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臂丛神经损伤是临床上最严重的创伤之一,临床治疗困难.我院自1998-2004年对收治的臂丛神经损伤病人经术前筛选,行膈神经移位术治疗12例,经连续跟踪随访,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膈神经移位术在臂丛神经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膈神经移位术方法改进后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5-3年,有效率100%。结论 膈神经是臂丛神经损伤治疗中可供选择的良好移位神经,通过术前对膈神经功能的评估以及术中对膈神经吻合方式的改进,可以提高膈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了哈尔滨地区成人尸体40具的膈内侧脚起始及其在主动脉裂孔与食管裂孔之间的肌束走行。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也为国人体质调查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膈疝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韦宏文  黄式环 《广西医学》2007,29(8):1310-1311
神经移位是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主要方法,其中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是目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常用术式之一,有效率达84.62%[1,2].笔者对8例行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治疗臂丛神经的患者进行了护理,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报告了58侧成人尸体的臂丛神经与膈神经、胸膜顶、星状神经节的局部位置关系,探讨在施行臂丛神经阻滞时如何避免误伤邻近诸结构。膈神经距离臂丛神经三角较近而且位置浅表;胸膜顶基底周线的最外点到锁骨胸骨端最高点上方的水平距离为34.30±0.82mm;星状神经节到臂丛神经三角的水平距离为29.41±0.82mm。在垂肩型体质的人,胸膜顶的位置相对较高而且浅表。  相似文献   

7.
腓浅神经解剖学观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腓浅神经皮支遭受卡压引起足背区麻木疼痛等不适称腓浅神经皮支卡压综合征[1],采用针法微型手术松解被卡压的神经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2],为了提高小针刀疗法的疗效,避免手术损伤,我们于2007年2月对30具(60侧)成人小腿标本进行了解剖学观测,以期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材料和方法1材料采用经10%福尔马林常规固定的成人尸体30具(男22具,女8具),共计60侧。2方法下肢外观无损伤及畸形,解剖观测腓浅神经的有关数据,然后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测量,所测数据用-x±s表示,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腓浅神经的走行及分布腓浅神经由腓总神经经过腓骨外侧时发出,经腓骨与腓骨长肌之间向下向前,继于腓骨长短肌之间下行并浅出,向下即行于腓骨短肌与前筋膜隔之间,于小腿前外侧下部穿深筋膜浅出。浅出处的皮神经横径为24±0.3mm;腓浅神经浅出后在踝关节前上方分为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中间皮神经,分别分布于踝前区及足背外侧区等部。2腓浅神经皮支浅出处的解剖学观测见表1。腓浅神经的分支处位于内外踝连线的近侧者为80.0%(48侧),其距离为23.2±19.1mm;位于内外踝连线的远侧者为5.0%...  相似文献   

8.
病人,男,35岁。3个月前因车祸致左臂感觉运动完全丧失。查左上肢肌电图示左臂丛神经近椎间孔处根性完全性损伤。心肺肝肾功能正常,ASAI级。第1次手术:在气静全麻下行神经探查术,发现锁骨下血管处臂丛神经干、支包裹于钙化组织中(血肿形成),已丧失功能,遂决定行左尺神经游离移植术。  相似文献   

9.
桡神经移位术在肱骨干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桡神经的解剖观测,为桡神经移位术和肱骨中下段骨折内固定的顺利实施及避免桡神经术中和术后取内固定物时再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5具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男性尸体30侧上肢桡神经的走行进行了解剖观察与测量,同时对100侧干燥肱骨的桡神经沟长度及桡神经走行的角度(桡神经沟与肱骨纵轴夹角)进行观测,并将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应用于桡神经移位术的方案设计及实施。结果:①骨标本测量:桡神经沟长度左侧为56.52mm±10.13mm(43.82mm~7568mm),右侧65.74mm±5.80mm(55.42mm~78.82mm)。桡神经走行的角度左侧为13.00°±1.08°(10.00°~13.50°);右侧13.86°±0.97°(10.50°~14.50°)。②尸体标本观察,桡神经走行中的角度:桡神经在桡神经沟内由内上斜向外下方,穿过外侧肌间隔后行向内下方,形成向内开放的钝角。角度明显29侧占96.67%;不明显1侧,占3.33%。③从桡神经出口到桡神经分叉的距离(弧距)为14.26cm±1.01cm(12.80cm~19.20cm)。④临床56例行桡神经移位后骨折内固定,骨折全部愈合,无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桡神经移位术设计合理,减少桡神经再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观察50例新生儿膈.经调查以腰肋三角的出现率最高,左右侧各占42例(84%),左腰肋三角内仅为膈胸膜和膈下腹膜构成者有10例(20%),可能与左胸腹膜裂孔疝的发生率较高有关.有2例膈食管裂孔两侧缘的肌性组织未形成肌环,无固定作用,可能是诱发食管裂孔疝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Yang Y  Chen L  Gu YD  Hu SN  Zhang 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7):1179-1182
