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鼠眼玻璃体内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大鼠眼玻璃体内注射神经生长因子 (NGF)后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方法 SD大鼠 40只 ,随机分为 10组 ,每组 4只 8眼 ,任选一组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不注射NGF ,测正常玻璃体内的NGF质量浓度 ;其余各组SD大鼠均玻璃体内注射NGF 2 0 μg ,分别于注药后 5、15、3 0min ,1、2、4、8、12和 2 4h各处死一组大鼠 ,取出玻璃体样本 ,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出玻璃体内NGF质量浓度。结果 正常大鼠玻璃体内NGF质量浓度为 3 69μg/L±3 75 μg/L。玻璃体内注射NGF后 ,在玻璃体内的消除半衰期 (t1/ 2 )为 0 93h( 5 5 8min) ,药 -时曲线下面积 (AUC0~t)为5 11 49μg/(L·h) 。结论 NGF在玻璃体内消除半衰期极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丹明目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取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抑制剂组和激动剂组,每组5只。正常组大鼠用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大鼠采用高脂乳剂连续灌胃2周建立DR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1)灌胃,对照组大鼠给予羟苯磺酸钙胶囊(等效给药浓度为5.8 mg·kg-1)灌胃,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给予不同剂量(22.4 g·kg-1、11.2 g·kg-1、5.6 g·kg-1)的双丹明目胶囊灌胃,分别相当于临床等效剂量的2.0倍、1.0倍、0.5倍,抑制剂组大鼠给予Sirtinol(10 mg·kg-1)、激动剂组大鼠给予SRT1720(50 mg·kg-1)腹腔注射。各组大鼠每天给药1次,连续12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及STAT1、 Bim表达情况,ELISA实验和...  相似文献   

3.
背景 传统给药方法治疗眼内炎症时,药物难以透过血-视网膜屏障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局部药物缓释系统可以减少用药剂量并降低药物的毒性作用,构建载药药物缓释系统对眼内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评价多聚体材料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PNIPAAm-PEO)构建的盐酸去甲万古霉素-PNIPAAm-PEO(NV-PNIPAAm-PEO)纳米粒在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给药后的眼部毒理学和眼内药代动力学特征,为眼后节给药治疗感染性眼病提供依据. 方法 NV-PNIPAArn-PEO纳米粒平均载药量约为质量分数22%,用无菌生理盐水配成质量浓度为20 g/L的凝胶液.新西兰白兔41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1只和对照组10只,将20 g/L NV-PNIPAAm-PEO凝胶液0.1 ml注射入实验组兔的一侧眼玻璃体腔内,对照组注入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后的第1、2、3、7、14、21和28天进行眼前后节裂隙灯显微镜和B型超声检查,记录实验眼的视网膜电图(ERG)反应,对角膜、虹膜、玻璃体和视网膜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评价NV-PNIPAAm-PEO对眼部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将兔眼角膜和视网膜脉络膜制备组织匀浆,收集兔房水、玻璃体和血浆样本,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法检测上述各组织中的药物质量浓度.结果 NV-PNIPAAm-PEO玻璃体腔内注射后1~28 d,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眼前后节组织正常,B型超声检查未见异常;最大混合ERG b波振幅、a波振幅和峰潜时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两组兔玻璃体腔内注射后视网膜结构均正常.HPLC法分析表明,注射后1~28d,兔眼角膜组织中药物质量分数均低于检测水平下限,血浆药物质量浓度最高为(0.34±0.11) mg/L,房水药物质量浓度为(0.08±0.04)~(2.16±0.07) mg/L,视网膜脉络膜中药物质量分数为(0.11±0.02)~(2.54±0.38)μg/g,玻璃体药物质量浓度为(5.65±1.14) ~ (406.69±21.05) mg/L,21d内玻璃体腔内药物质量浓度高于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 结论 载药量约为22% NV-PNIPAAm-PEO纳米粒在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未见明显眼内毒性反应,玻璃体腔内可维持有效药物质量浓度时间达21d,NV-PNIPAAm-PEO纳米粒是治疗眼内感染较好的缓释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4.
