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探测器CT(64MD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6例临床拟诊冠心痛者行64排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采用多种重建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观察64MDCT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起源、冠脉内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分析影响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因素,并对桥血管和支架通畅性进行观察。结果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重建的最佳时相为75%R-R时相,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为65%R—R时相。以75%的相位窗重建得到容积再现的图像为最佳。64排CTCA对冠状动脉1~3级分支和部分4级分支显示清晰,对变异血管及心肌显示较佳;对冠状动脉内斑块、冠脉狭窄显示较佳;对桥血管及支架通畅和有无再狭窄显示良好。结论64排探测器CTCA可作为冠心病、壁冠状动脉、血管变异及心肌病变的筛选手段及对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复查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64MDCT)冠状动脉成像不同心率下冠状动脉各节段血管的最佳重建相位。方法对61例病例行64MD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后原始数据分别按R—R间期30%,35%,40%,45%,50%,60%,70%,75%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组。记录扫描期间平均心率,心率〈70次/min为Ⅰ组,≥70次/分为Ⅱ组,分析不同心率组不同R-R时相对各支冠状动脉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Ⅰ组的所有的冠状动脉节段可以在单一的75%相位上获得最佳图像质量;Ⅱ组的所有冠状动脉可以在单一的45%或加%的相位上获得最佳图像质量,多时相重建并不能显著提高图像质量。结论随着64MDCT的时间分辨率的充分发展,所有有关冠状动脉节段能在一个重建间隔得到有诊断价值的图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6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的患者做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在6个心电相位窗上采用多种重建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并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重建的最佳时相为75%R—R时相,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为60%R—R时相。以75%的相位窗重建得到容积再现的图像为最好。结论多层螺旋CT在多数情况下能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扫描及后处理方法与影响因素.方法 对35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造影检查,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图像重建,用容积重建(VRT)、曲面重建(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作图像后处理,回顾性分析心电门控扫描及重建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结果 扫描时间为5~8 min,后处理时间15~20 min.以MIP、CPR及VR重组像评价图像质量,35例患者共显示414段血管,显示率为90.9%,其中1级为310段(74.9%),2级为53段(12.8%),3级为24段(5.8%),4级为27段(6.5%).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冠状动脉R-R间期以50%~70%为佳,图像伪影最少,显示率依次为左主干、左前降支近中段、左回旋支近段和右冠状动脉近中远段,达100%;左前降支远段、对角支、左缘支、回旋支远段、后降支、左室后支显示率为62.8%~91.4%.结论 恰当的扫描参数,选择回顾性心电门控最佳R-R间期时相重建,以及选择合适的后处理方法重建冠状动脉可以有效提高图像质量,减少电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5.
陈力  萧伟懿  林琼申  陈军  周永生 《广东医学》2008,29(7):1156-1158
目的 通过对64排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与选择性造影的节段对比分析,探讨MSCT造影对冠状动脉各节段病变诊断价值的差异。方法 同期行两种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76例,对照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计算MSCT造影检测冠状动脉各节段狭窄病变的准确性。结果 ⑴ 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清晰显影的332个节段中,MSCT造影可清晰显示和评价占264段(79.5%),另68段(20.5%)显影不清。左主干和前降支可评价节段的比例显著高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P<0.05或0.01),同一支血管中近段可评价的比例显著高于远段(P<0.05或0.01);⑵ MSCT造影检测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各节段病变的假阳性率显著高于左主干和左前降支(P<0.05或0.01),检测冠状动脉远段的假阳性率显著高于近段(P<0.05或0.01);⑶ MS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0%、84.6%、86.8%、91.7%和78.6%;按可评价节段计算,MSCT造影检测节段病变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0%、95.9%、93.6%、79.1%和96.4%;MSCT造影对诊断左主干和左前降支各节段病变的价值高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检测冠状动脉近段病变的价值高于远段。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的评价和病变检测受解剖部位和血管大小的影响,检测左主干和左前降支各节段病变的价值高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对冠状动脉近段病变的诊断价值高于远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重建时相对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64例患者采用64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原始数据不同时相重建,用横断面、曲面重建、容积再现等方法对图像质量综合评分。患者心率<65次/min为Ⅰ组(n=36),65~79次/min为Ⅱ组(n=18),≥80次/min为Ⅲ组(n=10),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分为12段,4条冠状动脉分支(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用于图像质量分析。结果Ⅰ和Ⅱ组60%、65%相位图像质量最优,Ⅲ组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最优的相位窗为40%相位,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LCX)、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左主干(left main,LM)最优的相位窗为60%。