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脑后动脉第2段动脉瘤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对本院1990年以来治疗的11例大脑后动脉第2段(P2段)动脉瘤的临床和手术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11例患者中,10例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经颞下入路、4例经翼点入路.5例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或塑形夹闭并保留载瘤动脉通畅,5例巨大动脉瘤行动脉瘤孤立切除术;另l例行血管内弹簧栓栓塞术.结果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8例术后恢复良好;其中包括5例动脉瘤夹闭者以及3例动脉瘤孤立者,另外2例动脉瘤孤立术后发生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梗死,出现暂时性轻偏瘫和同向性偏盲.l例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恢复良好.结论 P2段动脉瘤多见于年轻人,有形成巨大动脉瘤的倾向.手术以经翼点入路和颞下入路显露为主,对必需行动脉瘤孤立者可行载瘤动脉重建以避免出现缺血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颅内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手术技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患者经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行动脉瘤夹闭,5例行动脉瘤夹闭并瘤体切除,2例行动脉瘤包裹。术后5例出现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2例出现同向偏盲,3例出现偏瘫,4例患者术后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6月~10年,12例患者恢复良好,其中11例行瘤颈夹闭者DSA或CTA检查示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2例仍有不全象限性偏离,1例患者在术后2年因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结论对于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患者需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充分地显露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注意保护神经及穿支血管,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对1985年以来经手术治疗的18例前循环巨大动脉瘤作一回顾性分析,方法 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术11例,动脉瘤孤立或孤立后切除4例,动脉瘤切除或孤立后载瘤动脉重建2例,动脉瘤包裹1例。结果 动脉瘤瘤颈夹闭术的11例病人中,除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的病人术后重残外,均恢复良好。动脉瘤孤立或孤立后切除的4例病人中,1例后交通动脉瘤(PCoA)病人虽术前血管造影证实侧支循环充分,但术后出现暂时性对侧轻偏瘫。另1例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病人术后第6天因术野血肿再次进行手术,出院时能独立行走。行动脉瘤切除或孤立后载瘤动脉重建的2例病人恢复良好。动脉瘤包裹术的1例病人术后因再出血死亡。结论 为消除巨大动脉瘤的压迫症状和潜在的出血危险,对前循环巨大动脉瘤主张积极的手术治疗。动脉瘤瘤颈夹闭并保留载瘤动脉通畅是首选治疗,对必需行动脉瘤孤立且交叉循环不良的病例,应尽可能重建载瘤动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并反思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急诊夹闭治疗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22例行急诊开颅手术治疗的血泡样动脉瘤,观察动脉瘤影像特征、各种治疗尝试以及预后情况。其中13例(59.1%)见瘤壁菲薄,瘤颈-载瘤动脉壁交界处呈明显"断续样"色泽变化;一次性夹闭成功10例,其余12例均出现瘤颈撕裂,重新夹闭成功1例但滑脱失败,包裹载瘤动脉成功3例,急性期孤立载瘤动脉并搭桥2例,术后均有1例造影通畅,其余单纯孤立载瘤动脉7例。结果本组治愈9例,残疾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9例。结论血泡样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急诊夹闭手术要慎重,不得已手术时需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瘤颈-载瘤动脉交界处色泽、质地变化,判断夹闭后是否出现瘤颈、瘤体完全撕脱;有条件时待脑肿胀消退后,首选密罗网支架治疗,无法实施介入治疗时必须备好颅内外高流量搭桥准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显微外科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2年1月至2011年6月显微手术治疗PCA动脉瘤14例,其中经翼点入路手术2例,颞下入路手术11例,Poppen入路手术1例。10例动脉瘤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术,1例梭形动脉瘤行动脉瘤孤立术,3例闭塞载瘤动脉。结果术后1周死亡1例,植物生存1例,偏瘫及动眼神经麻痹4例,无明显并发症8例;术后1周至6月,6例行DSA复查,5例行CT血管造影复查,其中7例动脉瘤完全夹闭,2例瘤颈仍残留;1例动脉瘤夹位置移位。12例病人成功随访2~9年,7例恢复良好,3例肢体偏瘫,1例动眼神经仍麻痹,1例术后昏迷卧床3年发生肺部感染后死亡。结论 PCA动脉瘤发病率较低,手术入路的选择与动脉瘤的位置密切相关,术中应尽可能保护脑干、大脑后动脉的穿支及动眼神经等颅内重要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间于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11例114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分析术前分级、动脉瘤大小、部位、治疗结果.结果 手术夹闭88例患者90个动脉瘤,术后15 d-48个月(平均12.7个月)造影随访,夹闭动脉瘤89个,瘤颈残留1个,未见复发.