温俊  陈祖基  李文生 《眼科研究》2006,24(2):129-131
目的研究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吲哚美辛(IN)后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10组,每组4只8眼。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每眼给予吲哚美辛3mg,分别于注药后30min,1、2、4、8、12、24、48、72h各处死一组兔子,取玻璃体样本,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玻璃体腔内IN质量浓度。用DAS软件计算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IN在玻璃体腔内消除半衰期(t1/2)为7.71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3785.59μg/(ml.h)、清除率(CL)为0.0015μg/h结论RP-HPLC测定玻璃体腔内IN质量浓度灵敏、特异、准确,IN在玻璃体内的t1/2为7.71h。  相似文献   

5.
盐酸川芎嗪全身用药在兔眼房水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测定腹腔注射盐酸川芎嗪后不同时间新西兰白兔房水中的质量浓度变化 ,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 ,研究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  4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 11组 ,各组每只白兔腹腔注射盐酸川芎嗪 80mg/kg ,在用药前( 0h)和用药后 0 2 5、0 5 0、0 75、1、1 5、2、3、5、8、12h取房水 ,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 3P87软件拟合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腹腔注射盐酸川芎嗪后 ,其质量浓度在正常新西兰白兔眼房水中呈开放式二房室模型 ,理论值达峰时间 (tmax)为 0 2 8h ,达峰质量浓度 (Cmax)为 13 73 μg/mL,半衰期t1 /2α为 0 42h、t1 /2 β为 3 97h ,清除率 (CL)为 1 3 4L/h。实测值 15min为 ( 11 91± 1 41) μg/mL,3 0min达高峰 ,其达峰质量浓度为 ( 18 71± 1 13 ) μg/mL ,随后逐渐下降 ,5h降至0 0 6μg/mL,8~ 12h房水几乎测不到。结论 本方法灵敏、特异、准确 ,可用于房水中盐酸川芎嗪质量浓度的测定 ;腹腔注射川芎嗪能透过血 -房水屏障进入房水 ,这一结果为川芎嗪全身用药治疗眼前部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损伤后视网膜线粒体Ca2 质量分数的影响,探讨纳洛酮对缺氧缺血视网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新生健康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缺氧缺血、纳洛酮保护3组,每组12只。将新生SD大鼠结扎右颈总动脉并吸入96%N2 4%O2制成缺氧缺血模型,以原子吸收火焰法测定线粒体Ca2 质量分数。结果对照组、缺氧缺血组、纳洛酮保护组Ca2 质量分数(μg/gpro)分别为31·2±0·03,98·5±3·49和40·3±1·61。结论纳洛酮可有效降低缺氧缺血视网膜损伤后线粒体Ca2 质量分数,从而减轻缺氧缺血对视网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ms,DM)视网膜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观察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对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探索他汀类药物可能的非调脂性治疗作用.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im治疗组(Sim组)、DM生理盐水组(DM组).腹腔注射STZ建立DM模型,成模后Sim组予以Sim灌胃(20 mg·kg-1·d-1),DM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2周、5周、8周处死动物.用伊凡思蓝方法 检测视网膜血管渗透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2周、5周和8周大鼠视网膜血管渗透性增加,DM组伊凡思蓝含量分别为(21.68±3.70)μg·g-1、(25.34±4.40)μg·g-1、(29.78±4.30)μg·g-1,Sim能够改变这种变化,Sim组伊凡思蓝含量分别为(16.45±5.20)μg·g-1、(19.28±4.10)μg·g-1、(23.23±4.60)μg·g-1.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证实视网膜β-catenin主要表达在视网膜外界膜、外核层、外网状层、内网状层、内界膜.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明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STZ诱导的DM大鼠视网膜β-catenin表达量显著增加,DM组与正常对照组和Si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Z诱导的DM大鼠β-catenin表达量增加,Sim可显著抑制这种改变,改善DM大鼠视网膜微循环.  相似文献   

8.
