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活化及释放的Th1/Th2 细胞因子失平衡与变态反应性鼻炎发病的关系。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 40例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 ,2 0例慢性鼻炎患者和 2 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经PHA诱导培养后上清液中Th1细胞因子γ干扰素 (IFN -γ)和Th2 细胞因子白介素 4(IL -4)、白介素 5 (IL -5 )的水平及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 (sIL -2R)的水平 ,并分别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sIL -2R与IFN -γ、IL-4、IL -5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PBMC培养的上清液中变应性鼻炎组的IL -4和IL-5水平显著高于慢性鼻炎组和正常组 (P <0 0 1 ) ;而IFN -γ水平却显著低于后两组(P <0 .0 1 )。变应性鼻炎组患者血清的sIL-2R变应性鼻炎组均显著高于后两组 (P <0 .0 1 )且与PBMC培养的上清液中IL -4和IL -5的浓度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62 5和 0 .5 95 ,P <0 .0 1 )。与IFN -γ浓度呈负相关(r=-0 .5 80 ,P <0 .0 1 )。结论 :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激活的T淋巴细胞是Th2 细胞 ,并释放Th2 细胞因子 ,Th1细胞和Th1细胞因子分泌则受到抑制 ;Th2 细胞因子在调节变应性鼻炎IgE合成及嗜酸性细胞浸润等病理生理机制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变应性鼻炎 (AR)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α)、一氧化氮 (NO)变化 ,探讨其免疫机制。方法 :分别用 Griese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法对健康对照组、AR患者组的血清 TNFα、NO进行测定 ,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R患者组血清 TNFα和 NO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0 .0 1) ,且 AR患者组血清 TNFα和 NO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0 .6 3,P<0 .0 1)。结论 :TNFα和 NO水平升高可能是引起 AR发生发展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何胜华  成丽兰  侯敢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3):1122-1123
目的:观察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变化,探讨其免疫机制.方法:分别用Griese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健康对照组、AR患者组的血清TNFα、NO进行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R患者组血清TNFα和NO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AR患者组血清TNFα和NO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3,P<0.01).结论:TNFα和NO水平升高可能是引起AR发生发展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及鼻分泌物中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酶比色法对50例变应性鼻炎发作期和间歇期的患者进行了血清及鼻分泌物中NO含量检测并与40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R发作组的血清及鼻分泌物中NO含量显著高于AR间歇组及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NO水平与AR发病有密切关系,提示NO在AR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豚鼠变应性鼻炎不同病程中鼻黏膜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含量及血流量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变应性鼻炎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12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致敏组,致敏组注射卵清蛋白制备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替代卵清蛋白.分别于末次致敏前和末次致敏激发后即刻、激发后24、48、72 h处死豚鼠(n=6),取鼻黏膜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其中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采用NO检测试剂盒测定鼻黏膜组织NO含量;各组动物处死前检测鼻黏膜组织血流量.应用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法分析豚鼠鼻黏膜组织中NO含量与血流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激发前及激发后各时间点,致敏组豚鼠黏膜组织中iNOS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eNOS表达无显著差异.激发前致敏组豚鼠鼻黏膜组织中NO含量、鼻黏膜中血流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激发即刻迅速下降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以后呈逐渐回升趋势,72 h基本接近激发前水平;而正常对照组各时间点基本无显著差异.致敏组豚鼠鼻黏膜组织中NO含量与鼻黏膜血流量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3 5,P<0.001).结论:变应性鼻炎豚鼠鼻黏膜组织iNOS蛋白过表达可能导致局部NO含量增多,从而增加局部鼻黏膜组织血流量.  相似文献   

6.
