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综述中药注射剂致重症过敏反应的现况,以及相关免疫病理学机制和致敏原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结果重症过敏反应是目前影响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安全和研制发展的最大障碍。对致敏原成分进行分析筛查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途径,但相关系统性实验研究尚未开展。重症过敏反应的免疫病理学机制以及多种致敏原筛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迅速,值得借鉴。结论综合相关免疫病理学机制和致敏原分析技术研究进展,设想采纳过敏原组学研究技术的新思路,并密切结合中药注射剂成分特点,有望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线索。  相似文献   

2.
双黄连注射剂中黄芩苷致敏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黄连注射剂中黄芩苷的致敏原性.方法:通过运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和免疫指纹图谱2种方法结合对双黄连注射剂中黄芩苷的致敏原性进行研究.结果:运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检测黄芩苷的致敏性,结果呈阳性反应;运用免疫指纹图谱法检测黄芩苷的致敏性,致敏率为86.28%.结论:通过运用以上方法结合确定了双黄连注射剂中黄芩苷为致敏原,建立了快速筛查中药注射剂中致敏原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药注射剂致敏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中药注射剂致敏反应实验研究概况,为中药注射剂的研究及应用提供思路。 方法 :概括归纳近年来国内外中药注射剂致敏性相关实验研究。 结果 :中药注射剂的过敏性抗原物质尚不明确,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对致敏因素、致敏模型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 结论 :加强绿原酸及附加剂的抗原性研究,建立致敏动物模型,充分利用免疫化学和免疫芯片技术,为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该文采用免疫指纹图谱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合HPLC/MS法筛查双黄连注射剂(SHLI)的致敏性成分,制备SHLI的鼠抗兔血清免疫球蛋白E抗体(抗Ig E抗体),通过ELISA包埋抗Ig E抗体可成功吸附SHLI及其不同给药途径的含药血浆样品中的致敏原,提示SHLI可引起大鼠产生Ⅰ型超敏反应。建立抗Ig E抗体吸附前后各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和质谱图,由HPLC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和MS图谱归纳结果可知,不同给药方式可改变SHLI的致敏性,SHLI及其含药血浆中可被特异性抗Ig E抗体吸附的成分有22种,多为酸类、酯类及含氮化合物,基于超分子理论推断这些酸类、酯类及含氮化合物来源于SHLI或机体,可能形成超分子半抗原,致使其口服不过敏而作为注射剂使用时具有免疫毒性引发过敏反应。比较传统的中药注射剂致敏原筛查方法,免疫指纹图谱法不仅限于单成分致敏原筛查,该方法纳入成分更全面,灵敏度高,操作方便,可为今后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药注射剂中存在一些具有潜在致敏性的小分子物质,因相对分子质量太小而缺乏免疫原性,当其与合适的载体偶联后可导致过敏反应.因此,如何将小分子半抗原与载体偶联制备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完全抗原,是中药注射剂小分子致敏物质筛选的关键.作者从中药注射剂半抗原的特点、载体的选择和使用、偶联方法、完全抗原的纯化鉴定等方面论述了人工抗原抗体制备技术的最新研究情况及其在中药注射剂致敏物质筛选中的实验研究进展,以及免疫芯片技术在中药注射剂致敏物质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旨在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控制提供新的实验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和非线性回归对鱼腥草注射剂致敏原进行研究。方法小鼠尾iv鱼腥草注射剂(18.1mL/kg),于不同时间点采集样本,进行气质联用(GC-MS)分析和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的含量测定;从所有样本中筛选出共有成分,并将非共有成分进行归类,划分成若干个成分群;对各个成分群进行相似度计算;利用非线性回归对各个成分群与IgE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计算信息量。结果共得到鱼腥草注射剂体内成分605个,其中共有成分10个,分别是2,4-二甲基庚烷、3,7-二甲基癸烷、2,6-二甲基癸烷、2,3-二甲基十氢萘、5-甲基十四烷、4,6-二甲基十二烷、4-甲基十二烷、十六烷、正十七烷、2,4-二叔丁基苯酚;将所有成分归类得到10个成分群;各个成分群相似度为0.934~1.000;非线性回归得到各个成分群的效应系数,进一步计算得到成分群3的信息量最大(17.67%)。结论以超分子"印迹模板"为理论指导,对鱼腥草注射剂体内成分进行了归类;利用非线性回归得到了各个成分群致敏性的排序,成分群3可能是造成致敏的关键成分群。  相似文献   

7.