刘超  耿燕  张振华  顾艳枝 《眼科研究》2012,30(7):613-616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为微血管病变,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2)是与血管发生密切相关的新蛋白,槲皮素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但其对DR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 探讨槲皮索脂质体对视网膜组织Ang-2及其受体(Tie2)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60只清洁级雄性成年Wistar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个组,其中10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他60只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STZ)35 mg/kg一次性腹腔内注射制作糖尿病模型.槲皮索分为50 mg/(kg·d)(低剂量)、150 mg/(kg·d)(中剂量)和250 mg/(kg·d)(高剂量),并用脂质体包裹,分别对模型鼠进行灌胃3 ~5 ml共12周,其他模型鼠分别用生理盐水和羟苯磺酸钙混悬液灌胃作为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给药12周后处死各组大鼠并分离视网膜,用ELISA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Ang-2的吸光度(A450)值,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视网膜中Tie2 mRNA的A值(Tie2 mRNA/GAPDH mRNA).结果 ELISA检测表明,槲皮素中剂量组、高剂量组Ang-2的A450值分别为0.796±0.057和0.842±0.043,较生理盐水组的1.012±0.046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95、2.698,P<0.05).RT-PCR检测表明,槲皮素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Tie2 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712±0.092和0.821±0.087,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1.182±0.0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497、2.852,P<0.05).Ang-2蛋白及Tie2 mRNA表达量的下降均以中剂量组最为明显.结论 槲皮素脂质体对视网膜中Ang-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可对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微循环异常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丹岩  马景学  安建斌  王萌 《眼科研究》2009,27(10):833-837
目的研究苦参碱聚乳酸微球玻璃体腔注射后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10组,每组3只兔(6只眼)。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每只眼玻璃体腔均注入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含苦参碱4 mg)。分别在注药后10 min,2 h,1、3、7、14、21、28、35 d各处死1组动物取双侧眼球并制备玻璃体样本。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玻璃体腔药物质量浓度,用DAS软件计算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玻璃体腔注入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含苦参碱4 mg)后,药物在玻璃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221.64±9.70)h,半衰期t1/2=(173.77±32.33)h。缓释微球在玻璃体腔释药可达35 d以上,35 d时药物质量浓度为(121.8±34.6)μg/mL。随时间延长,药物的总体清除率稳定增加。结论玻璃体腔注入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含苦参碱4 mg),药物在眼内清除较慢,清除时间明显延长,在玻璃体腔内能够长时间维持较高的质量浓度,表现出良好的体内缓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大鼠视网膜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表达的影响,进而从分子学水平上阐明PPAR-γ激动剂对DR的保护作用,为预防及早期治疗DR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选择9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80~200g)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DR+罗格列酮组和DR组,每组大鼠各30只。进一步将每组大鼠分为给药后4周、8周和12周3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各10只大鼠。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50mg·kg-1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模型。自DM模型成模后第3天起,DR+罗格列酮组大鼠每天给予罗格列酮3mg·kg-1灌胃,C组和DR组每天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于给药后4周、8周和12周处死各组大鼠,处死前测各组大鼠的血糖和体质量,然后摘除眼球,剔除角膜和晶状体制成眼杯,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视网膜上NF-κBp65蛋白的表达。结果 DR组和DR+罗格列酮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均为P<0.01);DR组和DR+罗格列酮组大鼠的体质量均较C组降低(P<0.01或P<0.05)。C组大鼠视网膜上NF-κBp65无表达或弱表达;DR组大鼠视网膜上NF-κBp65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值分别是35.62±2.99、67.59±2.23和85.62±3.55,明显高于C组(均为P<0.01);DR+罗格列酮组大鼠视网膜上NF-κBp65表达的IOD值分别是33.94±2.40、59.58±1.06和73·74±2·32,亦明显高于C组(均为P<0.01);在给药后8周和12周时,DR+罗格列酮组大鼠视网膜上NF-κBp65的表达均较DR组明显降低(均为P<0.01)。结论外源性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能够降低视网膜上NF-κB的表达从而延缓DR的发生发展,对早期DR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因此有望成为DR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丝胶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氧化应激和微炎症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24只成模大鼠随机分为丝胶治疗组和糖尿病模型组,每组12只,另取同周龄12 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成模后丝胶治疗组给予丝胶溶液空腹灌胃、糖尿病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共35 d。药物干预后,检测3组视网膜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 1,HO-1)、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蛋白的表达,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视网膜形态结构。结果 各指标三组间整体比较差异显著(均为P<0.01)。丝胶治疗组大鼠视网膜中MDA含量、NF-κB和TNF-α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4.145±0.282)mmol·gprot-1、0.232±0.027和0.761±0.058,较糖尿病模型组的(6.813±0.446)mmol·gprot-1、0.334±0.024、0.994±0.084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丝胶治疗组大鼠视网膜中还原型GSH含量、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78.518±4.317)mg·gprot-1、0.591±0.054和 0.954±0.091,较糖尿病模型组的(59.890±5.932)mg·gprot-1、0.351±0.044、0.585±0.054均显著升高(均为P<0.05)。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紊乱,内界膜肿胀,神经节细胞可见空泡、水肿样改变,丝胶治疗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形态较规则、排列轻度紊乱,病理变化较糖尿病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 丝胶可改善糖尿病视网膜氧化应激和炎症介质的损伤,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  相似文献   

12.
