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4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杨傲飞  王鑫  连小峰  何承建 《骨科》2022,13(1):41-46
目的在日间手术(day surgery,DS)运行模式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精准靶向定位并摘除L5/S1脱出的巨大椎间盘,探讨其手术技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和湖北省中医院运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121例L5/S1巨大椎间盘脱出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2例,女39例,年龄为16~65岁,平均41.2岁。记录术中透视次数、建立通道时间以及手术时间,统计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价优良率。结果病人术中X线透视次数为8~15次,平均为10次;自穿刺开始至通道建立所用的时间为5~10 min,平均7.3 min;放置椎间孔镜后至手术操作结束的时间为15~45 min,平均为26.4 min。VAS评分从术前的(8.42±1.33)分降至末次随访的(0.95±0.54)分,ODI指数从术前的(32.48±8.82)%降至末次随访的(8.43±0.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分,优97例,良19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5.87%。结论对于L5/S1的巨大椎间盘脱出病人,在DS模式管理下,采用局部麻醉下的精准靶向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Topping-off技术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像学改变.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采用Topping-off技术即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联合Coflex棘突间动态固定装置置入术治疗18例连续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男6例,女12例;年龄40~63岁,平均50.3岁;L5~S1融合和L4~5Coflex装置置入16例,L4~5融合和L3~4 Coflex装置置入2例.按照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功能评分评价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临床疗效,计算恢复率.经X线片检测腰椎整体活动度(L2~S1 ROM)、Coflex装置置入节段活动度(ROM)及椎间盘高度指数(DHI),经MRI图像计算Coflex装置置入节段椎间盘髓核相对信号强度(RSI).结果 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3.6个月.ODI由术前52.60±5.80降至末次随访时16.90±5.70,VAS由术前8.30±0.85降至末次随访时1.60±0.87,JOA腰椎功能评分由术前11.5±3.70提高至23.80±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18例患者术后恢复率评定均为显效,显效率为100%.L2~S1 ROM由术前20.10°±5.30°降至末次随访时16.30°±5.20°(P<0.05),Coflex装置置入节段ROM由术前8.80°±1.90°降至末次随访时8.20°±1.80°(P=0.19),DHI由术前0.25±0.03增加至末次随访时0.34±0.03(P<0.001),RSI由术前0.701±0.058改善至末次随访时0.867±0.062(P<0.01).结论 Topping-off技术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可取得良好的中期疗效,Co flex装置对置入节段椎间盘修复及防止其退变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并评估大鼠钳夹式脊髓损伤模型,为研究急性脊髓损伤的机制及后续治疗提供基础。[方法]4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和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行T10水平的椎板切除术,并用一动脉瘤夹瞬间释放,造成脊髓的急性挫伤,假手术组大鼠则仅行T10水平的椎板切除,术后进行行为学评价,血清学检测及病理学检查。[结果]脊髓损伤组大鼠术后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低于假手术组大鼠,术后4 h血清TNF-α和IL-6的含量高于假手术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理学检查脊髓损伤组有脊髓实质结构破坏、空洞及瘢痕形成,假手术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能够反映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及稳定性,可用于脊髓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Brook法结合C1-2经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通过改良Brook法结合C1-2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18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21~68岁,平均41 8岁.骨折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15例,Ⅲ型3例.其中4例合并颅脑损伤,3例合并胸部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41 d至13年,平均18.4个月.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00 ~ 180 min,平均125 min;术中出血量100~600 mL.,平均250 mL.术中无椎动脉、脊髓损伤发生.所有患者获平均30.2个月(14 ~50个月)随访.术后临床症状评价按照Mayo(McGrory)颈椎创伤后临床评分系统:优7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88.9%.术后VAS评分(1.4±0.8)分较术前(5.3±1.2)分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53,P=0.000),6例合并神经症状的患者神经症状均有至少1级改善.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所有患者螺钉位置良好,在随访过程中无松动、移位、断裂等发生.结论 改良Brook法结合C1-2经关节突螺钉固定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为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6.
