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6排螺旋CT冠脉成像最佳重建时相窗探讨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讨论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重建相位窗的选择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00例临床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行MSCT冠脉成像.利用回顾性ECG门控技术,重建出20%~80%R-R间期轴位图像,分别进行三维VRT重建.比较图像质量并进行评分.结果 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CX)、右冠状动脉(RCA)在心动周期时相的60%~70%成像效果较好.左主干(LM)除40%R-R间期外,其余时相成像效果均较好.结论 当扫描时患者平均心率小于60次/min时,60%、70%R-R间期是最佳重建相位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因素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436例受检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将图像行后处理重建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结果 心率对图像质量影响较大,理想心率在55次/分~75次/分,MSCT对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率为80.3%达到诊断要求;选择重建相位窗为75%可提高工作效率;使用注射速率为3.5ml/s,显示冠状动脉清晰且受腔静脉伪影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影响因素.方法 88例患者行1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以10%间隔回顾性重建30%~70%时相的图像,根据患者心率分三组(组Ⅰ:<60次/分、组Ⅱ:60~70次,分、组Ⅲ:>70次份),由两名医师评价不同心率、不同时相的图像质量.结果 左侧冠状动脉组Ⅰ、组Ⅱ、组 Ⅲ最佳重建时相多位于60%~70%R-R间期;右侧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组Ⅰ多位于心率60%~70%R-R时相.组Ⅲ则多位于40%~50%R-R间期.LM、LAD近段在三组问可评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D中远段、LCX各段、RCA近段、远段在组Ⅰ与组Ⅱ间的可评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组Ⅲ的可评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CA中段在各组间的可评价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率和相位影响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对于心率高于70次/分的患者,左右冠脉分支需分别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的临床价值。方法12例患者进行了心脏多层螺旋CT检查以1mm薄层扫描后传输至工作站,使用特殊软件进行冠状动脉三维立体重建。结果横断面图像和重建图像对近段冠状动脉显示率达100%,横断面图像对LAD和RCA中段的显示率也达100%,对LAD、LCX和RCA远段的显示率分别为83.3%、91.7%和75%。而重建图像对LAD和RCA中段的显示率均为91.7%,对LAD、LCX和RCA远段的显示率分别为75%、75%和66.7%。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非创伤性显示冠状动脉的检查方法,可较好的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和主要分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搜集500例患者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DCTCA)完整资料,将图像进行多相期重建后传至工作站处理,以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和分支进行分析,评价不同心率、心动周期内不同R-R时相重建图像、不同注射方式的冠脉成像质量。结果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与患者心率、呼吸运动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等因素成负相关。结论检查前控制好患者心率(〈65次/分)、选择最佳的重建时相窗(60%R-R间期)、患者屏气配合及双相注射对比剂有利于提高冠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心率?心率波动及重建时相的选择对西门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方法:51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将扫描数据从心动周期的R-R相位0~95%每间隔5%进行重建?使用西门子Syngo MMWP VE23A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等处理?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分组,获得最佳重建时相,进而评价不同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中的图像质量?结果:心率 < 65次/min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60%~75%R-R间期;心率65~70次/min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65%~70%R-R间期;心率 > 70次/min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30%~40%R-R间期?图像质量随心率的增加及心率波动幅度的变大而下降?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与图像质量呈负相关(P < 0.05)?结论:西门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受心率及心率波动幅度影响?控制心率?减小心率波动以及选择最佳重建时相可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比较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比较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分支显示率,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A组)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其中48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做对照。对另外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B组)行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比较两组图像的质量评分和冠状动脉分支显示率。结果A组图像质量评分为(1.20±0.47)分,明显低于B组的(1.37±0.63)分(P<0.05)。两组冠状动脉近中段显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远段和部分小分支显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4.9%(56/59),特异性为93.2%(124/133)。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分支显示率较16层螺旋CT进一步提高,能够可靠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酯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和管腔直径的影响。方法5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者随机分为A(不含服硝酸异山梨酯,25例)、B(含服硝酸异山梨酯5mg,25例)两组,进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分别观测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旋支四个主要节段的管腔直径和14个节段的显示情况以及患者副反应。结果B组冠状动脉4个主要血管节段直径明显大于A组;两组右冠状动脉(第1、2、3段)、左主干(第5段)、左前降支(第6、7段)、左旋支(第11段)可评价例数相同;左室后支(第14段)、左前降支(第8段)、第1、2对角支(第9、10段)、钝缘支(第12段)、左旋支(第13段)显示差异有显著性,而两组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含服硝酸异山梨酯可扩张冠状动脉,提高MSCT冠状动脉细小分支的显示率和成像质量,而不增加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重建时相对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64例患者采用64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原始数据不同时相重建,用横断面、曲面重建、容积再现等方法对图像质量综合评分。患者心率<65次/min为Ⅰ组(n=36),65~79次/min为Ⅱ组(n=18),≥80次/min为Ⅲ组(n=10),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分为12段,4条冠状动脉分支(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用于图像质量分析。