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42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颌神经诱发三叉神经皮层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的分支上颌神经皮层诱发电位的特点及与三叉神经其他分支皮层诱发电位的差异。方法 通过刺激 10名健康成人的眶下神经 ,收集刺激对侧的三叉神经诱发电位 (TSEP)。结果 ①刺激发生 2 0ms左右出现P1,其后N1~N5等 9个波峰依次出现 ;②P3、N3、P4潜伏期稳定 ,N3~N4振幅高且图形规律 ;③上颌神经皮层诱发电位与下颌神经皮层诱发电位无明显差异。结论 上颌神经TSEP中高峰电位出现于 110ms的N3P4波 ,波幅 >10 μV ,其潜伏期相对稳定 ,形成上颌神经TSEP的特点 ,早期的P1~N2波幅较低 ,但可以因周围神经的改变而有较大的变化 ;正常上颌神经的TSEP各波潜伏期、图形特点、峰峰电位差与下颌神经TSEP差异不明显。根据图形特点、参数可以作为临床三叉神经上颌支功能状态和病理改变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并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在评估视力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RP并发白内障患者38例(58眼),均行白内障手术治疗。根据SD-OCT下黄斑区椭圆体带的形态将患者分为3组,A组:黄斑区椭圆体带缺失(19眼),B组:黄斑区椭圆体带可见但不连续(18眼),C组:黄斑区椭圆体带完整(21眼)。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组内手术前后BCVA和组间手术前后BCVA;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SD-OCT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并进一步对术后BCVA与黄斑中心凹厚度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BCVA和黄斑区椭圆体带长度是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因素。手术前后BCVA之间、术后BCVA与黄斑区椭圆体带长度之间均呈直线相关(r=0.855、-0.622,均为P<0.01)。A组、B组和C组术前BCVA分别为(2.41±1.05)logMAR、(1.17±0.64)logMAR和(0.83±0.59)logMAR,术后第1天BCVA分别为(1.16±0.90)logMAR、(0.52±0.27)logMAR和(0.21±0.19)logMAR。各组患眼术后第1天BCVA均好于其术前视力(t=5.246、4.632、6.198,均为P<0.01)。3组患眼术后第1天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760,P<0.01)。A组、B组和C组黄斑区椭圆体带长度分别为(0.00±0.00)mm、(1.16±0.57)mm和(4.04±1.26)mm,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100.84±45.49)μm、(203.44±33.33)μm和(248.19±37.79)μm。术后BCVA与黄斑中心凹厚度之间呈直线正相关(r=-0.754,P<0.01)。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RP并发白内障可有效改善视功能。术前视力差、黄斑区椭圆体带结构的破坏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变薄是患者手术后视力不良的指征,SD-OCT对评估视力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眼科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脉络膜的特征及其在眼底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了解不断加深,提出了“肥厚型脉络膜病变”的概念,拓宽了视野。然而目前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明晰和探索,如肥厚脉络膜和肥厚血管的概念、多种影像检查时疾病的表现特征、此类疾病之间的关系和转归以及对治疗的反应等。关注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提高对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65岁。因右眼下方黑影遮挡半个月于2011年2月24日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就诊,门诊检查后以“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收入院。患者40年前患黄疸肝炎,已治愈。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有轻度屈光不正,无其他眼病史。无手术史。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25,左眼0.6。眼压:右眼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1 mmHg。右眼角膜透明,前房可,晶状体周边皮质混浊,玻璃体轻度絮状混浊,有少许色素状颗粒,眼底:视乳头边界清楚,颞上方视网膜呈青灰色泡状隆起,黄斑累及,颞上可见马蹄形裂孔,裂孔后缘稍有卷边,前缘可见广泛变性区(图1)。左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部B超示右眼颞上视网膜脱离,颞上可见视网膜裂孔,左眼未见视网膜脱离;双眼玻璃体混浊;双眼屈光不正。入院后于2011年3月1日在局部麻醉下行右眼巩膜外垫压术。