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发生的并发症原因,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06年10月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患者486例,共发生各类手术并发症45例,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补救方法,观察术后疗效并探讨预防措施。结果早期手术并发症13例,包括切口感染5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6例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晚期并发症32例,包括椎弓根螺钉断裂20例、椎弓根螺钉松动4例、连接杆断裂3例、钉杆连接松动3例、神经减压不彻底2例。其中20例进行内固定翻修手术,更换椎弓根螺钉12例,更换连接杆3例,调整紧固钉杆连接装置3例,再次前路减压2例。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手术操作不当、忽视植骨融合的质与量以及手术方式选择错误有关,再次手术只要处理方法得当仍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LV载体,因其强大的转染能力以及较高的转染效率等特点,在基因转染的实验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目的:进一步验证Lentivirus载体在体外对原代许旺细胞的转染效率。方法:以Lentivirus三质粒系统构建病毒载体,在体外分别以MOI值为1,5,10,20,40对原代大鼠许旺细胞进行转染,转染后第1,3,5,7,9天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Lentivirus携带的荧光表达情况,并在显微镜的计数方格内计算细胞的转染情况。发出绿色荧光的为转染成功的许旺细胞,否则认为没有转染病毒载体的,从而算出转染效率。结果与结论:在病毒转染3 d后,在各不同MOI值的培养孔中,均能观察到极少量的荧光反应,在第5天时,荧光数量较前明显增多。第7天时达到高峰,第9天的荧光数量与第7天变化不明显。从细胞转染效率来看,不同的MOI值明显不同,MOI值为1时的转染效率约为45%,MOI值为5时为80%,MOI值为10时为90%,MOI值为20时为78%,MOI值为40时转染效率为70%。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期手术治疗颈腰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39例手术治疗颈腰综合征患者,其中行颈前路手术21例,行颈后路手术9 例,行腰后路手术9例.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椎体内植骨和非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2月-2009年1月门诊随访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63例,术后平均随访26.8个月。其中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29例,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椎体内植骨患者34例。对随访病例行常规X线片检查,患椎行骨密度测定。比较3组病例的术后伤椎高度、后凸角度变化、骨密度及JOA评分情况。结果植骨组伤椎高度及后凸角度丢失与非植骨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伤椎骨密度则明显高于非植骨组。植骨组术后JOA评分高于未植骨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相比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无显著增加。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椎体内植骨总体疗效优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且实施简便,不增加手术难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4种不同后路枕颈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4种不同后路枕颈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选择6例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在标本完整状态(NS)、枕寰枢失稳模型(DS)、后路枕骨螺钉 C2椎弓根钉固定 纵棒固定(AF)、后路枕骨螺钉 C2椎弓根钉 C3侧块螺钉 纵棒固定(BF)、后路枕骨螺钉 C2椎弓根钉固定 C3椎板钩 纵棒固定(CF)、后路枕骨螺钉 C3椎板钩 C4椎板钩 纵棒固定(DF),共6种状态下,依次用KD-1型三维运动实验机进行测量相应节段的运动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齿状突及横韧带切除后,枕颈部会严重失稳,即DS组运动范围(ROM)较NS组明显增大10-12 %,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枕颈失稳后,AF组ROM明显比DS组减小13-16 %(P<0.05),与NS组仅相差5-6 %(P>0.05).3.BF组ROM比失稳减小17-19 %(P<0.05),更加有效抑制了枕颈部失稳.4.CF组ROM比DS组减小18-23 %(P<0.05),亦有效抑制了枕颈部失稳.5.DF组ROM比DS组减小19-23 %(P<0.05),也能有效抑制了枕颈部失稳,但椎板钩有滑动现象,相邻节段代偿运动加大.结论 枕颈融合固定时,C2椎体骨质良好者,单纯C2椎弓根固定已足够稳定;在颈椎有C2椎弓根固定再加上C3侧块螺钉或C3椎板钩时,固定更坚强可靠,但多牺牲了一个椎体的活动度;颈椎以C3椎板钩 C4椎板钩固定时,也能达到可靠的枕颈固定,但有侧方滑动的趋势,同时固定的节段最长,邻近节段退变会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