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PLGA神经导管内移植雪旺氏细胞(SCs)对猫颅内段动眼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22只家猫随机分为3组,导管组10只,SCs组10只,对照组2只。右侧动眼神经制作4 mm缺损后,分别用PLGA导管、PLGA导管+SCs悬液修复,对照组不修复。14周时处死动物,取远端再生神经,用光镜、电镜观察及轴突图像分析评估修复效果。结果:术后14周时,导管组有7只猫,SCs组有8只猫右侧神经功能基本恢复,神经连续性恢复;对照组无恢复。导管组及SCs组再生神经有髓纤维的数目分别为(8 760±597)(、10 255±1 271),导管组及SCs组再生神经平均轴突直径为(4.16±0.30)um、(4.59±0.34)um;两组间纤维数目、轴突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GA导管内移植同种异体雪旺氏细胞悬液能促进猫颅内段动眼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2.
腰骶椎前路大血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成人腰骶椎前方大血管的有关参数,为设计腰骶前路内固定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成人腰骶椎前方大血管的有关参数进行测量。结果:大血管分叉点至腰5椎体下缘垂直距离为(2.61±1.11)cm,至中轴线垂直距离为(1.03±0.40)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5椎体上缘中点至左、右侧大血管内缘的水平距离分别为(0.34±0.31)cm、(2.15±0.40)cm,腰5椎体下缘中点至左、右侧大血管内缘的水平距离分别为(1.41±0.54)cm、(2.50±0.79)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骶椎前方大血管的分叉点位于脊柱中线的偏右侧,腰骶椎前方中线与右侧大血管内缘距离大于与左侧大血管内缘距离。  相似文献   

3.
膈神经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供有关国人膈神经的解剖学资料,为膈神经移位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32具已固定尸体(男22具,女10具)的膈神经并测量其长度及宽度。结果:①膈神经总长度:男性左侧(28.16±1.92)cm,右侧(23.80±1.57)cm;女性左侧(26.08±1.46)cm,右侧(22.30±1.56)cm;②自胸骨旁第二肋上缘至入肌点长度:男性左侧(18.73±1.59)cm,右侧(14.44±1.48)cm;女性左侧(16.66±1.41)cm,右侧(12.70±1.18)cm;③膈神经宽度:男性左上(1.89±0.32)mm,右上(1.82±0.33)mm,左下(2.50±0.46)mm,右下(2.31±0.39)mm。女性左上(1.85±0.29)mm,右上(1.78±0.27)mm,左下(2.36±0.40)mm,右下(2.17±0.18)mm;④膈神经自第二肋上缘至入肌点长度(Y)与身高(X)的回归方程:男性左侧:Y=0.106X+0.881,右侧:Y=0.083X+0.253;女性左侧:Y=0.101X+0.833,右侧:Y=0.078X+0.314。结论:左右膈神经长度及上下端宽度均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38岁 ,4个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突发头晕 ,行走不稳 ,伴吞咽困难 ,饮水呛咳 ,言语含糊。在某省级医院诊断为“左延髓外侧综合征伴右小脑半球及左后枕叶出血” ,经脱水等治疗 4周症状逐渐好转后出院。 2 0d前再次出现头晕、头痛而就诊我院。体检 :T36 .8°C ,R1 8/min ,P80 /min ,BP1 6 / 1 0 .5kPa ,神志清 ,言语含糊 ,眼球无震颤 ,闭目难立征(± ) ,直线行走不稳 ,指鼻试验右侧稍差 ,右上肢针刺觉减退。头颅MRI示 :左基底节脑软化 ,右小脑半球、左枕叶脑出血吸收期。腹部B超示 :脾脏轻度肿大。化验…  相似文献   

5.
