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围神经损伤后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感觉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 ,银杏叶提取物 (EGb76 1)对感觉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36只 ,分为EGb76 1组和生理盐水 (SAL)组。制作大鼠坐骨神经部分切除断端结扎模型 ,术后每天经腹腔分别注射EGb76 1(10 0mg·kg-1·d-1)和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直到取材。 2、4、6周处死大鼠取材L4、5脊神经节 ,酶组化染色观察乙酰胆碱酯酶 (AChE)及酸性磷酸酶 (ACP)的活性变化 ,冰冻切片硫槿染色计数神经节感觉神经元数目 ,电镜观察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乙酰胆碱脂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感觉神经元存活率及神经元超微结构有明显改善。结论 EGb76 1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损害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银杏叶标准提取物(EGb761)保护创伤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细胞机制。【方法】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行臂丛神经根撕脱术后,随机分为:撕脱组(生理盐水治疗)和EGb761组[EGb761100mg/(kg·d)治疗]。各组动物分别存活5d,2、4、6周后处死。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NO含量和cNOS酶活力,取C7节段切片行胆碱乙酰转化酶(ChAT)、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免疫组化、NADPH-d酶组化和中性红活细胞染色。【结果】EGb761组与撕脱组相比:不仅降低脊髓组织NO含量(μmol/g)(2周组0.24vs0.36、4周组0.22vs0.30、6周组0.19vs0.23;P均<0.05),也降低脊髓组织cNOS酶活力(U/mg)(5d组0.047vs0.057、2周组0.13vs0.20、4周组0.065vs0.14、6周组0.061vs0.083;P均<0.05)。EGb761恢复部分损伤运动神经元的ChAT活性、EGb761降低nNOS蛋白的异位表达,NADPH表达率(%)(2周组26.0vs40.7、4周组21.7vs36.9、6周组18.2vs26.7、8周组12.6vs20.9;P均<0.05);EGb761提高损伤运动神经元的生存率(%)(5d组92.2vs87.1、2周组77.1vs71.3、4周组56.8vs49.8、6周组48.0vs43.4、8周组31.3vs22.0;P均<0.05)。【结论】EGb761可能通过多靶点干扰损伤运动神经元的基因表达、蛋白酶活性以及代谢进程,减少臂丛撕脱伤诱导的运动神经元死亡。  相似文献   

3.
地塞米松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27只成年Wis-tar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神经损伤组:大鼠右侧股外侧切口,钳夹右侧坐骨神经造成神经损伤;地塞米松组:于神经损伤后局部肌肉间隙内注射地塞米松0.5 mg/(kg·d);生理盐水组:在神经损伤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手术后不同时间段分别取各组动物L4~L6节段脊髓,制做石蜡切片,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态及数量的变化.结果 神经损伤组可见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变小,尼氏体数目减少,模糊不清.地塞米松组神经损伤后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尼氏体的形态明显改善,数量增加.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局部应用地塞米松可改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结构,恢复蛋白质合成功能.  相似文献   

4.
董玉珍  梁秋冬  段永壮  施新革 《重庆医学》2011,40(21):2096-2098,后插1
目的 观察嗅鞘细胞(OECs)脊髓内移植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将培养、纯化OECs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计算纯度.48只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后随机分为OECs实验组与生理盐水组.通过尼氏染色计数并计算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百分率,观察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  相似文献   

5.
几丁质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早期修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几丁质(chitin)对坐骨神经损伤早期(伤后30天内)所引起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以及功能丧失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成对照(SAL)组和实验组(chitin)组,采用硅胶管套接大鼠切断的坐骨神经,硅胶管内给予生理盐水(SAL)或几丁质溶液(chitin),分别于术后7、14和30d应用尼氏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神经损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数目,及酸性磷酶酶(ACP)的变化幅度;测量术后10、20和30d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的恢复率。结果:与SAL组比较,术后7、14和30d,chitin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率分别降低了6.31%、6.26%和10.15%;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酸性磷酸酶变化的幅度分别下降了46%、57%和87%;术后10、20、30dSFI恢复率分别提高了1.44%、2.52%和5.69%。结论:几丁质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元死亡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和良好的促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燕  于向民  李玲  潘晓亮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7):697-700,I0001
