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2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应用于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主要药物。由于氯吡格雷体内代谢过程复杂引起个体抗血小板差异大,而标准剂量90 mg替格瑞洛抗血小板作用强常导致出血风险增高,并且在“东亚人群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缺血风险低,出血风险高”的东亚悖论(East Asian Paradox)的背景下,低剂量替格瑞洛的应用成为一种选择。本文从标准剂量替格瑞洛临床应用的困境至降级抗血小板治疗的兴起,以及低剂量替格瑞洛降级治疗现状等相关循证证据做一阐述,并对低剂量替格瑞洛的临床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郑超波  陈林辉  吴炯  周育苗  高宇海  龚杰  陈亮  万曙 《浙江医学》2021,43(2):205-208,216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s)治疗颅内未破裂复杂动脉瘤短中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2018年6月至2020年11月浙江医院神经介入科使用FDs治疗颅内未破裂复杂动脉瘤住院患者,并记录及分析其临床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影像结果及随访结果。使用Kamran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即刻效果及载瘤动脉情况。术后随访采用Raymond栓塞分级评价栓塞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34个动脉瘤),其中1例植入Pipeline支架失败后即刻改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完成治疗,23例患者(28个动脉瘤)共植入23枚Pipeline支架,其中2例为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后再次复发后植入FDs,4例(5个动脉瘤)共植入4枚Tubridge支架。单纯植入FDs20例,弹簧圈辅助7例,在血流动力学软件指导FDs植入10例。栓塞后即刻行造影检查,动脉瘤Kamran分级3a级6个,2a级9个,1a级18个;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动脉瘤急性及亚急性破裂等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术后麻醉苏醒后出现缺血症状(为右侧颈内动脉岩骨段动脉瘤),经过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出院时神经功能良好(mRS为0~1分)27例。术后随访24例,随访时间3~18(6.13±3.89)个月,末次随访mRS0~1分者24例,造影复查的24例患者共28个动脉瘤,完全闭塞19个(RaymondI级),瘤颈残余6个(RaymondII级),瘤体残余3个(RaymondIII级),包括1例左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经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复发后行Pipeline支架治疗的患者;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动脉瘤破裂或脑实质出血,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FDs治疗颅内未破裂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但是其长期的效果需进一步随访和大样本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唑来膦酸与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就诊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中筛选出分别接受唑来膦酸和阿仑膦酸钠治疗至少1年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唑来膦酸治疗)和对照组(阿仑膦酸钠治疗)。收集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股骨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情况,进行组间比较,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和再发骨折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术后骨密度明显升高,VAS评分、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CTX)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均0. 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CTX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 05),两组骨密度、PINP、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再发骨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唑来膦酸和阿仑膦酸钠用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均安全有效。但在缓解骨折术后骨痛症状,改善骨代谢,提高患者依从性方面,唑来膦酸优于阿仑膦酸钠。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Hunt-HessⅣ、Ⅴ级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2000年1月至2012年2月手术治疗216例Hunt-HessⅣ、Ⅴ级颅内动脉瘤,其中Ⅳ级192例,Ⅴ级24例。手术夹闭动脉瘤,同时清除颅内血肿,并酌情行去骨瓣减压术。结果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Hunt-HessⅣ级192例患者中,预后良好38例,轻残56例,重残60例,植物生存15例,死亡23例;死亡率12.0%。Hunt-HessⅤ级24例患者中,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15例;死亡率62.5%。结论对于合并颅内血肿的Hunt-HessⅣ级动脉瘤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Hunt-HessⅤ级患者手术疗效极差,应该待临床症状稳定后再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轻度颅脑外伤患者尿液中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神经丝蛋白(AD7c-NTP)的变化。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轻度颅脑外伤患者75例、阿尔兹海默病(AD)患者69例及体检中心体检正常的人员70例的临床资料,并观察比较3个月观察期的尿AD7c-NTP含量变化。结果轻度颅脑外伤患者尿AD7c-NTP明显高于正常人,且与AD患者相近,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度颅脑外伤患者存在神经元的损害,其尿AD7c-NTP水平的变化,提示轻度颅脑外伤会提高病人得AD的几率。  相似文献   
7.