两种测量膈神经传导时间和动作电位幅度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颈部磁波刺激法(MS)与膈神经电刺激法(ES)测定膈神经传导时间(PNCT)和诱发动作电位(AP)的差异.方法在13例肺功能正常者和7例COPD患者中,MS法和ES法测定PNCT和AP的幅度.结果①ES法测得肺功能正常组的左、右侧PNCT分别为(7.02±0.86)和(8.13±0.91)ms,MS法测得的左、右侧PNCT分别为(5.12±0.83)和(5.63±1.48)ms,均明显短于ES的PNCT(双侧P<0.001).②ES法测得COPD组的左、右侧PNCT分别为(7.19±0.72)和(8.08±0.84)ms,MS法测得的左、右侧PNCT分别为(5.21±1.07)和(5.51±0.31)ms,亦显著短于ES的PNCT(双侧P<0.01).③在正常肺功能组和COPD组中,两种不同方法诱发的左、右侧膈肌表面电极AP幅度均呈明显相关,且除由ES诱发的右侧膈肌表面电极AP幅度比MS诱发的稍大(P<0.05)外,其他由两种不同方法诱发的左、右侧膈肌表面电极AP幅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S法可代替ES法用于测定PNCT和AP的幅度,但准确了解PNCT时,需应用ES法.  相似文献   

6.
膈神经传导时间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用经皮电刺激双侧膈神经法测定膈神经传导时间(PNCT)的正常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3例肺功能正常者和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用经皮电刺激双侧膈神经法测定PNCT。结果:①13例肺功能正常者左、右侧PNCT分别为:(7.02±0.86)ms和(8.13 ±0.91)ms,右侧显著长于左侧(P<0.001);②7例COPD患者左、右侧PNCT分别为:(7.19 ±0.72)ms和(8.08 ±0.84)ms,右侧同样长于左侧(P<0.05);③肺功能正常组COPD组间,双侧PNCT均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双侧P>0.05);④PNCT与年龄和身高呈直线相关,而与体重无显著性相关;⑤PNCT不随电流刺激量增高而变化。结论;左、右侧PNCT的正常值分别为:(7.02 ± 0.86)ms和(8.13 ±0.91)ms;COPD肺功能异常者的PNCT基本无变化;PNCT与受试者的身高和年龄相关,不受电刺激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健康成年人肾脏ADC值的特点。方法:对60例泌尿系统正常的健康志愿者和16例慢性肾病患者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测取正常肾脏皮、髓质以及慢性肾病时肾脏的ADC值。结果:正常成年人在不同b值(300、500、800s/mm2)下:1肾脏皮、髓质的ADC值(×10-3mm2/s)分别为:3.01±0.63,2.72±0.57;2.69±0.41,2.48±0.42;2.59±0.45,2.28±0.51;2左、右侧肾脏平均ADC值分别为:2.90±0.34,2.72±0.24,2.45±0.21;2.91±0.30,2.54±0.16,2.52±0.28;3男、女性肾脏平均ADC值分别为:2.92±0.32,2.65±0.17,2.50±0.22;2.90±0.27,2.55±0.25,2.47±0.22;4肾脏ADC值与年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26、0.208、0.067。5慢性肾病患者肾脏ADC值分别为:2.18±0.19,2.01±0.28,1.87±0.17。结论:正常成年人,肾脏皮质ADC值大于髓质,左侧、右侧及男性、女性肾脏ADC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年龄与肾脏ADC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慢性肾病患者肾脏ADC值低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8.
