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总结膀胱肿瘤发病规律,探讨膀胱肿瘤分期、分级以及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进一步指导膀胱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1983~1995年间收治的膀胱肿瘤265例进行临床分析,统计不同分期肿瘤与不同手术方式术后3年及5年生存率,同时对控制术后肿瘤复发的不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265例患者中,有病理结果者239例,其中尿路上皮性肿瘤210例(87.87%)、非上皮性肿瘤29例(12.13%),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采用术式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及浸润程度。术后随访T1、T2、T3、T4期肿瘤3年存活率分别为92.86%、68.52%、27.78%、0;5年存活率分别为82.52%、54.17%、21.43%、0。结论:膀胱肿瘤的分期和分级是判断预后的决定性因素,即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与浸润和预后呈正相关;术后膀胱药物灌注是预防复发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癌术后残存和复发病灶的放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甲状腺癌103例术后放疗的临床资料,手术后残存85例,手术后复发18例。对分化好的肿瘤采用60Co或 6MV-X直线加速器,两相对小野照射,少数加深层 X线或电子线小野照射,对分化差恶性程度高的肿瘤用T形野包括全颈及上纵隔。照射剂量3000~7000cGy/3~8周。本组 5年生存率为 70. 0%。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 5年生存率分别为75.7%、84.6%;未分化癌仅为42.9%(P<0.05)。45岁以下组5年生存率高于45岁以上组(P<0.05);术后镜下残留者放疗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临床残留或术后复发者(P<0. 05);照射剂量以 4 500~6 500cGy组为优。  相似文献   

3.
膀胱癌PCNA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肿瘤G1.G2,G3级细胞中的指数分别为:2. 4±3. 9%;9. 5±13. 0%;54. 8±29. 3%。 G3级显著高于 G1与 G3级( P<0. 01)。浸润性肿瘤(T2—T4)52. 1±35.1%显著高于表浅性肿瘤(Ta—T1)18±23.4%(P<0.01)。将所有肿瘤平均指数30.4±32.3%分为PCNA<30.4和> 30. 4两组,通过生存分析表明: PCNA指数较高组与较低组相比有不良的预后,提示 PCNA指数为 TCC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提供了量化的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何杰金淋巴瘤(NHL)放射治疗效果。方法:自1980年1月至1991年11月间,用钴-60体外照射97例NHL患者。局部照射12例,扩大野照射76例,大面积不规则野照射9例。常规照射肿瘤剂量180~200cGy/次,不规则野肿瘤剂量140~180cGy/次,总剂量23~60Gy。结果:Ⅰ、Ⅱ、Ⅲ、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61.5%,40.0%,14.3%,0。总5年生存率46.4%。淋巴结直径≤5cm和>5cm生存率分别为62.2%(23/37),25%(11/44)(P<0.01)。治疗结束时淋巴结残留者5年生存率22.7%(10/44),全消者5年生存率64.9%(24/37),(P<0.01);野内复发占19.1%,野外复发占80.9%,死于野内、外复发者分别占15.8%和84.2%。结论:淋巴结直经>5cm或治疗结束时淋巴结残留者预后差;复发是本病的主要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5.
3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作单纯肿瘤切除术21例,扩大肿瘤切除术11例。结果发现:局部复发前者明显高于后者(100%:9%,P<0.05)。9例接受术后放疗,剂量为50~70Gy,放疗后12~35个月内未见复发。肿瘤原发部位为重要预后因素,头颈部与躯干、四肢部位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2%和65%(P<0.05)。此外,肿瘤外周深层浸润也是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91年对45例乳腺癌患者行根治术后放疗DT40-60GY/4~6周。同期行单纯手术26例。术后放疗组与无放疗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2%、72.7%和80.8%、68.8%,差异无显著性,但对于腋淋巴结转移者,术后放疗组与无放疗组3年生存率为76.2%和33.3%(P<0.01)。两组局部复发率为4.4%和19.2%(0.01<P<0.05)。术后放疗组同侧锁骨上区复发为0,无放疗组为11.5%(0.01<P<0.05)。说明术后放疗对腋淋巴结转移者,可以提高生存率,同时减少局部区域的复发  相似文献   

