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ABO血型不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ABO血型不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 )的影响.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148例ABO血型不合的allo-HSCT受者按不同的移植方式进行分析,并选用同期85例ABO血型相合的受者作比较.结果:主要ABO血型不合骨髓移植(BMT)组红细胞输注量多,红系恢复时间长.ABO血型不合的BMT、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以及BMT PBSCT患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发生率、巨细胞病毒(CMV)发生率及5年无病存活率与ABO血型相合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BO血型不合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植活、主要合并症及预后.ABO血型不合的PBSCT与BMT相比,红细胞输注量少,红系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BO血型不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造血重建,特别是红系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了4例ABO主要不合和8例ABO次要不合的HLA相合的allo-HSCT患者造血恢复情况,着重观察了这两组病人移植后溶血现象、血型转变时间、输注红细胞量以及血红蛋白恢复情况来比较分析其红系造血重建.结果:12例ABO血型不合的allo-HSCT受者在输入造血干细胞悬液时无1例发生急性溶血和输血相关性溶血,主要不合和次要不合对allo-HSCT骨髓植活和血小板恢复均无影响,但主要不合组红系恢复有延迟的趋势,有1例发生迟发性溶血.结论:供受者ABO血型主要不合可能影响红系的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两种不同程序对外周血细胞成分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用血细胞分离机中的单个核细胞(MNC)和自动采集外周血干细胞(Auto-PBSC)程序采集了29例供、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结果Auto-PBSC采集程序,其外周血中的红细胞、血小板丢失明显低于MNC采集程序,对2例供、受者ABO血型不合的患者未去除红细胞亦未出现溶血反应.结论Auto-PBSC程序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被采集者红细胞、血小板的丢失,对供、受者ABO血型不合者一般不需去除造血干细胞悬液中的红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非血缘移植比例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增加、免疫抑制剂用量加大的情况下,分析ABO血型不合对HLA相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BPSCT)的影响。方法将43例ABO血型不合的allo-PBSCT患者与同期49例ABO血型相合的受者进行比较。结果 ABO血型不合组与相合组输注红细胞量分别为(7.73±7.61)u和(4.33±3.24)u(P=0.040),ABO血型不合组与相合组血红蛋白恢复到100g/L的时间分别为(54.08±45.24)d和(32.46±16.95)d(P=0.009)。ABO血型不合组较相合组红细胞输注量多,红系恢复时间长。两组间移植相关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BO血型不合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植活、主要合并症及预后。ABO血型不合组较相合组红细胞输注量多,红系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BO血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治疗.方法:3例HLA配型完全相合、ABO血型主要不合的患者进行同胞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获得成功,但移植后均出现PRCA.1例经大剂量激素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2例经大剂量激素联合血浆置换治疗.结果:3例血型均转为供者血型.血色素逐渐恢复正常,红系造血恢复.结论:大剂量激素联合血浆置换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是治疗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PRCA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红细胞(微)嵌合体血型鉴定的新方法并对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建立4℃吸收56℃放散盐水介质试管法用于检测 A/O 、B/O 体外模拟红细胞微嵌合体和 ABO 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红细胞微嵌合体血型,同时将其与常规盐水介质试管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吸收56℃放散盐水介质法 A/O 嵌合体模型组中 A 型红细胞、B/O 嵌合体模型组中 B 型红细胞最低检测限均为1∶12800,ABO 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标本检到 B 抗原;常规盐水介质试管法 A/O 嵌合体模型组中 A 型红细胞以及 B/O 嵌合体模型组中 B 型红细胞最低检测限均为1∶100,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未检到 B 抗原。结论4℃吸收56℃放散盐水介质试管法对红细胞(微)嵌合体血型的最低检测限明显小于常规盐水介质试管法,可用于 ABO 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红细胞血型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7.
