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p53和MDM2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94例胃腺癌组织中p53和MDM2的表达水平,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p53(突变型)的检出率为36%(34/94),在这些可检出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胃腺癌原发灶组织中并非所有癌细胞均为p53阳性表达,其阳性率差异较大,从10% ~ 99%,均数约30%;在62.8% (59/94)的胃腺癌原发灶组织中可检测到MDM2蛋白表达,定位于胞质和胞核,呈异质性表达;MDM2蛋白表达水平在p53野生型胃腺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阴性)中高于p53突变型胃腺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结论 在胃腺癌组织中,p53和MDM2呈异质性表达;在部分胃腺癌细胞中,高水平MDM2蛋白表达是限制野生型p53蛋白积聚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探究人胃癌组织中染色盒同源物7(CBX7)的表达及对胃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 年1 月1 日-2015 年1 月1 日间于该院普通外科行手术切除的45 例胃癌及对应癌旁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BX7蛋白表达,分析胃癌组织中CBX7 蛋白表达高低与肿瘤临床特征的关系。通过重组质粒在胃癌SGC-7901 细胞中过表达CBX7,经Transwell 小室实验确定CBX7 过表达对胃癌细胞迁移侵袭的作用。结果CBX7 在胃癌组织中表达较癌旁组织下降( t=3.517, p=0.000),胃癌组织低表达CBX7 与肿瘤淋巴结转移(χ2=5.829,p =0.022)及高TNM 分期(Ⅲ+Ⅳ期,χ2=4.465, p=0.047)相关。过表达CBX7 对SGC-7901 的迁移(t =42.040,p =0.000)及侵袭( t=40.119,p =0.000)具有显著的削弱作用。结论CBX7 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降低,过表达CBX7 能够通过抑制胃癌细胞迁移及侵袭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miR-214-3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41对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iR-214-3p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将胃癌细胞MGC-803接种于培养皿,每组设3个复孔,分3组:miR-214-3p上调组(转染miR-214-3p模拟物)、miR-214-3p下调组(转染miR-214-3p抑制剂),以及阴性对照(NC)组;qPCR法分别检测各组p53表达水平,Transwell实验检测转染miR-214-3p抑制剂对MGC-80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荧光素酶活性测定以确定p53是否为miR-214-3p的靶基因.结果 相比于癌旁组织,miR-214-3p在胃癌组织中上调,并且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相关;qPCR检测分析显示,相比于NC组,miR-214-3p上调组p53的表达下降,miR-214-3p下调组p53的表达上升;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miR-214-3p下调组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荧光素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miR-214-3p通过靶向结合p533′UTR从而抑制其表达.结论 miR-214-3p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miR-214-3p可作为胃癌的潜在靶向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IFITM3基因表达对胃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120例胃癌患者癌及癌旁组织IFITM3基因表达情况;运用Transwell侵袭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转染shRNA-IFITM3质粒对胃癌细胞株(AGS和MKN45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同时观察裸鼠体内接种低表达的IFITM3胃癌AGS细胞后发生肺转移情况。结果胃癌组织IFITM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应癌旁组织(P<0.05);AGS和MKN45细胞中IFITM3mRNA呈高表达。转染shRNA-IFITM3质粒后AGS和MKN45细胞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P<0.05),AGS细胞迁移能力显著下降(P<0.05)。裸鼠体内接种低表达的IFITM3胃癌AGS细胞后肺转移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 IFITM3基因在胃癌组织呈高表达,IFITM3基因在胃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RNA干扰(RNAi)沉默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对胃癌细胞侵袭的影响。方法以胃癌细胞株SGC7901为实验对象,构建、并筛选出以Skp2基因为靶向的稳定表达载体,导入胃癌细胞,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株。采用侵袭实验检测侵袭能力的变化;明胶酶谱法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蛋白的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p27、p21、Sp1和Kazal基序逆向诱导半胱氨酸丰富蛋白(RECK)的表达。结果侵袭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侵袭能力显著下降,侵袭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明胶酶实验显示:实验组中MMP-2、MMP-9活性降低;Western Blotting显示:实验组细胞p21、p27和RECK蛋白表达显著增强,Sp1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通过Skp2-shRNA特异性沉默Skp2基因可下调Sp1,增强RECK表达,降低胃癌细胞在体外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6.
