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3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与对照组(阿司匹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治疗前、治疗后后90d时左室射血分数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住院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7.0%),明显低于对照组(25.6%),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90d时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改善患者左室功能,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对左室射血分数、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的影响。方法将86例AMI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直接实施介入治疗,观察组44例先应用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之后实施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即刻TIMI血流3级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 h观察组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随访显示,1个月内观察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2.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5%(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用于AMI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情况,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且可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因素与对症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并成功接受溶栓治疗的60例患者,详细记录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后住院期间和60d随访期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为8.3%,随访60d的MACE发生率为33.3%。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性别、左室射血分数及糖尿病病史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术后60d MACE发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发生MACE的因素主要有性别、左室射血分数及糖尿病病史,护士要熟悉MACE形成的相关因素,落实好各项护理措施,做好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前关于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主要依赖于左心室射血分数,但是这一单一指标在区分真正的猝死高风险人群中存在不足。本文结合近年来出现的新的临床证据,讨论利用左心室射血分数对猝死风险进行分层存在的缺陷、心肌梗死后早期对猝死高风险人群进行干预、对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重新进行猝死危险分层、识别射血分数保留或轻度降低患者中的猝死高风险人群等问题,以及新型临床评分系统、心脏磁共振、无创心电学及侵入性电生理检查在猝死预测及管理中的作用,以期为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精准管理和风险预警提供参考。 该文的微信推文内容及相关研究报告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钠肽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6 min 步行距离以及出院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124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分为A(22例)、B(35例)、C(30例)、D(27例)组.患者入院前,测定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并进行心功能分级.经常规治疗后,出院随访2月,记录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 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脑钠肽与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6 min 步行距离以及出院后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结果:A、B、C和D组脑钠肽水平逐步升高,6 min 步行距离逐步减少,心功能分级严重程度逐步提升,出院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逐步增大(P<0.05).A、B组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均高于C、D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脑钠肽水平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呈负相关(r=-0.877、-0.925,P<0.05),与心功能分级和出院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r=0.956、0.910,P<0.05).结论:脑钠肽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以及出院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老年心力衰竭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不同的再通时间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观察2000年7月至2005年4月间确诊急性心肌梗死且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164例,根据起病时间和第一次球囊扩张时间的间隔以及配对原则分为两组:6 h内(A组)和6~12 h(B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心脏主要不良事件方面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术后30 d内左室功能较B组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时应尽早开通血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心力衰竭严重性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比较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12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血浆BNP浓度、心脏超声参数,并观察心衰各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各级别心功能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BNP水平逐渐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血BNP水平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呈显著正相关(r=0.712),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0.703)。发生心脏事件者入院时血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脏事件者(P<0.01);住院期间4例死亡患者临终前24h内血浆BNP水平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0.01)。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BNP水平越高,提示心力衰竭程度越严重,患者近期预后越差。经治疗BNP持续增高的患者可能系高危人群,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对心脏射血分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给予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药物治疗护理措施,给予研究组患者术后常规药物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脏射血分数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护理以及康复治疗,在手术1d后,两组患者在心脏左室射血分数上无显著差异,P 0.05;术后1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复检,研究组患者心脏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在实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后,给予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症状,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提升生活质量,因此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左室流出道(LVOT)测量心脏排血量(COLVOT)和经Swan-Ganz肺动脉导管测量心脏排血量(COPAC)的一致性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面积变化分数(LVFAC)?右室射血分数(RVE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12例,性别不限,年龄18~70岁,体重56~84 kg,ASA分级Ⅱ或Ⅲ级,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或Ⅲ级?麻醉诱导及术中维持均采用全静脉麻醉?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置入Swan-Ganz肺动脉导管并放置TEE探头,于插管后(T0)?停止体外循环转机后或非体外循环手术血管吻合完成后15 min(T1)?30 min(T2)和60 min(T3)的数据?统计分析采用Bland-Altman 一致性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COPAC为(4.82 ± 1.32)L/min,COLVOT为(4.57 ± 1.30)L/min,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 = 0.655,P < 0.001),COPAC和COLVOT的偏差为0.28 L/min(95%CI为-0.04~0.60 L/min),一致性界限为-1.90~2.46 L/min?LVEF与LVFAC呈正相关(r = 0.662,P < 0.001),而与RVEF 无相关性(r = -0.218,P >0.05)?LVEF与LVFAC偏差为15.36%(95%CI为12.46%~18.29%),一致性界限为4.68%~35.43%,LVEF与RVEF的偏差为34.40%(95%CI为29.69%~39.10%),一致性界限为-2.01%~66.78%?结论:TEE经左室流出道测量心脏排血量和Swan-Ganz肺动脉导管测量心脏排血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但一致性较差,TEE和PAC不能互相替代,而左室射血分数与左室面积变化分数之间存在明显偏差但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VD)的终生风险以前尚未被评价,危险因素负荷对终生风险的影响也不为人知。