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bcl-2与角膜移植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实验分为3组。A组:非手术基本对照组(Wistar);B组:同基因角膜移植组(Wistar→Wistar);C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Wistar→SD)。B、C组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7、10和14d)取角膜植片。细胞凋亡原住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各组角膜植片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检测植片bcl-2蛋白表达。并以A组正常大鼠角膜做对照。对染色结果采用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处理,计算阳性单位PU值。结果 正常角膜上皮细胞层仅有极少量凋亡细胞,基质层及内皮细胞层几乎无凋亡细胞;术后1周各移植组(B组,C组)角膜植片各层均可见散在细胞凋亡,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与A组相比,急性排斥期B、C组角膜植片细胞凋亡均增高,且C组增高曼明显。正常角膜可见bcl-2蛋白表达,主要存在于上皮层;术后1周各移植组(B组,C组)角膜植片bcl~2蛋白表达轻度减低,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与B组同一时间点相比,急性排斥期C组角膜植片bcl-2蛋白表达明显减低(P〈0.01)。结论 细胞凋亡在角膜移植急性免疫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调控基因bcl-2可作为判断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雷帕霉素抑制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大鼠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以角膜新生血管化sD大鼠为受体。Wistar大鼠为供体,分别腹腔注射0.5%羧甲基纤维素(对照组)、雷帕霉素、环孢霉素A、雷帕霉素+环孢霉素A,共12d。用裂隙灯显微镜对角膜植片进行临床观察,记录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并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用药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显著增加(P〈0.01);组织学发现联合用药组的角膜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形成度水肿程度均明显好于其他各组。结论:雷帕霉素能显著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对大鼠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具有抑削作用,与环孢霉素A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优于各单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熊果酸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方法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将48只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4组。A组为正常角膜对照组,B组为Wistar鼠自体原位角膜移植,C、D 组为SD-Wistar大鼠之间进行同种异体角膜移
植。术后当天腹腔给药,A、B、C三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D组给予熊果酸(UA)(20 mg·kg-1·d-1),连续给药12 d。
根据Larkin等角膜排斥反应评分系统,判断术后植片排斥情况。比较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和植片存活率。术后14 d检测各组
中IL-2、IFN-γ、NF-κBp65、VEGF及ICAM-1的表达含量,并对角膜植片进行组织学检查与Western blot分析。结果D组角膜
植片的存括时间为29.12±9.58 d,与C组9.67±2.16 d 相比,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14 d D组角膜植片中的
IL-2、IFN-γ、NF-κBp65、ICAM-1及VEGF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而IκB-α蛋白含量较高。未见明显淋巴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形
成。结论熊果酸作为NF-κB的核因子抑制剂,可以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与排斥反应,从而显著延长大鼠角膜植片的存活
时间。
  相似文献   

4.
IL-1ra抑制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 - 1受体拮抗剂 (IL 1ra)对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 ,受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CsA治疗组 ,IL - 1ra治疗组。术后连续观察 2周 ,对各组大鼠角膜植片存活情况进行评分比较 ,评价药效。结果 IL - 1ra组与CsA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分别为 (19.5 83± 0 .2 88)d和 (16.667± 0 .43 2 )d ,与对照组 (11.0 0 0± 0 .3 2 6)d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IL - 1ra组和CsA组排斥反应指数 (R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IL - 1ra组新生血管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CsA组 (P <0 .0 1)。结论 IL - 1ra可明显抑制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 ,减轻炎性反应 ,减少新生血管生成 ,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抑制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促进植片存活的作用。方法 对40只SD大鼠(40眼)用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增生,选取其中的30只大鼠(30眼)并随机分为实验Ⅰ、Ⅱ组及对照组Ⅲ组,每组均接受同种异系(Wistar大鼠)供体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实验组于术后第1日起分别滴用50 μg/ml的IL-1ra滴眼液(Ⅰ组)和1%的CsA滴眼液(Ⅱ组),每日3次。