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报告了1990年5月以来脑干区大型、复杂占位病变15例。其中,位于脑干内3例,脚间窝2例,岩尖部4例,全岩骨区1例,全斜坡区2例,第四脑室内3例,本组采用以扩大了的岩骨入路为主的联合入路,行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5例,2例仅作了活检加减压术。除1例死亡外,均恢复良好。本结合献,对脑干区手术入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14例桥脑小脑角及岩斜坡区肿瘤经乙状窦前岩骨入路手术切除。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作者认为肿瘤直径3cm以上且不同程度向脑干腹侧生长,跨越岩骨尖达中颅窝时采用该入路,与传统乙状窦后枕下入路相比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前颞下"锁孔"入路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以"锁孔"微创的理念,改良常规颞下入路,以减少手术损伤.方法采用耳前方颧弓向上直切口4 cm,铣开2.0~2.5 cm左右直径骨窗,经颞下行海绵窦、脑干、岩斜区部位病灶的手术治疗13例.结果6例岩斜区脑膜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1例,大部切除1例;脑干转移癌、颞底胶质瘤各1例均全切除,海绵窦脑膜瘤、脑桥胶质瘤各1例次全切除,脑桥病灶出血1例予AVM切除、血肿清除,海绵窦内血栓1例子全切除,大脑后动脉瘤1例予夹闭.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耳漏,经原入路修补后痊愈.2例岩斜区脑膜瘤切除术后遗有轻度偏瘫.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可满足岩斜区、脑桥腹、侧方及海绵窦区的手术要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患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岩斜区肿瘤各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肿瘤切除。结果:17例全切除,3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术后死亡1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有对小脑及颞叶牵拉轻微,至肿瘤距离可缩短3cm,肿瘤基底部及血管容易处理等优点,全切除率高。  相似文献   

5.
颞下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行颞下锁孔入路解剖学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外科技术进行颞下锁孔手术解剖学研究.并采用该入路手术切除8例颅内肿瘤.结果颞下锁孔入路可以充分暴露鞍上区、脚间窝、岩斜区及脑干腹外侧区的神经、血管结构;岩骨尖最大磨除面积为306mm2.肿瘤全切除7例(87.5%).结论经颞下锁孔入路能很好地处理鞍上、岩斜区、脚间窝以及脑干腹外侧区的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Kawase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坡区肿瘤的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改良Kawase入路显微外科切除的中上岩斜坡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本组病例包括脑膜瘤8例,三叉神经鞘瘤2例,表皮样囊肿4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脑干胶质瘤2例。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除3例,均未发生术后死亡,未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改良Kawase入路适合应用于切除中上岩斜坡区肿瘤。  相似文献   

7.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肿瘤(附4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的40例岩斜区肿瘤病人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岩骨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作为磨除岩骨的定位标志,以减少岩骨内结构的损伤.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脑神经损伤、脑组织水肿、肌力减退等.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处理岩斜区肿瘤较好的手术方法.大多可全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8.
作者采用经颞下-乙状窦前入路切除5例巨大岩斜坡脑膜瘤,全切除3例,2例恢复良好,另1例遗留对侧偏瘫和同侧Ⅲ、Ⅴ、Ⅵ脑神经功能障碍;次全切除的1例遗留持久性动眼神经瘫痪;而部分切除的1例则长期昏迷伴时侧偏瘫.我们体会此入路的优点有:①到达岩斜区较直接,路径较短;②手术野较开阔,显露良好;③可多视角操作;④只需很轻的脑牵拉.肿瘤不能全切除和病人出现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包裹了基底动脉及其分支以及肿瘤破坏了软脑膜使肿瘤与脑干间失去界面,术前的MRI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侵犯脑干的程度和动脉包裹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特征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12例岩斜区脑膜瘤资料。对肿瘤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入路、手术切除技巧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进行研究进行分析。结果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顽固性脑水肿2例,一侧肢体瘫痪1例,周围性面瘫3例,脑脊液耳漏2例,腰穿置管持续引流后痊愈。脑脊液鼻漏1例,腰穿引流后及耳咽管堵塞后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是处理岩斜区脑膜瘤的主要手术入路。颅底重建技术对于防止术后并发症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Kawase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坡区肿瘤的疗效和手术方法 .方法 回顾总结20例采用改良Kawase入路显微外科切除的岩斜坡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 .结果 本组病例包括脑膜瘤12例、许旺细胞瘤5例、脊索瘤1例、脑桥胶质瘤1例、岩尖表皮样囊肿1例.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6例.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新增神经功能障碍主要是脑神经障碍.结论 改良Kawase入路对位于内听道前方的上岩斜坡区肿瘤暴露充分,具有能早期切断岩斜坡区脑膜瘤血运、观察脑干腹侧面和对侧视角更佳、静脉损伤少的优点,可使肿瘤的切除更加安全和彻底.  相似文献   

