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采用髂腹股沟微创切口内固定技术治疗髋臼前柱或耻骨支骨折的疗效及特点。方法自2007年7月至2011年9月,对31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耻骨支骨折23例,髋臼前柱骨折8例)采用髂腹股沟微创切口内固定技术治疗。患者采用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取传统髂腹股沟入路的内外侧两端切口,分别自内外两个切口紧贴骨面向中间潜行剥离,相互贯通,形成耻骨支、髋臼前柱相通的隧道,并用骨膜剥离器撬拨扩大通道。根据通道内骨面预弯重建钛板,自外侧切口紧贴骨面插入预弯钛板,分别于钛板远近端钻孔拧入3枚左右螺钉固定钢板。结果本组患者获得5~29个月随访,平均14.1个月。骨折全部临床愈合。按照Matta复位标准,术后解剖复位14例,复位良好16例,复位较差1例,优良率96.7%。按照Majeed评分,优19例,良11例,可1例,优良率96.7%。无感染、股神经或股血管损伤、静脉血栓、异位骨化及骨关节炎和股骨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髂腹股沟微创切口内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2.
自2001年1月~2011年5月,笔者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142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和244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其中3例(0.78%)出现钢板尖钩断裂即断钩,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86例,男288例,女98例;年龄21~79岁,平均42.6岁。左侧148例,右侧238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84例,跌倒伤112例,坠落伤63例,压砸伤27例。受伤距入院时间:1 h~13 d,平均28.8 h。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142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胸腰椎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胸腰椎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的60例胸腰椎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胸、腰椎椎间盘突出症35例,脊柱外伤10例,脊柱肿瘤8例,脊柱结核7例;利用疼痛评分、影像学指标和神经功能评分等比较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全部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术后3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50±1.00)分]较术前[(7.90±0.90)分]降低(P0.05),伤椎Cobb角[(5.08±1.22)°]较术前[(29.12±3.01)°]减小(P0.05),伤椎前缘、后缘压缩率[(9.67±2.89)%、(10.34±3.01)%]较术前[(55.75±4.99)%、(44.03±5.22)%]减少(P0.05),椎管狭窄率[(10.14±2.69)%]较术前[(60.98±20.21)%]降低(P0.05);术后3d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Cobb角度数、以及椎管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无改善,其余患者均有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P0.05)。结论胸腰椎疾病经胸腰椎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后可减轻疼痛,影像学指标及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评价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在术前即应用抗凝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8-2013-05行脊柱骨折手术的13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实验组75例在入院时即开始给予口服利伐沙班10 mg/d抗凝治疗,术前12 h停止给药;对照组59例术前不应用抗凝药物;全部患者在术后12 h开始应用利伐沙班10 mg/d,治疗周期为28 d。结果 2组在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实验组行椎板减压加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方面较对照组相同手术患者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行椎板减压术的患者中,2组无明显差异;2组术后深静脉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脊柱骨折术前应用抗凝药物不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却增加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增加了手术风险,因此术前应用抗凝药物没有明显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比较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两种不同融合法PLF与PLIF对峡部裂型滑脱的疗效。方法Ⅱ度以内腰椎峡部裂型滑脱共47例,一组22例,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行PLF(PLF组);另一组25例,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行PLIF(PLIF组)。对两组的临床疗效(ODI评分)、X线影像学结果(包括:滑脱矫正、滑脱节段椎间隙高度改变、滑脱节段前突角改变及骨融合)及并发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术后即刻X线影像学结果,包括:滑脱矫正、滑脱节段椎间盘高度、滑脱节段前突角,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年随访时,滑脱矫正及滑脱节段椎间隙高度的维持上PLIF组优于PLF组(P<0.05),骨融合率及滑脱节段前突角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间临床疗效(OD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内固定失败率PLF组高于PLIF组。结论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并PLF与PLIF都是治疗Ⅱ度以内腰椎峡部裂型滑脱的有效方法,PLIF在对滑脱矫形的维持及结构的稳定上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PLF后期易出现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但临床疗效不受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后发生椎间隙感染时有报告。我院从1995年4月至1995年9月不到半年时间内共发生椎间隙感染8例,占同期腰椎间盘手术的8.24%(8/97)。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32~61岁,平均41岁。腰_(4、5)椎间盘突出5例,其中1列为中央型,腰_5骶_1间突出3例。手术方式均为开窗髓核摘除术(1例中央型行桥式开窗)。2例放明胶海棉,8例均于骨创面涂骨蜡,切口用1:1000洗必泰溶液冲洗,放负压引流24~48h。术后常规运用抗生素3~5d,切口全部一期愈合。 1.2 临床表现 剧烈腰痛,常放射至腹部、会阴部及下肢。疼痛发作时间:5例在住院期间(术后7d到1Od),3例在术后15~18d出现腰痛在门诊复查发现;肌肉痉挛,痉挛以骶棘肌最为常见;体温:6例正常,2例午后低热,最高不超过38℃;白细胞计数,1例增高,余均正常;血沉:1例正常,4例在28~86mm/h,平均42mm/h,3例未查;X线片:早期无明显变化,四周后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硬化。2例见相邻椎体终极破坏,椎体骨结构疏松。 1.3 治疗 全部病人均采用保守治疗,并用腰围带固定,1例石膏腰围固定,卧床休息。应用抗生素,地塞米松及支持治疗。地塞米松对缓解痉挛及疼痛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骨盆骨折合并出血性休克的救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合并出血性休克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6年2月收治的85例骨盆骨折合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IS-ISS创伤评级标准评定伤情。结果本组患者ISS评分均大于16分,平均(33.3±15.5)分,成活60例,死亡25例,抢救成功率70.6%。结论骨盆骨折合并出血性休克的死亡率较高,死亡患者大部分发生在急诊抢救过程中,早期应用合理的抢救措施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80年代初期应用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单纯或伴有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至今已有2000余例,临床效果肯定.1999年我院又先后引进了2套后路椎间盘镜系统(美国枢法模Ⅱ型及德国鲁道夫椎间盘镜系统),至今已行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500例,总体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脱位是近几年来开展较好的方法之一,具有固定牢固、可早期锻炼、并发症少等优点。不过,其应力交汇点往往容易出现并发症,导致肩部疼痛、活动受限。2001年1月-2011年5月,我们用锁骨钩钢板治疗142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和244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