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林贝  周天晗  周力  张煜  时晶晶  潘钢  彭友  罗定存 《浙江医学》2023,45(10):1030-103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甲状腺全切除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及恢复时间。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PTC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患者541例,均检测术前及术后第1天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析术后第1天PTH水平降低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术后第1天PTH水平对术后PTH恢复时间的预测效能。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术后不同时间点的PTH恢复率。结果541例PTC患者中,术后1个月内PTH恢复正常459例,术后1~<2个月恢复正常49例,术后2~6个月恢复正常23例,超过半年未恢复正常1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低PTH水平、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量增多均是术后第1天PTH降低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PTH水平是术后发生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第1天PTH水平预测术后1、2个月PTH恢复及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AUC分别为0.741、0.777、0.850,对应的PTH截断值为13、7、5pg/ml。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PTH水平恢复率已达84.84%,以后仍逐渐上升。结论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后甲状旁腺功能恢复时间与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量有关,PTC患者术后第1天PTH水平可预测术后甲状旁腺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腺瘤(PTS)和腺癌(PTC)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85年3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6例本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6例患者中,腺瘤15例,腺癌1例。血钙、血清甲状旁腺素(PTH)15例高于正常。B超定位的特异性为91.7%(11/12),^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的敏感性为100%(8/8)。全部病例均行病变腺体摘除,其中10例行单侧探查,5例行双侧探查,1例PTC行同侧甲状腺叶切除和同侧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中发现下旁腺较上旁腺更易受累。全部患者临床症状在术后均得到缓解。1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2年,肿瘤无复发。结论慢性骨病和反复发作的泌尿系结石患者,应为PTA和PTC的疑诊对象,血钙、血清PTH检查是PTA和PTC可靠的定性诊断方法,B超和^99mTc—MIBI相结合可对本病获得准确的定位诊断。本病行手术治疗疗效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全切除术中保护甲状旁腺功能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甲状腺全切除术中甲状旁腺功能的保护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2例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钙水平变化。结果术后PTH暂时低下者19例(45.2%),低钙血症者9例(21.4%),术后30 d复查血清PTH及血钙均恢复正常,未见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病例。术后第1、3、5天,血清PTH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术后30 d,血清PTH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钙水平除了术后第1天、第3天低于术前(P〈0.05),其余时间点与术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加强对甲状旁腺解剖位置的辨别、血供的保护,可有效减少术后甲状旁腺的损伤,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甲状旁腺的识别与保护。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甲状旁腺激素(PTH)及血钙浓度的变化,以及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的发生率。结果:甲状腺肿瘤患者122例,其中良性肿瘤82例,行甲状腺双叶近全切除术;恶性肿瘤40例,行甲状腺双叶切除术加患侧或双侧中央区淋巴结切除术。甲状腺良性肿瘤组术前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为44.17±11.94 ng/L,术后18.53±14.14 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恶性肿瘤组术前甲状旁腺激素水平44.69±16.40 ng/L,术后15.76±11.33 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良性肿瘤组术前血钙2.38±0.11 mmol/L,术后2.13±0.18 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恶性肿瘤组术前血钙2.38±0.09 mmol/L,术后2.09±0.17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出现短暂性的手足麻木共43例(35.2%),其中甲状腺良性肿瘤组24例(29.3%),恶性肿瘤组19例(4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肿瘤手术中,尤其对恶性肿瘤行甲状腺双叶切除术时,应注意甲状旁腺的识别及原位保护,尽可能降低患者术后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外科手术中甲状旁腺功能的保护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以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来该院进行治疗的45例甲状腺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观察和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血钙及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变化。