背景脑膜上皮细胞(MECs)是构成脑脊液-视神经屏障的主要细胞成分。脑脊液-视神经屏障的损害可能会导致脑脊液组分的失衡,使视神经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攻击。目前对于MECs在视神经疾病中的病理作用研究甚少,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人MECs的功能变化,为视神经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方法将培养的人MECs株分别制备成密度为2.5×10^3个/孔、5.0×10^3个/孔和1×10^4个/孔的细胞悬液,各取100μl分别接种于96孔板中,分别在常规培养基及体积分数21%O2(常氧组)和1%O2(缺氧组)环境下孵育2d,采用MTS法测定和比较不同氧环境下人MECs的吸光度(A490)值;采用CASY1法检测和比较不同氧环境下细胞体积及直径的变化;采用光度计测定MECs暴露不同氧环境下1d、2d后线粒体产生ATP量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不同氧环境下细胞内细胞色素C的表达和定位。结果缺氧组2.5×10^3个/孔、5.0×10^3个/孔、1×10^4个/孔细胞密度组MECs的增生值(A490)分别为0.399±0.009、0.393±0.009和0.496±0.026,分别较相应的常氧组的0.424±0.131、0.413±0.111和0.537±0.021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77,P=0.004;t=3.251,P=0.009;t=3.037,P=0.013)。与常氧组细胞比较,缺氧组细胞的直径和体积均明显增加[(20.970±0.127)μm vs.(21.198±0.048)μm,t=-3.762,P=0.006;(5805±73)fl vs.(6026±106)fl,t=-4.124,P=0.002)]。缺氧组和缺氧+底物组细胞分别培养2d后,细胞中ATP产生量分别为(0.900±0.225)mmol/(L·g)、(0.952±0.075)mmol/(L·g),均明显低于常氧组的(1.389±0.145)mmol/(L·g)和常氧+底物组的(1.401±0.122)mmol/(L·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0.001)。常氧组细胞中细胞色素C的绿色荧光主要分布于线粒体,而缺氧组MECs中细胞色素C的释放弥散分布于细胞质。结论缺氧环境下MECs的生理功能明显减退,推测MECs的功能损害是脑脊液和视神经之间的屏障完整性受到损害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中含缬酪肽蛋白(valosin-containing protein,VCP)、α-胞衬蛋白(α-fodrin)的水平差异,评估各指标在青光眼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首诊于我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的青光眼患者80例,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组4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 组40例;同期收集我院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各组外周血中VCP和α-fodrin的含量,并作对比,同时对上述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光眼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POAG组、PACG组和对照组VCP含量分别为(124.866±34.858)ng·L-1、(94.143±28.970)ng·L-1和(44.707±8.892)ng·L-1,α-fodrin含量分别为(0.531±0.306)μg·L-1、(0.399±0.213)μg·L-1、(0.304±0.214)μg·L-1,3组间两两相比,VCP、α-fodrin含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析结果显示,VCP为0.754(95%CI为 0.646~0.862,P<0.001),α-fodrin为0.610(95%CI为0.486~0.733,P=0.0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仅VCP是POAG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9.134,P<0.01)。结论 POAG患者外周血中VCP和α-fodrin的含量高于PACG患者和正常人群,提示免疫因素可能在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机制中起重要作用,VCP是POAG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主要病理基础是缺氧和炎症引起的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血-视网膜屏障(BRB)的破坏,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主要的血管生成因子.研究证实,枸杞多糖(LBP)具有保护细胞抗氧化损伤的作用,但其在眼科疾病的应用研究较少. 目的 观察LBP对不同时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病理改变及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 取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17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LBP组.