血管内介入治疗23例24个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7个,球囊辅助栓塞3个,单纯微弹簧圈栓塞12个,17个动脉瘤术后1- 37个月(平均10.6个月)造影随访,5个(29.4%)复发;单纯支架治疗2个(术破裂夹层动脉瘤),术后3个月造影随访,1个动脉瘤消失,1个无变化.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 OS)5 ~4分中夹闭72例(81.8%),介入21例(91.3%).结论 窄颈(浆果样)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均不易复发.复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手术夹闭不易复发,介入栓塞相对容易复发.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合并血肿(血肿量> 30 ml),选择于术夹闭并清除血肿.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均能有效防止动脉瘤再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造影(ICGA)在颅内巨大动脉瘤(GIA)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行瘤体夹闭和(或)切除术治疗GIA患者57例(61个动脉瘤),术中瘤体夹闭前、后分别进行ICGA并做比较,术后行DSA或CTA检查观察有无瘤体残留,载瘤动脉是否畅通,并与术中瘤体夹闭后ICGA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57例患者共行ICGA 128次,夹闭切除动脉瘤61个,ICGA可实时显示术野内血流循环,清晰显示动脉瘤、载瘤动脉和穿支血管.通过对比夹闭前、后的ICGA影像,4例患者追加或调整瘤夹后,ICGA显示无瘤体残留,无载瘤动脉和穿支血管闭塞,术后DSA与夹闭后ICGA显示一致.结论 ICGA做为术中血管成像技术的一种,对术中确认GIA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监测瘤颈是否残留和载瘤动脉及穿支动脉是否畅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颞下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大脑后动脉P2段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1998-2008年以来治疗的10例大脑后动脉第2段(P2段)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及临床效果.方法 10例患者均行颞下入路,其中2例联合翼点入路.8例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或塑形夹闭并保留载瘤动脉通畅,2例巨大动脉瘤行动脉瘤孤立术.结果 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9例术后恢复良好,1例动脉瘤孤立术后发生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梗死,出现暂时性轻偏瘫和同向性偏盲,经高压氧治疗3周后恢复.结论 P2段动脉瘤有形成巨大动脉瘤的倾向.对于有经验的医师,颞下入路是相对简便、快速和安全的手术入人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1月栓塞治疗的37例(38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相对窄颈动脉瘤(瘤颈/瘤体<1/2)14枚,相对宽颈动脉瘤(瘤颈/瘤体≥1/2)18枚,绝对宽颈动脉瘤(瘤颈>4 mm)6枚。结果 栓塞后即刻DSA显示,Roymond分级Ⅰ级栓塞34枚,Ⅱ级4枚。1例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术后病情加重死亡;1例术后出现载瘤动脉痉挛,1例术中出现血栓事件,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术后随访6~18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33例,3~6分4例;预后良好率为89.1%。26例DSA随访显示动脉瘤未显影23例,复发3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破裂动脉瘤是安全的、有效的,但需要严格把控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小翼点入路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小翼点入路手术夹闭治疗的40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动脉瘤及其载瘤动脉均获得良好暴露,术中无需延长皮肤切口。2例术后DSA证实瘤颈残余,后期行栓塞术,其余38例均成功夹闭动脉瘤。术后出现脑挫裂伤并血肿4例、脑梗死4例、硬膜下血肿1例、硬膜外血肿1例。40例术后平均随访16.1个月;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33例,预后不良(GOS评分1~3分)7例;复查CTA或DSA显示载瘤血管通畅,无动脉瘤原位复发及再出血。结论 把握好手术适应证,小翼点入路夹闭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损伤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微血管多普勒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微血管多普勒(MVD)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3例26个脑动脉瘤夹闭前、后,使用MVD对动脉瘤、载瘤动脉和相关穿支动脉检测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动脉瘤夹闭后,瘤体内涡流存在时,加强瘤颈的夹闭力,载瘤动脉或穿支动脉血流降低或消失时,改变动脉瘤夹夹闭位置,使载瘤动脉和或穿支动脉的血流恢复至正常。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检测到涡流或毛刺样血流信号。21个动脉瘤夹闭术后,瘤体内涡流消失,载瘤动脉及其分支血流频谱良好;3个动脉瘤行孤立术后,瘤体内频谱消失,2个巨大动脉瘤行动脉瘤夹闭加清除术。动脉瘤夹闭术中,不完全夹闭2个动脉瘤,4个动脉瘤载瘤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调整动脉瘤夹夹闭位置后,血流速度恢复正常。术后头颅CT示,所有病例无脑梗死。3例眼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和1例小脑上动脉瘤出院前作DSA检查,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和相关血管无闭塞或狭窄现象。其他病例均作CTA复查,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保留良好,动脉瘤消失。