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97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腰大池持续引流的不同时期,犬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内皮细胞衍生性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和内皮细胞衍生性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的变化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5/2004—10在武汉总医院实验中心完成,取普通级成年健康家犬2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2~22kg,平均15kg。采用二次注血法建立犬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完全随机分组,引流组10只,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行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14d,每日引流100mL左右;腰穿组10只,即对照组,1次/d腰穿,抽取脑脊液8~10mL。测定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腰大池持续引流前后不同时期,脑脊液中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浓度,观察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浓度动态变化,同时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犬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不同时期脑动脉血液流速,根据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判断和评价脑血管痉挛程度。结果:①脑脊液中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的变化:犬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内皮素浓度均有明显增高,第7天达到高峰,且腰穿组较引流组升高明显[(57.95&;#177;17.95),(34.15&;#177;7.19)ng/L,t=6.108,P〈0.01];②脑脊液中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浓度的变化:出血后第3,7,10天两组脑脊液中一氧化氮浓度均下降,腰穿组较引流组下降明显[(1.20&;#177;0.25,1.20&;#177;0.25);(2.29&;#177;1.43,1.02&;#177;0.29);(3.26&;#177;1.43,0.88&;#177;0.28)μmol/L:t=15.624,P〈0.01]。③两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腰穿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7,10天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比出血前和出血后3d明显增高[(39.67&;#177;14.76),(38.97&;#177;9.76),(10.97&;#177;4.85),(18.68&;#177;13.55)cm/s,t=8.231,P〈0.01],引流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7天基底动脉平均流速与出血前和出血后第3天比较无明显增高[(15.15&;#177;4.83),(13.59&;#177;4.64),(10.89&;#177;3.67)cm/s,t=1.879,P〉0.051;基底动脉出现平均流速〉40cm/s的重度脑血管痉挛时,脑血流出现涡流或湍流。④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脑脊液中内皮素浓度变化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呈正相关(r=0.95),一氧化氮浓度变化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呈负相关(r=-0.97)。结论: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内皮素与一氧化氮平衡破坏是引起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关键因素之一。②引流组犬的脑血管痉挛程度较轻,而腰穿组脑血管痉挛程度较重,原因在于腰大池持续引流加速了内皮素和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氧合血红蛋白的排出,缩短了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降低了脑血管痉挛的程度,证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头颈部动静脉瘘治疗的最佳方法。方法 分析5例头颈部动静脉瘘病人,采用瘘近心端动脉结扎后,面未能治愈的教训,改用正确的方法后而治愈。结果 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5例病人全愈。结论 头颈部动静脉瘘的正确治疗方法是闭塞瘘或行瘘孤立术,而不是结扎或闭塞瘘近心供血动脉。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近6年来开展7例次脑立体定向术,其中帕金森氏综合征5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手术靶点都是丘脑腹外侧核。肢痛症1例是以中央中核和丘脑枕为毁损区。手术采用单纯气脑造影3例,滤过空气加Conray双重造影4例。全部手术均用高频电刀加无水酒精0.1毫升来制成一毁损灶。手术均有效,无1例发生并发症。作者着重就造影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微型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经DSA确诊的颅内微型动脉瘤(直径〈3mm)21例(22枚)中,1例放弃外科治疗;9例行开颅手术.其中动脉瘤夹闭5例,包裹3例(1例电凝动脉瘤后动脉瘤消失),孤立载瘤动脉(颈内动脉)1例;11例行血管内治疗,其中1例小脑上动脉瘤采用NBCA胶栓塞,10例(11枚动脉瘤)采用微弹簧圈栓塞,其中采用瘤颈成型技术6例(支架辅助2例,双导管技术3例,导丝辅助技术1例)。结果行开颅手术的9例中,死亡1例,治愈4例,好转2例,残废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行血管内治疗手术的11例中,死亡1例,治愈7例,好转1例,残废2例。血管内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结论3D—DSA是诊断颅内微型动脉瘤最有价值的方法,手术和栓塞治疗的风险均较高,但采用适当的技术仍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显微外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显著提高了神经外科手术效果,降低了死亡率和残废率,我院自1997年3月至1998年4月行显微手术52例,报告如下:l对象和方法l.l一般资料52例中男性29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34(5-61)岁。手术治疗病变种类及手术人路见表1。差回手术治疗病变种类及八路往:其他指椎管脊典肿瘤(3例),胆脂瘤匕例),髓母细胞瘤匕例),小脑胶质瘤(l例),小脑出血门例),视神经管减压(l例),第四脑室肿瘤匕例),小脑炎性病变问例),颅底凹陷症门倒)动脉瘤6例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瘤1例,前5…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较少见。随着 CT 扫描的昔遍应用,已有增多的趋势。我院自1983年10月应用 CT 以来,经 CT 扫描或手术证实外伤性颅内血肿443例,其中 DTICH 31例,占同期颅内血肿住院病人的7%,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1例首次 CT 扫描正常或仅有脑挫裂伤伴点状出血灶,经再次 CT 扫描或直接手术证实为颅内血  相似文献   
7.
电解铂金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并发症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电解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方法对162例患者171枚颅内动脉瘤栓塞中出现9例并发症,其中5例动脉瘤破裂出血,立即中和肝素继续栓塞,2例GDC脱出动脉瘤立即手术取出,动脉瘤夹闭,2例血栓形成,术中溶栓,术后均采用腰穿置管持续引流,解痉及对症处理。结果5例恢复良好,2例永久性轻度功能障碍,2例死亡。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发生并发症与手术操作,动脉瘤患者血管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8.
闭塞弹簧圈(Occluding Spring Coil)是1975年美国Gianturco等设计并首先应用于栓塞肾肿瘤的动脉。开始应用的是一段长5厘米、直径0.038英吋不锈钢导丝卷曲而成的圈,其尾端带有呢绒纤维,称为原始圈;后设计了微型圈,1979年又设计了新型弹簧圈,把呢绒纤维移至弹簧圈伸直状态的前部,相对排列,形如“蜈蚣”,新圈的  相似文献   
9.
恶性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严重的疾患,单纯手术平均生存期6个月,手术加放疗其生存期高于单纯手术,亦未逾一年。60年代发现代脂溶性亚硝脲类衍生物、BCNU(卡氮芥)、CCNU(环已亚硝脲)、ACNU 等药后,恶性脑胶质瘤的预后有所改善。70年代开展了颈内动脉灌  相似文献   
10.
跨越技术治疗椎动脉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1995-2001年间收治6例椎动脉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其中3例行跨越技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