方法和结果:纳入了Fram ingham心脏研究中所有50岁时无CVD(包括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绞痛、脑卒中、跛行)的参与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男性、女性进行终生风险(至95岁)的评估,以无CVD死亡作为竞争事件。对3564例男性和4362例女性进行了共111777人年的随访;1757例发生CVD事件,1641例无CVD死亡。50岁时的终生风险在男性为51.7%(95%CI49.3%~54.2%),在女性为39.2%(95%CI37.0%~41.4%),相应的生存中位期分别为30年和36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生儿窒息后左室射血分数与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美国百胜公司产CAR ISPLUS型彩色超声诊断仪及日本奥林巴斯AU400生化测定仪等,对30例窒息新生儿出生后1 d、3 d、7~10 d不同时期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肌酶测定,并以30例年龄、体重相近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结果:窒息新生儿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正常,心肌酶明显高于正常。经治疗7~10 d后心肌酶及左室射血分数逐渐恢复至正常对照组。结论:窒息缺氧可引起心肌损伤,心肌损害越重,心肌酶越高,左室射血分数越低,两者呈正相关,提示左室射血分数可用作反映窒息新生儿心脏受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的疗效。方法:12例有心肺复苏史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对心肺复苏的发生时间、心肺复苏所需时间、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病人病情稳定时间、病人总住院时间、术后1周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肺复苏所需时间212(5.2±2.0)min。梗死相关血管左前降支近、中段闭塞7例,右冠状动脉近、中段闭塞4例,回旋支近段闭塞1例,多支病变8例,单支病变4例,梗死相关动脉均置入支架1枚,前向血流TiMi 3级。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病人病情稳定时间为术后112 h、病人总住院时间为(10.15±3.42)d、术后1周的左室射血分数为(60.35±10.03)。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肺复苏后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直接PCI治疗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血浆NT—proBNP水平变化、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的变化;术后24h和30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下降(P〈0.05),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明显改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功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宁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4):107-108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STEMI)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用我院2006年7月~2008年7月以来收治的STEMI患者84例,分成溶栓组41例和非溶栓组43例,溶栓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观察冠脉再通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并随诊6个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近期及远期预后.结果 治疗组41例,其中25例溶栓成功,再通率达75.76%.左室重构、左心室射血分数、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P<0.01).结论 静脉溶栓疗法可以改善急性STEMI患者左心功能(左室重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1级终点事件(MI、猝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二尖瓣返流(MR)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2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行超声心动检查观察二尖瓣返流情况,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内径,并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 MR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内径均显著高于无MR组(P<0.01),LVEF显著低于无MR组(P 结论 AMI后合并MR者,心力衰竭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心源性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心脏手术后心肺复苏困难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27例成年心脏手术后心脏骤停患者因心肺复苏困难应用ECMO救治,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42~76(60±8)岁,其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瓣膜手术5例,心包剥脱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术各1例。全部患者均经应用药物、实施电除颤及心脏按压等措施抢救无效紧急建立ECMO辅助。结果 27例患者心肺复苏(CPR)时间35~190 min(中位时间90min),ECMO辅助后全部患者均恢复自主心律,ECMO辅助时间13.5~207 h(中位时间95 h),监护室停留时间1~20 d(中位时间7 d)。21例(77.8%)患者成功撤离ECMO辅助,其中13例(48.1%)存活出院。6例患者未脱离ECMO,8例成功脱机后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感染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ECMO辅助24 h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AP)、血乳酸(Lac)、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S)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持续好转。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在年龄、肾功能衰竭需透析(CRRT)治疗人数、复苏后即刻MAP以及复苏72 h后IS、LVEF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ECMO可以提供紧急循环支持,挽救部分成年心脏术后心脏骤停而常规方法复苏困难的患者的生命,积极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及脑损伤对改善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型术(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16例AMI实施直接PTCA,其中6例同时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观察住院期和随访期的临床心脏事件。结果 14例直接PTCA成功,2例失败。随访1~12个月(平均6个月)全部病例存活,除1例发生再次心肌梗死住院治疗外无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和生活质量有较大程度提高。结论  AMI患者行直接PTCA安全有效,可在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8.
陈平  郭舜奇等 《广东医学》2001,22(5):408-409
目的 评估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型术(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16例AMI实施直接PTCA,其中6例同时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观察住院期和随访期的临床心脏事件。结果 14例直接PTCA成功,2例失败,随访1-12个月(平均6个月)全部病例存活,除1例发生再次心肌梗死住院治疗外对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和生活质量有较大程度提高。结论 AMI患者行直接PTCA安全有效,可在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前后的脑利钠肽(BNP)水平变化及其左室功能、结构的预后关系,探讨BNP在延迟PCI治疗AMI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12月我院接受PCI治疗的12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时间为7~14 d,入院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BNP水平,出院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并根据PCI治疗后14 d的血浆BNP水平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100 ng/L;B组100~400 ng/L;C组>400 ng/L。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变化评估左室功能。结果 PCI治疗后不同心肌梗死部位BNP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三组患者PCI治疗后6个月的超声心动图比较,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B组、C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延迟PCI后BNP水平呈显著下降趋势;BNP水平可作为患者左室功能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T波峰-末间期(Tpe)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测量分析234例心肌梗死患者的Tpe和校正心率后的T波峰-末间期(Tpr√RR),平均随访32±10月.结果 随访期间共发生心血管临床事件45例,发生率为19.2%,临床事件组Tpe、Tpr√RR明显高于非事件组(P<0.001).经Kaplan-Meier曲线分析Tpe>140ms组临床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Tpe≤140ms组(P<0.001).利用COX回归单因素分析,以临床事件为终点,比例风险比为2.48(P<0.01),利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在调整年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室射血分数等因素后比例风险比为2.66(P<0.01).结论 Tpe与心肌梗死预后关系密切,是一个独立预测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临床事件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