结论心率低于80次/min的患者冠状动脉重建时相首选舒张中期60%或65%时相;心率高于80次/min患者,按左、右冠状动脉分支分别进行重建有利于提高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冠状动脉左主干隐匿性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患者无特殊症状,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右冠状动脉中段70%~80%偏心性不规则狭窄,左主干100%闭塞,前降支近中段、第一对角支起始部及近段弥漫性狭窄80%~90%,回旋支自右冠状动脉侧支供血。本例急诊搭桥成功。此类患者极易猝死,结合文献对此类患者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HR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最佳重建时相。方法:150例受检者分HR≤75、75~115和大于115次/min组;选择心动周期时相25%~90%,每间隔5%时相进行重建。结果:≤75次/min组的最佳时相为70%~75%,75~115次/min组的左、右冠状动脉最佳时相分别为35%~45%,50%~60%和80%~85%,大于>115次/min组的左、右冠状动脉最佳时相分别为35%~45%,80%~90%。结论:适当控制HR,选择最佳时相重建可明显减轻心脏运动伪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最佳重建时相与心率的关系,并确定其重建最佳舒张与收缩期相。方法对连续入选拟诊为冠状动脉疾病的200例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R R间期内以5%间隔行多时相重建,由两位影像科医师共同评价分析各冠状动脉主干最佳重建时相与心率的相关性。结果心率80次/分以下时,右冠状动脉(RCA)、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左冠状动脉旋支(LCX)在R R间期的75%重建获得的图像质量最佳。心率大于80次/分时,RCA、LAD、LCX分别在R R间期的35%、40%、35%重建获得的图像质量最佳。结论使用DS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时,可根据心率选择最佳的重建时相,当心率80次/分以下时,最佳重建时相应选择在R R间期75%左右的舒张期;当心率在80次/分以上时,最佳重建时相应选择在R R间期35%~40%的收缩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造影对冠状动脉各节段病变诊断价值的差异.[方法]同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EB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38例,对照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计算EBCT造影检测冠状动脉各节段狭窄病变的准确性.[结果]①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清晰显影的332个节段中,EBCT造影可清晰显示和评价占264段(79.5%),68段(20.5%)显影不清.左主干和前降支可评价节段的比例显著高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P<0.05或0.01),同一支血管中近段可评价的比例显著高于远段(P<0.05或0.01).②EBCT造影检测节段病变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0%、95.9%、93.6%、79.1%和96.4%;EBCT造影对诊断左主干和左前降支各节段病变的价值高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检测冠状动脉近段病变的价值高于远段.[结论]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的评价和病变检测受解剖部位和血管大小的影响,检测左主干和左前降支各节段病变的价值高于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对冠状动脉近段病变的诊断价值高于远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胸部血管三联合成像(TRO-CTA)对急性胸痛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胸部回顾性心电门控TRO-CTA扫描,利用图像后处理软件分别对冠状动脉、主动脉、肺动脉进行图像重组,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评价图像质量,对疾病进行诊断。结果 75例患者肺动脉和主动脉增强后CT值均大于250HU,冠状动脉显影图像质量为优的节段占87.5%(840/960),图像质量为良的节段占9%(86/960),图像质量为差的节段占3.5%(34/960),165个节段未能评价。20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以上,共30个节段,28个节段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相符,2个节段由于明显钙化而过度评价;主动脉夹层27例,肺动脉栓塞9例,非血管性病变4例,未见异常15例。结论采用心电门控TRO-CTA扫描方法一次增强扫描可同时获得冠状动脉、主动脉、肺动脉重组图像,可准确评价胸部血管性与非血管性疾病,对急性胸痛病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经静脉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寻造成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不可评估的原因,比较舒张早期和晚期心电门控扫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0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电子束CT血管造影检查(EBA)。采用静脉法增强扫描心脏冠状动脉,心电门控采集CT断层图像,并用“容积再现法”(VRT)技术重建冠状动脉三维图像。对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和伪影作统计分析。结果7例(7%)患者因心跳和呼吸运动伪影而检查失败。冠状动脉左主干(LM)图像质量最好,左回旋支(LCX)最差(P<0.001)。各支冠状动脉由近段向远段图像质量依次降低(P<0.001)。40%RR间期心电图门控扫描优于80%RR间期门控。不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分布在3%左主干,2%、24%和64%左前降支(LAD)近、中、远段,8%、22%和45%左回旋支的近、中、远段,以及5%、12%和20%右冠状动脉(RCA)近、中、远段(P<0.05)。结论静脉法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限度是图像空间分辨率低和各种伪影。理想的心电门控扫描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顾明  何次  李运明  杜飞舟 《四川医学》2010,31(10):1412-1414
目的探讨不同支冠状动脉及同支不同段冠状动脉在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中最佳R-R显示时相。方法回顾分析112例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112例患者共1007段冠状动脉,每段冠状动脉均在5%~100%R-R间期内间隔5%预览20幅图像,对这20幅图像进行分析评分。结果右侧冠状动脉、左冠及左旋支具有不同的最佳重建时相,RCA1图像可评定主要位于30%~35%和70%~75%;RCA2图像可评定主要位于30%~35%和70%~75%;RCA3图像可评定主要位于35%~40%和70%~75%;LM图像可评定除5%、10%、100%外,其余图像质量均可;LAD1图像可评定主要位于15%~85%;LAD2图像可评定主要位于25%~35%和60%~75%;LAD3图像可评定主要位于70%~75%;LCX1图像可评定主要位于30%~35%和60%~70%;LCX2图像可评定主要位于60%~70%。