结果:45例患者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手术成功,术后一个月,在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后,复查血钙及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未发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患者。术后第30 d 患者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 >0.05)。术后第5、30 d 患者的血钙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加强对患者的血供的保护及甲状旁腺解剖位置的辨别,能有效保护患者的甲状旁腺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全甲状腺切除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症的发生情况,并探讨早期预测术后低钙血症的方法。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甲状腺疾病行全甲状腺切除术。术前、术后1h、术后1d及术后2d检查患者的血钙、血PTH水平,观察术后患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患者血钙、血PTH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2d血钙进一步下降,术后1h与术后1d的血PTH无明显差别;术后2d血PTH回升且明显高于术后1d,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甲状腺切除术会使术后血钙、血PTH水平有所下降,但不会造成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发生率的增高;血PTH可以较好地预测低钙血症;术后1h检测血PTH可作为早期诊断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1997年至2009年收治的53例PHPT的临床表现,定性、定位诊断及手术治疗.结果 53例血钙及血清甲状旁腺素均高于正常值.诊断:43例为甲状旁腺腺瘤,6例为甲状旁腺增生,4例为甲状旁腺癌.B超、CT及99mTc-MIBI三项结合可使术前定位准确率达94.3%以上,术后均发生短时的低血钙症.结论 甲状旁腺切除术是治疗PHPT的有效方法,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术前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不同术式术后甲状旁腺素(PTH)和血钙的变化,总结预防甲状腺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甲旁减)、低钙血症等的发生。方法检测2006年8月至2009年12月470例不同术式甲状腺手术术前和术后第1天血清门H和血钙,比较其变化,并按手术范围大小及相近似分为7组比较不同范围手术术后PTH和血钙的变化,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状腺不同术式手术前后血清PTH、血钙(除一侧和双侧腺叶部分切除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次全切、一叶加对侧次全切,尤其是甲状腺近全切、全切术后PTH和血钙下降幅度、低血钙症发生率及发生临床症状者与一叶切除、一叶加对侧部分或大部切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淋巴清扫术后PTH和血钙下降幅度、低PTH和低钙血症发生率及发生临床症状者和未清扫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种术式甲状腺手术均可影响甲状旁腺功能,手术范围越大术后并发甲旁减可能越大。预防甲状腺术后甲旁减的发生,除手术操作外,掌握手术指征、选择合理术式,酌情预防性使用维生素D和钙制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甲状腺手术方式对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  方法  分析6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行甲状腺次全切除组30例,行甲状腺全切组30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PTH、术后1周PTH水平及PTH下降程度,以及术前血钙含量、术后1周血钙含量及血钙含量下降程度。  结果  2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2组患者PTH[(46.71±11.52)ng/L比(46.23±11.74)ng/L,P > 0.05]及血钙水平[(1.85±0.47) mmol/L比(1.88±0.39) mmol/L,P > 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2组患者的PTH及血钙均低于术前,其中全切组PTH[(23.35±6.42)ng/L比(32.18±9.51)ng/L,P < 0.05]及血钙水平[(1.42±0.31)mmol/L比(1.75±0.21)mmol/L,P < 0.05]明显低于次全切除组,PTH[(49.5±5.1%)比(31.1±3.5%),P < 0.05]及血钙水平[(24.5±2.31%)比(5.4±0.5%),P < 0.05]下降程度明显高于次全切除组,术后全切除组患者甲状旁腺病检检出率明显高于次全切组(26.67%比3.33%,P < 0.05)。  结论  不同甲状腺手术方式将导致术后不同程度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全切术较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整块切除在甲状旁腺癌(PC)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1998年3月一2014年10月甲状旁腺癌手术患者22例,其中行简单PC切除10例,行整块切除12例(包括甲状旁腺癌及侵袭组织同侧甲状腺叶峡部及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术后病理证实均为甲状旁腺癌.比较二组术后血清钙、甲状旁腺激素(PTH)及术后复发情况等.结果 整块切除的患者术后复发1例,简单PC切除的患者复发8例,整块切除组的复发率较简单PC切除组明显降低(P<0.05);二者术后血钙、甲状旁腺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旁腺癌患者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整块切除能够显著降低术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 ,PHP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总结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4年1月至2012年3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8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并具有完整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的134例PHPT的CT资料,观察甲状旁腺增生(parathyroid hyperplasia,PH)、腺瘤(parathyroid adenoma,PA)、非典型腺瘤(a-typical adenoma ,APA)及腺癌( parathyroid carcinoma ,PC)的CT表现异同。结果134例共140枚病灶,单发130例130枚病灶,多发4例10枚病灶。 