P物质在变应性鼻炎中对一氧化氮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物质(substance P,SP)在变应性鼻炎中对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影响.方法:以卵清蛋白建立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然后用SP滴鼻(1次/d)激发变应性鼻炎各组1、2、4、8 d,并与正常组对照,观察其症状和体征.同时观察鼻黏膜病理学变化,并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豚鼠的鼻腔灌洗液和血清中NO3-/NO2-的含量确定NO的浓度.结果:SP激发能诱发正常的豚鼠出现相似的变应性鼻炎症状,并能加重模型组豚鼠变应性鼻炎症状和鼻黏膜炎症(P<0.01).模型组SP激发后鼻腔灌洗液和血清中NO含量明显增加,并且随着激发次数的增加,NO有逐渐增高的趋势(P<0.05).结论:在变应性鼻炎中,SP能促进NO在鼻黏膜的产生,引发和加重变应性鼻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患者血清NO和NOS浓度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硬化 (LC)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浓度变化与肝功能分级及LC并发症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重叠比色法 ,检测 5 2例LC患者及 30例正常人血清NO和NOS浓度 ,并按患者的肝功能分级、是否伴 无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LC患者血清NO水平和NOS浓度平均为 12 7.6 7μmol L和 4.2 5U ml,均非常明显地高于正常组 (P <0 .0 0 1) ;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显示 :血清NO水平和NOS浓度在C级显著地高于B级 (P <0 .0 5 )和A级 (P <0 .0 1) ;LC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自发性腹膜炎、肝病性低氧血症患者中血清NO水平和NOS浓度 ,均高于无并发症的LC患者 (P <0 .0 5 )。结论 :本文提示LC患者肝组织中NO和NOS合成增加 ,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有 无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慢性鼻炎体液免疫与血液流变性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慢性鼻炎外周血体液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性特点。方法 检测了 2 0例慢性鼻炎患者的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总补体及补体C3,以及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等多项血液流变性指标。结果 慢性鼻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 ,及补体C3水平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总补体水平高于正常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慢性鼻炎患者全血粘度低切 ,红细胞比容较正常组增高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慢性肥厚性鼻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慢性单纯性鼻炎普遍增高 ,但经统计学处理后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慢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体液免疫功能无明显异常 ,总补体水平增高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均存在着血液流变性的异常 ,为指导中药活血化瘀药或抗凝血药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IL-17和IL-23在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3(IL-23)在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血清特异性IgE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变应性鼻炎组(24例)和正常对照组(12例),分别收集受试者的血清,采用瑞典Pharmacia公司UniCAP 100E全自动免疫荧光定量分析系统检测常见吸入性变应原血清特异性IgE、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7和IL-23表达情况。【结果】12例正常对照组者血清sIgE结果均为0级,2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sIgE的浓度为2 ~ 6级。IL-17和IL-23在变应性鼻炎患者组血清中的水平分别为(165 ± 39)pg/ mL 和(79 ± 26)pg/ mL,在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8 ± 18)pg/ mL,和(14 ± 4)pg/ mL,,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17和IL-23 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17与IL-23、血清sIgE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3和0.687,P < 0.01),IL-23含量与血清sIgE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13,P < 0.05)。【结论】 IL-17和IL-23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GITR mRNA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lucocorticoid-induced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GIT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变应性鼻炎未治疗组(n=23,男12例,平均年龄34岁)、临床缓解组(n=17,男8例,平均年龄31岁)及正常对照组(n=24,男11例,平均年龄28岁)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GITR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变应性鼻炎未治疗组GITR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变应性鼻炎临床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变应性鼻炎临床缓解组GITR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ITR可能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病理过程,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正常人和牙周病患者唾液及龈沟液(GCF)中一氧化氮(NO)含量,探讨NO在牙周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牙周健康者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30例,分别采集唾液及GCF标本,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唾液及GCF内NO的含量。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唾液及GCF内NO含量与牙周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牙周炎患者唾液及GCF内NO含量与牙周临床指标呈正相关。结论牙周健康者、慢性牙周炎患者唾液及GCF中均能检测出NO的存在,唾液及GCF中NO水平高于牙周健康者,提示NO参与了慢性牙周炎的发展过程,唾液及GCF内NO含量与慢性牙周炎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一氧化氮及P物质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进行测定,同时对鼻粘膜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及P物质(SP)进行原位观察,探讨其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对4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NO水平进行测定;同时采用链霉卵白素-生物素复合体(SABC)法,对变应性鼻炎患者及健康对照组手术切除的下鼻甲粘膜内iNOS及SP进行原位检测。结果: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NO含量为(52.42±18.73)μmol/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8.67±10.35)μmol/L,t值为6.26,(P<0.01)。变应性鼻炎及健康对照组下鼻甲黏膜内iNOS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7.5±3.2)个和(4.3±1.7)个,t值为36.03,(P<0.01);SP表达阳性细胞分别为(23.5±4.6)个和(5.3±3.1)个,t值为18.7,(P<0.01)。SP表达阳性细胞与iNOS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具有明显的直线相关,相关系数r为0.69,t值为5.94,(P<0.01)。结论:NO和SP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SP通过iNOS对NO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2例EH患者和24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测定血清中ADMA和一氧化氮(NO)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EH组与对照组的血清ADMA、NO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高血压各亚组患者的血清ADMA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Ⅰ期组与高血压Ⅱ、Ⅲ期组的血清ADMA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Ⅱ期组与Ⅲ期组的血清ADMA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DMA的异常增高可能与EH发病有关;EH患者血清ADMA水平随病情的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观察一氧化氮(NO)水平与肝性脑病的关系。方法确诊的肝性脑病30例,禁食蛋白质,空腹抽血,经重氮化反应法测量血清中的NO水平,与30例确诊的慢性肝炎血清中的NO水平比较;并比较不同时期患者血清中的NO水平。结果①肝性脑病患者血清NO值为(105.9±29.5)μmol/L,慢性肝炎患者血清NO值为(67.5±18.9)μmol/L,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肝性脑病昏睡期和昏迷期血清NO值为(122.1±25.3)μmol/L,较前驱期和昏迷前期患者血清NO值(87.4±22.6)μmol/L为高(P<0.01);③肝性脑病患者血清NO值与血氨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肝性脑病患者血清NO值明显增高,并随着肝性脑病的严重程度加重而增加,提示NO水平增高可能是肝性脑病发病的有关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韩志奋  姜领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0):1363-1364,1367