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成分输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如何做好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成分输血的护理。方法对35例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成分输血时实施严格查对制度并进行心理、输血等护理。结果经过上述综合护理措施,35例血型不合移植患者在成分输血过程中均未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可以预防成分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tic peripheral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e-PBSCT)是多种血液病和实体瘤的有效治疗方法[1 2].供者与受者经组织配型相合能够大大提高受者的移植成活率.但是,组织配型相合的供者与受者之间ABO血型并非全部相同.当采集ABO血型主要不合(指受者血清中存在能与供者红细胞表面A和/或B血型抗原发生反应的抗体)供者的PBSC时,应尽量减少采集产品中混入供者红细胞,以保证回输时受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保重庆市首例ABO血型主次不和非血缘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URD-PBSCT)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成功.方法 对接受ABO血型主次不和非血缘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植入效果、血型转换,以及移植近远期并发症进行观察和综合分析.结果 患者造血迅速重建,中性粒细胞> 0.5×109/L、血小板> 20×109/L的时间分别为 11d、 16d;移植 20d血型鉴定可检出供者血型(B型红细胞),之后B型红细胞比例逐渐增高,至移植 73d全部转换为B型红细胞;血清抗A凝集素逐渐升高,抗B凝集素逐渐下降直至完全消失.经STR复检证实患者造血为供者型.移植过程中未见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肝静脉闭塞病(VOD)等严重并发症;移植后复查骨髓提示持续完全缓解.结论 ABO血型主次不合非血缘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型及血型物质转变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输血.方法 对17例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移植后红细胞、血小板输注量,移植后植活时间、RBC生长周期及完全转型时间;抗原抗体转换期及转换后血型抗原和抗体效价,比较ABO主侧不合、次侧不合、主次侧均不合患者各检测指标的差异并观察唾液血型物质的转换情况.结果 移植后患者血型均转换为供者血型,ABO主侧不合者移植后原抗体减弱后逐渐消失;ABO次侧不合者和ABO主次侧均不合者移植后抗体效价减弱,维持较低水平不变;唾液血型物质长期不变.结论 对AB0血型不合患者移植后输血,应根据ABO血型抗体效价选择合适血型的血液制品,对临床疑难血型鉴定,应考虑是否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而选用不同的辅助血型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监测ABO血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IgM型和IgG型ABO血型抗体的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在移植患者血型转变中的作用。方法:用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监测32例移植患者ABO血型,IgM型和IgG型ABO血型抗体的变化。结果:32例ABO血型不合患者血型全部转变为供者型,造血重建时间结果分析表明血型不合对于粒系和血小板的恢复无影响;患者血型转为供者血型后,其血清中缺乏相对应的抗体;32例ABO血型不合患者中有6例供受者移植模式为A→O,其中有3例发生PRCA,且均检出IgG型抗A抗体,其余29例未检测到IgG血型抗体;3例PRCA患者红系造血恢复时间明显延长。结论:IgG型ABO血型抗体可能会抑制ABO血型不合骨髓移植患者的红系分化成熟,在PRCA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监测ABO血型不合移植患者体内的ABO血型抗体变化可指导输血治疗,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 llo-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造血重建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对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A llo-PBSCT治疗,包括急性中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ML)3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1例、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1例,均为供受者HLA配型完全相合,其中同胞间移植4例、无关供者移植1例;4例采用清髓性预处理方案,1例为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结果:5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经血型、性染色体和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证实均为供者型造血,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2天,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8天;5例患者均未发生肝静脉闭塞病;4例患者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1例患者发生移植后单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其余4例患者仍持续缓解(移植后145~470天)。结论:A llo-PB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对于复发难治性患者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适应证、治疗时机、移植物的选择、移植预处理方案的选择和移植疗效。22例患者中21例获得造血重建,1例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未获得植入的成人患者,于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后38 d进行母亲HLA4/6相合的外周血联合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解救治疗获得植入。22例中死亡3例,无1例复发。