俞苏苏  龚杰   《护理与康复》2017,16(6):648-649
总结13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防治的预见性护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低血压、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良综合征等,护理上进行针对性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及时发现并处理。本组并发肺部感染3例、低血压2例、心律失常3例、消化道出血3例、电解质紊乱9例;103例患者治愈出院,29例植物生存,死亡2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腰大池持续引流的不同时期,犬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内皮细胞衍生性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和内皮细胞衍生性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的变化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5/2004—10在武汉总医院实验中心完成,取普通级成年健康家犬2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2~22kg,平均15kg。采用二次注血法建立犬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完全随机分组,引流组10只,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行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14d,每日引流100mL左右;腰穿组10只,即对照组,1次/d腰穿,抽取脑脊液8~10mL。测定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腰大池持续引流前后不同时期,脑脊液中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浓度,观察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浓度动态变化,同时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犬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不同时期脑动脉血液流速,根据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判断和评价脑血管痉挛程度。结果:①脑脊液中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的变化:犬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内皮素浓度均有明显增高,第7天达到高峰,且腰穿组较引流组升高明显[(57.95&;#177;17.95),(34.15&;#177;7.19)ng/L,t=6.108,P〈0.01];②脑脊液中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浓度的变化:出血后第3,7,10天两组脑脊液中一氧化氮浓度均下降,腰穿组较引流组下降明显[(1.20&;#177;0.25,1.20&;#177;0.25);(2.29&;#177;1.43,1.02&;#177;0.29);(3.26&;#177;1.43,0.88&;#177;0.28)μmol/L:t=15.624,P〈0.01]。③两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腰穿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7,10天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比出血前和出血后3d明显增高[(39.67&;#177;14.76),(38.97&;#177;9.76),(10.97&;#177;4.85),(18.68&;#177;13.55)cm/s,t=8.231,P〈0.01],引流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7天基底动脉平均流速与出血前和出血后第3天比较无明显增高[(15.15&;#177;4.83),(13.59&;#177;4.64),(10.89&;#177;3.67)cm/s,t=1.879,P〉0.051;基底动脉出现平均流速〉40cm/s的重度脑血管痉挛时,脑血流出现涡流或湍流。④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脑脊液中内皮素浓度变化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呈正相关(r=0.95),一氧化氮浓度变化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呈负相关(r=-0.97)。结论: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内皮素与一氧化氮平衡破坏是引起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关键因素之一。②引流组犬的脑血管痉挛程度较轻,而腰穿组脑血管痉挛程度较重,原因在于腰大池持续引流加速了内皮素和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氧合血红蛋白的排出,缩短了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降低了脑血管痉挛的程度,证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张慧芳  龚杰  张炳华  张建中  肖迪 《疾病监测》2019,34(11):964-968
目的为提高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病原菌的能力,尤其是对微量病原菌的鉴定能力,建立一种基于预提取样本制备法的废弃成分进行病原菌识别鉴定的新方法。方法选择63株病原菌(23株细菌、40株真菌),培养后采用常规乙醇/甲酸法提取病原菌蛋白后,利用废弃沉淀物涂抹样本靶,与基质结合后进行MALDI-TOF MS数据采集及分析,并与常规分析成分进行病原菌识别能力比较。结果常规乙醇/甲酸法将50株菌(79.37%)识别到种水平,将10株菌(15.87%)识别到属水平,3株菌(4.76%)未被识别;沉淀涂抹法将49株菌(77.78%)识别到种水平,将14株菌(22.22%)识别到属水平。 在同样采集条件下,沉淀涂抹法的数据采集能力略强于常规法;在同样信噪比下,2种方法所获得的质谱峰数目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新的基于MALDI-TOF MS进行病原菌鉴定的样本采用方法,一次实验即可获得2种样本,达到了样本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可提高MALDI-TOF MS鉴定病原菌尤其是单菌落病原菌的能力,为病原菌质谱高通量快速识别鉴定能力的增强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早期应用不同营养支持方案,对其血清白蛋白、炎性细胞因子和GCS评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4/2017-04期间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0例患者在早期给予普通肠内营养支持方案,作为对照组;80例患者在早期给予含益生菌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案,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炎性细胞因子及GCS评分.结果治疗后1、2 wk,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9.22±2.58、41.31±2.61,高于对照组的35.03±1.91、36.92±1.9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03.68±11.56、107.32±11.41,高于对照组的94.19±10.81、95.12±10.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wk,观察组患者的IL-6、TNF-α值、D-乳酸值及PCT值分别为87.33±18.61、6.28±1.06、1.25±0.21、4.15±0.86,低于对照组的113.76±20.35、8.22±1.58、2.39±0.46、7.12±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wk,观察组患者的IL-6、TNF-α值、D-乳酸值及PCT值分别为85.35±17.32、5.92±1.01、1.09±0.19、4.05±0.71,低于对照组的110.91±18.93、8.31±1.61、2.28±0.37、7.08±1.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wk,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分别为12.08±1.52、13.26±1.72,高于对照组的10.28±1.37、11.31±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21.28±7.16、8.38±1.96、17.66±5.71、16.25%,低于对照组的27.43±8.23、11.65±2.67、23.19±7.33、2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6 mo的GOS评分为4.32±1.25,高于对照组的3.11±0.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早期应用含益生菌的肠内营养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减轻炎性反应,提高患者的GCS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