国人肾血管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肾移植和肾血管腔内微创手术等提供肾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国人成人尸体30具,其中男性17具,女性13具。对每具尸体的肾动脉和肾静脉的长度、管径、分支部位、肾动脉发出点距髂动脉分叉点的距离,以及副肾动脉存在与否、肾静脉汇入腔静脉角度等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男性:肾动脉平均长度:左侧(2.86±1.11)cm,右侧(4.61±1.72)cm;平均管径左侧(0.62±0.19)cm,右侧(0.69±0.23)cm;副肾动脉出现率为29.4%(5/17),副肾动脉3支发自肾动脉主干,2支发自于主动脉,入肾部位皆位于肾上极。肾静脉平均长度左侧(5.11±1.75)cm,右侧(2.16±0.76)cm;平均管径左侧(1.64±0.58)cm,右侧(1.41±0.50)cm。汇入腔静脉角度左侧为76.2°±28.7°,右侧73.3°±30.1°。女性:肾动脉平均长度:左侧(1.97±1.02)cm,右侧(3.34±1.71)cm;平均管径左侧(0.45±0.22)cm,右侧(0.47±0.19)cm;肾副动脉出现率为23.1%(3/13),2支发自肾动脉,1支发自于主动脉,入肾部位皆位于肾上极;肾动脉过早分叉现象出现率为46.2%(6/13)。肾静脉平均长度左侧(3.53±1.56)cm,右侧(1.43±0.59)cm;平均管径左侧(1.12±0.63)cm,右侧(0.98±0.45)cm。汇入腔静脉角度左侧为53.2°±29.1°,右侧50.3°±27.3°。结论本研究提供国人成人肾血管的应用解剖学数据,对临床肾移植和肾血管腔内微创手术等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新体视学方法定量研究了成年男性大脑皮质的体积和表面积。结果是:左、右半球大脑皮质体积(cm~3);皮质总表面积(cm~2);皮质平均厚度(mm);半球形状因子分别为:322.5±16.3,313.9±22.7;1084.3±92.3,955.8±62.3; 3.1±0.1,3.6±0.2;66.2±2.5,56.4±2.4。结果分析表明:男性左、右半球皮质表面积及形状因子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老年人外周血白细胞雄激素受体的改变。方法:选择健康人210例,分3个年龄组,其中男女各半,分别为A组(17~40岁)、B组(41~60岁)、C组(65~78岁),每组70人。采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睾酮(T)浓度,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检测人外周血白细胞雄激素受体(AR)。根据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判断男性性功能。结果:A组血浆T水平男性为(34.8±5.03)nmol/L、女性为(2.94±0.26)nmol/L;B组男性为(33.9±3.29)nmol/L、女性为(2.80±0.25)nm01/L;C组男性为(17.6±3.85)nmol/L、女性为(2.19±0.37)nmol/L。A组外周血白细胞AR男性为(924+136)位点/细胞、女性为(604±47)位点/细胞;B组男性为(814±78)位点/细胞、女性为(571±46)位点/细胞;C组男性为(561±114)位点/细胞、女性为(432±58)位点/细胞。老年人血浆T水平明显降低,外周血白细胞AR也明显下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AR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白细胞AR与勃起功能指数相关。结论:老年人外周血白细胞AR水平下降;血浆T与男性功能指数不相关,AR与之明显相关,提示检测雄激素反应性指标更能反映男性性功能。  相似文献   

11.
复方丹参滴丸对D-半乳糖致衰大鼠小脑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细胞凋亡在D-半乳糖致衰大鼠小脑皮质的增龄变化及复方丹参滴丸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衰老模型组及复方丹参组,采用组织匀浆法测定各组大鼠小脑组织中的SOD活性;采用石蜡切片甲基绿-哌洛宁染色法计数各组大鼠小脑皮质蒲肯野细胞的凋亡指数,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衰老组大鼠小脑SOD活性降低(P<0.01),蒲肯野细胞的凋亡指数增加(P<0.01);而复方丹参组与衰老组的比较结果显示小脑SOD活性增加(P<0.05),蒲肯野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1)。结论 SOD及细胞凋亡在衰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复方丹参滴丸能提高SOD活性,降低凋亡指数,所以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组促排卵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临床结局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进行促排卵周期IUI治疗的4228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妊娠率、抱婴率、流产率与女性年龄的关系.