术中颞上放液,裂孔周围冷凝,7 mm硅胶海绵纵行垫压裂孔及周围变性区,玻璃体腔内注入消毒空气0.4 ml。术后第1天患者诉眼前黑影消失。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2,眼压15 mmHg。眼底检查:玻璃体轻度絮状混浊,少量空气泡,颞上垫压嵴明确,裂孔位于嵴上,视网膜平伏。术后第7天,患者诉右眼下方再次出现黑影遮挡。眼科检查:右眼颞上垫压嵴可见,裂孔位于嵴上,裂孔后缘贴伏不良,鼻上视网膜青灰色泡状隆起,可见视网膜裂孔(图2)。B超示右眼颞上方垫压嵴,鼻上方视网膜脱离。左眼未见明显异常。2011年3月9日在局部麻醉下再次行右眼巩膜外垫压术。术中放液,鼻上裂孔周围冷凝,10 mm硅胶海绵纵行垫压鼻上裂孔,观察裂孔位于嵴上,褥式缝线固定。放液后发现11:30方位视网膜脱离皱褶处有新的裂孔,遂拟行颞上垫压带调整。当拆除原颞上垫压带后,突然感觉患者眼球变硬,眼压升高,并且出现剧烈眼痛,头痛症状。眼底检查见颞侧视网膜下棕色实性隆起。嘱患者张口呼吸,保持镇静,立即肌内注射立止血(注射用血凝酶)1000 U。观察颞侧视网膜下隆起无明显进展,眼压适中,手术继续进行。加宽原颞上硅胶海绵,褥式缝线固定,观察原裂孔及皱褶处裂孔均位于嵴上,测光感明确。手术后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 mg ,降眼压及镇静对症处理。术后第1天,患者诉眼胀。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5,眼压:55 mmHg。右眼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检查:颞上及鼻上垫压嵴明确,裂孔位于嵴上,颞侧视网膜下可见球形实性隆起。对症观察,眼压稳定。术后第6天眼底照相显示较前无明显变化(图3)。复查B超示右眼视网膜复位良好,脉络膜上腔积血(图4)。术后门诊观察。1个月后复查见右眼上方垫压嵴明确,裂孔位于嵴上,孔周视网膜稍有皱褶,视网膜平伏,脉络膜上腔积血完全吸收(图5)。复查B超示右眼视网膜复位良好,脉络膜上腔积血吸收(图6)。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门诊观察稳定。2011年8月24日患者因“右眼视物不清半个月”再次入院。诊断:右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右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眼科检查:视力:右眼光感,左眼1.0。眼压:右眼9 mmHg,左眼11 mmHg。右眼眼底检查:视网膜广泛青灰色隆起,以视乳头为中心呈宽漏斗状,颞上、鼻上垫压嵴明确,裂孔位于嵴上,裂孔后缘开放,嵴上色素明显(图7)。眼部B超示右眼视网膜脱离,右眼巩膜外垫压术后(图8)。入院后于2011年8月30日在局部麻醉下行右眼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全氟化碳液体辅助下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晶体粉碎,注入硅油4.5 ml。术后早期视网膜复位良好,后复位不良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眼内硅油存留。  相似文献   
5.
侯旭  胡丹  崔志利  周健  蔡莉  王雨生 《眼科》2015,(1):31-34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难于控制的条件下微创小梁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1-2013年西京医院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15例15眼。方法术前局部滴糖皮质激素眼液,给予甘露醇、醋甲唑胺和前房穿刺等措施降眼压。采取角膜缘后2.5 mm以穹窿为基底的小结膜瓣(5 mm)和小巩膜瓣(3 mm)小梁切除术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主要指标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炎症反应、滤过泡情况。结果术前平均眼压(53.13±8.82)mm Hg;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眼压分别为(13.41±3.42)、(14.65±4.21)、(15.35±5.48)mm Hg。术后2周前房闪辉和炎性渗出吸收。术后2周前房深度(2.72±0.38)mm。所有患眼术后6个月滤过泡为扁平弥散型或微小囊泡型。术后6个月视力为(0.92±0.48)。随访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小梁切除术可减少组织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与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应用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失控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探讨成人麻痹性斜视的类型和手术矫正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0-06/2013-06成人麻痹性斜视临床病例46例,将所有病例分为水平斜视组和垂直斜视组,其中水平斜视为主者26例,包括外直肌麻痹16例,内直肌麻痹10例;垂直斜视为主者20例,包括上斜肌麻痹7例,上直肌麻痹8例,下直肌麻痹2例,双上转肌麻痹3例。发病原因:先天性者9例,车祸等外伤所致19例,鼻部或颅脑手术史8例,原因不明者10例。手术方式包括直肌后徙术、直肌缩短术、直肌部分移位术或直肌联结术、下斜肌部分切除术、下斜肌后徙转位术等。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卡方检验,同时对水平斜视组的两种术式改善麻痹眼运动情况进行t检验。
