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是由椎弓峡部不连引起的峡部裂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是最常见的腰椎滑脱类型。临床症状多为慢性腰痛,若神经受压可出现下肢和马尾神经症状,最好发的是L4、L5前滑脱。按照Meyerding提出的在侧位X线片上上位椎体在下位椎体上滑移的程度,将滑脱分为5度:Ⅰ度,前移下位椎体前后径  相似文献   

2.
腰椎峡部裂型滑脱症矢状位参数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L5峡部裂型滑脱症病人腰骶部的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2000年1月~2005年12月资料完整的L5峡部裂型滑脱症76例,男32例,女44例;年龄12~68岁,排除其他腰椎节段病变及下肢畸形,在包含双侧股骨头的腰椎站立位侧位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水平角(SS)、腰骶角(LSA)及滑移度等参数,并与30例健康成人比较,用t检验比较滑脱病人与健康成人、轻度滑脱和重度滑脱病人各参数之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P<0.05)。[结果]根据M eyerd ing分类,轻度滑脱53例(Ⅰ、Ⅱ度),重度滑脱23例(Ⅲ、Ⅳ度)。腰椎滑脱患者的PI、LL、SS、LSA均较健康成人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滑脱病人的PI、LL、LSA均较轻度滑脱的病人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PI与滑移度、SS、LL及LSA有显著相关性,LSA与滑移度、SS与LL有显著相关性,但SS与滑移度无显著相关。[结论]骨盆的矢状位形态对滑脱的发展有直接影响,PI越大,发生滑脱的风险越大,PI、LSA越大,滑脱进展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3.
自2003~2005年采用RF-Ⅲ型内固定器结合2枚椎体间螺纹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3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33~62岁,平均46.5岁。L4椎弓峡部裂13例,L5椎弓峡部裂19例;Ⅰ度滑脱5例,Ⅱ度滑脱21例,Ⅲ度滑脱6例。病程0.5~15年,所有患  相似文献   

4.
腰椎退变性疾病(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3 退变性腰椎滑脱 退变性腰椎滑脱是指因腰椎退变引起损害节段的上位椎 体向前或向后滑动;若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称为退变性腰椎 滑脱症。 3.1 病理 由于腰椎椎间盘和两个小关节突关节软骨进行性退变, 关节囊及棘上、棘间韧带松弛,腰椎不稳,导致小关节突的相 互制约能力逐步减弱,损害节段的上位椎体向前或向后滑动, 但与峡部崩裂导致的椎体滑脱不同,退变性滑脱通常不超过 椎体前后径的30%,Ⅰ°为主,占90.5%,Ⅱ°仅占9.5%;后 者是椎节间丧失了制约关系,随着剪应力的加大,上位椎体前 滑脱可达Ⅱ°、Ⅲ °,甚至位移至下位椎体的前面。 发生退变性滑脱的椎节通常有节段性椎管狭窄,当两侧 关节突退变破坏不对称时,上位脊椎相对下位脊椎发生旋转, 导致侧隐窝和椎管变形和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压迫。  相似文献   

5.
腰椎滑脱症外科治疗策略选择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腰椎滑脱症及合并症的手术治疗方式、疗效及优缺点。方法2000年2月~2004年4月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分别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及前路椎体问植骨融合术治疗不同类型腰椎滑脱症及合并症的患者78例,比较术后及随访时疗效、滑脱椎体复位率、椎间隙高度恢复率、植骨融合率以及复位丢失率。结果术后28例Ⅰ度滑脱及37例Ⅱ度腰椎滑脱患者获得解剖复位.9例Ⅱ度滑脱及4例Ⅲ度腰椎滑脱患者矫正至Ⅰ度滑脱。随访时总体优良率为89.72%,42例椎体间植骨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36例后外侧植骨者有12例复位丢失,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2枚椎弓根螺钉断裂:结论对小于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对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对Ⅱ度以上峡部裂性单纯腰椎滑脱者以及腰椎滑脱翻修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01经Wiltse入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4例L5S1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182(150~22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40(200~800)ml。22例获得解剖复位,1例由MeyerdingⅣ度恢复至Ⅰ度,1例由MeyerdingⅢ度恢复至Ⅰ度。2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6~28)个月。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100%,无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术中通过充分松解不仅能获得神经充分减压,而且使滑脱椎体更容易复位;经Wiltse入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颗粒状植骨不仅能最大限度保留腰椎运动节段,而且能维持脊柱稳定,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7.
后路椎体间植骨同时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峡部裂腰椎滑脱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自体植骨同时椎弓根内固定治疗Ⅰ~Ⅱ度峡部裂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采用腰椎后侧入路椎管减压、椎体间自体植骨融合同时椎弓根内固定,术后腰围固定3个月。[结果]43例患者术后随访6~30个月,椎体间骨性融合率为90.7%,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8.37%。[结论]椎体间自体植骨同时椎弓根内固定是治疗Ⅰ~Ⅱ度峡部裂腰椎滑脱症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腰椎滑脱分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滑脱是一常见病,使用的分度标准也较多:①Meyerding分度系统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将下位椎体上缘前后径分为4等分,上位椎体向前移位〈1/4者为Ⅰ度,1/4-1/2为Ⅱ度,1/2-3/4为Ⅲ度,〉3/4者为Ⅳ度,与下位椎完全错开者为全滑脱。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制一种既能使滑脱椎体复位,又能保留椎体间的活动度的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新型内固定器械。方法根据腰椎生物力学特点:生理载荷下椎弓峡部为重力的前移剪切力与抵抗力集中的部位,设计一种加强椎弓峡部强度的椎弓成形复位固定器(pedicular formingreduction fixationsy stemPFRF),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后应用于临床,治疗17例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Ⅰ-Ⅱ°),并长期跟踪随访。结果17例患者中,术后临床评价优14例,良2例,可1例,术前JOA评分平均19.2分,术后JOA评分平均25.3分,症状缓解率98%,随访病例未见断钉和再次滑脱现象。结论应用PFRF内固定系统非融合性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Ⅰ-Ⅱ°)疗效显著,可以保留腰椎的活动度,椎弓峡部可以骨性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加任何内固定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可行性,评估复位率、融合率以及疗效,以帮助无能力支付内固定物费用的患者.方法选择Meyerding法Ⅱ°以内的峡部裂腰椎滑脱症36例,经前路腹膜外减压、复位,21例自体髂骨块2块,15例深低温异体骨圈复合自体松质骨,做椎体间嵌植融合,术后离床活动,支具外固定3~6个月.结果35例随访1~10年,复位率Ⅱ°者>50%,Ⅰ°者超过85%.除1例骨块向前移位吸收需二期手术外,余34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97.1%,优良率94.3%,每例节省费用2~3万元.结论无内固定前路手术可以安全、可靠治疗Ⅰ~Ⅱ°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