7.
青年与老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附15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院1967 ̄1988年收治的30岁以下乳腺癌50例和60岁以上乳腺癌103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青年乳腺癌的非浸润性癌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淋巴结转移率略高于老年组(P〉0.05)。青年组与老年组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48.9%,33.3%和49.5%,21.1%,青年乳腺癌的远期生存率高于老年组(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肌层浸润膀胱癌的效果。方法 对近10年间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的48例肌层浸润(T2,T3)的膀胱移行上皮癌进行随访分析,平均随访时间97.5个月。膀胱部分切除术后辅以膀胱内BCG免疫治疗或化疗者46例,使用BCG者15例,使用噻替哌者21例,使用丝裂霉素者8例,BCG和丝裂霉素交替使用者2例。结果 术后60个月(5年)内复发者23例(47.9%)。肿瘤复发与肿瘤体积、  相似文献   

9.
P16蛋白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抑癌基因P16 蛋白与鼻咽癌发生、发展及与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了73例鼻咽癌和10 例鼻咽部慢性炎症粘膜上皮中的抑癌基因P16 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①P16蛋白在鼻咽部慢性炎症的粘膜上皮的阳性表达率(100% )明显高于鼻咽癌的阳性表达率(38.4% ),两者间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0.01); ②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鼻咽癌的分化程度(低分化和未分化)、临床分期(Ⅰ~Ⅱ期与Ⅳ期)、肿瘤浸润程度(T1 ~T2与T3、T4)之间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0.01),而未发现P16 蛋白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 ③P16 蛋白表达阳性组的三年生存率(88.9% ),高于表达阴性组的三年生存率(72.9% )(P< 0.05)。以上表明,P16 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它可作为了解鼻咽癌生物学特性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nm23基因表达与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76例直肠癌手术标本中nm23基因的表达。结果直肠癌原发灶nm23表达阳性率为75.0%;其中,无伴区域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96.2%,伴有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64%(P<0.01);nm23表达水平与直肠癌浸润深度和Dukes'分期呈负相关(P<0.05,P<0.01)。nm23阳性者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达64.9%和59.4%,而阴性者为31.6%和21.1%,二组患者术后3年或5年生存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nm23基因在直肠癌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负性调控作用;检测直肠癌组织中nm23基因表达,有助于对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进一步了解和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该组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正常卵巢组织30例,良性上皮肿瘤30例,交界性肿瘤11例,性索间质瘤21例,上皮性癌40例,恶性生殖细胞瘤21例进行了抑癌基因P53蛋白表达的检测。P53蛋白表达阳性例数分别为0,1(3.3%),2(18.2%)。5(23.8%)。22(55%),23(61.9%)。结果显示:卵巢良性上皮肿瘤、交界性肿瘤和性索间质瘤。上皮性癌和恶性生殖细胞性肿瘤三组间P53蛋白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2.
谢杰雄  朱锦贤  雷章华 《广西医学》2000,22(6):1220-1222
目的:评价外照射加腔内后装治疗鼻咽癌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外照射加腔内治疗73例T1~2期鼻咽癌(腔内组),选择同期单纯外照射的70例T1~2期鼻咽癌作对照(外照组)。腔内组外照射60~70Gy后行腔内放疗,剂量为8~18Gy。外照射单纯外照射剂量68~82Gy。结果:腔内组和外照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6.3%、71.3%和98.6%、82.9%、64.0%,经Long-rank法检验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8.6%、91.6%和88.4%、82.5%,其中3年局控率两者差异呈显著性(P〈0.05),5年局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发症:张口困难:腔内组为4例(占5.5%),外照组11例(占15.7%),两者差异呈显著性(P〈0.05);外  相似文献   

13.
1977年5月 ̄1991年2月间对29例脑干肿瘤患者进行单纯放射,症状改善率为69.0%(20.20),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8.6%(17/29)、44.8%(13/29)、31.0%(9/29),接近国外之同类报道。在有病理诊断的6例皆活过3年,占存活的66.7%(6/9)。结果证明,照野不宜过大,放疗中须防脑水肿,失败主要原因为剂量低造成原病灶未挖和复发。通过明确病理诊断,采用目前国外已  相似文献   

