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观察脐疗治疗脾肾亏虚夹瘀浊型慢性肾脏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4例脾肾亏虚夹瘀浊型慢性肾脏病(3~5期)合并有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脐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和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和尿素氮)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各单项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恶心呕吐、肢体困重、脘腹胀满、大便干结或溏泄、脉沉细涩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食少纳呆、夜尿频数、面浮肢肿、口中黏腻、舌苔有瘀点瘀斑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疗联合西医治疗可提高脾肾亏虚夹瘀浊型慢性肾脏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缓肾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中医证候量表评价益肾增液汤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FC)的相关性。方法:将104例FC脾肾亏虚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益肾增液汤加减治疗,对照组服用莫沙必利,疗程4周。停药2周,评价中医证候量表积分与生活质量积分、肠道症状积分的相关性。采用中医证候量表评估治疗前后受试者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肠道症状总积分以及排便困难、过度用力排便,排便所用时间,下坠、不尽、胀感,每周排便次数,腹胀情况等与中医证候呈正相关(P<0.01,P<0.05);生活质量总积分及躯体不适、心理社会不适、满意度等与中医证候积分呈正相关(P<0.01,P<0.05)。治疗组对主症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脉沉细或弱,次症腹中冷痛,得热则减、四肢不温、腰膝酸痛、面色无华、纳呆口干、舌淡苔白,以及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中医证候与老年FC脾肾亏虚型患者的肠道症状、生活质量相关,采用中医证候量表能反映老年FC脾肾亏虚型的证候改善情况,益肾增液汤能有效改善FC脾肾亏虚型患者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健脾疏风胜湿法对慢性肾脏病3期脾肾气虚兼湿浊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肾脏病3期脾肾气虚兼湿浊证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优质低蛋白饮食及西药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健脾疏风胜湿法中药汤剂。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2组血肌酐、血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24 h尿蛋白定量、中医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5.9%,对照组为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肌酐、血尿素氮、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 h尿蛋白定量、肾小球滤过率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肌酐、血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24 h尿蛋白定量及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健脾疏风胜湿法可改善慢性肾脏病3期脾肾气虚兼湿浊证患者肾功能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扶肾消毒汤治疗脾肾气虚兼湿浊阻滞型慢性肾衰竭(CR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CRF前3期诊断标准且辨证为脾肾气虚兼湿浊阻滞型病例60例,按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医治疗(包括降压、降糖、调脂、改善循环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扶肾消毒汤联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肝功能、血红蛋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等指标。结果: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Scr、BUN、HCY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Ccr水平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BUN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33.33%,治疗组疾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肾消毒汤治疗脾肾气虚兼湿浊阻滞型慢性肾衰竭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减缓肾功能进展,同时可以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患者预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功能衰竭乃素体正虚,外邪侵袭,脾肾亏虚、湿浊内蕴,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为本虚,湿浊、水毒和瘀血为标实,正虚与邪实贯穿病程始终。以辨证施治(本虚、标实、兼证)、专方、单味药、其他疗法(中药灌肠,脐疗,药浴、熏蒸,针灸)为主。中医药能延缓慢性肾衰竭病情进展,显著提高生存质量,为临床、科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首次行血液透析前后中医证候变化规律及CRP、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变化情况。方法分别在9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首次行血液透析前后进行中医辨证分析,同时对患者的白蛋白(ALB)、肌酐(Cr)、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P)以及K~+、L、电解质水平等指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90例患者透析前后以脾肾阳虚证最多,其次是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次之,阴阳两虚证最少;均具有兼证,其中湿浊、血瘀和湿热3个兼证多见,透析后中医证型及兼证未见明显变化,中医症状较前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较透析前明显下降。实验室指标的比较在透析前约有51.04%的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透析后患者Cr、BUN、K~+、L、CRP较透析前下降(P0.05),而ALB水平有所上升(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前以脾肾气阳虚、脾肾气虚为主要证型,初次透析前后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透析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型的变化不大,但行血液透析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对27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及其主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将采集的病例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278例病例中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194例(69.8%),中医证型虚证以脾肾气虚最为常见,气阴两虚次之,实证以湿热、湿浊为最常见,血瘀、浊毒次之。结论: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中医证型多见虚实夹杂,虚证以脾肾气虚最为常见,实证以湿热、湿浊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8.