阐明中药注射剂超分子"印迹模板"特征的(类)致敏性机制,为构筑其安全性评价方法奠定基础。在前文超分子化学对中医药理论特殊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分析中药注射剂产生(类)致敏性自然本源,结合鱼腥草注射剂的(类)致敏现象,阐述中药注射剂中超分子"印迹模板"结构特征对其(类)致敏性的影响。中药注射剂可自主产生超分子结构,呈现整体表观(类)致敏性,强度决定其结构特征,存在(类)致敏临界超分子结构。"注射"给药其结构难被破坏,易呈表观免疫原性;而"口服"给药,其结构将被胃肠道破坏,表观免疫原性弱或消失",因此中药呈现"注射"与"口服"给药(类)致敏性的差异。中药注射剂"分子社会"间按"印迹模板"特征自主作用产生超分子,呈表观免疫应答,贯通识别、拷贝、贮存的免疫过程,单成分产生(类)致敏反应为其特例。中药注射剂(类)致敏原的筛查包括单成分及其形成的超分子,这是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价所特有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性与其生产工艺的相关性问题,解决因生产工艺不完善而造成的中药注射剂的致敏问题。方法:通过对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中各个环节的系统性研究,深入细节,寻找与其致敏性有关的可能性因素。结果:通过对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中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发现,生产工艺的完善对降低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肖颖  赵玉斌  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799-2802
双黄连注射液中致敏原的筛查是目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该文回顾了双黄连注射液中致敏原的筛查技术的国内研究进展,提出了利用RBL-2H3细胞模型对双黄连注射液过敏患者血清中致敏原进行个体化筛选的原理、具体方法及步骤.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1):139-141
目的:本文以血栓通注射液为例,筛选其内在致敏原,并试图探寻一种系统、可靠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为其它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利用P815细胞体外脱颗粒模型对血栓通注射液分离成分进行过敏筛查;通过小鼠直接腘窝淋巴结实验模型对血栓通注射液分离成分进行过敏筛查验证;分析并结合此两种筛查方法试验结果,综合评判血栓通注射液内在成分的致敏潜能。结果:P815细胞脱颗粒模型:血栓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人参皂苷Rb1组胺释放量、β-氨基己糖酶释放率和细胞脱颗粒率三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人参皂苷Rg1组胺释放量、脱颗粒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直接腘窝淋巴结实验模型:三七总皂苷组、单体人参皂苷Rb1及人参皂苷Rg1均WI>2,CI>5。结论:人参皂苷Rb1和Rg1可能是导致血栓通注射液临床过敏的内在因素。建议:结合体内外两种过敏筛查模型,综合评判中药注射液致敏潜能,探寻一种由体外细胞实验初步筛选到体内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的更加可靠、有效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中药注射剂改变了中医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结合注射剂剂量准确、疗效迅速的剂型优点,给临床使用中药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但是,近年来在中药注射剂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由其引发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者查阅20余篇文献,就近年来引发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原因作以分析,并提出解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应对策略,以期为中药注射剂的开发、生产及临床使用提供参考借鉴,促进中药注射剂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药及复方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可分为化学与仪器分析法,其中仪器分析法占主流,主要有HPLC,HPLC-MS,HPLC-NMR,GC,GC-MS,生化及生物效应等方法。因中药及复方成分复杂,化学方法专属性不强,少用或慎用;而仪器分析因其专属性强,适用于复杂体单成分的分析,对于中药及复方多成分,目前已兴起了以指纹图谱为主要手段的分析技术,但这些分析方法均受到"需先分离才能分析"、"缺乏通用的检测器"的限制,难以实现中药及复方全成分的测定。自然界的生物对"异、己"成分是通过"抗原与抗体"决定簇的特异与非特异性进行识别,如将中药成分直接或化学合成抗原,注入到动物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先获取诸成分对特异抗体的交叉反应信息,对于没有交叉反应者,依标记抗体抗原特异性竞争反应抑制率曲线直接读出该成分的含量;对于有交叉反应者需建立交叉抑制率矩阵,再进行抗体与中药及复方成分半抗原标记免疫竞争反应,建立成交叉成分浓度或浓度对数与抑制率的多元线性方程,求解获得各成分的浓度,两者结合就能建立起中药及复方成分群免疫芯片综合法。  相似文献   

13.