14.
将33例新发病的Ⅰ型糖尿病(IDDM)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环胞霉素A(CsA)和胰岛素治疗3~6个月,对照组单纯以胰岛素治疗,治疗第3,6,9个月时,治疗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2.9%,46.7%和40.0%;对照组为12.5%,6.3%和6.3%(P<0.01,0.25和0.05),提示缓解率与病程有关。治疗第6个月时,治疗组糖刺激状态的C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sA治疗后,外周血OKT4/OKT8细胞比值降至正常水平。平均最高血肌酐水平上升11.9%,未发现严重副作用。CsA治疗可保护和改善胰岛功能,促进发病早期IDDM缓解。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测定105例大肠癌癌组织ER、PR表达情况和预后之间关系。结果发现大肠癌ER、PR阳性率分别为34.3%(36/105)和21.0%(22/105)。大肠癌ER、PRR性与病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无关(P>0.05).而与大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ER(+)PR(+)和ER(+)PR(-)者(95.5%.90.9%,86.4%:100.0%,78.6%,71.4%)的一、三、五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ER(一)PR(-)者(71.0%,44.9%,37.7%)(P<0.05)。本实验证实大肠癌可能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对其激素受体的检测有可能成为判断大肠癌预后和选择内分泌治疗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恶性淋巴瘤(ML)的骨髓浸润(IBM)并探讨其与临床分期、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以克隆性IgH和TCRγ基因重排分别作为B和T细胞淋巴瘤克隆基因标志,应用PCR基因扩增技术检测ML患者IBM。结果:(1)34份ML患者骨髓标本IBM检出率为70.6%(24/34),明显高于形态学检测方法(38.6%,P<0.05)。(2)19例形态学检测正常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标本,IBM阳性率57.9%(11/19),其中8例B-NHL(8/14)检测到克隆性IgH基因重排;5例同时还检测到克隆性TCRγ基因重排,2例T-NHL(2/3)检测到克隆性TCRγ基因重排,无克隆性IgH基因重排;2例免疫分型不明确NHL患老中1例(1/2)检测到克隆性IgH基因重排,无克隆性TCR,基因重排。2例霍奇金病(HD)和10例非淋巴系肿瘤骨髓IBM均阴性。(3)Ⅲ,Ⅳ期NHL患者IBM检出率显著高于II期(p<0.01),初诊未治及复发患者也显著高于部分或完全缓解患者(P<0.01)。(4)IBM阳性组NHL2年死亡率54.5%(6/11),明显高于IBM阴性(p<0.05)。结论:PCR方法检测IBM有助于估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257例术后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陆云飞  林进令 《广西医学》1998,20(2):153-156
为了进一步提高肝癌术后远期疗效,本文对我院1984年1月至1997年6月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257例进行分析,257例中,小肝癌(肿块直径≤5cm)130例,大肝癌(肿块直径〉5cm)127例,结果:全组术后一年生存率82.9%,3年生存率47.9%,5年生存率36.6%,10年生存率10.3%,其中小肝癌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8%,63.8%和54.3%,而大肝癌则分别为70.9%,  相似文献   

18.
舌鳞癌DNA倍体性和S期细胞比率与其预后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72例舌鳞癌根治术后病者作随访复查和用流式细胞仪对其石蜡包埋标本作DNA含量测量。结果5年生存率为56.9%,5年内死亡者和5年存活者异倍体率分别为64.5%和41.5%(P>0.05),而高S期细胞比率(SPF)分别为90.3%和41.5%(P<0.01)。有颈淋巴转移者五年生存率(28.6%)低于无颈淋巴转移者(68.6%)(P<0.05)。两者异倍体率和高SPF分别有显著差异和非常显著差异。高SPF在临床期之间、C1和G2之间均有明显差异。提示DNA倍体性与舌鳞癌5年生存率无关,而高SPF则有密切关系。认为SPF作为估测舌鳞癌的预后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应用单克隆抗体C-erbB-2肿瘤蛋白及免疫组化(LSAB)法,对8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作C-erbB-2癌基因蛋白产物表达(简称C-erbB-2表达)检测并与随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C-erbB-2在本组病例的表达率为55.9%(47/84)。(2)C-erbB-2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复发/远必转移、5a生存率无相关性(P>0.05)、而仅与腋淋巴结转移状况和2a死亡率有关(P<0.005及P<0.05)。(3)有/无淋巴结转移病例的C-erbB-2表达与患者的预后均无关(P>0.75)。结果提示C-erbB-2表达不宜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0.
1975年1月~1992年12月收治卵巢内胚窦瘤30例,为同期卵巢恶性肿瘤529例中的5.67%。30例中现健存14例,1年生存率为63.3%,22年生存率46.7%,30例中13例在1975~1984年发病,其1年生存率46.2%,≥2年生存率15,4%;而1985~1992年的17例中,1年生存率76;5%,≥2年生存率70.6%,两个年度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其临床分期、残余瘤灶与预后密切相关(P<O.01),术后不化疗、间歇期延长或过早中断治疗是复发、恶化的主要原因,手术范围的大小与预后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