目的: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修复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地塞米松可用于治疗神经损伤.文中通过制备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观察地塞米松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bFGF的影响. 方法:56只Wistar大鼠分为4组.神经损伤组:大鼠右侧股外侧切口,钳夹右侧坐骨神经造成神经损伤;地塞米松组:神经损伤后即刻局部肌肉间隙内注射地塞米松0.5mg/(kg·d);等渗盐水组:在神经损伤后等时间点注射等量等渗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bFGF的变化. 结果:地塞米松明显提高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bFGF的表达. 结论:地塞米松通过增强坐骨神经钳夹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bFGF的表达,促进受损神经元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前角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切断SD大鼠两侧坐骨神经,建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模型,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大鼠L3-L5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GDNFmRNA的表达。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前,GDNF mRNA在脊髓前角少量表达,坐骨神经切断后1天表达减少20%,4天减少40%,7天减少70%,14天后减少80%。结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GDNF mRNA表达减少,是“细胞体-轴突-靶器官”轴质流中断所致,为应用外源性GDNF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慢性镉中毒致大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样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慢性镉中毒法建立大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成年大鼠饮水慢性染镉.每天饮用含镉去离子水(150mg/L),记录每天饮水量,120 d后取材.采用神经电生理、光镜、电镜技术测定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股二头肌形态学变化、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同时采用原子吸收石墨炉法、生物化学技术测定脊髓内镉含量以及脊髓组织细胞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CuZn-SOD_1)活性、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染镉后120d,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但股二头肌纤维直径变化不明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平均截面积有变小、神经元胞浆内粗面内质网排列紊乱并出现核糖体脱颗粒现象;染镉后脊髓内镉含量增加、脊髓组织匀浆内CuZn-SOD_1酶活性降低,而丙二醛含量升高.结论:镉可以在成年大鼠脊髓内蓄积,导致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和功能损伤.提示慢性镉中毒法可用于建立大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蛛网膜下隙置管局部应用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GDNF组(坐骨神经切断术后给予GDNF)和NS组(术后给予生理盐水).切断两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致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部分损伤,行蛛网膜下隙置管,实验组注入外源性GDNF(10 μg/ml),对照组注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2,4,8周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取L4-6节段脊髓标本冰冻切片,行胆碱酯酶(ChE)和酸性磷酸酶(ACP)染色并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 GDNF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ChE阳性颗粒面积比NS组有明显提高(P<0.05),ACP阳性颗粒面积低于NS组(P<0.05);GDNF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亦优于NS组. 结论 周围神经损伤后通过蛛网膜下隙注入外源性GDNF对相应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 能否通过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HO-1)活性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采用呼气末无创血管夹夹闭阻断左主支气管、左肺动脉和左肺静脉30 min后再灌注2 h建立缺血/再灌注(I/R)动物模型.4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I/R组、EGb组(术前24 h腹腔注射EGb 20 mg/kg)、EGb ZnPP组(EGb 20 mg/kg 再灌注前15 min静脉注射ZnPP Ⅸ 40 μmol/kg),检测肺湿重/干重比、肺泡损伤数、肺组织中HO-1的活性和肺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ase)活性变化.结果 ①EGb761明显诱导肺组织HO-1活性增加(P<0.01);②同假手术组比较,I/R组肺湿重/干重比及肺泡损伤数增加(P<0.01),肺组织GSH-Pxase活性降低(P<0.01),缺血/再灌注前用EGb761可逆转上述病理改变(P<0.01),用HO-1的抑制剂ZnPP Ⅸ可部分抑制EGb761的保护作用.结论 EGb761通过HO-1的抗氧化作用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视神经再生模型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正常大鼠视神经及坐骨神经的超微结构,了解视神经-坐骨神经吻合模型吻合段超微结构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方法 建立视神经-坐骨神经吻合模型,第15,30,45及60天取出吻合段神经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正常大鼠坐骨神经纤维较视神经纤维明显增粗,吻合15d,神经细胞明显变性、水肿及坏死,吻合30,45及60d,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逐渐恢复。结论 坐骨神经移植有可能支持视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讨带血管与不带血管神经移植术,神经纤维再生的组织学差异。研究背景Taylor首次以带血管的神经移植获得成功。但对于不带血管神经移植的实质缺乏系统对比资料。方法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组,6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等分为A组(带血管的神经移植组)和B组(不带血管的神经移植组),两组在移植后不同时间取材,进行光镜、电镜对比观察。结果在移植后的前4周,A、B两组组织学形态变化基本相似。从第6周起,A组较B组结缔组织少,神经纤维再生好。B组神经束内有结缔组织包括几条神经纤维的小束,再生而又退变的神经纤维多。结论带血管的比不带血管的神经移植,神经纤维再生好,因前者血供好,结缔组织再生少,有利于再生神经纤维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CO2激光修复动眼神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彦刚  段新民 《医学争鸣》1998,19(2):195-198