王亿平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兼证,多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内蕴为标。在慢性肾衰竭急性加重阶段,湿热证是其主要的中医证候;临床上根据湿热之邪程度不同(湿重于热、湿热参半、热重于湿)应分阶段辨证论治。在组方施治中应攻补兼施、寓攻于补,同时在清热利湿之中勿忘宣肺护阴,并将化瘀通腑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同分期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可能的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初步探讨不同分期中医症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结果:慢性肾脏病1、2期患者以脾肾气虚为主,兼有血瘀。3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可兼有不同程度的阳虚、血瘀证。4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兼脾肾阳虚、血瘀证及湿浊证。5期虚实夹杂,气血阴阳俱虚,阳虚证表现突出,兼挟湿浊、水气、血瘀证。结论: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血瘀证贯穿疾病的始终;本虚证从早期的气阴两虚证,逐渐发展到晚期的阴阳俱虚,标实证以血瘀证、湿浊证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双芪温胆颗粒治疗脾肾气虚、湿浊内蕴型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Lepitn、Cys-C、β2-MG水平的影响。方法:100例脾肾气虚、湿浊内蕴型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均接受西医规范化治疗,观察组加服双芪温胆颗粒,疗程4周,评价2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检测血清CREA、BUN、Lepitn、CysC、β2-MG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90.0%VS66.0%),观察组临床主要症状及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肾功能指标及血清Lepitn、Cys-C、β_2-MG治疗后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芪温胆颗粒能显著改善脾肾气虚、湿浊内蕴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肾功能,降低血清Lepitn、Cys-C、β_2-MG水平,改善肾小球滤过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H型高血压的中医证素及证型分布特点,为H型高血压标准化诊断及分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盐城市中医院85岁以下H型高血压患者120例,设计问卷调查表,对纳入对象进行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录入Epidata软件系统,校验导出;SPSS Statistics因子分析法分析数据,结合中医临床及专家意见,归纳H型高血压的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结果:因子分析四诊信息,F1-肝火亢盛证:脉弦数、面红赤、目赤、急躁易怒、小便短黄、苔黄、口苦、舌红、耳鸣;F3-阴虚阳亢证:五心烦热、目涩、颧红、腰膝酸软、多梦、少津、头重脚轻、耳鸣、目胀、舌红、口干、苔少;F2-痰湿壅盛证:口黏腻、苔腻、头重如裹、舌淡胖有齿痕、痰色白、痰多、痰质稀、脉滑、苔白、泛恶欲吐、食少。结论:H型高血压中医病性证素:阴虚、阳亢、阳虚、火、痰、血瘀;病位证素:肝、脾、肾。中医证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  相似文献   

12.
51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证候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X综合征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收集51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证候诊断标准,分析归纳其中医证候特点。结果心脏X综合征临床症状多为胸痛、胸闷、脘闷腹胀、情志抑郁等实证表现;舌质多为紫暗或伴瘀斑,舌苔多腻;脉象以弦为主;以气滞 痰阻 血瘀的标实证为主,占66.7%,兼有本虚者(心气虚、心阴虚)占33.3%。结论气滞 痰阻 血瘀证是心脏X综合征的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化疗对于胃癌病人的中医证候的影响,为中医治疗胃癌化疗病人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科的胃癌化疗住院病人70例,观察经过2个疗程奥沙利铂联合希罗达化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特点,并按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加以评分及分类为单一证候,运用统计学分析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的差异。结果:①化疗前胃癌病人以血虚、气虚、气滞和血瘀为主要表现,舌苔以舌淡苔薄及舌淡紫苔厚为主。②化疗后阴虚、脾虚和痰湿表现明显增加(P0.05),舌象转变为红舌厚腻苔为主(P0.05)。脉象在化疗前后以细脉为多见,化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癌病人经过化疗后血瘀和气滞表现减少,但阴虚、脾虚和痰湿表现明显增加,根据临床观察的结果提示对于胃癌化疗后患者中医治疗上应该将养阴及健脾化湿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中医湿证证候诊断标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以中医诊断学辨证要素为基础,结合多元数理统计方法,完善传统的慢性胃炎中医湿证宏观辨证标准,探讨建立中医证候辨证标准的方法和手段.