受试动物术后均每日滴用典必殊滴眼液及托品卡胺滴眼液3次,连续14 d。术后比较各组大鼠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对角膜植片存活情况进行评分,观察其效果。结果 两实验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2.00±1.50) d和(10.44±1.13) d,明显高于对照组(8.00±1.25) d,差异有显著性(P<0 01);两实验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 01)。结论 IL-1ra可抑制高危角膜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减少新生血管的生成,减轻免疫性炎性反应,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强力霉素对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受体鼠再随机分为A组(盐水对照组)、B组(强力霉素组),动态检测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血管的发展及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B组植片存活时间(20.67±3.01)天,较A组(9.67±2.73)天明显延长(P<0.01),角膜移植后B组新生血管面积相对百分比、VEGF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P<0.01).结论 强力霉素能抑制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延长植片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在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形成中的抑制作用。方法:SD大鼠及Wistar大鼠各20只,在SD大鼠与Wistar大鼠之间建立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分为选择性环氧化酶-1(COX-1)抑制剂小剂量阿司匹林给药组、选择性COX-2抑制剂西乐葆给药组、非选择性COX抑制剂消炎痛给药组及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对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混浊、水肿、新生血管形成情况评分得出角膜排斥反应指数(RV),对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形态计算得出新生血管反应区域。并进行角膜病理切片检查。结果:选择性COX-1抑制剂组及阴性对照组大鼠在7 d时RV值>5,排斥反应已经发生,选择性COX-2抑制剂组及非选择性COX抑制剂组未发生排斥反应。裂隙灯检查及角膜病理切片检查可见选择性COX-2抑制剂组及非选择性COX抑制剂组术后7d出现植床周围少许新生血管。选择性COX-1抑制剂组及阴性对照组术后7 d时新生血管接近创口。选择性COX-2抑制剂组及非选择COX抑制剂组角膜新生血管反应区域及RV值均少于选择性COX-1抑制剂组及阴性对照组。结论:COX-2选择性抑制剂可抑制角膜移植术后新生血管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Effect of a cyclosporine A delivery system in corneal transplantat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前房内植入含环孢素A的缓释系统 (CsADDS)抑制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角膜新生血管化的近交系Wistar大鼠作为受体 ,供体取自SD大鼠 ,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的大鼠随机分为 4组 :(1)对照组 ;(2 )CsADDS前房植入组 ;(3)CsADDS结膜下植入组 ;(4) 1%CsA橄榄油滴眼组。植片每 3天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并加以评估。分别于术后 1、2、4周行房水中CsA浓度的检测。移植后的 1、2、4周取眼球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 :对照组 8 2± 1 4 8天 ;CsADDS结膜下植入组 11 4± 2 5 0天 ;前房植入CsADDS组 17 0± 2 0 0天。前房植入组与其它各组相比 ,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相对于其它治疗组前房植入组的眼内CsA浓度明显增高 ,并且发现CsA聚合物的植入体在前房中只引起轻微而短暂的炎症反应。结论 前房植入CsA聚合物可明显延长高危角膜移植术后的植片存活时间 ,这一眼内缓释系统对于抑制高危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1,25-二羟维生素D3抑制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对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以45只SD大鼠为受体,15只Wistar大鼠为供体建立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受体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实验对照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及实验对照组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对照组行自体角膜移植。术后0~13d实验组腹腔注射1,25-二羟维生素D31.0μg&#183;kg-1&#183;d-1,对照组和实验对照组注射灭菌花生油2ml/d;术后观察植片存活情况,并于术后14、21、30d每组随机处死5只大鼠行植片病理学检查和ELISA检测外周血IL-1β、IL-2、IL-8、IL-10。结果对照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21.7&#177;6.8)d,实验对照组为(11.2&#177;2.5)d,实验组为(19.3&#177;5.2)d,3组比较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0.01);病理学检查示实验组淋巴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均较实验对照组少;实验组外周血中IL-1β、IL-2、IL-8含量与实验对照组相比下降,IL-10含量增高,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1,25-二羟维生素D3能在角膜移植后有效的保护植片,抑制排斥反应,延长植片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0.