11.
小儿颅咽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颅咽管瘤显微手术全切除的入路和方法。方法26例经显微手术切除的颅咽管瘤中,囊性15例,实质性11例;有钙化者13例;肿瘤直径2cm以下者2例,2~4cm10例,4.1~6cm11例,>6cm者3例。经右翼点入路切除肿瘤22例,经胼胝体前入路3例,经胼胝体-翼点联合入路1例。结果经术中观察和影像学资料证实,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随访2个月~5年,恢复正常生活并参加学习者22例,需人照顾者4例。结论小儿颅咽管瘤早期诊断并行显微手术全切除,治疗效果理想;翼点入路是小儿鞍区颅咽管瘤显微手术切除的最佳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区肿瘤的MRI诊断、类别和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MRI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51例枕骨大孔区肿瘤,根据肿瘤的MRI及类别选择手术入路,经枕下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41例,经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切除10例。结果肿瘤全切除37例(72.5%),次全切除13例,部分切除l例。临床症状改善者40例,保持原有症状者5例,症状较术前加重4例,术后死亡2例。术后随访到45例,随访期内复发3例。结论枕骨大孔区肿瘤种类及表现差异性大,MRI检查可提供准确的定位和诊断;根据MRI成像特点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和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经蝶窦手术治疗巨大垂体腺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蝶窦手术治疗巨大垂体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经蝶窦分次手术治疗直径大于4cm的巨大垂体腺瘤46例,其中无功能腺瘤24例,泌乳素腺瘤9例,生长激素瘤10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例,混合性腺瘤2例。结果本组患者1次手术31例,2次手术12例,3次手术3例。分次手术间隔为6~8W。全切除26例,次全切除20例。术后并发垂体功能低下2例,脑脊液漏2例,术后肢体偏瘫1例。无死亡病例。l例在手术后2年肿瘤复发。结论经蝶窦手术能有效治疗巨大垂体腺瘤。分次经蝶窦手术能有效提高手术全切除率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枕大孔前方及外侧肿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枕下远外侧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枕骨大孔区前方及外侧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自1995年9月至2002年10月应用枕下远外侧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区前、外侧肿瘤10例,其中脑膜瘤5例、复发性脊索瘤2例、舌下神经鞘瘤2例、颈静脉球瘤1例。结果 本组10例中,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麻痹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该入路可增加术野空间,从更大程度上显露肿瘤组织,有利于减少对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的牵拉。  相似文献   

15.
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切除巨型斜坡脊索瘤(附1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巨型斜坡中线区脊索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经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切除 13例巨型斜坡脊索瘤 (直径大于 4cm)。介绍入路方法、肿瘤切除程度和疗效随访 ,探讨肿瘤残留的原因和处理 ,并与其它入路比较适用范围。结果 本组巨型斜坡脊索瘤全切除 3例 ,次全或大部切除 7例 ,部分切除 3例 ,无手术死亡 ,无严重并发症。随访2~ 7年 ,3例肿瘤全切除者未见复发 ,其余 10例中 2例死亡 ,1例失访 ,3例病情稳定 ,另 4例因斜坡中线区以外肿瘤复发经其它入路再次手术 ,生存至今。结论 采用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 ,切除主要沿颅底中线方向生长的巨型斜坡脊索瘤 ,疗效满意。对偏离中线方向生长的较大肿瘤 ,须采用联合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16.
巨大斜坡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 总结斜坡脑膜瘤的放射学特点、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以提高斜坡脑膜瘤的全切除率,降低残死率,改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组34例斜坡脑膜瘤,采用6种手术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包括(1)眶颧-颞极入路9例;(2)额颞-经海绵窦入路2例;(3)经岩骨-天幕入路13例;(4)乳突后枕下入路6例;(5)远外侧枕下入路3例;(6)经口咽-斜坡入路1例。结果 术后恢复良好者29例(85%),肿瘤全切除率56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分析15例经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病例,探讨乙状窦前入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5例患者中男8例,女7例。临床表现:耳鸣、耳聋2例,面部麻木10例,头痛13例,肢体乏力、行走不稳12例;外展神经麻痹5例,后组颅神经麻痹3例,肢体轻瘫6例,共济运动障碍8例。术前行CT检查及MRI检查。肿瘤最大直径为3.0~6.0 cm。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切除。手术后病理证实:脑膜瘤8例,胆脂瘤2例,三叉神经鞘瘤2例,大型听神经瘤1例,软骨肉瘤1例,脑转移瘤1例。结果脑膜瘤8例中SimpsonⅡ级切除5例,SimpsonⅢ~Ⅳ级切除3例;胆脂瘤2例全切除;三叉神经鞘瘤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1例;听神经瘤1全切除;软骨肉瘤1例行大部切除;脑转移瘤1例全切除。术后感觉性失语:1例胆脂瘤患者术后出现,1个月内恢复。第Ⅲ颅神经麻痹1例,第Ⅴ颅神经功能障碍2例,周围性面瘫1例,后组颅神经麻痹1例。结论乙状窦前入路可以近距离暴露肿瘤,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理想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36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观察切除程度、死亡率、术前术后的颅神经功能和主要并发症。结果全切29例,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死亡1例,脑脊液漏1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7例。术后1个月KPS分级超过80分28例,术后6个月超过80分32例;术后面神经功能Ⅰ~Ⅱ级(H-B分级)31例;术前有残余听力,术后听力保存者11例;全切后复发3例。结论选择合适的入路进行显微外科手术,可以全切肿瘤并较好的保护或恢复颅神经功能,特别是体积较大和颅神经受损明显的肿瘤,手术切除是首选。  相似文献   

19.
复发颅咽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发性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复发性颅咽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0~56岁.手术采用原切口入路13例(翼点入路10例,额下入路3例),经纵裂胼胝体入路1例,联合入路1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1例.术中垂体柄保留6例,断离4例,未见垂体柄5例;术后大多数患者的视力改善,单眼失明1例;尿崩12例,电解质紊乱7例;垂体功能低下6例;癫痫3例;无死亡.结论 复发性颅咽管瘤与其周围结构关系紊乱、粘连重或钙化,但手术切除仍然是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