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索PET/ CT 在癫(癎)外科评估中的作用,更好地利用PET/ CT 以提高癫(癎)外科的治疗水平.方法 总结分析已经进行手术治疗的难治性局灶性癫(癎)46 例.所有病例在术前都经PET/ CT 检查(发作间期),并随访6 ~24 个月.结果 颞叶癫(癎)24 例PET/ CT 阳性,与头皮EEG 结果、MRI 及颅内电极检查结果有高度的一致性;24 例均行颞前叶海马切除术,结果Engel I-II 级者22 例.非颞叶癫(癎)22 例,行致(癎)皮层切除术,15 例达Engel Ⅰ-Ⅱ级.结论 对于颞叶癫(癎)PET/ CT 检查能协助判断侧别.对于非颞叶癫(癎),它可以帮助确定癫(癎)源的范围,指导颅内电极的植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埋植硬膜下电极定位功能区和近功能区致癎灶的准确性和手术效果.方法术前根据EEG、MRI、PET表现,对24例癫癎病人埋植硬膜下电极,记录皮质脑电信号,定位致癎灶,并采用点对点刺激定位功能区.在术中皮质脑电监测下行致癎灶切除和(或)热凝癎灶皮质.结果4例致癎灶位于左侧语言功能区,3例位于语言功能区和周边,3例临近语言功能区;左侧3例、右侧5例位于中央前回运动区,左侧2例、右侧1例位于运动区和周边;左侧1例、右侧2例临近运动区.行单纯病灶切除4例,单纯皮质热凝10例,病灶切除加热凝10例.术后13例癫癎表现完全消失,9例发作减少75%以上,2例发作减少50%以上.无神经功能缺失.结论术前埋植硬膜下皮质电极可对功能区和致癎灶精确定位,提高了手术切除致癎灶的可能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深部电极记录适应证,并分析其应用效果及并发症.方法1998~2003年间,27例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癎患者进行颅内电极植入,包括双侧颞叶纵向深部电极植入,双侧硬膜下颞底条状电极植入,颞外条状电极植入.结果研究表明在所筛选的病人之中,24例患者可以通过深部电极记录来定位致癎灶.结论对于一些通过术前无创检查难以定位致癎灶的癫癎患者,深部电极记录是一种有效及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颅内电极脑电图(EEG)对难治性癫(癎)患者致(癎)灶的定位作用.方法 对10例难治性癫(癎)患者行颅内深部和/或皮质电极置入术及颅内电极EEG监测4~14 d,并与常规EEG、MRI、PET对致(癎)灶定位及手术中所见比较;观察颅内电极置入术的并发症及癫(癎)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10例患者经颅内电极EEG监测后均明确了致(癎)灶,其中与常规EEG一致2例,不同8例;与MRI、PET病灶一致4例,不同6例;电极置入术后出现脑脊液漏3例,硬膜下血肿、电极折断及颅内感染各1例.10例患者在致(癎)灶切除术中发现的致(癎)灶与颅内电极EEG所示部位吻合;术后随访7~17个月,所有患者抗癫(癎)药物减量,癫(癎)发作控制.结论 颅内电极EEG对难治性癫(癎)患者的致(癎)灶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深部电极记录的有效性及并发症,并探讨适应证.方法 20例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癎)患者进行颅内电极植入,包括双侧颞叶纵向深部电极植入、双侧硬膜下颞底条状电极植入、颞外条状电极植入.结果 术前进行广泛的无创检查之后仍不能定位致灶的患者是选择颅内电极记录的主要适应证.在所筛选的病人中,17例患者可通过颅内电极记录定位...  相似文献   

6.
脑磁图癫(癎)灶和皮层功能区定位在癫(癎)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磁图在癫(癎)外科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癎)病例,术前应用脑磁图辅助定位皮层癫(癎)灶及重要皮质功能区范围,其中18例将脑磁图与神经导航系统结合.结果 本组216例患者,按照Engel癫(癎)疗效分级,Ⅰ级71.75%,Ⅱ级10.19%,Ⅲ级8.80%, Ⅳ级9.26%.脑磁图癫(癎)灶定位与术中皮质脑电图定位符合率87.9%.无一例出现手术后永久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脑磁图是无创确定癫(癎)灶和功能区皮质空间位置关系的重要工具,脑磁图结合神经导航术前和术中的皮质功能区定位方法应用可使癫(癎)外科实现微侵袭和精确手术.  相似文献   

7.