奥曲肽抑制胃癌侵袭和转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通过体外及体内实验 ,研究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胃癌侵袭和转移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改良的BoydenChamber膜侵袭系统 ,观察奥曲肽对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建立裸鼠人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 ,给予奥曲肽皮下注射治疗 8周后 ,观察胃癌转移情况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奥曲肽对胃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的影响 ;用明胶酶法及RT PCR法了解奥曲肽是否下调胃癌细胞MMP 2表达及MMP 2mRNA的表达。结果 经奥曲肽作用后 ,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的趋化细胞数 (5 0± 4 )或侵袭细胞数 (30± 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10 7± 11,5 6± 5 ,均P <0 0 1)。奥曲肽明显降低裸鼠人胃癌移植瘤的转移 ,其肿瘤血管的形成数亦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 ,奥曲肽降低胃癌细胞VEGF的表达 ,明显下调MMP 2mRNA的表达 ,导致MMP 2的合成减少。结论 奥曲肽能有效抑制胃癌侵袭和转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胃癌细胞运动能力、抑制MMP 2表达及肿瘤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MDM2基因扩增、P53基因缺失与蛋白异常表达在大肠癌发生演进中的作用、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FISH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72例大肠癌组织MDM2基因扩增、p53基因缺失以及其蛋白表达特点。结果大肠癌MDM2基因扩增、p53基因缺失率为28.1%和53.1%,两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3.0%和65.0%。MDM2、p53蛋白在肝转移、淋巴结转移组中表达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1);p53基因缺失、MDM2基因扩增在有静脉侵袭大肠癌组明显高于无静脉侵袭组(60.7%和31.8%),MDM2蛋白表达与癌细胞对静脉侵袭性有关(P=0.016)。结论 MDM2、p53基因参与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MDM2在肝转移组、静脉侵袭组表达明显增多,可作为肝内微小转移的参考指标,MDM2、p53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有明显相关性,提示预后不良,两基因联合检测对大肠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不同类型胃癌细胞株及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blot分别检测VEGF-CmRNA及其蛋白在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对53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VEGF-C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检测,Ⅷ因子抗体及Ⅳ型胶原抗体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进行微淋巴管染色及微淋巴管计数。结果在胃癌细胞株中均可检测到VEGF-CmR-NA及蛋白的表达,胃癌组织中,VEGF-C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有关(P<0.05);淋巴管密度与VEGF-C蛋白的表达、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有关(P<0.05)。结论VEGF-C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并有可能参与了胃癌淋巴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钙离子结合蛋白S100A16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钙结合蛋白S100A16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S100A16在胃癌和相应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检测正常胃上皮细胞GES?1以及胃癌细胞MGC?803和SGC?7901中S100A16的表达水平。将S100A16高表达质粒和干扰质粒分别转染至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S100A16的表达。采用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比色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在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中,S100A16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及正常胃上皮细胞。SRB染色和克隆形成实验显示,过表达S100A16会增加SGC?7901细胞的增殖能力,敲低S100A16后增殖能力降低。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显示,过表达S100A16会增加SGC?790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敲低S100A16则会降低。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在胃癌细胞SGC?7901中,S100A16与YBX?1存在结合。结论:胃癌组织及细胞中S100A16的表达明显上调,S100A16在胃癌中的异常表达可能是由于与YBX?1的相互结合,进而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从而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及其mRNA在胃癌组织与胃癌细胞BCG823中的表达特点,并探讨其对胃癌发展的作用。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侵袭实验及形态定量分析方法,对74例胃癌组织标本及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BCG823,进行MMP-9、MMP-9 mRNA的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MMP-9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均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BCG823细胞 MMP-9蛋白及mRNA染色均为阳性;MMP-9抗体可使肿瘤细胞的体外侵袭、移动能力下降。 