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5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58篇
耳鼻咽喉   84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3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101篇
内科学   5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科学   98篇
综合类   290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109篇
  1篇
中国医学   64篇
肿瘤学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Angiosome理念指导下的腔内治疗干预糖尿病足(DF)的效果。方法:选取滨州市沾化区人民医院、济南市中医医院和山东省立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DF患者47例,随机分为Angiosome组和PTA组。Angiosome组患者基于Angiosome理念开展腔内治疗,PTA组患者常规开展PTA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肱压力指数(AB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随访期内截肢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BI和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Angiosome组患者ABI和VAS改善情况优于PTA组患者,随访期内截肢率低于PTA组。结论:基于Angiosome理念的腔内治疗可以显著改善DF患肢的缺血状态,有效降低截肢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系统评价血必净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肝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CNKI、EMbase、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全面检索血必净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肝脓肿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文献,检索的时限为2000年1 月—2021 年10 月。将搜索到的有效资料用软件RevMan 5.4 进行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6 个RCT 研究,包括494例患者。相比于对照组,联合血必净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显著缩短[MD=-1.99,95%CI(-2.78,-1.21),P < 0.001],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显著缩短 [MD=-1.26,95% CI(-1.51,-1.01),P < 0.001],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显著缩短[MD=-3.01,95%CI(-3.7,-2.32),P < 0.001]。结论:血必净联合抗菌药物对于肝脓肿的治疗优于抗菌药物的单独使用,上述结论有待通过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采用三种排便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随机分为床边排便组、半卧位排便组和传统卧位排便组,比较各组患者静息时和大便后的心率、血压、心肌耗氧量,并进行便秘症状和疗效评估问卷。结果:传统卧位排便组患者静息时和大便后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心肌耗氧量均有显著性差异;半卧位排便组患者静息时和大便后的心率、舒张压和心肌耗氧量均有显著性差异,收缩压无显著差异;床边排便组患者静息时和大便后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显著性差异,但静息时和大便后心肌耗氧量有显著性差异。各组病例便秘症状问卷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床边排便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影响小于半卧位排便组和传统卧位排便组。患者主观感受良好,可安全、有效改善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国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文献现状。方法:万方数据中按检索词"瘢痕部位妊娠"或"瘢痕妊娠"或"切口妊娠"或"疤痕妊娠",选择"跨库检索"、"全部期刊",检索年限"1982—2015",检索关于CSP的所有中文文献。按"作者单位"所在省/直辖市、"发表时间"所在年度、"作者单位"所在医院的等级及相关合并症或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万方数据中关于CSP文献共4 281篇,共114 571例病例,"作者单位"涉及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共30个。"作者单位"前5位省份是广东、河南、浙江、江苏和湖北省,最后5位是新疆、海南、宁夏、甘肃和青海省。②万方数据中最早发表CSP文献时间是1999年,按"发表时间"所在年度分析,无论是文献数还是病例数,构成比均呈逐年增加趋势。③按"作者单位"所在医院的医院级别进行统计,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计划生育指导服务站等其他医疗单位、无法考查医院等级或未记录"作者单位"的文献数分别占59.87%、30.69%、2.50%、1.38%和5.56%,病例数分别占60.03%、30.93%、2.41%、1.20%和5.43%。④CSP处于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妊娠的病例数分别占98.70%、0.60%和0.70%;记录胎盘异常、异常妊娠及其他并发症分别占0.91%、0.04%和0.01%;记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者13例(占0.01%)。结论:①中国CSP有地域性,其原因有待于研究。②CSP呈逐年增加趋势。③提高对CSP等剖宫产术后远期潜在严重并发症的认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控制剖宫产率,是防止或降低CSP的根本措施,可能也是未来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GCBT)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与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做对照。将符合入组标准的94例未用药强迫症患者,采用Excel软件中的RAND函数产生随机数字表形成随机分组序列的简单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GCBT组(47例)和药物治疗组(47例)。经12周的结构化GCBT治疗和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2组间Y-BOCS、HAMA14和HAMD24平均减分率和减分值的差异。结果(1)2组基线Y-BOCS及HAMA1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1,P=0.779;t=0.795,P=0.429),但GCBT组HAMD24评分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t=2.316,P<0.05)。2组各有16例患者退出治疗,总脱落率为34%(32/94)。(2)12周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的Y-BOCS评分较基线显著降低,GCBT组和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Y-BOCS平均减分率[(37.0±27.4)%比(45.5±22.9)%]和平均减分值[(9.0±6.3)分比(11.0±5.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2)=0.069,P=0.794;F(1,62)=0.001,P=0.975]。GCBT组和药物治疗组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3,P=0.199;χ^2=0.088,P=0.767)。(3)GCBT组HAMA14减分率和减分值与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2,P=0.362;t=1.082,P=0.286)。(4)GCBT组HAMD24减分率与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药物治疗组HAMD24减分值显著高于GCBT组(t=2.239,P=0.029)。结论GCBT与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强迫症患者的强迫和焦虑症状的疗效相当,常规药物治疗对抑郁症状的疗效优于GCBT。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芙蓉Teucrium viscidum Bl.的化学成分。方法血芙蓉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凝胶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0β-羟基熊果酸(1)、β-谷甾醇(2)、羽扇豆醇(3)、齐墩果酸(4)、木犀草素(5)、槲皮素(6)、芹菜素(7)、β-胡萝卜苷(8)、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9)、teuvisone (10)、lipidiol (11)、teucvisin B (12)、1,5,9-epideoxyloganin (13)、1,5,9-epideoxyloganic acid (14)、5-epideoxyloganin (15)、argylioside (16)、8-epideoxyloganic acid (17)、radiatoside E (18)、radiatoside F (19)、enmenol-glucoside (20)。结论化合物1、3、7、9、13~2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3~20为首次从石蚕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7月至2020年3月新汶矿业集团莱芜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分为未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A组(n=60)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B组(n=30)。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高血压病史、绝经状态、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情况、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D-二聚体、放疗情况、新辅助化疗、术后化疗、内分泌治疗、病理类型、术式、转移位置、临床分期等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而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患者比例、行PICC置管患者比例、术后化疗患者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术后化疗、血小板计数为乳腺癌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术后化疗、血小板计数为乳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唾液外泌体是指存在于唾液中的直径在3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随着近年来技术手段的发展,大量研究揭示唾液外泌体在多种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唾液外泌体CD9及CD81通过调控细胞粘附及运动促进肿瘤细胞转移、唾液外泌体miR?24?3p通过作用于PER1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唾液外泌体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mRNA抑制炎症组织的破坏等,具有作为诊断口腔癌、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潜能。因此,唾液外泌体可作为口腔疾病潜在的预后和诊断标志物。唾液外泌体除与口腔疾病,如口腔癌、牙周炎、口腔扁平苔藓、干燥综合征等有关外,还同远处部位肿瘤如胰腺癌、肺癌等及系统性疾病如帕金森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唾液外泌体对口腔、全身系统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作用,开发唾液外泌体作为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