MDS患者何时进行Allo-HSCT需依据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对患者分组,评分属于高危组的患者宜在疾病确诊后尽早进行移植,而低危组的患者可在其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进行;不仅可选择血缘关系的骨髓移植(BMT)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也可进行非血缘人类白细胞共同抗原(HLA)不全相合的UCBT;移植预处理如采用减低强度的方案(RIC)并不影响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25单克隆抗体(巴利昔单抗)在HLA全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例白血病患者进行HLA全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巴利昔单抗预防aGVHD,增加了造血干细胞输入剂量,观察造血重建和aGVHD情况。结果:3例患者均顺利重建造血,红系恢复明显加快,无1例需要输血,无1例病人发生感染。3例均发生Ⅰ-Ⅱ度aGVHD,无严重aGVHD发生。结论:巴利昔单抗在HLA全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值得进一步加大病例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移植前肺部感染对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2012年3月我院21例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出现肺部感染经治疗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0例,1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肺部感染均为深部真菌感染或混合感染,抗真菌治疗后病灶消失或缩小至稳定时进行移植,肺部还有残存病症移植期间持续抗真菌治疗,病灶消失的预处理后给予抗真菌次级预防。结果 21例移植后28 d骨髓均增生活跃,骨髓像完全缓解,其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嵌合体均为100%供者型。移植后14例未出现新的肺部感染,其中1例因白血病复发死亡;7例肺部感染加重,考虑为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经抗真菌治疗1~2个月后痊愈2例,显效3例;肺部感染恶化死亡2例,其中1例白血病复发。结论肺部感染的血液病患者经有效抗感染治疗,依然可以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肺部真菌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Dou LP  DA WM  Zhao DD  Wang C  Lu XC  Kang HY  Yan P  Wang FF  Zhu HY  Li HH  Gao CJ  Yu 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4):3111-3114
目的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亲缘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SSP)分型技术检测HLA及KIR基因型。检测了150例汉族人群中KIR的基因型分布、74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对KIR及HLA基因型,并对45例接受HLA相合亲缘移植、非去除T细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KIR2DL1的基因分布频率为100%,KIR2DL2为20%,KIR2DL3为100%,KIR3DL1为95%。96%的供者携带与allo-HSCT关系密切的3组KIR受体。45例HLA相合亲缘供者中,36例患者KIR不合,占总人数的80%,其中35例患者KIR2DL1不合,1例KIR2DL2/2DL3不合,31例KIR3DL1不合。HLA相合亲缘供者移植患者中KIR2DL1不合组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细胞病(aGVHD)发生率(31%)明显低于KIR相合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急性髓性白血病中KIR及KIR2DL1不合组的aGVHD发生率(18%)明显低于KIR相合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淋巴系统疾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绝大多数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携带与allo—HSCT关系密切的3组KIR受体,HLA相合亲缘供者HSCT后供受者间KIR不合组aGVHD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刘靓  丁家华 《现代医学》2011,39(2):138-141
目的:应用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STR-PCR)半定量方法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者细胞比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给30例接受移植的患者行移植后嵌合体检测,采集外周血提取DNA,对9个STR位点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扩增完成后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硝酸银染色显影,再计算嵌合率。结果:30例患者均检测到供者细胞,24例达到完全嵌合(CC),6例形成混合造血(MC)。在移植后14 d,稳定植入的患者多数表现为CC。CC组的aGVHD发生率高于MC组,7例患者在复发前检测到嵌合率(donor cell,DC)下降,经相应免疫治疗后有3例达到CC。结论:监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嵌合率的动态变化过程,PCR-STR是一种简单经济的方法,可根据嵌合状态指导个体化免疫治疗,对患者的长期存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PCR-STR技术,研究干细胞移植患者外周血、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及毛根的基因型变化。方法:对44例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血液、口腔拭子及毛根进行分型。结果:44例患者移植后外周血检出单一供者基因分型,毛根均检出单一受者基因分型,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有16例检出单一受者的基因分型,28例检出供者、受者的混合基因分型。结论:移植后外周血干细胞可以转变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这对干细胞治疗各种血液恶性疾病及法医学应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