糖尿病组和LBP组大鼠一次性腹腔内注射55 mg/kg链脲佐菌素(STZ)柠檬酸缓冲液诱导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柠檬酸钠-柠檬酸缓冲液.造模成功后LBP组大鼠每日以250 mg/kg LBP定时定量灌胃,分别于成模后4、10、16周取各组大鼠行伊文思蓝(EB)染色视网膜铺片,动态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形态改变;以45 mg/kg EB由大鼠右颈静脉缓慢注入,循环2h后将质量分数1%多聚甲醛由左心室灌注,循环3 min后摘除眼球并分离视网膜,用标准曲线法检测视网膜中EB质量分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视网膜中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 结果 EB视网膜铺片显示,造模后4、10、16周,LBP组大鼠视网膜血管的走行、管径及渗漏等形态学改变均明显轻于糖尿病组大鼠.造模后4、10、16周,LBP组大鼠视网膜中EB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17±1.55)、(16.46±1.60)和(19.55± 1.49) mg/g,均明显低于同时期糖尿病组大鼠的(15.76±1.90)、(21.61±2.05)和(26.30±2.28) m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造模后4、10、16周,大鼠视网膜中VEGF蛋白的表达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层为主,LBP组大鼠各时间点VEGF蛋白的染色明显弱于糖尿病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造模后4、10、16周LBP组大鼠VEGF蛋白在视网膜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234±0.011、0.331±0.023和0.536±0.031,均明显低于同期糖尿病组大鼠的0.281±0.018、0.533±0.055和0.765±0.0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显示,造模后4、10、16周LBP组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57±0.013、0.505±0.114和1.577±0.074,均低于同期糖尿病组的0.235±0.209、1.043±0.084和2.446±0.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BP可以减轻糖尿病造成的视网膜血管形态改变,减少血管壁的渗漏,从而保护BRB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体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能否由视网膜匀浆上清液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及移植到视网膜光损伤大鼠玻璃体内后存活、迁移、整合及分化的情况。方法 无菌条件下采集健康足月剖宫产胎儿的正常脐带组织,经2.5 g·L-1胰蛋白酶和1 g·L-1胶原酶消化、贴壁培养获得hUCMSCs。将CM-Dil标记的hUCMSCs注入光损伤大鼠玻璃体内,观察眼内整合分化情况,对正常对照组、光损伤组、PBS治疗组和hUCMSCs治疗组大鼠视网膜外核层层数和厚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UCMSCs培养48 h后贴壁生长,呈长梭形,14 d后可见细胞融合成片。光损伤后大鼠视网膜外核层结构紊乱、细胞层数减少,厚度变薄,与正常对照组[(40.73±1.32)μm]相比,hUCMSCs治疗组[(31.28±1.79)μm]与PBS治疗组[(17.21±1.02)μm]及光损伤组[(12.68±1.42)μm]的视网膜外核层厚度均变薄(均为P<0.05)。与光损伤组相比,PBS治疗组和hUCMSCs治疗组视网膜外核层层数显著增加。结论 HUCMSCs移植到光损伤大鼠玻璃体内后能存活、迁移及整合到受损伤视网膜,hUCMSCs玻璃体内移植可抑制光损伤大鼠光感受器的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程度与肾功能相关指标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0月来本院眼科就诊的189例(189眼)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DR诊断标准将其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NDR组101眼)和视网膜病变组(DR组88眼)。