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效果。方法 2000年7月至2009年1月我科收治24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25~62岁,平均40岁。术前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6例,C级13例,D级4例。根据其影像学表现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46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脊髓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Frankel分级情况B级3例,C级6例,D级12例,E级3例。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根据其影像学表现选择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可获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头面部致伤部位与颈髓过伸伤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面部不同撞击位置对颈髓过伸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并分析其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41例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外伤位置主要在前额、颊部或下颌部。用ASIA法对患者在入院初期及出院后6个月时脊髓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前额受伤20例,住院初期神经功能:B级4例,C级11例,D级5例;6个月后:C级1例,D级11例,E级8例。烦部伤12例,住院初期神经功能:B级1例,C级4例,D级7例;6个月后:C级1例,D级2例,E级9例。下颌部伤9例,住院初期神经功能:B级5例,C级3例,D级1例;6个月后:B级2例,C级5例,E级2例。经过治疗后6个月复查,神经功能在C级以下者9例,其中7例是下颌区受伤;2例脊髓功能为B级经治疗后没有改善者均为下颌致伤。结论外力作用于下颌部致颈髓过伸伤较作用于额部或颊部更严重。对无骨折脱位颈髓过伸伤者合理选择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均可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阳  马楚平  刘磊  梁江山 《中国骨伤》2005,18(7):391-393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确诊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32例;年龄21~73岁,平均54岁。脊髓损伤平面与类型:C2 2例,C3 1例,C4 5例,C5 18例,C6 15例,C7 11例,C8 4例。完全性脊髓损伤11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45例。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表现为脊髓中央综合征的29例,脊髓前侧综合征为10例,BrownSepuard综合征3例,脊髓后部损伤的为3例。结果:56例无颈椎骨折或脱位的颈髓损伤患者中,48例伤后1周之内接受颈椎CT扫描检查,颈髓病变的检出率为79.17%。52例在伤后1周之内、4周后接受MRI检查,脊髓病变阳性检出率为90.38%。A组:26例在伤后1周之内接受手术治疗,完全改善2例,明显改善15例,部分改善6例,无改善3例。B组:3例在2周内接受手术治疗,明显改善1例,部分改善1例,无改善1例。C组:5例在2个月内接受手术治疗,脊髓功能均无改善。D组:17例进行非手术治疗,完全改善1例,明显改善9例,部分改善2例,无改善5例。有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并发症死亡。结论:MRI对了解脊髓病变部位与程度,原发病病变的情况,预测病理变化的转归,都明显优于CT检查。治疗方面非手术治疗不可缺少,但适时选择手术治疗会取得更好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32例急性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非手术治疗14例,手术治疗18例,在治疗前后进行JOA评分。结果平均随访21个月,非手术治疗组脊髓功能恢复差。而手术治疗病例脊髓功能恢复较好。结论急性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急性颈脊髓中央损伤一旦确诊,应当积极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伤性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指证、手术效果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外伤性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16例,手术治疗的方式均行单开门推管扩大成型术。结果:根据JOA17分法评分,术后脊髓功能均有改善。随访2个月-2年7个月,平均1年8个月。术后脊髓功能优良达81.3%。结论:外伤性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应正确选择术式,早期行手术。  相似文献   

6.
无骨折脱位的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描述无骨折脱位的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收治2l例无骨折脱位的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57.4岁。随访时间3个月-2年。记录所有病例入院时和终末随访时的ASIA运动评分,分析颈椎MRI的表现,全部病例经保守治疗后,其中有6例手术治疗。结果: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全组、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各自治疗前后ASIA运动评分有差异(P<0.01),而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之间无差异(P>0.05),多数病例遗留手内在肌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结论:无骨折脱位的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特点是:发病率并不低;其损伤机制是多原有颈椎退变,受伤时颈过伸,使颈髓前后受夹压,使脊摄灰质损伤重于白质;保守治疗效果较满意,手术治疗应慎重,后期手术提倡前路减压、融合。  相似文献   

7.