PH 17例22枚,直径0.6~2.8(1.2±177;0.6) cm;PA 105例106枚,直径0.3~3.2(1.1±177;0.6)cm;APA 10例10枚,直径0.9~3.3(2.1±177;0.7)cm;PC 2例2枚,直径2.1~3.0(2.6±177;0.6)cm。 CT显示124枚病灶位于气管食管沟或气管旁的甲状旁腺区,与甲状腺间均见线状低密度影,3枚病灶未显示,13枚病灶异位,其中9枚位于颈根部。 CT上显示的137枚病灶29.9%呈圆形(41/137)、38.0%椭圆形(52/137)、19.7%三角形(27/137)、12.4%条或柱状(17/137),平扫CT值30~66(45.0±177;12.3)HU,增强后59~209(121.8±177;32.7)HU。不同病理组病灶在位置(左上、左下、右上、右下或异位)(χ2=15.839)、线状低密度影(χ2=1.896)、形态(χ2=10.945)及CT平扫(χ2=0.915)和增强密度(χ2=6.16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在病灶大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95, P<0.05),APA-PC组>PH-PA组。 CT表现为均匀强化99枚,因坏死而强化不均38枚,PH-PA组和APA-PC组坏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9,P<0.05),APA-PC组坏死发生率高于PH-PA组。结论气管食管沟或气管旁病灶,临床表现为PHPT症候群,对甲状旁腺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多发病灶有助于PH的诊断,病灶体积越大及病灶内出现坏死提示APA或PC,而病灶位置(左上、左下、右上、右下或异位)、形态、密度、强化程度在定性诊断中均缺乏特异性,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疾病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甲状旁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甲状旁腺疾患中,甲状旁腺癌3例,甲状旁腺腺瘤43例,其中伴包膜侵润9例,一般腺瘤34例,甲状旁腺增生2例。42例伴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痛和肾结石。术前多普勒超声定位和定性的诊断准确率为86.96%(20/23)和34.78%(8/23),^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甲状旁腺显像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5.24%(40/42),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2.86%(39/42)。4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1例死亡,47例经3月~10年随诊,46例获得临床治愈,1例复发。结论:临床医师应对高度怀疑甲状旁腺疾病的患者,进行血钙、血磷、血PTH检测。术前影像学检查应首选多普勒超声,并辅以^99mTc-MIBI甲状旁腺显像检查,手术切除是最佳的治疗手段,并根据术中冰冻病理和(或)快速PTH测定获得较确切诊断.决定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2月-2011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住院期间由同一主诊组施行全甲状腺切除术的12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验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术后24h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及血钙低于正常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P〈0.05),两组均未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结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可增加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但并不增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在手术中应注意避免对甲状旁腺腺体的直接损伤,并注意对其血供系统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奚栋  孙亚伟  徐学忠  杜建国  金雷 《吉林医学》2011,(36):7651-7652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腺瘤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6例甲状旁腺腺瘤患者,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外科治疗进行总结。结果:6例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3例,表现为肾型的1例,以全身性骨痛和(或)病理性骨折为首发症状的3例,胆总管结石1例,发现颈部肿块的1例。术前检测血钙高、血磷低,甲状旁腺素(PTH)升高,行骨扫描和(或)X线片示骨质疏松和普遍脱钙,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检查或99mTc-MIBI扫描,考虑甲状旁腺肿瘤,予手术切除,术中冰冻切片示甲状旁腺腺瘤,血钙、血磷、PTH恢复正常,术前症状好转或消失,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甲状旁腺腺瘤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复杂,结合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PTH等,以及多普勒超声、CT、99mTc-MIBI显像,可明确诊断。手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58例宫颈癌患进行病理分析,总结宫颈癌的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诊断采用WHO子宫体肿瘤组织分类(2003)标准。将全部病人按年龄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35岁者为对照组(46例),≤35岁者为研究组(12例)。结果:2组鳞癌共计49例,占全部患者的84.5%(49/58),腺癌共计8例,占13.8%(8/58)。对照组≤Ⅱa期37例(80.4%),≥Ⅱb期7例(15.2%)。研究组≤Ⅱa期11例(91.7%),≥Ⅱb期1例(8.3%);2组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主要分为鳞癌和腺癌2类,组织学诊断是宫颈病变诊断的金标准。临床临床分期越早,越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将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肾衰竭患者血清铁蛋白和甲状旁腺激素的变化,分析其对急性、慢性肾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慢性肾衰竭患者各45例分别设为A组和B组,45例正常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铁蛋白(SF)、甲状旁腺素激素(PTH)、尿酸(UA)、肌酐(Cr)、血清铁(SI)以及血清尿素(Urea)的水平。