结果Ⅰ和Ⅱ组60%、65%相位图像质量最优,Ⅲ组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最优的相位窗为40%相位,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LCX)、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左主干(left main,LM)最优的相位窗为60%。结论心率低于80次/min的患者冠状动脉重建时相首选舒张中期60%或65%时相;心率高于80次/min患者,按左、右冠状动脉分支分别进行重建有利于提高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仲纪刚  王金勇  胡示超  王聪 《中外医疗》2008,27(13):104-105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2001年3月至2007年10月间100例(优选)16层螺旋CT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扫描时均采用16排探测器,机架转速为2周/s,使用后心电门控0.625重建,利用先进地后处理软件对冠脉进行重组,以显示冠脉各主干及主要分支,并对冠脉病变进行诊断.同时对其中部分患者(32例)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均清晰地显示冠脉各主干(左前降支包括左主干.左旋支.右冠脉)及其主要分支,其中63例211段冠脉显示不同程度的狭窄,32例选择性造影的病例均有冠脉狭窄.结论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时冠脉狭窄等病变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是一种无创、方便、价康的冠心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70次以下心率条件下,64层与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冠脉分支的显示能力。方法对10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征求患者同意,对该组患者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作为做对照。B组行256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比较两组图像的质量评分。结果 A组质量评分为(2.50±0.43)分,B组质量评分为(2.49±0.52)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冠状动脉显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50%的狭窄的敏感性为95.6%(66/69),特异性为95.7%(114/119),阳性预测值92.9%(66/71),阴性预测值97.4%(114/117)。结论 70次以下心率条件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分支显示率与256层螺旋CT无明显差异;能够可靠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表现,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综合应用价值。方法:对398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针对每个病例逐一进行冠状动脉13个节段的影像分析,以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组398例中,共有5 038个节段显影,能达到诊断要求的4 399个节段,649段因运动或钙化、完全闭塞未进行血管评价;30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LAD(Left Anterior Descendy Artery)有病变276例,LCX(Left Circumflex Artery)有病变163例,RCA(Right Coronary Artery)有病变154例;208例冠状动脉有钙化,钙化积分<400有158例,400~1 000之间有42例,>1 000有8例;32例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其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对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95.70%,特异度为90.91%,阳性预测值为82.40%,阴性预测值为97.94%;支架术后63例,共142段血管段上有支架;搭桥术后7例,共17支桥血管。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在诊断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应用于冠状动脉病变的筛查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65~75 次/min心率下患者使用Force 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采集舒张期与收缩期不同时相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2016年9—12月于浙江医院行Force 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 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检查时预设触发采集时相的不同分为A组(30例,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舒张期时相采集模式)和B组(30例,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收缩期时相采集模式)。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CTA图像进行主观及客观图像质量评价,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 两组患者共779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A组冠状动脉节段392个,图像质量最好的节段是第二钝缘支(OM2),图像质量最差的是右冠状动脉(RCA)中段;B组冠状动脉节段387个,图像质量最好的节段是OM2,图像质量最差的是回旋支(LCX)远段。A组第一对角支(D1)、LCX近段及中段、OM1图像质量优于B组(P<0.05)。两组RCA近端、左冠状动脉(LM)近端、前降支(LAD)近端、LCX近端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主动脉的CT值、SNR、CNR、图像噪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rce CT前瞻性触发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配合低管电压(100 kV)技术和ADMIRE迭代重建算法,所得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能够达到临床影像诊断的需要,且有效辐射剂量<1 mSv。当患者心率在65~75 次/min时建议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舒张期采集模式,其LCX的图像质量优于收缩期采集模式。  相似文献   

14.
赵旭  张磊  商利明 《中外医疗》2016,(21):185-186
目的:讨论研究应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在诊断冠心病方面的临床价值与意义。方法方便选择该院心内科2015年1—10月疑似冠心病患者100例,冠脉主干及主要分支400节段进行重建与分析,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判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与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诊断冠心病灵敏度为95.8%,特异度为95.2%,阳性预测值为94.8%,阴性预测值为96.1%。对不同节段病变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较高。结论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患者损伤较小,安全系数较高,对疾病分层治疗及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图像融合技术在诊断冠状动脉起源、走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8日至2007年9月30日行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结果,共326例,包括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对每位患者图像行容积重现(VR)法重建心脏及冠状动脉树,二者图像融合,透明化处理,分别观察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起始部位、走行分布情况。结果:共326例冠状动脉各段及其与心脏关系清楚显示,冠状动脉起源正常313例(96.0%),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共13例(4.0%)。右冠状动脉(RCA)开口于主动脉右窦上方1例,右圆锥支(CB)开口于主动脉右窦1例。左冠状动脉主干(LM)开口于主动脉左窦上方5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及回旋支(LCX)分别开口于主动脉左窦2例,左侧圆锥支(LCA)开口于主动脉左窦2例,左旋支开口于主动脉右窦1例。另有1例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口于主动脉升部前壁和乳内动脉.并可见侧支循环动脉。循环类型呈右冠优势型311例(95.4%),均衡型6例(1.8%),左冠优势型9例(2.8呦。结论:64层螺旋CT图像融合技术显示冠状动脉与心脏关系直观、准确,在诊断冠状动脉起源、走行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