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9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评价Topping-off技术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像学改变.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采用Topping-off技术即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联合Coflex棘突间动态固定装置置入术治疗18例连续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男6例,女12例;年龄40~63岁,平均50.3岁;L5~S1融合和L4~5Coflex装置置入16例,L4~5融合和L3~4 Coflex装置置入2例.按照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功能评分评价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临床疗效,计算恢复率.经X线片检测腰椎整体活动度(L2~S1 ROM)、Coflex装置置入节段活动度(ROM)及椎间盘高度指数(DHI),经MRI图像计算Coflex装置置入节段椎间盘髓核相对信号强度(RSI).结果 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3.6个月.ODI由术前52.60±5.80降至末次随访时16.90±5.70,VAS由术前8.30±0.85降至末次随访时1.60±0.87,JOA腰椎功能评分由术前11.5±3.70提高至23.80±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18例患者术后恢复率评定均为显效,显效率为100%.L2~S1 ROM由术前20.10°±5.30°降至末次随访时16.30°±5.20°(P<0.05),Coflex装置置入节段ROM由术前8.80°±1.90°降至末次随访时8.20°±1.80°(P=0.19),DHI由术前0.25±0.03增加至末次随访时0.34±0.03(P<0.001),RSI由术前0.701±0.058改善至末次随访时0.867±0.062(P<0.01).结论 Topping-off技术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可取得良好的中期疗效,Co flex装置对置入节段椎间盘修复及防止其退变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并评估大鼠钳夹式脊髓损伤模型,为研究急性脊髓损伤的机制及后续治疗提供基础。[方法]4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和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行T10水平的椎板切除术,并用一动脉瘤夹瞬间释放,造成脊髓的急性挫伤,假手术组大鼠则仅行T10水平的椎板切除,术后进行行为学评价,血清学检测及病理学检查。[结果]脊髓损伤组大鼠术后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低于假手术组大鼠,术后4 h血清TNF-α和IL-6的含量高于假手术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理学检查脊髓损伤组有脊髓实质结构破坏、空洞及瘢痕形成,假手术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能够反映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及稳定性,可用于脊髓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Brook法结合C1-2经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通过改良Brook法结合C1-2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18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21~68岁,平均41 8岁.骨折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15例,Ⅲ型3例.其中4例合并颅脑损伤,3例合并胸部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41 d至13年,平均18.4个月.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00 ~ 180 min,平均125 min;术中出血量100~600 mL.,平均250 mL.术中无椎动脉、脊髓损伤发生.所有患者获平均30.2个月(14 ~50个月)随访.术后临床症状评价按照Mayo(McGrory)颈椎创伤后临床评分系统:优7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88.9%.术后VAS评分(1.4±0.8)分较术前(5.3±1.2)分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53,P=0.000),6例合并神经症状的患者神经症状均有至少1级改善.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所有患者螺钉位置良好,在随访过程中无松动、移位、断裂等发生.结论 改良Brook法结合C1-2经关节突螺钉固定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为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5.
背景:直立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虽然能证明椎间融合后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但无法检验脊椎非融合技术是否更有优势。目的:在已确认的Beagle犬椎间盘退变模型基础上行椎间融合,了解椎间融合后是否加重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方法:将12只Beagle犬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椎间盘穿刺,损伤L_(5/6)椎间盘;实验组行椎间盘穿刺,损伤L_(5/6)椎间盘,1个月后行L_(4/5)椎间融合。融合后3,6个月行腰椎MRI检查,取L_(5/6)椎间盘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与PCR检测。结果与结论:(1)MRI检查:实验组融合后3,6个月出现不同程度的椎间盘突出征象,对照组未出现明显椎间盘突出征;(2)组织学观察:融合后6个月,实验组椎间盘纤维环与髓核组织结构紊乱,褶皱出现空隙,髓核细胞数量减少;对照组椎间盘髓核与纤维环分界清晰,胶原稀疏,排列有序,细胞数量较多,纤维环结构接近正常,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致密。实验组融合后3,6个月的Ⅱ型胶原阳性细胞少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融合后6个月时的Ⅱ型胶原阳性细胞少于融合后3个月时(P<0.05);(3)PCR检测:实验组融合后3,6个月的骨形态发生蛋白15、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基因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融合后6个月时的骨形态发生蛋白15、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基因表达量高于融合后3个月时(P<0.05);(4)结果表明:椎间融合后能引起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加重。  相似文献   
6.
胫骨多段骨折的手术治疗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胫骨多段骨折是一种由高能量暴力引起的不稳定性的骨折 ,治疗较为困难并且存在不少争议 ,我院自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分别采用交锁髓内钉、钢板内固定、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多段骨折 15 6例 ,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5 6例中男 10 6例 ,女 5 0例 ,年龄 2 5~ 5 3岁 ,平均 39岁。闭合性骨折 97例 ,开放性骨折 5 9例 ,闭合性骨折AO分类为C2 型 ;开放性骨折 5 9例 ,按Gustilo分类 ,Ⅰ型 2 2例 ,Ⅱ型 16例 ,Ⅲa型 2 1例。 3节段胫骨骨折有 15 1例 ,4节段胫骨骨折有 5例。受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 115例 ,高处坠落…  相似文献   
7.
改良腹直肌旁入路在下腰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腹直肌旁腹膜外人路在腰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12月~2003年12月应用改良腹直肌旁腹膜外人路行椎体间植骨结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36例,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12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2例,腰椎体肿瘤切除术4例,腰椎间隙感染病灶清除术2例。结果病椎显露平均时间为15.8min,显露过程平均出血量45.6ml,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切口旁皮肤感觉正常。结论改良腹直肌旁腹膜外人路为下腰椎前路手术提供简单便捷的手术人路,尤其适合于椎体间融合术及病灶清除术。  相似文献   
8.
Hangman骨折较为常见,但对其骨折机制表现及治疗仍存在争论.笔者总结近几年来收治的Hangman骨折40例,分析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无明显后方压迫的陈旧性颈椎半脱位行单纯前路手术减压内固定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 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收治陈旧性颈椎半脱位患者1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均超过2个月,行前路减压,术中试图通过撑开螺钉及钛网钢板同定的运用,以获得减压固定、恢复正常序列.结果 16例患者术后均恢复正常颈椎序列及椎间隙高度,随访6-11个月,平均8.5个月,无植骨未融合及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病例.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3.4分恢复为最后随访时平均15.9分,改善率为69.4%.结论 对于陈旧性颈椎半脱位,后方结构已纤维愈合稳定,而且无明显后方脊髓压迫,前路减压技术完全能达到减压融合重建颈椎序列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0.
TLIF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脊柱外科中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TLIF)相对于经前路椎体间融合(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ALIF)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PLIF)是一种较新的脊柱融合技术.从其发明至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不稳以及椎间盘源性疾病等.本文就TLIF技术的特点,适应证,优点以及新近发展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