 结论 :加强绿原酸及附加剂的抗原性研究,建立致敏动物模型,充分利用免疫化学和免疫芯片技术,为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ELISA法检测双黄连注射剂中小分子半抗原物质绿原酸致敏家兔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效价。方法:取新西兰种家兔,自家兔耳中心动脉采血10ml,制备致敏前血清。将绿原酸与家兔血清体外孵育,制成绿原酸-血浆蛋白完全抗原,将完全抗原皮下注射以免疫动物,1月内共5次。末次注射后7天,麻醉动物,自腹主动脉取血,制备血清,即为绿原酸-血浆蛋白全抗原的抗血清,用ELISA法检测抗血清的抗体效价(OD值);间接竞争ELISA法测定家兔抗血清的特异性抗体;采用兔免疫球蛋白E(Ig E)ELISA试剂盒检测家兔抗血清中Ig E抗体的含量。结果:绿原酸的抗体效价高于致敏前血清OD值的2倍,说明绿原酸有潜在的致敏性。绿原酸免疫后的家兔抗血清中的抗体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经过多次免疫后的家兔体内产生了外源性Ig E型抗体。结论:绿原酸在本实验条件下对家兔有致敏性。  相似文献   

9.
生物碱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天然含氮有机化合物,具有比较特殊而显著的药理活性。近年来免疫学分析技术常应用于天然药物生物碱的研究,而制备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人工抗原并对其进行鉴定,是建立免疫学分析方法用于生物碱研究的前提和关键。本文主要总结了天然药物中生物碱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的设计思路及其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绿原酸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林辉  刘屏  王建勋  李斌  穆丽华  胡园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5):1906-1909
目的:制备中药成分绿原酸(CGA)的人工抗原,并优化合成反应条件,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深入研究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方法:采用碳二亚胺法,将CGA与载体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起来制得完全抗原(CGA-BSA);正交法优化合成反应条件;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和紫外吸收光谱(UV)测定其偶联率(Mr).结果:MALDI-TOF-MS和UV测得合成的人工抗原CGA-BSA的Mr分别为20和18.8;反应最佳条件为NHS,EDC,BSA与CGA的比率为4:1,1:1,1:200,pH为9.结论:成功合成了绿原酸全抗原(CGA-BSA),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绿原酸的过敏原性及其相关性研究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药注射剂在我国已有60多年的发展及应用历程,近些年来不良反应的报道层出不穷.筛查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成分群(致敏原群)的研究为世人关注,已成为国际性难题.该文先根据其产生免疫毒性的机制,分析中药注射剂致敏原筛查技术研究的现状,然后提出采用免疫底、盖芯片及免疫指纹图谱相结合的免疫综合分析筛查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群,旨在为中药注射剂的研制与临床使用构筑安全性评价屏障.  相似文献   

12.
