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患者女,46岁,于2018年1月5日因"右侧背部胀痛半个月"入外院,入院前1 d肝胆胰脾彩超提示:胆囊结石伴囊壁毛糙。入院完善检查及术前准备后于2018年1月8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病理结果为:慢性胆囊炎,术后恢复顺利,于术后第4天出院,出院后未随访。2018年7月3日患者因上腹不适于我院门诊就医,胃镜示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2种他达拉非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的生物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按单中心、开放、随机、单次给药、两制剂、两序列、两周期、交叉试验研究设计方法,空腹和餐后条件下分别入组28例男性健康受试者,随机交叉单次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5 mg,用H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他达拉非的浓度,用Phoenix WinNonlin(6.4版本)软件计算他达拉非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受试者服用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空腹组血浆中他达拉非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99.84±29.62)和(106.80±27.40)ng·mL^(-1);AUC_(0-t)分别为(2609.66±877.13)和(2617.84±967.29)ng·h·mL^(-1);AUC_(0-∞)分别为(2779.56±1043.90)和(2803.44±1281.10)ng·h·mL^(-1)。餐后组血浆中他达拉非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104.93±23.51)和(106.79±19.96)ng·mL^(-1);AUC_(0-t)分别为(2657.78±1096.81)和(2799.12±1074.22)ng·h·mL^(-1);AUC_(0-∞)分别为(2826.60±1321.58)和(3003.94±1352.96)ng·h·mL^(-1)。2种制剂的Cmax、AUC_(0-t)和AUC_(0-∞)经对数转换后90%可信区间分别为空腹状态下82.46%~100.42%、91.86%~108.48%、93.09%~110.40%;餐后状态下92.70%~104.48%、89.33%~98.95%、88.48%~98.42%。结论2种他达拉非片在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中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含砷中药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体内血砷浓度及临床安全性.方法 采用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45例接受复方青黄散(复方青黄散组)治疗的MDS患者服药后不同时间血砷浓度,并与47例服用青黄散(青黄散组)及2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毒副作用及脏器功能评价复方青黄散临床安全性.结果 复方青黄散组治疗前血砷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治疗后1个月血砷浓度则显著升高(P<0.001);复方青黄散组治疗后1、3、6个月血砷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复方青黄散组总体毒副作用发生率及消化道毒副作用发生率均低于青黄散组(χ2值分别为4.720、4.650,P值分别为0.030、0.034).腹痛腹泻患者血砷浓度低于无腹痛腹泻患者(P=0.020).复方青黄散组治疗前分别有21例心肌酶偏高、10例肝功能异常及4例肾功能异常;治疗后6个月,分别有7例心肌酶、6例肝功能及1例肾功能恢复正常,无新增心肌酶、肝功能以及肾功能异常病例.结论 含砷中药复方青黄散治疗MDS,砷可被有效吸收入血液,血砷浓度维持稳定;毒副作用较青黄散小,无心肝肾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健康受试者单次和多次口服广金钱草总黄酮胶囊的临床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本研究共选取64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其中54例受试者随机双盲法分配到单次给药试验组,共分7个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33、399、798、1197、1596、1995、2394 mg),每剂量组人数(试验药+安慰剂)分别为4(4+0)、4(4+0)、6(6+0)、10(8+2)、10(8+2)、10(8+2)和10(8+2)例;10例(8+2)受试者进入连续多次给药试验组,给药剂量为一次665 mg,3次/日,连续10 d。给药前后对全部入组受试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ECG、凝血功能进行定时检测,并记录生命体征。结果:64例受试者全部完成研究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单次给药试验组46例受试者中有9例(19.6%)和安慰剂组8例受试者中有2例(25.0%)均出现了轻度不良反应;连续给药试验组8例受试者中有6例(75%)和安慰剂组2例中有1例(50%)出现轻度不良反应;上述出现的不良反应,受试者均转归,且研究者判断为与试验药物可能无关。结论:健康人体单日单次口服广金钱草总黄酮胶囊不超过2394 mg或连续服药665 mg/次,3次/日,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建议Ⅱ期临床试验使用剂量不高于665 mg/次,3次/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管活性物质及相关炎症因子在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气不摄血证ITP患者30例(ITP组),根据2016版ITP出血评分量表,分为未出血组、低危组(≤2分)及高危组(>2分),健康正常人20例(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及内皮素-1(ET-1)含量,AimPlex流式高通量技术检测外周血血管活性物质VEGF-A,VEGF-D及相关炎症因子IL-8,IL-10,IL-17A以及TNF-α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气不摄血证ITP患者NOS、VEGF-A及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5),ET-1、IL-8、IL-17A以及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同时,气不摄血证ITP患者中,高危组ET-1含量显著高于未出血组(P<0.05),ET-1、VEGF-A含量与气不摄血证ITP患者出血显著相关(OR=1.012,95%CI:0.92-1.31;OR=1.065, CI:0.98-1.22,P<0.05)。