急性创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75例患者行常规 X线摄片、CT扫描及 MRI检查。结果 常规 X线摄片及 CT扫描均不能确切了解颈脊髓损伤的病因及机理。根据 MRI检查分为两种类型 ,a)颈椎间盘突出颈脊髓损伤型 ,本组 6 2例。4 9例脊髓受压明显者予以手术治疗 ,13例脊髓受压较轻者予以非手术治疗。b)无颈椎间盘突出颈脊髓损伤型 ,13例均予以非手术治疗。随访 6 7例 ,随访时间 1~ 10 a,平均 4 a,除2例 Frankel A级、1例 Frankel B级无恢复外 ,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应尽早行 MRI检查 ,以明确临床类型。对颈脊髓受压明显的颈椎间盘突出者 ,应尽早手术治疗 ,对无颈椎间盘突出者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等非手术治疗 ,亦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非手术治疗与早期外科干预在治疗成人颈段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自2009-03-2012-10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7例成人颈段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行激素脱水及营养神经等非手术治疗,26例于伤后72 h内行手术治疗,通过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评定标准评估临床疗效,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及随访各时间点的ASIA运动评分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非手术及手术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者损伤脊髓的神经功能,早期手术干预组术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组,ASIA运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治疗与早期手术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95%、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成人颈段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早期外科干预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并发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9.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梅盛前  陈其昕 《中国骨伤》2006,19(2):124-126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是指没有骨折或脱位的颈部创伤所导致的急性颈脊髓损伤。通常多见于儿童,具体损伤机制至今仍不明了。X线、CT检查提示颈椎无骨折脱位,MRI检查有脊髓损伤的表现。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脊髓中央型损伤综合征常见。临床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本文就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病因、损伤机制、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陈旧性颈髓损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减压融合手术对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引起的颈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3年12月手术治疗因颈椎骨折脱位合并不同程度颈脊髓损伤后1个月以上的患者58例,总结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感觉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结果:平均随访27个月。术前ASIA分级A级的7例患者术后上肢有1~2个神经根功能改善者3例,下肢出现肌肉活动功能改善者2例:术前B级的11例患者术后8例上肢活动有改善,6例出现下肢功能改善;术前C级6例患者术后达D级3例,E级3例:术前D级34例患者术后达到E级24例,10例仍为D级。所有患者术后ASIA的感觉及运动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减压融合手术对陈旧性颈椎骨折脱位引起的颈脊髓损伤或神经根损伤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脊髓功能的恢复与脊髓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前路椎弓根螺钉重建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前路椎弓根螺钉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运用前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下颈骨折脱位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7-47岁,平均38.2岁。下颈椎损伤严重程度SLIC评分6—9分,平均7.5分。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2例,B级8例,C级6例,D级2例。18例患者术后均摄颈椎x线片及行CT检查,在CT横断位和矢状位上对螺钉进行安全性评级。定期随访,复查颈椎X线片及CT片了解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以ASIA脊髓损伤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9.5个月。术后3个月ASIA脊髓损伤分级改善1级8例,2级2例;末次随访改善1级7例,2级4例。所有患者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6-8个月,平均6.5个月。术后1例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术后2个月恢复;2例出现吞咽不适,经雾化吸入后,3周左右症状消失。未出现内固定断裂及松动脱出、神经血管及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导致的“三柱”损伤采用前路椎弓根螺钉重建术,可以达到彻底减压的效果,能恢复颈椎高度及生理曲度,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Context: While uncommon, spinal cord injuries most frequently occur in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males. Established treatment options are limited and focused on supportive care. Therapeutic systemic hypothermia is an emerging experimental treatment currently undergoing clinical trials in adults.

Findings: Here we report a case of a 13-year-old male with an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Impairment Scale grade C traumatic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treated with 48 hours of therapeutic systemic hypothermia who made a complete neurological recovery.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youngest such case report.

Clinical relevance: This case suggests that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including pediatric patients in future clinical trials of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for spinal cord injury.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鑫  高曙光  雷光华  滕红林  陈雷 《中国骨伤》2008,21(12):924-925
目的:回顾分析外伤后颈椎问盘突出症62例,旨在找出其特点及规律.方法:62例,男46例,女16例;年龄19~63岁,平均36.4岁.临床表现为四肢肌力下降、触痛觉减退,其中四肢对称性瘫痪30例,上肢运动瘫痪重于下肢19例,一侧瘫痪而对侧痛温觉障碍13例.58倒手术治疗,取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25例,钛网植骨内固定20例,未做内固定13例.4例行保守治疗.结果:58例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28个月,平均11个月,四肢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恢复到正常者24例,余34例肌力感觉明显恢复.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6分上升至平均12.7分.结论: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明确.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上颈椎损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颈椎损伤的分型以及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16例创伤性上颈椎损伤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24-75岁,平均44岁。其中齿状突骨折5例,寰椎骨折3例,Hangman骨折5例,寰枢椎脱位3例。颈椎MR检查:5例颈髓有不同程度受压和T2相高信号改变。根据其损伤机制、影像学表现、骨折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结果:非手术治疗7例,手术治疗9例,均获随访,时间7~34个月,平均10.5个月。骨折均愈合或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未发生神经根椎动脉或脊髓损伤。结论:X线片、CT扫描及MR检查是上颈椎损伤必要的诊断措施,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牢固固定上颈椎,同时又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15.