方法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对确立脾胃湿热证有意义的症状排序为:舌红苔黄、苔腻、口黏腻、小便黄、大便秘或干结、面色红、肢体困重.(2)对确立脾虚湿阻证有意义的症状排序为:苔腻、口黏腻、小便黄、胖大舌、齿痕舌、口淡、纳少.结论 通过中医学理论与多元统计方法的结合可筛选出对中医湿证诊断有意义的辨证要素.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治疗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证候诊断要点及辨证治疗规律。方法:基于近年来有关中医药诊疗支气管哮喘文献,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研究结果,总结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结果:认为急性发作期的基本病机为伏痰遇感引动,痰气搏结,以实证为主;慢性持续期以虚实兼夹为主,表现为阳虚与饮伏、气虚与痰阻、气阴虚与痰热等;临床缓解期以虚为主,表现为肺、脾、肾气虚。拟订有关证候诊断要点,并总结辨证治疗规律。结论:常见证候为三期十证候,即急性发作期的外寒内饮、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阳气暴脱证,慢性持续期的阳虚饮伏证、气虚痰阻证、气阴虚痰热证,临床缓解期的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为主要兼证,常兼见于上述证候中。为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艾滋病患者经HAART 治疗后并发贫血和高脂血症的中医四诊信息,探讨其证候特点及共同病机。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方法,以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某课题病例资料为来源,艾滋病患者经HAART 治疗,对其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艾滋病患者合并贫血或高脂血症出现较多的症状为:疲乏、面色异常、口味异常、健忘、腰酸、腰膝无力、食欲不振和不寐(>50%),出现较多的舌脉象为:白苔,淡白舌和细脉。面色异常、腰酸头晕、心悸、气短、面色萎黄、神志异常、特殊汗出、耳鸣、手足不温、自汗、白苔、齿痕舌、薄苔和弱脉在贫血组中出现频率较高脂血症组高(P<0.05);腰膝无力、食欲不振、腹胀荣润舌、厚苔、腻苔和滑脉在高脂血症组出现较贫血组高(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经HAART 治疗后并发贫血和高脂血症的证候以虚为主,主要涉及脾、心、肝、肾。贫血患者出现证型最多的是气血两虚证,其次是脾肾亏虚证,肝肾亏虚证。高脂血症患者出现证型最多为脾气亏虚,肾精亏虚,与脾、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论湿     
湿为浊邪,外湿易困阻清阳,蒙蔽清窍;阻于皮肤,逆于腠理;流注肌肉关节,阻痹经络。内湿源于脾胃,待其既成,多以脾胃为中心,以三焦为通路,蒙上、滞中、闭下,使气、水运行通路受阻。内湿与外湿在病因上虽截然不同,但二者相召相引,常相兼为病。湿邪外袭常易内归脾胃,脾失健运又易滋生内湿;脾运不健、内湿素盛之体,又每每容易招致外湿而发病。最后,湿浊常随环境气候和体质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兼化。湿之为病首当辨其病位所在,其在上、在肌表者宜宣发为主;在中上焦,清阳阻滞者宜芳香化湿为主;在中焦者宜苦燥为主;在下焦者宜渗利为主,同时辅以行气、健脾诸法。湿无定体,病因复杂,证候变化多端,临证审因辨证的同时尤须注重辨舌苔脉象。湿邪致病,舌苔多腻,观其厚薄、部位、颜色可辨湿之多少、部位、寒热;其脉象多濡,或见滑缓、滑数。在治疗上,要着眼三焦,重视湿邪之所在,灵活运用表散、宣上、畅中、渗下、健运、行气诸法,因势利导,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资料,探讨北京地区COVID-19的中医证候特点和发病机制,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救治提供依据。方法北京佑安医院截至2020年2月5日收治的COVID-19患者67例,分析有完整舌象资料的2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中医证候特点。结果27例患者中有发热症状22例(81.48%);发热是最多见的首发症状,有17例(62.96%),其次为倦怠乏力11例(40.74%)、周身疼痛9例(33.33%)等。舌象表现:舌质淡红3例(11.11%),舌红15例(55.56%),舌暗红9例(33.33%);舌苔腻27例(100%),其中舌苔黄腻17例(62.96%)。27例患者中疫毒袭肺证15例(55.56%),其中兼有气阴两虚证1例,病邪均属热重于湿;湿毒郁肺证12例(44.44%),均为湿重于热。结论北京地区COVID-19患者的中医病性为“湿热证”,舌质红和苔黄说明热象突出,“热重于湿”更多见。中医药治疗要本着“三因治宜”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9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及其相关因素调查。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正虚证型中脾肾气虚最为常见。邪实证型中,湿浊最为常见。多数患者的证型为虚实夹杂,以正虚为主者较多。证候分层研究中,不同血红蛋白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证候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脾肾虚衰虚实夹杂仍是透析患者的主要病机,贫血和不同程度全段甲状旁腺素水平与中医证候有一定关系。正虚证型中脾肾气虚最为常见。邪实证型中,湿浊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儿童单纯性肥胖症证素、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 检索199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所收录的儿童单纯性肥胖症中医证型相关研究文献,收集证候,将证候分解为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运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统计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