目的: 研究高血压前期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抵抗素以及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变化.方法: 将有连续记录血压增高者60例依据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组30例、高血压前期组30例,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3组人群血浆中NO、CGRP、ET、MCP-1和抵抗素的水平.结果: 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前期组患者血清NO、CGRP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ET、MCP-1和抵抗素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P<0.01).高血压组患者血清NO和CGRP均显著低于高血压前期组(P<0.01),而 ET、MCP-1和抵抗素水平均明显高于高血压前期组(P<0.01).结论: 血压升高可以明显损害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表现为NO、CGRP、ET、抵抗素及MCP-1的代谢失衡,高血压前期人群已出现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174例变应性鼻炎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遗传和环境因素与变应性鼻炎发病的关系,为预防和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对17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皮肤试验、血清免疫指标测定,分析变应性鼻炎的相关因素。结果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具有家族遗传史的占63.22%。3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总IgE及IL-4水平与32例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P<0.001),IL-2水平显著降低(P<0.001),IL-4与IgE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36,P<0.001)。屋尘、螨、吸烟、豚草花粉、多价霉菌、蒿属花粉、蛾、杨树花粉、皮毛类动物、感染、气候突变、刺激性气味等环境因素与变应性鼻炎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族遗传史、屋尘、螨、吸烟、豚草花粉、多价霉菌、蒿属花粉、蛾、杨树花粉、皮毛类动物、感染、气候突变等环境因素为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胃癌患者术前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一氧化氮 (NO)水平 ,探讨VEGF和NO与胃癌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和分光光度法检测 72例胃癌、5 5例慢性胃炎患者和 30例健康人血清中VEGF和NO的含量。结果 :慢性胃炎患者血清中VEGF和NO含量与健康人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胃癌患者血清VEGF和NO含量较慢性胃炎患者和健康人明显增高 (P <0 .0 1) ,且随着胃癌浸润深度增加、有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愈晚者而显著增高 (P <0 .0 1或 0 .0 5 )。同时血清VEGF与NO含量呈明显正相关 (r =0 .82 4 ,P <0 .0 1)。结论 :VEGF和NO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术前检测血清VEGF和NO含量可作为判断胃癌浸润转移以及TNM分期的有效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氨基胍(AG)对早期糖尿病(DM)大鼠NO、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24 h尿蛋白排泄量(24 hUPE)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40只,检测24 hUPE、血清NO、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NOS)活性等5项指标后,用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制备成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氨基胍组(AG组)。于8周末时再检测大鼠的上述5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在8周末时24 hUPE、NO和iNOS均高于造模前(P<0.01或P<0.05),AG组:24 hUPE高于造模前(P<0.01),tNOSi、NOS、cNOS低于造模前(P<0.01或P<0.05)。8周末时AG组5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AG可通过降低血NOS活性、NO生成量及其它机制,使24 hUPE减少,减轻肾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病人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清IL-6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海成  王岭  陈晶  许波  赵仁亮 《齐鲁医学杂志》2006,21(3):219-220,22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清IL-6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脑梗死组)急性期第1天白细胞计数及第1、3、7、14天血清IL-6水平,并与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检测结果比较.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病人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t=7.826,P〈0.01),血清IL-6水平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t=9.797~31.768,P〈0.01).大梗死灶脑梗死组病人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清IL-6水平高于中梗死灶病人组(F=4.25、4.07,q=2.847、3.685,P〈0.05)和小梗死灶病人组(q=2.976、3.563,P〈0.05).重度脑梗死组病人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清IL-6水平均高于中度脑梗死组病人(F=5.657、5.463,q=4.457、5.628,P〈0.01)和轻度脑梗死组病人(q=5.036、5.312,P〈0.01).结论 炎症反应可能是脑梗死病人急性期神经元损伤的原因之一;白细胞计数及血清IL-6水平的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并可能成为疾病预后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NOS/NO)和血红素加氧酶/一氧化碳(HO/CO)系统的变化、相互关系以及辛伐他汀对该系统的影响。方法16只家兔予以高胆固醇饮食喂养8周,停用高胆固醇饮食后,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n=8)和模型组(n=8)。辛伐他汀组喂饲辛伐他汀进行药物干预,继续给予普通饲料喂养8周;同时设正常对照组(n=8),给予普通饲料喂养16周。然后取静脉血和主动脉组织,分别用沉淀漂浮酶联法、Chalmers A H、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实验组血中TC、TG、LDL、HDL、CO、 NO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主动脉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血红素加氧酶 1(HO 1)的表达水平;并比较两组间各项参数的差异。结果8周末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脂水平明显升高,血清NO含量明显降低,血浆CO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16周末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血浆TC、TG、LDL明显下降(P<0.01),HDL和血清NO含量明显升高(P<0.01),血浆CO水平明显降低(P<0.01),HO-1及iNOS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HO/CO和NOS/NO系统显示出互补及代偿性调节作用,辛伐他汀可以通过下调HO/CO和NOS/NO系统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