结论:胃癌细胞自身具有产生与分泌MMP-9的能力,后者对肿瘤的浸润、转移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胃癌细胞多药耐药基因相关蛋白和p53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细胞中多药耐药基因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和抑癌基因p53的表达以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0例胃癌组织标本MRP及p53表达进行检测。结果:MRP阳性率为45%(18/40)。MRP阳性病例中p53阳性率为44.4%(8/18)。MRP阴性病例中p53阳性率为40.8%。MRP的表达与胃癌大体类型、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淋巴转移、远隔转移等因素无关。与p53的表达之间关系无显著意义。结论:MRP在胃癌组织中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特点无关。p53对MRP的表达无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p16 p53 PCNA在胃癌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 p16、p5 3、核增殖抗原 (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 P法检测 5 4例胃癌组织及 2 0例正常胃粘膜中 p16、p5 3、PCNA的表达。结果  p16和 p5 3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 7.4%、48.1% ,PCNA在胃癌中的 GF为 5 4.2 1± 13.4,它们与正常组织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胃癌组织 p16、p5 3和 PCNA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胃癌组织中 p16的阳性表达与 p5 3、PCNA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 检测胃癌组织中 p16、p5 3和 PCNA的蛋白表达对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MDM2、p53和p21WAF1/CIP1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DM2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MDM2、p53和p21^WAF1/CIP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94例胃癌MDM2、p53和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4例胃癌中未发现有MDM2的表达。p53及p21^WAF1/CIP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38%(53/94)和41.49%(39/94),阳性表达位于癌细胞核。在癌旁不典型增生灶中,p53有3例,p21^WAF1/CIP1有5例阳生,癌旁正常黏膜均为阴性。p53和p21^WAF1/CIP1两者的阳性表达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在性别、年龄、部位、浸润深度、局产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类型等临床病理指标中,p53或p21^WAF1/CIP1的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DM2在胃癌的发展中不起重要作用,而在胃癌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抑癌基因p53的突变。p21^WAF1/CIP、在胃癌中可能是以不依赖p53的途径增高,说明癌细胞增生已不受G1期检查点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何春燕  徐琼  曹丽芳  齐彬  周平安 《中外医疗》2013,32(10):31-31,33
目的探讨分析胃癌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1—12月间收治60例行胃癌切除术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年且资料完整。对所有患者的手术标本经石蜡切片采用免疫化学组织法染色,对Bmi-1蛋白的具体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Bmi-1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Bmi-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68.33﹪(41/60)。Bmi-1蛋白表达与病灶大小、癌症分期、侵润深度、淋巴结的转移呈相关性。Bmi-1蛋白表达呈阳性的患者与Bmi-1蛋白表达呈阴性的患者的死亡率、平均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1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复发、转移呈相关性,可以作为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阐明胃癌的发生中多种抑癌基因和癌基因的甲基化情况。方法 提取去甲基化制剂5-氮脱氧胞苷(5 aza 2’ deoxycytidine,5 aza dC)干预后的胃癌细胞RNA,RT-PCR方法检测p16INK4A等多种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5 aza dC干预后两种胃癌细胞系中p16INK4A的表达增强,且不同的胃癌细胞株表达增强最明显时的时间与浓度不同。结论 研究的胃癌细胞系中p16INK4A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是它在胃癌细胞系表达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C ,VEGF C)在胃癌前病变和胃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 2 0例胃上皮内瘤变组织和 5 0例胃癌VEGF C表达。结果  (1)VEGF C可在一些肠上皮化生组织、倾向上皮内瘤变的肠上皮化生组织以及上皮内瘤变组织的胞浆染色 ,上皮内瘤变组织VEGF C染色阳性率为 6 5 % (13/2 0 )。 (2 )原发胃癌中 ,4 4例胃腺癌VEGF C染色阳性率为75 % (33/44 ) ,6例印戒细胞癌未见明显VEGF C染色 ,高、中分化腺癌VEGF C染色通常强于低分化腺癌 ,但后者与淋巴结转移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VEGF C表达与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管浸润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但与远处转移、临床分期、肝转移以及静脉浸润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淋巴结转移组VEGF C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11)。结论 胃肿瘤前病变和胃癌细胞均可分泌VEGF C ,VEGF C可能通过促进淋巴管生成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康敏  承泽农  李莉  唐素兰  于东红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332-1334,1495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革兰染色检测80例胃癌组和50例对照组的Hp-L型感染,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MIF蛋白表达。结果胃癌组MIF表达阳性率高于其对照组(P<0.05),且表达水平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革兰染色、免疫组化两种方法检测Hp-L型的结果具有一致性(P<0.05),胃癌组与对照组的Hp-L型阳性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71.25%vs 14.00%,P<0.05)。胃癌组Hp-L型感染阳性率仅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Hp-L型阳性组的MIF表达阳性率高于Hp-L型阴性组(P<0.05),且Hp-L型阳性和MIF阳性呈正相关(r=0.598,P<0.05)。结论 MIF蛋白表达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幽门螺杆菌L型(Hp-L型)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胃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和p53蛋白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胃癌和癌旁组织中p53基因突变及p53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石蜡包埋组织进行p53基因外显子6.7和8,9以及p53蛋白的检测。结果(1)p53蛋白的阳性表达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分别为47.6%和38.1%;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p53蛋白表达52.8%。(2)癌组织中p53外显子7的突变率为23.9%;癌旁组织中突变率为19.0%。癌组织中p53外显子6的突变率为10.5%;癌旁组织为8.6%。癌组织中p53外显子8,9的突变率为1.9%;癌旁组织为1.0%。结论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筇3外显子的突变率和蛋白的表达率均明显增高,提示p53外显子的突变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是一个重要因素,并促进肿瘤的转移。p53基因突变与p53蛋白高表达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组蛋白甲基化与长链非编码 RNA ( ln-cRNA)相互作用角度探讨多发性骨髓瘤( MM)细胞凋亡逃逸的具体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Annex-inV-FITC/PI双标流式细胞术检测下调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上三甲基化H3K27me3 的表达是否可以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 细胞凋亡; RT-PCR 法检测 RP-MI8226细胞中人母系表达基因( MEG3) lncRNA及鼠双微体基因 2 ( MDM2 )的 mRNA 表达; Western blot 检测 RP-MI8226 细胞中 Zeste 基因增强子同源物 2 ( EZH2 )、H3K27me3、MDM2 及 p53 蛋白表达; ChIP Real -time PCR检测RPMI8226细胞中 H3K27me3 的结合位点.结果 在RPMI8226 细胞中,下调 H3K27me3 可诱导细胞凋亡;H3K27me3可直接结合于 MEG3lncRNA 启动子; RPMI8226细胞中抑制了 H3K27me3 可上调 MEG3lncRNA 表达; RP-MI8226经MEG3lncRNA 小干扰 RNA ( MEG3lncRNA -siR-NA)干预下调MEG3lncRNA时,细胞内MDM2 mRNA水平明显升高,并诱导 MDM2 蛋白表达.给予 MDM2 拮抗剂后, Ub-p53 表达降低, p53 降解被抑制.结论 MM 中H3K27me3结合MEG3 lncRNA启动子,MEG3lncRNA启动子H3K27me3高表达导致MEG3 lncRNA表达缺失. MEG3 ln-cRNA表达缺失解除MDM2的抑制, MDM2与p53直接结合介导p53泛素化,促使p53降解,细胞凋亡逃逸.  相似文献   

20.
范荣钢  凌林  查明  戴敏 《实用全科医学》2010,8(8):977-979,F0003
目的检测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在胃癌中的表达,观察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探讨EMMPRIN、MMP-9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 plus)法检测120例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EMMPRIN及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癌旁组织EMMPRIN、MMP-9蛋白表达的阳性率21.7%(26/120)和19.2%(23/120)明显低于相应胃癌组织79.2%(95/120)和82.5%(99/120),两者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TNM分期Ⅰ、Ⅱ期胃癌组织EMMPRIN、MMP-9蛋白表达水平低于Ⅲ、Ⅳ期胃癌组织(P〈0.05);高分化、中分化癌组织EMMPRIN、MMP-9蛋白的表达低于低、未分化癌组织(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EMMPRIN、MMP-9蛋白表达低于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P〈0.05),胃癌浸润程度越深表达越高(P〈0.05);②EMMPRIN蛋白表达强度与MMP-9蛋白表达强度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591,P〈0.001)。结论 EMMPRIN、MMP-9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两者在胃癌浸润转移过程中可能存在协同效应。EMMPRIN、MMP-9可作为胃癌侵袭转移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