  结果:末次随访时水平斜视组治愈、好转和无效者分别为20例(77%),5例(19%),1例(4%);垂直斜视组分别为15例(75%),3例(15%)和2例(10%),两组间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痹眼的眼球运动得到改善。水平斜视中所用的两种术式,均能改善麻痹眼的眼球运动,分别为3.76±0.91,3.72±0.84mm,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93)。
  结论:成人麻痹性斜视病情复杂,根据不同麻痹肌及麻痹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可获得眼位的美容正位,改善代偿头位和主要注视野的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MMP-9在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内的表达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 将23只成年雄性棕色挪威大鼠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玻璃体内注药组,视网膜光凝后即刻玻璃体内注射3μL PD98059;另一组为单纯光凝组,单纯行视网膜光凝.观察时间为光凝后3d、7d和14 d.各时间点处死大鼠后摘除眼球,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法观察MMP-2和MMP-9在大鼠CNV内不同时间点的表达特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和HE法观察玻璃体内注射PD98059对CNV生成的作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观察注药对CNV内MMP-2和MMP-9表达的影响.结果 光凝后3d,单纯光凝组光凝区即有MMP-2和MMP-9的阳性表达;光凝后7d和14 d二者表达均逐渐增强.光凝后7d,玻璃体内注药组MMP-2和MMP-9均显著被抑制,分别被抑制约69%和80%.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示玻璃体内注射组可显著抑制ERK的磷酸化,光凝后3d及7d的抑制率分别为54%和60%,而对ERK总量的表达无明显作用.FFA和HE显示,玻璃体内注药组光凝后14 d减少光凝局部CNV的荧光素渗漏约51%,抑制CNV厚度达57%.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示光凝后7d,玻璃体内注药组抑制MMP-2和MMP-9的表达分别为73%和64%.结论 MMP-2和MMP-9参与了大鼠CNV的生成,光凝后3d即有阳性表达,至光凝后14 d表达进一步增强,MEK/ERK通路至少部分参与了MMP-2和MMP-9在CNV内的生成调控.  相似文献   
8.
眼保健操是我国近视防控的一项长期政策,其发展已历经60余年,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争议和质疑。本文从实证角度探讨眼保健操的历史沿革及防治近视的效果,并展望新时代下以眼保健操为代表的政策干预措施,以期对未来近视防控体系的发展有所裨益。眼保健操能缓解视疲劳,调节青少年儿童用眼时间,是近视防控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近视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应将其视为近视防控唯一可依赖途径。(眼科,2021, 30: 173-176)  相似文献   
9.
眼部疾病的实时三维超声成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超声评价眼部疾患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实时3-D技术对28只分别患视网膜脱离、眼内异物、眼外伤及玻璃体积血等疾病的患眼进行三维超声成像,并与二维(two dimensional,2-D)超声检查结果、手术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眼均能获得清晰的3-D图像,患眼内视网膜脱离的空间形态及范围、玻璃体积血、眼内异物的位置和形态、泪道囊肿均清晰可见.2-D测量的视网膜脱离高度和3-D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D和术中所见视网膜脱离的起止点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3-D超声可以明确快速地显示眼部病变的立体结构和空间分布,与2-D超声比较,3-D可为手术提供更明确的诊断信息和空间定位信息.  相似文献   
10.
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TSEP)的波形特征,临床价值以及手术和药物对TSEP的影响。方法:采用丹麦产DISA—2000M多导诱发肌电仪,对4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健侧和患侧的TSEP检查,以正常人TSEP数据作为对照,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健侧患侧比较,潜伏期N1、P3、N3及波幅N2P3、N3P4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与健康者比较,潜伏期P1、N1、P2、N2、P3及波幅P1N1、N1P2、P2N2、N2P3、N3P4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TSEP高幅电位提前,潜伏期延迟。(3)手术后TSEP波形消失,药物对TSEP影响不大。结论:潜伏期N1、P3的延迟及波幅N2P3的升高,N3P4的降低可以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