中药注射剂致敏物质筛选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政府、企业、医生、患者以及社会其他人员的质疑和空前关注。建立准确、早期、快速的中药过敏反应检测方法势在必行。本文综述了筛选中药注射剂中致敏物质的体内和体外方法,为探求过敏原,选择高效、灵敏的致敏检测方法,提高准确率,解决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保证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飚  李彦川  高雯  李细芬  张兰兰  李萍 《中草药》2018,49(10):2469-2476
近年来免疫分析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药(复方)机制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是这些应用的前提和关键。主要从完全抗原制备、动物免疫、杂交瘤细胞株建立及单克隆抗体生产等方面进行综述,特别对近20年已报道且具有代表性的中药小分子抗原抗体品种进行梳理,为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药高通量转录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新方法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得中药研究与时俱进。高通量转录组研究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较为成熟的研究手段。该文对中药转录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比较了Roche公司的GS FLXTM平台和Illumina公司的HiSeqTM2000平台两大测序平台,介绍了中药转录组分析的流程,并以西洋参和金银花为例,阐述了中药转录组研究的特色。对传统中药进行高通量转录组研究,可以从整体水平上了解目标物种的功能基因概况,明确活性成分的代谢通路,为中药研究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为传统中医药理论提供现代生物学阐释。但是,目前的中药转录组研究仍面临着分子基础薄弱,测序投资成本高,分析人员紧缺等困难。未来,伴随测序技术的发展与完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组学的联合应用,将为开创高通量筛选与高效率研发相结合的新型中药产业发展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美国FDA“迷你哨点监测研究计划”的解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中药注射剂上市前需经过Ⅰ,Ⅱ,Ⅲ期临床试验,以检测其是否安全与有效,但是这些临床试验多限于有限人群的标准治疗使用,而且是严格按照试验方案进行.真实世界中,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的临床应用远比实验环境下的使用更为多变,对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上市前研究所获得的仅是中药注射剂最基本的疗效和安全数据,有很大局限性.该文通过对美国FAD“迷你哨点研究计划”进行解析,以期为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开展大样本的临床安全监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中药注射剂改变了中医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结合注射剂剂量准确、疗效迅速的剂型优点,给临床使用中药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但是,近年来在中药注射剂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由其引发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者查阅20余篇文献,就近年来引发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原因作以分析,并提出解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应对策略,以期为中药注射剂的开发、生产及临床使用提供参考借鉴,促进中药注射剂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常用降糖中药效应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降糖中药现代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文献搜集降糖中药化学成分并构建其结构数据库,以二肽基肽酶-Ⅳ等7个糖尿病治疗靶标为分子对接的研究对象,通过Sybyl软件的Surflex-Dock分子对接模块进行虚拟筛选,以打分函数Total-Score为标准评价中药成分与靶标间相互作用,以Total-Score等于7为阈值,筛选出与各靶标结合较好的化学成分,并与已上市降糖西药进行类药性比较。 结果: 与二肽基肽酶-Ⅳ,糖原合酶激酶-3,过氧化酶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α-葡萄糖苷酶,葡萄糖激酶,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能较好结合的化学成分分别有52,28,32,150,47,41,33个。通过虚拟筛选得到的这些小分子化合物与已上市降糖西药具有相似的类药性性质。 结论: 分子对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降糖中药的效应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为降糖中药现代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8.
阐明中药注射剂超分子"印迹模板"特征的(类)致敏性机制,为构筑其安全性评价方法奠定基础。在前文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特殊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分析中药注射剂产生(类)致敏性自然本源,结合鱼腥草注射剂的(类)致敏现象,阐述中药注射剂中超分子"印迹模板"结构特征对其(类)致敏性的影响。中药注射剂可自主产生超分子结构,呈现整体表观(类)致敏性,强度决定其结构特征,存在(类)致敏临界超分子结构。"注射"给药其结构难被破坏,易呈表观免疫原性;而"口服"给药,其结构将被胃肠道破坏,表观免疫原性弱或消失",因此中药呈现"注射"与"口服"给药(类)致敏性的差异。中药注射剂"分子社会"间按"印迹模板"特征自主作用产生超分子,呈表观免疫应答,贯通识别、拷贝、贮存的免疫过程,单成分产生(类)致敏反应为其特例。中药注射剂(类)致敏原的筛查包括单成分及其形成的超分子,这是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价所特有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平台(Chi CTR)的注册信息,对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方法:检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www. chictr. org. cn),以实用性临床试验、实效性临床试验、回顾性数据研究、队列研究、登记数据库、电子病历、集中监测、真实世界、注册研究、注册登记、登记研究为检索词,收集中医药相关真实世界研究信息。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研究注册年份、研究目的、研究类型、申办单位、研究对象、样本量、干预措施、评价指标等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结果:检索获得761个研究信息,筛选后纳入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92个,总样本量2 466 311例,多为前瞻性研究;以评价有效性为目的的研究74个,评价安全性的集中监测研究18个;研究申请注册单位以北京为主;干预措施主要为中药注射剂和口服类中成药,目标疾病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结论: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呈增长趋势,应用于中医和中药相关措施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领域,研究类型多为前瞻性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