结果 IUI临床妊娠率为14.5%(614/4228),抱婴率为10.1%(429/4228),流产率为15.5%(95/614);按照女性年龄分为21~25岁组、26~30岁组、31~35岁组、36~38岁组、39~40岁组、>40岁组,各组临床妊娠率依次分别为16.5%(40/242)、16.8%(262/1559)、14.2%(224/1578)、13.1%(59/451)、8.9%(18/203)、5.6%(11/195);其抱婴率依次分别为10.3%(25/242)、12.2%(190/1559)、10.2%(161/1578)、8.4%(38/451)、4.9%(10/203)、2.6%(5/195);其流产率依次分别为7.5%(3/40)、14.1%(37/262)、13.4%(30/224)、25.4%(15/59)、27.8%(5/18)、45.5%(5/11);各年龄组临床妊娠率、抱婴率、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平均(9.4±2.0)mm,各组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平均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数依次分别是(11.7±12.3)百万、(10.4±10.8)百万、(9.9±9.4)百万、(10.2±10.6)百万、(8.9±10.0)百万,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不孕年限依次分别为(3.5±1.5)年、(4.3±2.1)年、(5.2±2.7)年、(6.3±3.8)年、(6.3±4.6)年、(6.2±5.2)年;IUI次数依次分别为(1.4±0.6)次、(1.5±0.8)次、(1.6±0.8)次、(1.6±0.8)次、(1.6±0.9)次、(1.7±1.2)次;直径≥14 mm卵泡个数依次分别为(2.8±2.1)个、(2.7±2.1)个、(2.5±1.9)个、(2.5±1.8)个、(2.4±1.6)个、(2.3±1.4)个;不孕年限、IUI次数、直径≥14 mm的卵泡个数总体分布不全相同,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年龄是影响AIH结局的重要因素,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特别是>40岁者应慎重选择IUI,适当减少IUI次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用化学转染试剂体外转染小脑浦肯野神经元的最佳转染条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E18 d的昆明小白鼠的小脑浦肯野神经元,用lipofectamineTM2000、磷酸钙沉淀试剂、Effectene转染试剂包被质粒分别转染体外培养7 d的浦肯野神经元.另外,用lipofectamineTM2000包被质粒,分别转染7、14、21 d以及28 d浦肯野神经元.每组分为5个样本.48 h后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台盼兰检测细胞的存活率.结果 (1)3种转染试剂的最高转染率分别为lipofectamineTM2000(19.63±5.76)%、磷酸钙沉淀法(1.84±1.85)%、Effectene(1.48±1.38)%.lipofectamineTM2000与其他两种方法的转染率均有显著差异.(2)2 μl的lipofectamineTM2000的转染效率为(15.11±4.01)%,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为(92.98±2.10)%.(3)培养早期(7 d、14 d)的浦肯野神经元损伤小,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该实验首次证实了lipofectamineTM2000能有效地转染体外培养的小脑浦肯野神经元.不同的发育阶段对转染效率也有较大的影响,lipofectamineTM2000比较适合早期的浦肯野神经元转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Sez6siRNA慢病毒感染小鼠小脑组织切片细胞,干扰Sez6基因表达后,观察浦肯野细胞生长发育变化。方法使用Sez6siRNA慢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的刚出生(P0)的小鼠小脑组织切片细胞后;免疫组化标识浦肯野细胞,观察细胞树突发育。结果Sez6基因表达下调明显,浦肯野细胞树突分支数量减少(P〈0.05),发育延迟;浦肯野细胞胞体排列不整齐。结论Sez6的表达与浦肯野细胞树突发育相关,还可能跟浦肯野细胞迁移排列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米诺环素(MNC)体外抑制弓形虫速殖子的增殖作用.方法 体外在96孔板中用Hela细胞培养弓形虫速殖子,设置SMX给药组、MNC给药组和未给药组.观察各组弓形虫速殖子的增殖情况、形态变化,并对各组进行活虫计数.结果 给药后72 h,与未给药组比较,SMX给药组活虫计数显著减少[(2.08±0.40)vs(15.17±2.07),P<0.01],MNC给药组活虫数亦显著减少[(1.42±0.20)vs(15.17±2.07),P<0.01];给药后96 h,与未给药组相比,SMX给药组活虫计数显著减少[(1.42±0.20)vs(10.92±0.47),P<0.01],MNC给药组活虫数亦显著减少[(1.92±0.33)vs(10.92±0.4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给药后120 h,各组活虫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NC在体外能够明显抑制弓形虫速殖子的增殖.  相似文献   

16.