青藤碱防治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建兵  陆晓和 《广东医学》2005,26(12):1646-1648
目的观察青藤碱滴眼液对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急性排斥期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Wistar→SD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受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0.5%SIN(B组),1%SIN(C组),2%SIN(D组),术后连续观察,并对各组大鼠角膜植片存活情况和排斥反应指数进行评分比较,评价药效。结果术后各组角膜移植排斥指数及发生角膜移植排斥时间,A组与B组,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C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B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IN滴眼液可以有效的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1%SIN滴眼液更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管抑素(angiostatin,AS)对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neovascularization,CNV)及白介素-1α(IL-1α)表达的作用,探讨AS对CNV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05只SD大鼠随机取5只做正常对照,其余100只制作左眼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25只),分别予生理盐水(A组)、0.1%地塞米松眼液(B组)、10μg/mL AS液(C组)、20μg/mLAS液(D组)滴眼,于碱烧伤后1、3、7、14、21d每组随机取5只大鼠麻醉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计算各组CNV面积,处死大鼠取角膜,行病理组织检查及酶链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各组IL-1α的表达。结果:C组、D组碱烧伤后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碱烧伤后第3天起各时间点CNV面积均明显小于A组(P〈0.05)。碱烧伤后各时间点C组、D组IL-1α表达量均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AS能显著抑制碱烧伤CNV,可能与其抑制IL-1α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角膜溃疡清创、碘酊烧灼联合那他霉素滴眼液和氟康唑滴眼液点眼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收集真菌性角膜溃疡病人180例,将病人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75例)、B组(70例)及C组(35例)。所有病人均先行角膜溃疡清创、碘酊烧灼,然后A组采用那他霉素滴眼液和氟康唑滴眼液联合点眼,B组采用那他霉素滴眼液点眼,C组采用氟康唑滴眼液点眼。比较3组病人治愈率、治愈病例的治愈时间和视力变化。结果 A、B组的治愈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44、6.285,P〈0.05);3组治愈病例的治愈时间分别为(25±4)、(26±5)、(30±1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病人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角膜溃疡清创、碘酊烧灼联合那他霉素滴眼液及氟康唑滴眼液点眼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赵晶  彭清  高燕  王小刚  高昭  王平 《中国医疗前沿》2010,5(13):17-18,20
目的通过点眼和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抑制兔角膜碱烧伤后的新生血管,探讨该药的这两种给药方式的疗效。方法普通白色家兔50只,取2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48只右眼碱烧伤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6只:A组为碱烧伤对照组,B组为点眼组,用贝伐单抗(5mg/ml)点眼,3次/d,C组为结膜下注射组,用贝伐单抗(2.5mg/0.1ml)结膜下注射。在不同的时间点(第1、4、7、14d)测量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及免疫组化检测角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B、C组的CNV相对于A组得到明显抑制,CNV的长度和面积及VEGF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B组和C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两种用药方法对于抑制角膜新生血管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的腹腔镜手术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异位妊娠患者80例,随机分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B组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A组血β-HCG值下降95%的时间(6.1±4.3)d,早于对照组(17.8±5.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平均住院天数(6.8±1.4)d,低于B组(18.5±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异位妊娠率无明显差异,再次宫内妊娠率A组20例(50.0%),明显高于B组11例(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治疗较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好,再次宫内妊娠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哮喘大鼠血中性粒细胞(PMN)中的表达,探讨PMN能否通过合成MMP-9参与哮喘的发病。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哮喘组(A组)、布地奈德治疗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C组),用卵蛋白(OVA)致敏和激发的方法建立哮喘模型。分离纯化血PMN,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MMP-9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浓度。结果:A组(0.196±0.011,OD值)PMNMMP-9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组(0.100±0.010,OD值)(P〈0.01),B组(0.135±0.008,OD值)PMNMMP-9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A组但高于C组(均P〈0.01)。A组血清TIMP-1为(34.96±4.54)ng/mL,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组的(26.14±3.43)ng/mL(P〈0.01),B组血清TIMP-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A组但高于C组(P〈0.05或P〈0.01)。MMP-9与TIMP-1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n=29,r=0.713,P〈0.01)。结论:哮喘大鼠PMN合成MMP-9的功能增加,PMN可能部分通过增加合成MMP-9参与哮喘的发病,这种功能可以部分被布地奈德所抑制。  相似文献   

16.