无影像学病灶顽固性癫癎病人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MRI与CT为阴性的顽固性癎癫病人的手术治疗及术前评估时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MRI及CT为阴性表现的22例癫癎手术病人的资料,按照Engel疗效分级标准,将其效果分为满意组(10例)与非满意组(12例),对两组的术前检查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手术后整体满意率为45%。发作间期头皮EEG癫癎波局限在单一脑叶者,满意组中多于非满意组;颅内电极发作期脑电图局限性起源者,满意组中多于非满意组;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SPECT)报告结果与手术部位关系各指标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单脑叶切除术者,满意组中多于非满意组。结论MRI为阴性的癫癎手术效果不如病灶性癫癎。术前头皮视频脑电图(VEEG)发作间期性波局限在单一脑叶者治疗效果优于非局限者。手术前评估除重视各项非侵袭性检查外,颅内电极检查往往是不可缺少的。发作间期SPECT目前还不能做为一项决定性的定位手段。多脑叶切除手术效果不优于单脑叶切除,手术的关键是致灶的彻底切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电极视频脑电图(V-EEG)对癫癎致癎灶的定位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及头皮V-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癎灶部位的10例难治性颞叶癫癎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及开颅术,植入硬膜下皮质条状电极或(和)深部电极进行长程V-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V-EEG、磁共振(MRI)、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检查结果以及术中皮质及深部电极EEG对癫癎灶进行综合定位,手术切除病灶;术后随访,评估疗效及颅内V-EEG的准确性.结果 1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3~14 d,捕捉到临床自然发作5~44次,记录到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10例患者颅内电极V-EEG定位结果与术中皮质及深部电极定位结果完全一致,据此定位结果切除致癎灶;术后随访1年,按Engel疗效分级,痊愈7例,显著改善2例,良好1例.结论 颅内电极V-EEG监测可为癫癎外科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9.
由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癎中心举办的第4届癫癎外科术前评估学习班定于2012年4月18日-21日在北京清华大学近春园举行。学习班就癫癎外科术前评估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包括术前评估的流程,致癎灶定位及手术方案的确定,各种癫癎外科手术技巧,头皮视频脑电图监测技术,颅内电极植入(硬膜下电极及立体定向深部电极)方法,颅内脑电图正常及异常脑波分析,颅内脑电图发作起源的特点,皮质电刺激、诱发电位、颅内高频脑电分析等技术定位脑功能区,另外包括大量的典型病例讨论及发作视频症状学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在语言功能区相关癫癎灶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涉及语言功能区的癫癎病人的临床资料,在颅内电极监测确定癫癎灶位置之后,应用皮质电刺激技术确定语言功能区位置,二者结合制定手术方案后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11例癫癎起始区与癫癎灶部分重叠,32例皮质电极癫癎起始区与语言功能区邻近(0-1.5 cm),23例皮质电极癫癎起始区与语言功能区相近(1.6-3.0 cm)。行前颞叶与内侧结构切除术33例,额叶癫癎灶切除术15例,多脑叶切除术16例,选择性海马切除术2例。术后5例病人出现短暂语言功能障碍,均于3个月内恢复。术后随访时间1.5~8年,术后EngelⅠ级46例(70%),EngelⅡ级8例(12%),EngelⅢ级7例(11%),EngelⅣ级5例(7%)。结论颅内电极置入后的皮质脑电图监测及皮质电刺激语言功能区的定位为癫外科精确切除癫癎灶同时保护语言功能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MRI及FDG-PET在颞叶癫癎致癎灶定位中的价值,探讨癫癎外科术前定位的方法以及手术预后的判断。方法 以手术后癫癎控制状况为标准,对30例颞叶癫癎患者的术前MRI和FDG-PET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MRI及PET各自在癫癎致癎灶定位中的价值。结果MRI有良好的脑结构分辨能力,对于症状性癫癎的定位价值高,当MRI显示海马硬化时,对致癎灶定位的意义大,术后癫癎发作完全控制的可能性大。发作间期PET对于颞叶癫癎定位的敏感性高于MRI,但PET低代谢的范围往往超过致癎灶。与PET的目测方法比较,PET半定量分析并不能提高致癎灶定位的准确性及对手术效果的预测。结论 MRI与PET检查结合可以提高致癎灶定位的准确性及对手术效果的预测,减少颅内记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额叶癫癎的发病率及外科手术治疗例数仅次于颞叶癫癎。由于额叶的解剖和功能复杂,致疒间灶定位较困难。目前应用的定位方法主要有:症状学定位、视频脑电图(VEEG)、MRI、功能磁共振(fMRI)、脑电联合同步功能磁共振(EEG-f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脑磁图(MEG)和颅内埋藏电极及皮质电刺激等。多种定位技术联合应用能提高致癎灶定位的准确性,从而使癫癎外科手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皮层脑电图扫描下致(癎)灶切除术治疗难治性癫(癎)的术前评估及致(癎)灶病理学意义.方法 对67例经临床诊断为难治性癫(癎)的患者应用神经影像、神经电生理及功能性检查等方法进行术前综合评估,确定致(癎)灶.然后在皮层脑电图描记下行致(癎)灶切除,对切除的致(癎)灶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 术后综合疗效评定:1年内癫(癎)发作消失23例,显进进步18例,进步17例,无变化5例,失访4例,总有效率为84.6%;病理结果:有肿瘤、动静脉畸形、灰质异位、表皮样囊肿、炎性肉芽肿、脑软化、粘连性蛛网膜炎、海马硬化,其他还有蛛网膜增厚、脑组织神经变性、胶质细胞增生及变性,部分病例伴有陈旧性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淋巴细胞浸润或者血管增生、管壁增厚,伴有小疤痕形成或继发性囊肿形成等.无1例无异常. 结论 神经电生理、影像学及功能检查的联合应用是术前评估致(癎)灶的重要方法.而脑电图、颅内电极与数字视频脑电结合,将患者的发作期表现与脑电信息同步记录保存是分析癫(癎)异常放电定位致(癎)灶的最佳方法.致(癎)灶切除术是难治性癫(癎)的有效治疗手段,致(癎)灶组织均存在结构性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4.