观察发育阶段不同的鸡和大鼠的小脑标本外形,并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结构。鸡卵在孵育的第6天,小脑原基出现。第15天小脑皮质形成,普肯野氏细胞(普氏细胞)排成一层。新生鸡小脑皮质发育近成年状态,普氏细胞发育基本完成。大鼠在生后第5天小脑皮质形成,第20天发育成熟。在生后第5天普氏细胞排成一层,第20天接近成熟状态,此时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示为粗面内质网和多聚核蛋白体区域性集中分布。鸡小脑比大鼠小脑发育早,这是种属差异。  相似文献   

17.
大鼠胚胎小脑的发育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Nisl染色法对大鼠胚胎14、16、18及20d小脑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胚胎16d以前小脑由室管膜层、外套层及边缘层构成。胚胎18d开始出现典型的皮层结构。外颗粒层由较密集的深染细胞组成,数目随着胎龄的增加而增多。蒲氏层由较大淡染细胞组成,数目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颗粒层内细胞成份较复杂,细胞密度随胎龄增加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陈通  孙善全  汪克建  骆世芳 《重庆医学》2011,40(15):1460-1462,1561
目的观察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内去甲肾上腺素(NA)和激动蛋白-2α(AP-2α)的共存状况。方法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ing和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观察神经递质NA的特异性标志酶-多巴胺β羟化酶(DBH)和AP-2α在成年大鼠浦肯野细胞中的表达及共存。结果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显示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DBH和AP-2α表达呈阳性;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小脑中有DBH和AP-2α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显示DBH和AP-2α共存于浦肯野细胞胞浆内。结论小脑浦肯野细胞同时含有NA和AP-2α,NA可能作为神经调质参与小脑蒲肯野细胞的功能调节;AP-2α作为调节因子,可能参与NA的表达调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氯化甲基汞(MMC)中毒大鼠小脑变性的病理改变及机制.方法:本研究在大鼠服用MMC 4 mg/(kg·d)所致的亚急性汞中毒模型上,分别在服用MMC后第11、15、18和21天断头,采用组织和免疫病理技术动态观察小脑的病理演变,并采用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改变,同时在电镜下观察了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在服用MMC第18天,TUNEL染色显示小脑颗粒细胞有散在的凋亡细胞,主要位于脑回深部近白质区的颗粒层.第21天,凋亡细胞明显增加,颗粒细胞减少.MRF-1染色可见大量的小胶质细胞反应,GFAP示胶质细胞增生明显,而Purkinje细胞则保留完整.服用MMC第18天的超微结构观察表明,细胞核皱缩,体积缩小,形态不规则,电子密度增高,可见密集深染的染色质,部分细胞核破碎,呈现为均一深染的泪珠状染色质,符合凋亡改变.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汞中毒的小脑变性的病理机制为细胞凋亡,其病理变化符合人类汞中毒表现.  相似文献   

20.
张新民  米贤洋  唐蜜 《疑难病杂志》2004,3(3):135-136,F003
目的 了解支气管扩张症肺组织降钙素 (CT)蛋白表达水平与其病变特点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定量分析 4 5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手术切除的肺组织 ,对其气道上皮内神经内分泌细胞 (NEC)计数 ,并与 19例无肺部疾患的尸检肺组织进行比较。结果  2组均可见被染成棕红色的CT阳性细胞 ,它们分布于肺内各级支气管上皮细胞间 ,以支气管分叉处较多见。支气管扩张症组肺组织内5 0 0 0个上皮细胞中CT阳性细胞数为 (6 7.4 8± 11.0 3)个 ,非支气管扩张症组肺组织内CT阳性细胞数仅为 (5 .0 2± 1.0 0 )个 ,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支气管扩张症肺组织高水平CT表达可能与其慢性炎症改变有关 ,其局部CT表达增高可能系机体对支气管扩张病变的一种局部性代偿或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