DR组根据病变程度分为轻度非增生型DR组(轻度NPDR组31眼)、中度NPDR组(26眼)、重度NPDR组(19眼)和增生型DR组(PDR组12眼),检测患者肾功能相关指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DR病变程度与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 DR组患者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UACR)、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胱抑素C(serum cystatin C,sCys-C)表达水平[(281.36±98.37)mg·g-1、(78.31±16.08)μmol·L-1、(1.17±0.32)mmol·L-1]显著高于NDR组[(183.16±84.17)mg·g-1、(62.47±15.21)μmol·L-1、(0.83±0.21)mmol·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DR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表达水平(80.81±23.21)mL·min-1显著低于NDR组(89.83±20.13)mL·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加重DR患者UACR、Scr和sCys-C表达水平逐渐增加,而GFR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患者各指标与轻度NPDR组和中度NP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R病变程度与UACR、Scr和sCys-C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与GFR呈负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DR的病变程度与肾功能指标密切相关,UACR、Scr和sCys-C升高及GFR降低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万李  谢学军  马荣 《眼科研究》2014,(3):211-215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早期损害是高糖和缺氧导致的视网膜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性损伤.研究表明含补肾活血中药的血清能减轻缺氧和高糖状态下神经兴奋性毒性物质谷氨酸的毒性作用,但是否可提高神经兴奋抑制性物质甘氨酸的释放,从而对视网膜神经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补肾活血中药血清对体外缺氧条件下纯化培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中药或生理盐水对SD大鼠每日灌胃1次,7d后腹主动脉取血离心过滤提取正常大鼠血清和含补肾活血中药的大鼠血清.体外两步法纯化培养SD乳鼠的RGCs,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培养的RGCs进行鉴定.将RGCs置于96孔培养板中培养72 h后分为正常对照组(20%正常SD大鼠血清培养)、缺氧组(1.0 mmol/L连二亚硫酸钠培养)、正常中药干预组(20% SD大鼠含药血清培养)、缺氧中药干预组(1.0 mmol/L连二亚硫酸钠+20%SD大鼠含药血清干预).于培养后24、48、72 h用L-8800型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各组细胞外液中谷氨酸及甘氨酸的质量浓度,用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LDH的漏出量.结果 培养的细胞荧光染色阳性.细胞培养24 h,正常对照组谷氨酸、甘氨酸质量浓度和LDH的含量分别为(0.080 5±0.001 0)mg/L、(0.055 4±0.001 5) mg/L及(1 626.03±122.10) μmol/(min·L),而缺氧组为(0.022 5±0.001 1)mg/L、(0.014 6±0.001 1)mg/L及(1 458.68±94.23) μmol/(min·L),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53,P=0.00;q=-2.45,P=0.00;q=-2.98,P=0.02).细胞培养48 h,缺氧组的LDH含量及甘氨酸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55,P=0.01;q=4.48,P=0.00);细胞培养72 h,缺氧组谷氨酸和甘氨酸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45,P=0.00;q=3.72,P=0.00).细胞培养48 h、72 h,缺氧中药干预组甘氨酸质量浓度为(0.017 4±0.001 5) mg/L和(0.019 2±0.001 2) mg/L,明显高于缺氧组的(0.016 0±0.001 2)mg/L和(0.018 0±0.000 8)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28,P=0.04;q=2.33,P=0.03).缺氧中药干预组的LDH含量分别为(1 632.94±264.31) μmol/(min·L)和(1 875.00±137.45)μmol/(min·L),明显低于缺氧组的(1 688.49±112.86)μmol/(min · L)和(2 267.86±175.21) μmol/(min·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95,P=0.02;q=-2.35,P=0.00);细胞培养24、48和72 h,缺氧中药干预组和缺氧组谷氨酸质量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5、0.28、0.46).RGCs中谷氨酸与甘氨酸质量浓度均呈正相关(Kendall、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519和0.696,均P=0.000).结论 缺氧条件下RGCs中谷氨酸与甘氨酸释放量同步增加,可能是细胞对短期缺氧的自身代偿性反应.补肾活血中药能增强缺氧条件下RGCs中甘氨酸的释放,减少LDH的漏出,从而保护RGCs.  相似文献   

18.