脑磁图对难治性癫(癎)致(癎)区定位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脑磁图癫(癎)定位技术对难治性癫(癎)致(癎)区定位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难治性癫(癎)病人58例,术前行视频头皮脑电图、磁共振、脑磁图、颅内埋藏电极皮层脑电图等检查,综合评估确定致(癎)灶的位置.根据综合评估致(癎)区制定手术方案并实施,随访并判定疗效.根据脑磁图癫(癎)定位和综合评估致癎区吻合度分为3组,Ⅰ a组:完全吻合-两区域中心位置在1 cm以内,Ⅰ b组:基本吻合-两区域中心位置在1~3 cm;Ⅱ组:不吻合-两区域中心位置在3 cm以外或其他.统计分析各组间疗效的差异.结果 本组总有效率为77.6%(45/58),其中癫(癎)完全消失18例;Ⅰ a、Ⅰ b组手术疗效无明显差异,但Ⅰ组手术疗效明显优于Ⅱ组.结论 脑磁图癫(癎)定位是难治性癫(癎)术前评估的重要方法之一,当脑磁图癫(癎)定位和术前综合评估致(癎)区基本一致时,手术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额叶癫癎的致痴灶定位和手术治疗的策略。方法 分析29例额叶癫癎患者的术前综合定位、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术式选择及术后效果的临床资料。结果 影像学检查结合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可以为12例定位致癎灶;而结合颅内脑电图长程记录,24例可以定位致癎灶,其中包括10例影像学检查阴性的病例。随访1年以上,按照Engel’s效果分级:Ⅰ级13例,Ⅱ级7例,Ⅲ级4例,Ⅳ级5例。结论 影像学检查、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以及颅内脑电图长程记录和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相结合的综合定位方法,可以提高额叶癫癎的致癎灶定位效果和手术疗效,其中颅内电极记录尤其有助于定位影像学检查阴性病例的致癎灶。  相似文献   

16.
由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癎中心举办的第六届癫癎外科术前评估学习班定于2014年4月9日-13日在北京清华大学近春园举行。学习班就癫癎外科术前评估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包括术前评估的流程,致癎灶定位及手术方案的确定,各种癫癎外科手术技巧,头皮视频脑电图监测技术,颅内电极植入(硬膜下电极及立体定向深部电极)方法,颅内脑电图正常及异常脑波分析,颅内脑电图发作起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埋藏电极后皮质电刺激在儿童癫癎灶切除术功能区定位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考虑致癎灶累及功能区皮质的病儿资料,先行硬膜下皮质电极埋藏再行皮质电刺激以定位功能区。手术前后根据Karnofsky评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10例病儿均能准确定位功能区,刺激过程无明显相关并发症出现。随访神经功能均保护良好,癫癎控制达Engle分级Ⅰ级7例,Ⅱ级2例,Ⅲ级1例。结论对致痫灶邻近功能区的癫癎病儿,行颅内电极埋藏后再行皮质电刺激可在术前明确皮质功能区位置,定位准确,精确指导术中保护功能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颞叶癫癎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21例颞叶癫癎患者,术前均行EEG、MRI检查,其中6例行PET检查,经定侧定位后,行手术治疗.其中13例行标准前颞叶切除术,5例行病灶切除+致癎灶切除,3例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中应用皮层电极或深部电极进行监测;神经导航下海马钙化切除1例.结果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均取得满意近期效果.结论海马硬化是颞叶癫癎发生的主要原因;手术是治疗颞叶癫癎的重要手段,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与癫癎的关系以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应用脑电监测对颅内IAC伴癫癎的26例患者进行显微手术治疗。均行颅内IAC切除,致灶局限于脑非功能区者行致灶切除;致灶局限于脑功能区行灶区皮质热灼术。结果:26例患者中完全不发作者11例,显著改善者10例,无变化者5例。结论:颅内IAC可引起癫癎,显微手术切除IAC的同时,应用脑电监测行致灶切除和(或)皮质热灼术,对IAC伴癫癎患者的治疗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以皮质电刺激为基础的语言功能区皮质的定位方法.方法 总结11例癫(癎)灶邻近语言区病人的治疗经验.将格栅状皮质电极覆盖于脑皮质表面,其中Broca区6例,Wernicke区5例;应用皮质电刺激定位出语言功能区8例,阴性3例;功能磁共振显示语言功能区移位2例.在癫(癎)灶切除过程中,采用局麻2例,术中拔除喉罩2例,常规气管插管全麻7例;术中注意保留具有语言功能的皮质.结果 术后出现-过性语言不流利2例,余9例无明显语言功能障碍.术后随访1年以上,Engel Ⅰ级8例,Ⅲ级2例,Ⅳ级1例.结论 采用埋植式颅内电极进行语言皮质功能绘图方法,可较精确地定位癫(癎)病人的语言功能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