结论MVD在动脉瘤夹闭术中是一种安全直接,快速简便和经济有效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研究背景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目前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复发率较高,部分患者因再次栓塞困难须行手术夹闭治疗。本文回顾分析行手术夹闭治疗的11例栓塞不全或复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探讨手术治疗原则和技巧。方法 11例栓塞不全或复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12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尖端和小脑上动脉动脉瘤各1个;小动脉瘤7个,大动脉瘤4个。所有患者均于手术显微镜下行动脉瘤夹闭术,11个夹闭完全,1个行椎动脉近端阻断术;术中7个动脉瘤内弹簧圈予以保留,5个予以去除或部分去除。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Glasgow预后分级评分较术前增加或无变化9例(9/11),其中1例术后左侧肢体肌力减退,肌力3级,出院时恢复至4~5级;2例死亡,1例术前病情较重、出院后即死亡,1例载瘤动脉血栓形成、继发肺炎死亡。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复发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手术难度,只要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设计,手术夹闭治疗依然能够取得安全有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夹闭破裂大脑中动脉(MCA)M1段非分叉部动脉瘤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接受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的22例破裂MCA M1段非分叉部动脉瘤患者[占同期收治的MCA动脉瘤患者的10.6%(22/208)]的临床资料。22例患者采用经翼点入路或额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定期行临床随访, 通过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患者的预后, 通过影像学随访评估动脉瘤有无复发。结果 22例患者的动脉瘤均完成夹闭, 其中动脉瘤术中破裂5例, 予载瘤动脉近端临时阻断后顺利夹闭。术后12~24 h复查CT, 显示脑梗死2例, 脑室轻度扩张1例。术后2~3周复查CT血管成像(CTA), 提示动脉瘤瘤颈少许残留1例。术后9~12个月随访, 行头颅CT、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可见1例少许残留动脉瘤无明显变化, 其余21例未见动脉瘤复发;随访期间1例出现脑积水, 行脑室-腹腔分流后恢复良好。至末次随访, GOS Ⅴ级18例, Ⅳ级2例, Ⅲ级1例, Ⅱ级1例。结论初步研究表明, 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破裂MCA M1段非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8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1例;动脉瘤位于P1段1例,P2段5例,P3段2例;动脉瘤直径4 ~10 mm.行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栓塞术5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结果 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均为致密栓塞.除1例出现左侧肢体肌力下降外,其余患者均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8例患者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其中7例未见动脉瘤复发;1例初次治疗后动脉瘤复发的患者,再次行载瘤动脉及动脉瘤闭塞治疗后6个月,DSA提示载瘤动脉再通,再次置入2枚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6个月后动脉瘤再次复发.1年后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0分7例,1分1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夹层动脉瘤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瘤颈处理困难的床突上段动脉瘤三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罕见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特殊类刑复杂动脉瘤某些特征,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3例十分罕见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的治疗经过,总结手术中所遇见的瘤颈撕裂,载瘤动脉壁薄、撕裂,血栓形成,无法夹闭等特殊情况,并且与术前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寻找这些动脉瘤的特征.结果 发现这种特殊动脉瘤,载瘤动脉局部不规则钙化、增粗畸形,甚至载瘤动脉壁菲薄;动脉瘤发生部位不规则,瘤颈及瘤体壁非薄,显微镜下见瘤体壁薄旱紫红色,手术时轻微分离瘤颈或夹闭时容易撕裂,或载瘤动脉壁撕裂,无法修补止血;2例术中由丁载瘤动脉钙化而坚硬,其近端不能予以临时阻断控制;瘤颈内有部分血栓侵犯,导致瘤夹闭合不全,调整瘤夹易撕裂瘤颈.结论 手术需谨慎,术中有可能无法夹闭或载瘤动脉壁破裂,术前造影具有明显特征,手术方法 以颅内外血管吻合+孤立为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方便、安全、可靠的评价方法 ,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术后评价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120例,显微手术夹闭52例,术后采用3D-CTA随访手术患者20例,其中多发动脉瘤1例,动脉瘤数21个(前交通动脉瘤11个,后交通动脉瘤7个,大脑中动脉M3段1个,脉络膜前动脉1个,大脑前动脉A1段起始部1个),随访2~38周,平均(15±11)周,观察术后瘤夹位置,载瘤动脉近段与远段通畅情况,瘤体及瘤颈残留等. 结果 3D-CTA显示动脉瘤夹位置良好19例,瘤央冈合并弹簧圈放射状伪影难以准确显示1例:载瘤动脉近段及远段通畅良好20例,可清楚分辨出瘤夹与载瘤动脉之间关系,未发现动脉瘤体残留. 