目的探讨膈神经移位术对不同年龄小儿呼吸系统的远期影响及其规律。方法从1998年3月至2001年4月收治34例臂丛神经损伤患儿,按手术时年龄分为0~12个月组(17例),13~36个月组(11例)和37~60个月组(6例)。手术方式均采用膈神经移位术,术后随访3~7年,平均4.03年。随访时以34名同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进行配对(身高、体重、性别相同)研究。行常规体检、肺功能(潮气、通气功能及脉冲振荡检查)测定、血气分析及胸透观察膈肌活动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膈神经移位术时年龄0~12、13~36个月组患儿肺容量及肺顺应性较低(最大肺活量为0.9L±0.2L、1.2L±0.4Lvs.1.3L±0.3L、1.4L±0.5L,一秒量为0.8L±0.1L、0.9L±0.1Lvs.1.0L±0.1L、1.0L±0.1L,均P<0.05),而37~60个月组肺功能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大肺活量为1.6L±0.4Lvs.1.8L±0.5L,一秒量为1.5L±0.1Lvs.1.6L±0.3L,均P>0.05)。3组患儿血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胸透显示膈神经移位术后,患侧膈顶较对侧抬高0.5~3.5个肋间,平均1.93个肋间,膈顶高度差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时年龄0~12、13~36个月组患儿术后反复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47.1%(8/17例)和27.3%(3/11例),胸廓畸形的发生率分别为41.2%(7/17例)、9.1%(1/11例),术时年龄0~12个月的患儿尚有17.6%(3/1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症状,而术时年龄37~60个月组的患儿均无上述临床表现。结论年龄小于3岁的患儿行膈神经移位术可能对呼吸系统、胸廓发育及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手术年龄越小影响越显著,而3岁以上患儿膈神经切断无上述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副神经移位膈神经与膈神经原位吻合后远端运动纤维通过率的变化特点,为副神经移位膈神经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50~270g。随机分成1、2、3、4、5、6月六个时间组。经颈前路正中切口显露右侧膈神经干于起始部切断,将右侧副神经在锁骨下水平发出内、外侧支之前切断,移位缝接膈神经。左侧膈神经平锁骨水平切断后原位吻合。术后第1、2、3、4、5、6月各组均取颈部正中切口显露两侧吻合的神经。分别于吻合口远、近端5mm处取材。用亚铁氰化铜法进行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利用VIDS-Ⅲ型图像分析仪对运动纤维计数,远端与近端相除后得出远端运动纤维通过率。并将左、右两侧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神经吻合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侧吻合口远端运动纤维通过率均逐渐增加。右侧第1个月的通过率为(43.86±5.21)%。第6个月为(97.55±6.93)%。左侧第1个月的通过率为(45.03±5.65)%。第6个月为(98.02±5.51)%。两侧间的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神经移位后吻合口远端运动纤维通过率的角度观察,副神经可作为动力神经缝接膈神经来重建高位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3.
经电视胸腔镜胸段膈神经游离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电视胸腔镜技术全程游离胸段膈神经用于膈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方法:从2005年03月至2007年01月,在5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中应用电视胸腔镜(Video 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技术全程游离膈神经。手术中患者取平卧位,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以保证术侧肺萎陷。于第5肋间腋中线前约2 cm作小切口放置Stryker 10mm0°胸腔镜,另于腋前线第3肋间及胸骨旁线外2 cm第2肋间作两小切口置手术器械。采用两把普通长直角钳及内镜外科器械钝性及锐性分离膈神经及血管。结果:5例均成功的在胸腔镜下完成膈神经的游离,其中3例同时游离伴行心包膈血管。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全程游离后膈神经平均较传统颈部游离延长16.1 cm。结论:采用电视胸腔镜技术全程游离胸段膈神经用于膈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是一种安全而微创的手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用电视胸腔镜切取胸段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电视胸腔镜技术应用于游离胸段膈神经,获取全长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方法从1999年8月至2000年3月,我们对15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应用电视胸腔镜(VATS)技术全程游离胸段膈神经,结合锁骨上下臂丛显露切口获取全长膈神经移位到肌皮神经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手术中患者取平卧位,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以保证术侧肺萎陷.于第5肋间腋前线作小切口置10mm0°胸腔镜,另于第2肋间锁骨中线及胸骨旁线外侧2cm作2个小切口置手术器械.采用2把普通长直角钳及内镜外科器械钝性结合锐性分离膈神经及血管.结果15例均成功地在胸腔镜下完成膈神经的游离,其中4例同时游离伴行的心包膈血管.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全程游离后膈神经平均较传统颈部游离延长(12.3±4.5)cm.结论采用电视胸腔镜游离胸段膈神经,进行全长膈神经移位可以大大增加移位膈神经的长度.手术创伤小,简单,术后恢复快.这一新手术极有可能大幅提高膈神经移位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严重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膈神经传导及膈肌联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变化。