结论双侧冠状动脉有不同的最佳R-R时相,即使是同一支冠状动脉不同节段时相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65~75 次/min心率下患者使用Force 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采集舒张期与收缩期不同时相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2016年9—12月于浙江医院行Force 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 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检查时预设触发采集时相的不同分为A组(30例,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舒张期时相采集模式)和B组(30例,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收缩期时相采集模式)。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CTA图像进行主观及客观图像质量评价,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 两组患者共779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A组冠状动脉节段392个,图像质量最好的节段是第二钝缘支(OM2),图像质量最差的是右冠状动脉(RCA)中段;B组冠状动脉节段387个,图像质量最好的节段是OM2,图像质量最差的是回旋支(LCX)远段。A组第一对角支(D1)、LCX近段及中段、OM1图像质量优于B组(P<0.05)。两组RCA近端、左冠状动脉(LM)近端、前降支(LAD)近端、LCX近端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主动脉的CT值、SNR、CNR、图像噪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rce CT前瞻性触发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配合低管电压(100 kV)技术和ADMIRE迭代重建算法,所得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能够达到临床影像诊断的需要,且有效辐射剂量<1 mSv。当患者心率在65~75 次/min时建议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舒张期采集模式,其LCX的图像质量优于收缩期采集模式。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对3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按照心率不同分为Agt(≤65次/min)14例、B组(66-70次/min)12例和C组(71~75次/min)10例3组,前一组采用单扇区重建,后两组采用双扇区重建,重建时相预设为75%R-R间期,扫描完成后分别重建45%、55%、65%和 85%R-R间期图像.重建数据传至AW4.1工作站后处理成像.后处理方法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m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等模式,分别获取冠状动脉的各种重组图像并分析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显示率.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结果:A组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包括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和左旋支的显示率均为100%;B组其显示率分别为91.67%、100%、100%和91.67%;C组其显示率分别为80%、100%、90%和7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前降支在75%R-R间期显示最佳,左旋支在55%显示最佳,右冠状动脉在65%R-R间期显示最佳.各重建相位间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无创性的检查手段,16层螺旋CT能充分显示冠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正常解剖以及病变特征.随着CT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的增多,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患者行64层M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平静吸气后屏气进行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并将图像传送到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其中全部患者有传统X线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结果:50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535节段冠状动脉(直径≥2mm)图像中,64MSCT提供优良图像可供分析为515节段,可评估率为93.3%。与SCA对照分析,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41%、95.34%、75.31%和98.09%。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检出准确率为83.75%。结论:64层MSCT是有效可靠的冠心病诊断工具,是冠状动脉疾病筛选和诊断中很有潜力的非侵袭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应用技术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技术。方法 120例受检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使用美国GE公司64层螺旋CT,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原始采集的图像从心动周期的相位窗35%-85%,每间隔5%进行重建,采用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MIP)、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技术(VR)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结果 心率平稳,心率少于80次/分,64层CT对冠状动脉冠节段图像质量可以用于评价,可较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通畅情况及管壁病变。心率大于90次/分时,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显示欠规整。结论 心率平稳且小于80次/分,合理运用重建时相和三维重建技术,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可显示较细节段的冠状动脉,可以比较准确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256层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两种检查方法的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优化扫描方案.方法 选取60例70次/min<心率<90次/min患者,随机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组(A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B组),比较两组的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两组图像合格率分别为93.7%(253/270)和99.3% (268/270);两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4.020±0.463)mSv和(16.649±1.232)mSv,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辐射剂量显著降低,但高心率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得到的图像质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法略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