药物筛选模型和技术及其在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药物作用靶标的揭示 ,为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本文就整体动物模型、受体模型和分子生物色谱、细胞模型和细胞膜色谱、基因芯片技术 4种药物筛选模型和技术及其在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综述 ,为推动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加速中药现代化步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中医理论使用中药注射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韩伟  何恩霞  曹京梅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6):2498-2500
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危急重症治疗领域具有化学药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是在病毒性感染引起的流感危急重症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但近几年中药注射剂频繁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事件,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受到严重质疑,究其原因,不外乎药品本身的质量问题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合理用药问题。因此,该文从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历史开始,综合文献资料,阐明中药注射剂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才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美国FDA“迷你哨点监测研究计划”的解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中药注射剂上市前需经过Ⅰ,Ⅱ,Ⅲ期临床试验,以检测其是否安全与有效,但是这些临床试验多限于有限人群的标准治疗使用,而且是严格按照试验方案进行.真实世界中,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的临床应用远比实验环境下的使用更为多变,对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上市前研究所获得的仅是中药注射剂最基本的疗效和安全数据,有很大局限性.该文通过对美国FAD“迷你哨点研究计划”进行解析,以期为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开展大样本的临床安全监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药针剂在银屑病治疗中的辨证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近年来,中药针剂不断开发,在临床应用上较普遍,在皮肤科临床治疗中也收到了较好的疗效,中药针剂在治疗银屑病中使用也很广泛,但对于没有接受过正规中医教育的医生,因没有中医理论基础,不能准确地辨证,故在使用时比较盲目,为了探索如何更准确地用中药针剂治疗银屑病的方法,作者详细地介绍了治疗银屑病的常用中药针剂的种类和功效,如何采取中医辩证论治的方法选取中药针剂,并对使用中药针剂治疗银屑病的应用体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有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应该合理使用健康发展,还是禁止使用全面封杀,一直存在激烈争论,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人对中药的安全性,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存在诸多误解与偏见。中药与西药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中药成分复杂,中药研究、临床应用与西药不同。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与大量不合理用药,中药与西药盲目混用,不合法、不合格的假冒伪劣药,静脉输液过程操作不规范,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吐温80)等辅料有一定毒性以及中药成分的问题等多种因素有关。发展中药注射剂是治病救人的需要。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的系统研究工作,特别是中药安全性研究,要有目的、有针对性、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研究;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监督控制;加强各个环节的审批、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广大群众及病人的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领域中应用概况。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结果: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鉴定、新药开发、中药复方、中药药理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结论: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药多糖成分是一类天然高分子多聚物,是由醛糖/酮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是中药成分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的活性生物大分子。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指出中药中的多糖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肿瘤功效,而补益类中药具有“扶正”和“祛邪”双重功效,既可以扶正固本,提高机体免疫力,又可以发挥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等功效,更加符合中医治疗胃癌的研究方向和治疗原则。本文通过PubMed、Medline、Cochrane、CNKI、SinoMed、万方、维普等国内外医学类数据库查阅了近20年的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文献中已报道的具有补益功效的中药多糖成分在胃癌的作用进行总结,旨在为胃癌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临床指导,同时为后续中药多糖的药理活性的研究及健康产品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