结论 3D-CTA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评价的重要方法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微血管多普勒(microvascular Doppler,MVD)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应用MVD对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计21个动脉瘤)进行动脉瘤夹闭前后监测,记录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分支的血流速度和频谱,根据MVD检查结果重新调整瘤夹。结果所有动脉瘤患者均探及瘤体内呈毛刺样、涡流样杂音频谱。15例动脉瘤夹闭的患者中,3例因载瘤动脉或分支血管狭窄而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动脉瘤夹闭术后,瘤体内均未探及血流信号,无音频和频谱显示,证实已被完全夹闭,而载瘤动脉及分支血流频谱波动性良好;8例动脉瘤患者术中运用MVD协助区分巨大动脉瘤和载瘤动脉走行。结论动脉瘤夹闭术中运用MVD同步进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血流动力学监测,可根据检查结果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具有无创、简单易行,安全的特点。建议MVD作为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常规监测方法,尤其对瘤颈粗、甚至无明显瘤颈的巨大动脉瘤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显微手术切除P2段巨大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对罕见大脑后动脉P2段巨大动脉瘤治疗及相关文献的复习,探讨P2段巨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38岁女性患者因突发头痛,经MRI、CT扫描及DSA诊断为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巨大动脉瘤(3.5cm×4.0cm).结果全麻下经颞下入路近端夹闭P2段载瘤动脉后成功切除动脉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P2段巨大动脉瘤少见,手术阻断近端载瘤动脉或夹闭动脉瘤颈并切除为其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颅内复杂动脉瘤搭桥孤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外血管吻合或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颅内巨大型复杂动脉瘤的术式选择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2月-201 1年12月经脑血管造影术明确诊断的12例颅内巨大型动脉瘤患者术前评价方法 及手术治疗经过.结果 12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巨大型动脉瘤6例(4例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或床突段、2例位于颈内动脉交通段),大脑中动脉巨大型动脉瘤3例,后循环动脉瘤3例.其中7例术前MR灌注成像显示载瘤动脉远端组织存在明显缺血.选择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低流量血管吻合术;5例载瘤动脉远端组织供血正常,且搭桥血管长度较长(≥15 cm)、术前球囊闭塞试验呈阴性、患侧压颈脑血管造影侧支循环充盈不良患者,行高流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11例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3分;1例术后4分,3个月后改善至3分.结论 对于无法施行塑形夹闭术的颅内复杂巨大型动脉瘤患者,颅内外血管吻合或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是其可选择的最后方法 ;而MR或CT灌注成像观察载瘤动脉远端组织供血正常与否.是选择不同流量血管吻合或搭桥术的关键.枕动脉、颞浅动脉或桡动脉为常用搭桥血管.  相似文献   

20.
后循环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后循环动脉瘤手术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42例共44个后循环动脉瘤,包括基底动脉动脉瘤26例(27个)、椎动脉动脉瘤16例(17个).其中15例分别行颈外动脉-大脑后动脉P2段(4例)、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P2段(2例)、颌内动脉-大脑后动脉P2段(2例)、椎动脉颅内外段(2例)、枕动脉.小脑后下小动脉(5例)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余27例行单纯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经随访共37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4例、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3例、椎动脉动脉瘤9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5例、大脑后动脉P1~P2段交界处动脉瘤4例、小脑上动脉动脉瘤l例和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1例)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活动能力,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性神经功能障碍,恢复良好率达88.09%.其余5例患者,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术后出现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生活不能自理;2例(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主干动脉瘤)因术后发生脑干缺血,围手术期死亡;2例(椎动脉动脉瘤)复发患者经再次治疗康复.结论 对于不宜直接行手术夹闭的后循环动脉瘤,为了避免因夹闭动脉瘤和延长临时阻断载瘤动脉时间而发生术后脑缺血事件.可选择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以避免动脉瘤夹闭术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