目的:观察激光对颅神经再生情况的影响,探讨激光吻合颅神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导管技术修复颅内段动眼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22只家猫随机分为3组,神经移植组10只,导管组10只,对照组2只.右侧动眼神经制作4 mm缺损后,分别用自体腓肠神经移植、PLGA+BDNF/CNTF修复,对照组不修复.14周时处死动物,取远端再生神经,用光镜、电镜观察及轴突图像分析评估修复效果.结果 术后14周时,神经移植组、导管组各有8只猫术侧神经功能基本恢复,神经连续性恢复;对照组无恢复.神经移植组远端再生神经有髓纤维数目为(12032±999)个,平均轴突直径为(5.19±O.38)μm;导管组远端再生神经有髓纤维数目(10 274±881),平均轴突直径为(4.78±0.32)μm;两组间纤维数日和轴突直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自体腓肠神经移植及PLGA+BDNF/CNTF导管法均能有效修复猫动眼神经缺损,自体腓肠神经移植法修复效果好于PLGA+BDNF/CNTF导管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改良去细胞异体神经的制备方法,研制出一种理想的自体神经移植替代物. 方法:将用Sondell法(Triton X-100、脱氧胆酸钠)和改良法[Triton X-200,sulfobetaine-10(SB-10),sulfobetaine-16(SB-16)]两种方法制备的去细胞异体神经用HE染色、髓鞘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扫描电镜检查等进行组织学评价. 然后将制备的神经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从坐骨神经指数、神经电生理、运动终板染色等方面评价神经移植后的再生效果. 结果:改良法制备的神经细胞及髓鞘去除彻底、结构保存完好;移植后神经再生良好,优于Sondell法制备的神经,达到了与自体神经移植相当的再生效果. 结论:综合运用萃取剂Triton X-200,SB-10和SB-16的改良化学萃取方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去细胞异体神经制备方法,其制备的异体神经移植物可望替代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硅胶管套接大鼠切断了的坐骨神经,术中一次性将GDNF、生理盐水(SAL)分别加入硅胶管中,术后4周,应用溃疡神经纤维染色法、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逆行追踪技术观察GDNF对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与SAL组相比,GDNF组溃变神经纤维面积明显减少,SAL组溃变纤维面积百分率为17.3%,GDNF组为1.9%(P<0.01);GDNFXEG组脊髓HRP标记胞体显著增加,SAL组标记胞体数的百分率为43.5%,GDNF组为68.3%(P<0.01)。结论:外源性GDNF能明显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7.
我院10年来,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单纯尺神经损伤64例,随访2年以上者34例,优良率79.4%。总结认为,防止漏诊,早期(最好是急诊)准确地神经修复是提高优良率的关键;应尽可能同时修复合并的肌腱与尺动脉损伤;对晚期神经伤也应设法修复,对畸形严重者行相应的功能重建术能有效地改善手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隐神经移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自体隐神经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5具成人尸体 ,男性 12具 ,女性 3具 ,共 30侧下肢。经股动脉灌注氨水稀释的红色乳胶后进行大体解剖和观测。结果 隐神经双干型占 46 .7% (14/30 ) ,浅出点横径 0 .2 8± 0 .0 3cm ,可游离长度 8.42± 4.5 8cm ,距体表深度 1.19± 0 .44cm ;前外支横径 0 .14± 0 .0 3cm ,可游离长度 18.81± 4.5 0cm ;后内支横径 0 .14± 0 .0 4cm ,可游离长度 19.32± 3.0 4cm。单干型占 5 3.3% (16 /30 ) ,浅出点横径 0 .2 5± 0 .0 6cm ,可游离长度 2 9.94± 3.34cm ,距体表深度同双干型。隐神经小动脉丰富 ,其上段小动脉直径≥ 1mm者 2 9条 (2 3% )。下段小动脉少而细 ,寻找隐神经 ,有两个可靠的手术部位。结论 隐神经是较理想的微血管吻合的移植供体 ,可从两个可靠的部位手术获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自体皮神经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15具尸体(男12,女3)进行大体解剖和观测。结果 皮神经走行有如下几个特征:①多 走在肢体的屈侧或内侧;②位置表浅;③多与静脉有伴行关系;④变异少,位置较恒定。⑤走行部位附近有明显的体表标志。结论 根据皮神经特征,每条皮神经都有两个可靠的手术获取部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下肢神经潜在性损伤前后的神经传导参数的定量变化,探讨针刺刺激在末梢神经再生和修复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以30名韩国志愿者为对象,检测其腓神经和胫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进而挑选出远端波幅或运动传导速度(MCV)小于其置信区(x珋-s)下限的神经,或潜伏期大于置信区(x珋+s)上限的神经,分组进行实验。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腓神经选取阳陵泉、解溪穴;胫神经选取委中、昆仑穴1,个月后复查并比较2组间前期和后期的神经传导参数。结果被挑选的腓神经为20根,胫神经为17根。腓神经远端波幅及近端波幅平均值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5),胫神经的传导参数平均值则治疗前后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阳陵泉和解溪穴对压迫踝关节前部引起的腓神经潜在性损伤起到快速修复作用;而只有单纯的远端波幅降低的胫神经,对其针刺治疗,未见显著性的神经传导参数定量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