结论 血管活性物质及相关炎症因子在气不摄血证ITP患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ET-1、VEGF-A可能是反应气不摄血证ITP患者出血风险的重要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不同剂量广金钱草总黄酮胶囊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组∶安慰剂组=4∶1)、单剂量递增设计,将5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受试者分为试验组46例、安慰剂组8例。试验组受试者分别单剂量口服广金钱草总黄酮胶囊133、399、798、1197、1596、1995、2394 mg,给药后定时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凝血功能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54例受试者均完成研究,试验组46例受试者中有9例出现了不良反应(占试验组受试者的19.6%);安慰剂组8例受试者中,2例发生了不良反应(占安慰剂组受试者的25-0%),不能除外与试验药物的可能关系,其他受试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健康人体单次服用133~2394 mg广金钱草总黄酮胶囊较为安全,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的临床病毒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为双链DNA病毒,其长链(负链)携带了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包含4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码框架。由于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逆转录酶缺乏纠错功能,导致病毒基因变异的发生十分常见。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可以引起病毒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在引发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预后和预防等方面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乙型肝炎病毒4个开放读码框架内基因变异的研究状况,以期为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调节B细胞(Breg)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ITP患者(ITP组)的Breg、Th1、Th2、Th17以及Treg细胞的细胞量,应用AimPlex流式高通量技术检测IL-10、TGF-β、CD40以及CD40L的水平,选择2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ITP患者Breg细胞的细胞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IL-10、TGF-β以及CD40L的水平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Th1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 0.05),而Th2、Th17以及Treg细胞量均显著减少(P 0.05)。结论:Breg细胞在ITP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恩替卡韦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策略。方法对1例恩替卡韦初治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应用的治疗策略,并对其病毒学(HBV DNA)和血清学(ALT)指标进行连续追踪和记录。结果经过1年时间的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该患者的血清HBV DNA载量由换用该治疗策略时的2.02×108 IU/mL下降至1.19×103 IU/mL,血清ALT也恢复至正常水平(≤40 U/L)。结论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应用对该例恩替卡韦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效,但能否推而广之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单用及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三种方法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2010年7月以前在PubMed、Embase、CNKI等全文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阿德福韦酯单用(剂量10 mg/d)、恩替卡韦单用(剂量1 mg/d)及拉米夫定(剂量100 mg/d)联合阿德福韦酯(剂量10 mg/d)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疗程≥48周)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检索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χ2检验分析研究间的异质性,以相对危险度为疗效分析统计量进行合并分析并绘制森林图。疗效判定指标为血清HBV DNA检测不到率(阴转率)。结果阿德福韦酯单用与恩替卡韦单用对拉米夫定耐药株的48周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P=0.02),相对危险度的95%置信区间为0.51~0.9;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单用对拉米夫定耐药株的48周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结论恩替卡韦单用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疗效优于阿德福韦酯单用,但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单用对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