结果:A组SF高于B组和对照组(P〈0.05),B组和对照组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PTH高于A组和对照组(P〈0.05),A组和对照组P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观察指标A、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F的变化与急性肾衰竭相关,PTH的变化与慢性肾衰竭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癌疗效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00例肾癌患者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并进行病理分型。结果100例肾癌患者,单纯肾切除10例,部分肾切除5例,肾癌根治术85例;肿瘤直径3-10cm者78例(78.0%),3cm以下者11例(11.0%),10cm以上者11例(11.0%);Ⅰ期肾癌23例(23.0%),Ⅱ期40例(40.0%),Ⅲ期30例(30.0%),Ⅳ期7例(7.0%);10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其中透明细胞癌71.0%(71/100),颗粒细胞癌18.0%(18/100),混合性腺癌5.0%(5/100),乳头状腺癌3.0%(3/100),集合管癌2.0%(2/100),肉瘤样肾癌1.0%(1/100);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癌和混合性腺癌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8.5%、76.2%、77.9%和73.4%、72.7%、72.2%,三者差别无显著性意义;100例B超检查,正确率达93.3%;60例CT检查,诊断正确率100.0%;12例肾动脉造影,诊断正确率100.0%。结论85例肾癌行根治术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肾癌预后与肿瘤分期、分级、病理类型和治疗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与甲状旁腺素(PTH)的相关性,并评估两者在肾性骨病(ROD)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CKD3—5期患者60例,均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测定ALP及PTH,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当PTH〉300pg/ml时,ALP与PTH相关性良好,且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865,P〈0.05);当PTH≤300pm/dl时,ALP与PTH无相关性。结论ALP与PTH相关性良好,随着PTH的增高,ALP增高越明显。两者结合,对诊断和治疗高转运骨病(HTO)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ALP检测方法简单,花费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串联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ltration,HDF)、血液灌流(HP)串联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与常规血液透析(HD)对改善肾性骨营养不良的疗效。【方法】将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5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常规血液透析治疗(HD)组30例;B组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组(HP+HD)30例,C组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滤过组(HP+HDF)30例。分别于首次治疗前后测定三组患者的瘦素、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骨碱性磷酸酶(bonealk aline phosphatase,B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骨钙蛋白(bone gla protein,BGP)Scr、BUN、Ca2+、P3+、首次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甲状旁腺超声检查的水平,连续治疗8周后同法检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患者治疗前后清除瘦素、甲状旁腺素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不管是首次治疗前后还是8周后治疗前与首次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两种物质的清除率明显高于A组、B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滤过能有效改善肾性骨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20.
王滟  张劲松  缪刚  李淼  周雁  张丽娜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5):4392-4396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PHPT的重视。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8—2015年北京医院内分泌科、普通外科病房、骨质疏松症门诊确诊的PHPT患者687例,根据血钙(SCa)水平分组,SCa>2.54 mmol/L者作为1组(348例),SCa为2.03~2.54 mmol/L者作为2组(339例);根据年龄分组,≤50岁为A组(93例),51~60岁为B组(191例),61~70岁为C组(173例),≥71岁为D组(230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未发现病变组(345例)、腺瘤组(320例)、腺癌组(8例)、其他病变组(14例)。收集一般资料、合并症、甲状旁腺病变切除手术情况,检查甲状旁腺病变情况,检测甲状旁腺激素(PTH)、SCa、血磷(SP)、血肌酐(Scr)、碱性磷酸酶(ALP)、空腹血糖(FPG)、尿钙(UCa)、尿磷(UP)。结果 1组与2组甲状腺病变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肾结石、骨折、甲状旁腺病变切除手术所占比例均高于2组(P<0.05)。B组骨折所占比例低于A组(P<0.05);C组骨质疏松症所占比例高于A组(P<0.05);C、D组甲状旁腺病变切除手术所占比例低于B组,腺瘤所占比例均低于A、B组(P<0.05);D组男性、骨折所占比例均高于B、C组(P<0.05)。腺瘤组年龄、骨质疏松症所占比例、SP、Scr水平均低于未发现病变组,骨折所占比例、SCa均高于未发现病变组(P<0.05);腺癌组年龄、SP均低于未发现病变组、腺瘤组,肾结石、甲状旁腺病变切除手术所占比例均高于未发现病变组,SCa高于未发现病变组、腺瘤组(P<0.05);其他病变组骨质疏松症所占比例低于未发现病变组,肾结石所占比例高于未发现病变组、腺瘤组,甲状旁腺病变切除手术所占比例高于未发现病变组,SCa均低于未发现病变组、腺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PTH、SCa、SP是PHPT患者甲状旁腺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HPT以甲状旁腺瘤最常见,但无病变的PHPT病例亦增多,临床医师需提高对PHPT的认识,常规检测PTH、SCa及颈部超声,尽早明确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