背景 细胞质膜钙ATP酶3(PMCA3)参与维持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 Ca2+的平衡,可能与白内障的病理过程有关,紫外线B(UVB)是引起白内障的重要因素之一,但UVB对LECs中PMCA3表达的影响少有报道. 目的 研究UVB对人LECs系B-3(HLE B-3) PMCA3表达的影响. 方法 对HLE B-3细胞进行培养和传代,当细胞达80%以上融合时分别暴露于用不同剂量(0、5、10、20 mJ·s/cm2)的UVB分别照射0、20、40和80 s,然后继续培养24、48和72 h,用MTT法检测不同剂量UVB照射后细胞的生存率;用JC-1染色法检测UVB照射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m)的变化;以DCFH-DA染色法检测UVB照射后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的变化;采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法检测UVB照射后细胞的凋亡情况;用Fluo-3/AM染色法检测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UVB照射后细胞中PMCA3 mRNA及PMCA蛋白的表达变化. 结果 随着UVB照射剂量的增加和照射时间的延长,细胞生存率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72.411,P=0.000; F时间=36.588,P=0.000),其中10 mJ·s/cm2、20 mJ·s/cm2 UVB照射后24 h HLE B-3细胞的生存率分别为(75.3±2.2)%和(48.7±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5、10、20 mJ·s/cm2 UVB照射后48 h细胞的生存率分别为(84.9±1.2)%、(69.3±17.4)%和(32.8±4.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00、0.000);5、10、20 mJ·s/cm2 UVB照射后72 h细胞的生存率分别为(55.1±3.0)%、(42.1±1.9)%和(26.1±4.7)%,与对照组的(100.0±0.0)%相比生存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JC-1染色法检测表明,对照组细胞内可见红色荧光,5mJ·s/cm2 UVB照射后细胞内出现绿色荧光,10 mJ·s/cm2及20 mJ·s/cm2 UVB照射组出现绿色荧光增强,红色荧光减弱.5、10、20 mJ· s/cm2 UVB照射后细胞内的ROS由0.4%分别增加至35.8%、51.9%和76.7%.0 mJ·s/cm2 UVB照射组凋亡和坏死细胞比例为2.0%,5、10、20 mJ·s/cm2 UVB照射组凋亡和坏死细胞率分别为4.2%、7.6%和15.1%.10 mJ·s/cm2和20 mJ·s/cm2 UVB照射组细胞内Ca2+水平分别为0 mJ·s/cm2照射组的(1.2±0.1)倍和(1.3±0.1)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04).5、10和20 mJ·s/cm2 UVB照射组HLE B-3细胞PMCA3 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4、0.000),各组细胞中的PMCA蛋白相对表达量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1). 结论 UVB照射可导致白内障发生的机制可能与人LECs中PMCA3表达量下降和诱导LECs凋亡有关,UVB的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前房注射卡波姆建立大鼠高眼压模型,观察卡波姆升眼压效果及对大鼠眼前节和视网膜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30只SD大鼠,注射前3 d早晚测量基线眼压。右眼定为实验眼,左眼定为对照眼,右眼放出房水后将30 μL的5 g·L-1卡波姆混悬液注入前房,每日早10时、晚22时在大鼠清醒状态下测量眼压。每周进行双眼眼前节照相并对比。4周末处死26只大鼠(另4只持续观察眼压变化至注射后9周)并取双眼眼球行HE染色,观察实验眼与对照眼视网膜形态,对比视网膜厚度及房角形态。结果 注射前,实验眼白天和夜间眼压分别为(11.10±0.90)mmHg(1 kPa=7.5 mmHg)和(11.92±1.07)mmHg,对照眼分别为(11.22±1.07)mmHg和(11.76±1.08)mmHg;实验眼与对照眼相比,白天、夜间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5);白天与夜间眼压相比,实验眼、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卡波姆在前房中呈现出弥散型和沉积型两种存在方式,弥散型和沉积型大鼠1周内眼压分别为(17.83±3.54)mmHg和(13.00±1.55)mmHg,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第1天至第19天,实验眼与对照眼白天眼压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注射后第1天至第27天,实验眼与对照眼夜间眼压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眼视网膜形态发生改变,注射后4周视网膜厚度为(254.70±21.80)μm,与对照眼的(346.73±24.63)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实验眼前房充满卡波姆及虹膜的混合成分,紧贴角膜内皮并延伸至房角,堵塞小梁网结构,正常虹膜形态消失;对照眼房角形态正常。结论 前房注射卡波姆建立大鼠高眼压模型,可维持高眼压4周以上,昼夜眼压差异较为明显,夜间眼压较白天更高,4周后视网膜出现高眼压损伤后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