迷走神经张力与碎裂电位及房颤之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张力与碎裂电位及房颤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15只随机分为3组,A组心外膜脂肪垫注射氯化乙酰胆碱(Ach)1mg;B组心外膜脂肪垫注射氯化乙酰胆碱5mg;C组心外膜脂肪垫注射生理盐水共5ml。3组均于注射后行BURST刺激记录房颤诱发与否,房颤诱发时间,左房侧壁(A点)、左房后壁(B点)、左心耳(C点)碎裂电位持续时间。结果 C组房颤诱发率于注射生理盐水前后予BURST刺激无明显变化。A、B组乙酰胆碱注射后房颤诱发率显著增加,但A、B两组房颤诱发率无显著变化。C组房颤持续时间较A组[C vs A:(7.00±2.10)svs(50.42±6.36)s,P=0.013;C vs B:(7.00±2.10)s vs(143.24±11.28)s,P〈0.001]短。B组房颤持续时间长于A组[(143.24±11.28)s vs(50.42±6.36)s,P〈0.001]。C组左房侧壁,后壁位点碎裂电位持续时间均较A、B组相应位点短。[C,A,B组:A点(2.2±0.5)s vs(37.4±6.3)s vs(132.5±12.7)s,P〈0.0001];[B点(2.2±0.5)s vs(37.2±6.3)svs(132.5±12.7)s,P〈0.001];C组左心耳(C点未能记录到碎裂电位)。A组碎裂电位持续时间较B组短[A点:(37.4±6.3)s vs(132.5±12.7)s,P〈0.001;B点:(37.2±6.3)s vs(132.5±12.7)s,P〈0.0001;C点:(35.1±6.7)s vs(130.7±13.3)s,P〈0.0001]。A,B组自身对照,左心耳位点较左房侧壁、后壁碎裂电位持续时间短[A组:(37.4±6.2)svs(37.2±6.3)s vs(35.1±6.7)s,P〈0.0001;B组:(132.4±12.7)s vs(132.5±12.7)s vs(130.7±13.3)s,P〈0.0001]。C组左房侧壁,后壁碎裂电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5±0.5)s vs(2.25±0.5)s,P=0.183]。结论迷走神经张力越高,越容易产生碎裂电位,则房颤持续时间愈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由于角膜偏薄不适合准分子手术近视患者的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CCT)与角膜曲率、眼压的相互关系。方法测量我中心行准分子术前检查角膜偏薄(CCT〈500μm)患者138例(276眼)。按屈光度分为两组,观察不同屈光度角膜中心厚度、角膜曲率、眼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低、中度近视组:角膜中央厚度平均462±14μm,角膜曲率平均43.93±0.09D,眼压值平均11.1±1.6mmHg。高度近视组:角膜中央厚度为平均469±17μm,角膜曲率平均44.21±1.19D,眼压平均12.4±2.4mmHg。两组间比较角膜中央厚度及眼压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角膜曲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压呈正相关(P〈0.01),角膜中央厚度、眼压与角膜曲率无关(P〉0.05)。结论不适合准分子手术薄角膜的近视患者角膜中央厚度、眼压随近视度数增加而增大,角膜曲率不随屈光度变化。角膜越厚,测出的眼压值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入院24h内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PACHEII)、血乳酸水平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检测多发伤患者62例血乳酸水平,行APACHEII评分,并按APACHEⅡ评分分为A组(11~20分)、B组(21~30分)、C组(〉30分),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血乳酸水平与APACHEII评分的关系。结果:B、C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C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存活组血乳酸水平(2.8±1.3)mmol/L,死亡组血乳酸水平(6.0±2.1)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例患者APACHEII评分(19.0±3.7)分,存活组APACHEII评分(15.4±4.3)分,死亡组APACHEⅡ评分(27.6±3.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水平呈正相关(r=0.585,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有相关性,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年近视眼角膜非球面参数(Q值)及其相关因素。方法:163例(326眼)近视者按低、中、高度近视程度分为3组,采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对Q值进行测量。对Q值与角膜散光和曲率、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及6 mm角膜下、上方平均屈光度差值(I-S值)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成年近视眼平均Q值为-0.088±0.095。3组平均Q值分别为-0.083±0.107,-0.085±0.094和-0.099±0.085。Q值与角膜散光呈负相关性(r=-0.27,P〈0.05)。Q值与角膜曲率、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及6 mm区I-S值之间无相关性。结论:近视眼Q值与角膜散光有弱的负相关性,与屈光度及角膜其它参数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20.
不同护理模式在阑尾手术患者中的综合护理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在阑尾手术患者中的综合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3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6例阑尾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组(常规护理组)和B组(Orem自理模式组),每组各48例,将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依从性、患者满意率及治疗前后的SF-36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B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4.0±1.1)d vs(5.3±1.2)d(t=5.124,P〈0.05)],治疗依从性、患者满意率均优于对A组[(89.58%、100.00%)vs(77.08%、85.42%)(χ2=4.123、9.452,P〈0.05,P〈0.01)],治疗后SF-36评分高于A组[(76.8±5.6)、(82.3±6.5)、(76.8±6.5)、(70.3±6.7)、(75.9±7.0)、(84.3±8.0)、(83.6±7.0)、(82.3±5.7)分]vs[(68.9±5.9)、(66.9±7.1)、(65.8±5.9)、(59.6±6.3)、(68.9±6.3)、(72.9±8.2)、(71.6±7.2)、(71.3±6.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4、9.865、4.336、9.374、4.789、9.669、10.123、9.771,P〈0.05或P〈0.01)。结论:Orem自理模式在阑尾手术患者中的综合护理效果较好,可在阑尾炎手术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