方法对7例轻度、9例中度和23例重度OSAHS患者,以及23例正常人使用表面电极,通过单侧磁刺激膈神经,测定膈神经传导时间(PNCT)及CMAP的幅值,其中18例受试者使用食道电极记录上述指标。结果①经食道电极测定的PNCT:左侧为(7.79±0.89)ms,右侧为(7.41±0.79)ms;表面电极测定的PNCT:左侧为(7.66±1.20)ms,右侧为(7.19±1.02)ms,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378,P=0.708;t=0.735,P=0.467)。②轻度OSAHS患者双侧PNCT及CMA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中度及重度OSAHS患者双侧PNCT较正常对照组及轻度OSAHS组显著延长(P均<0.001);重度OSAHS患者双侧CMAP幅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其右侧CMAP明显低于轻度OSAHS组(P<0.01),而中度OSAHS组双侧CMAP无显著变化;重度OSAHS患者双侧PNCT较中度OSAHS患者显著延长(P均<0.05),而双侧CMAP无明显变化(P均>0.05)。③所有受试者双侧PNCT和CMAP与微觉醒指数、呼吸紊乱最长时间、平均SaO2、最低SaO2、低氧指数、SaO2<90%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及AHI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①经表面电极进行单侧磁刺激膈神经代替食道电极和电刺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②OSAHS患者膈神经传导的潜伏期延长,和/或膈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减弱,且随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有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对大鼠膈神经放电和呼吸运动的影响。方法2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采用熏香烟加气管内注入内毒素法复制大鼠COPD模型。分别记录对照组和模型缎大鼠膈神经放电及呼吸曲线。测量膈神经放电持续时间、间期、放电幅度,测量吸气相时间、呼气相时间、呼吸频率和幅度。结果 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膈神经放电幅度增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57)。放电持续时间和间期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性;吸气相时间和呼气相时间延长,呼吸幅度增加.呼吸频率减慢。但差异均无显著性;对照组和模型缎膈神经放电活动与吸气相均呈正相关(r=0.881及r=0.866;均P〈O.05)。结论 大鼠COPD发生时膈神经放电活动加强.提示呼吸中枢活动发生改变,呼吸中枢吸气驱动增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162-165+169+封三
目的肌电图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CBPB)对膈神经传导(phrenic nerve conduction,PNC)和膈肌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择期行前臂骨折取内固定装置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0.375%罗哌卡因20 mL)、B组(0.5%罗哌卡因20 mL)和C组(0.75%罗哌卡因20 mL),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SCBPB,应用肌电图测量PNC数据,对阻滞前、阻滞后5、10、15、30 min的PNC潜伏期及膈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测量三次记录平均值。测试阻滞后5、10、15、30 min阻滞情况,观察并记录三组的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效果、阻滞维持时间及术后24 h阻滞相关并发症。结果 A组阻滞后CMAP波幅小于阻滞前50%的概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比B、C组阻滞起效时间慢,阻滞维持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臂丛阻滞后PNC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30 min阻滞效果、术后24 h阻滞相关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0.375%、0.5%和0.75%罗哌卡因20 mL在超声引导下行SCBPB在注药后30 min均可以达到满意的阻滞效果,0.375%罗哌卡因20 mL比0.5%、0.75%罗哌卡因20 mL行SCBPB对CMAP波幅影响小。  相似文献   

18.
臀部坐骨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研究臀部神经解剖特点与临床关系。方法在58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了臀部坐骨神经的毗邻,长度周径及自然分束等。结果臀部坐骨神经骨盆段后方肾贴骶髂关节。臀肌段后方仅为殿大肌所覆盖,该段前方为髋关节,58具臀部坐骨神经测量结果:盆腔段长度为9.33±0.74cm,直径为7.9±1.97mm,梨状肌段长度为3.67±0.62cm,直径为15.10±2.29mm。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正中神经、尺神经部分束支移位术后供体神经功能的变化,评价此手术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施行正中神经、尺神经部分束支移位术的82例患者(移位神经88例次)进行观察。观察内容包括:①感觉:神经单一分布区的两点辨别觉以及主观感觉;②运动:肌力、握力、捏力;③自主神经功能:排汗功能(溴酚蓝实验)。结果 大多数患者手术后肢体功能没有明显变化。部分患者术后感到手术的影响,主要表现有手指麻木感,两点辨别觉稍有差别;肌力有变化,握力及捏力测定稍有差别。但是,这些变化一般比较轻微,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并且在术后12个月后逐渐减轻、消失。所有患者手部排汗功能无变化,未出现营养不良改变或原有变化加重。结论 正中神经、尺神经部分束支移位术对供体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