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启明  陈其昕 《中国骨伤》2016,29(3):242-247
目的 :探讨影响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非手术治疗的12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4例,女38例;平均年龄(52.37±13.27)岁(18~83岁)。选择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至治疗时间、脊髓损伤ASIA分级、MRI脊髓损伤类型、脊髓损伤范围、有效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椎间盘突出节段、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12个可能对非手术治疗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MRI脊髓损伤类型、脊髓损伤范围、有效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椎间盘突出节段及脊髓损伤ASIA分级均对预后有显著影响(P均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按照其作用强度,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依次为:MRI脊髓损伤类型、脊髓损伤范围、有效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脊髓损伤ASIA分级(P均0.05)。结论 :影响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的主要因素是MRI脊髓损伤类型及范围,同时与有效椎管率、椎间盘突出程度及脊髓损伤ASIA分级相关。对于选择非手术治疗需谨慎,仅适用MRI检查提示脊髓信号无改变或水肿程度轻且范围局限者,其余则建议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和分析19例创伤性上颈椎不稳的治疗效果,并对治疗方式以及疗效分析进行研究。方法:外伤患者19例,男16例,女3例;年龄21~56岁;包括寰椎骨折3例,齿突骨折10例,枢椎椎弓根骨折3例,寰枢椎半脱位3例,其中6例(单纯齿突骨折1例,寰椎骨折合并齿突骨折1例,枢椎椎弓根骨折1例,寰枢椎半脱位3例)选择非手术治疗,其余13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结果:19例经随访6个月~6年,平均随访1.8年,根据JOA评分标准,非手术和手术患者术后改善率分别为42.5%和87.0%。结论:创伤性上颈椎不稳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选择术式时应保证上颈椎充分固定的同时尽量保留颈椎的功能,而且上颈椎的确切融合对远期疗效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后脊髓功能恢复程度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其中13例行非手术治疗, 15例行手术治疗,根据损伤时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经随访比较治疗前后JOA评分的增加幅度。结果 治疗后3个月JOA评分的增加幅度:非手术组为1. 92±0. 58,手术组为4. 93±0. 91,治疗后6个月JOA评分的增加幅度:非手术组为2. 71±0. 64,手术组为6. 24±0. 93;治疗后12个月JOA评分的增加幅度:非手术组为4. 23±0. 75,手术组为7. 80±0. 98。经t检验,两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 01)。结论 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一旦确诊,应积极争取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8.
吴萌  高莉  夏亚一  王栓科 《中国骨伤》2014,27(8):686-690
目的:评估采用Ⅰ期关节镜辅助下重建前后交叉韧带(ACL/PCL)及修复膝后内侧韧带结构的方法,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收治膝关节后外侧脱位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20~53岁,平均30.5岁;运动伤8例,车祸伤5例,摔伤9例.前交叉韧带重建均使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后交叉韧带重建使用LARS人工韧带14例,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8例;膝后内侧韧带结构损伤行缝合修复17例,行自体半腱肌加强术5例;手术均为Ⅰ期完成.术后早期行CPM及主动活动训练.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分级及Lysholm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1~56个月,平均39个月.术后膝关节IKDC评定:A级9例,B级10例,C级3例;末次随访IKDC评分89.6±3.1.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90.7±1.8,术后较术前评分改善.结论:关节镜下Ⅰ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及修复其他膝后内侧韧带结构,并辅以积极功能锻炼,能较好恢复关节稳定性,临床效果满意,是治疗膝后外侧脱位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Ⅰ期后-前路联合手术入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09年8月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和后路侧块钉棒或钉板Ⅰ期联合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28~62岁,平均39.6岁。神经功能评价按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16例,C级20例,D级4例。先采用俯卧位,植入侧块螺钉、减压,复位后,植入板或棒,植骨融合后拆除颅骨牵引置仰卧位,行前路椎体复位、减压、植骨及自锁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48例均获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神经功能均有1~2个级别恢复,其中Frankel C级28例,D级14例,E级6例。植骨均在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一过性喝水呛咳3例,术后3个月恢复。咽喉部异物感2例,术后1个月消失。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选择Ⅰ期后-前路联合手术可完全恢复颈椎序列,椎管前后方压迫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获得即刻稳定,有利于脊髓功能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颈椎脱位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颈椎脱位治疗方法选择。方法:颈椎脱位患者39例,男29例,女10例;年龄6~74岁,平均为40岁。脱位节段:C1,215例,C3,41例,C4,59例,C5,69例,C6,75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9例,B级8例,C级5例,D级8例,E级8例,仅有神经根症状1例。32例进行了早期、快速、重量递增的牵引治疗。17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牵引复位成功率90%,脊髓损伤平均改善0.63级。死亡6例,均为关节突交锁并严重脊髓损伤病例。结论:快速复位牵引治疗颈椎脱位,需密切观察病情,严防牵引过度。是否手术应根据复位情况、MRI表现、脊髓损伤及全身状况与条件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