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4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张清炯  张丰生 《眼科学报》1999,15(4):204-206
目的:对国人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患者中视紫红质基因不同突变与临床表型相关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对经异源双链-SSCP和序列分析确定为视紫红质基因不同位点突变的3例RP患者,收集其详细临床资料,比较其异同。结果:详细描述了3例已知突变患者的临床表现。视紫红质基因不同位点突变,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发生在杆细胞外节胞液侧的突变,常导致严重类型的Ⅰ型视网膜色素变性;而发生在杆细胞外节盘膜内的突变,常引起相对较轻的Ⅱ型视网膜色素变性。结论:本文3例视紫红质基因不同位点突变与临床表型有一定关系,但要建立基因突变与表型间确切的对应关系和规律,尚需积累更多病例资料进一步分析研究。眼科学报1999;15:204-206。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类由视杆细胞首先受累为主的进行性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初期以视杆细胞功能异常为主,同时或随后可合并视锥细胞功能异常。随着疾病的进展,视功能进行性受损,直至全盲,眼底出现以色素异常为主的多种形态的视网膜变性改变。RP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多样性。已发现的致病基因有90个。本指南从RP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疾病诊断、临床咨询等方面进行总结,旨在规范其临床诊疗,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3.
川芎嗪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干预作用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ds小鼠的干预作用和机制。 方法:rds新生小鼠 8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只小鼠。实验组小鼠从出生时开始,腹腔注射盐酸 川芎嗪80 mg/kg,2次/d,直至生后35 d;对照组同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用药 后0、3、7、1 4、21、28、35 d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眼球,立即经10%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病理切片。另取眼球经2.5%戊二醛溶液固定,电子显微镜观察。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标 记技术(TUNEL)方法检测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bcl-2在视网膜的表达。 结果:病理观察结果显示,经盐酸川芎嗪治疗后14、21、28 、35 d,rds小鼠光感 受器细胞核层数与未用药的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增加(P<0.01)。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川芎嗪可减缓rds小鼠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外段盘膜部位线粒体的病变,减少盘膜和外界膜的破坏。rds小鼠经盐酸川芎嗪治疗后3、7、14、21、28、35 d,光感受器细胞凋 亡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3、7、14、21、28、35 d时,bcl -2在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及光感受器细胞内外段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 。 结论:盐酸川芎嗪可延缓rds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减少,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视网膜 外核层及光感受器细胞内外段bcl-2的表达延缓rds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4.
葛根素(puerarin,Pue)又名普乐林,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干燥根中提取的有效单体成分,属于异黄酮类,化学名为8-β-D吡喃葡萄糖-4’,7’-二羟基异黄酮苷。葛根素临床应用广泛,药理作用主要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降血糖、降血脂、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促进细胞代谢等,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1]。近年来,葛根素在眼科主要用于降低眼内压和眼底疾病的治疗[2,3],并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就葛根素经全身用药在兔眼房水、玻璃体中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1材料与方法1.1仪器与试药Waters公…  相似文献   
5.
葛根素抗rds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ds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抗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rds新生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从出生时开始,ip盐酸葛根素80mg/kg,每天2次,至生后35 d,对照组同时ip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用药后0、3、7、14、21、28、35d取眼球,立即经10%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病理切片.另取眼球经2.5%戊二醛溶液固定,电镜观察.用TUNEL,方法检测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Bcl-2在视网膜的表达.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经葛根素治疗后14、21、28、35 d,rds小鼠光感受器细胞层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电镜结果显示,葛根素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7、14、21、28、35 d可减轻rds小鼠光感受器细胞及其外段盘膜部位的线粒体、盘膜和外界膜的破坏.rds小鼠经葛根素药物治疗后3、7、14、21、28、35 d,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在7、14、21、28、35 d,Bcl-2在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基质及其内外段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 葛根素可减轻rds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病变,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及其内外段Bcl-2的表达延缓rds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d小鼠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层的病理和超微结构变化,为进一步应用rd小鼠进行实验研究提供数据。方法rd新生鼠42只,分别在第0、3、7、14、21、28、35d取眼球,立即经10%中性甲醛固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眼球水平位视网膜赤道部外核层细胞的厚度;另取眼球经2.5%戊二醛溶液固定,电镜观察。结果病理结果显示,rd小鼠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层数或密度从第14d开始减少2.14层±0.60层,第21d减至近单层1.30层±0.37层,第35d减至0.57层±0.25层。电镜结果显示,rd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生后第14d出现凋亡;外段盘膜部位线粒体从第7d开始出现部分溶解、减少,逐渐加重;外界膜也从第7d开始变为较连续,第21d后不连续。结论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外段的线粒体和外界膜对于视网膜盘膜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这一结果为进一步开展rd小鼠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视网膜色素变性以小鼠视网膜外核层细胞的病理、超微结构、凋亡和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川芎嗪对以小鼠的干预作用和干预机制。方法以新生小鼠8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只。实验组小鼠从出生时腹腔注射盐酸川芎嗪80mg/kg,每天2次,至生后35天,对照组同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用药后0、3、7、14、21、28、35天取眼球,立即经10%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病理切片。另取眼球经2.5%戊二醛溶液固定,电镜观察。用TUNEL方法检测视网膜外核层细胞的凋亡,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Bcl-2在视网膜的表达。结果病理结果显示,经盐酸川芎嗪治疗后14、21、28、35天rd小鼠外核层细胞层数与未用药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电镜结果显示,川芎嗪可减缓以小鼠外核层细胞和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外段盘膜部位线粒体的病变,减少盘膜和外界膜的破坏。rd小鼠经盐酸川芎嗪药物治疗后第7、14、21、28、35天外核层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低于未用药对照组(P〈0.01);第3、7、14、21、28、35天Bcl-2在视网膜外核层及光感受器细胞外段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或0.01)。结论盐酸川芎嗪可延缓以小鼠视网膜外核层细胞的减少,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视网膜外核层及光感受器细胞外段Bcl-2的表达延缓rd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8.
Leber视神经萎缩分子生物学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1778突变与Leber视神经萎缩(Leber s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突变特异性引物PCR(mutation specific primer PCR)及PCR RFLP(MaeⅢ)检测临床可疑LHON患者及有关亲属,两种方法结果均阳性者则收集其临床资料。 结果 10例11778突变阳性者中1例为携带者,9例为LHON病人,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3例,起病年龄12-25岁,双眼起病间隔0-6个月,随访0-12年,视力为指数/眼前-0.1(除一例生育小孩后发病的患者有视力恢复),接受过视野、视诱发电位和色觉检查的患者结果均异常,而视网膜电图检查结果及全身情况多正常。 结论 10例受试者的两种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都显示线粒体DNA11778突变。携带者状态和视力恢复现象的存在表明线粒体DNA突变虽是LHON的主要病因,但其他因素如内分泌失调也可影响其发病。(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156-158)  相似文献   
9.
四种DNA提取法在遗传性眼病DNA库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低渗溶血法、盐酸胍法、氯化钠法、NP-40法提取人类基因组DNA的比较,以得到一种最稳定、可靠、实用的DNA提取方法,应用于遗传性眼病DNA库的建立。方法用四种方法提取眼遗传性疾病患者的血液基因组DNA,紫外分光光度测定,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PCR扩增鉴定提取的基因组DNA。结果低渗溶血法提取基因组DNA量最多,纯度最高,PCR扩增效果最好,有利于遗传性眼病DNA库的建立。结论低渗溶血法是一种实用、可靠、稳定的提取方法,在眼遗传性疾病家系DNA库建立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