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管活性物质及相关炎症因子在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气不摄血证ITP患者30例(ITP组),根据2016版ITP出血评分量表,分为未出血组、低危组(≤2分)及高危组(>2分),健康正常人20例(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及内皮素-1(ET-1)含量,AimPlex流式高通量技术检测外周血血管活性物质VEGF-A,VEGF-D及相关炎症因子IL-8,IL-10,IL-17A以及TNF-α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气不摄血证ITP患者NOS、VEGF-A及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5),ET-1、IL-8、IL-17A以及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同时,气不摄血证ITP患者中,高危组ET-1含量显著高于未出血组(P<0.05),ET-1、VEGF-A含量与气不摄血证ITP患者出血显著相关(OR=1.012,95%CI:0.92-1.31;OR=1.065, CI:0.98-1.22,P<0.05)。结论 血管活性物质及相关炎症因子在气不摄血证ITP患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ET-1、VEGF-A可能是反应气不摄血证ITP患者出血风险的重要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气不摄血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从细胞层面探究气不摄血证ITP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就诊的ITP确诊患者42例,依据中医证候积分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同时纳入26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Th1、Th2、Th17、Treg、Breg细胞的表达比例变化情况,并对上述免疫细胞的表达与中医证候积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气不摄血证ITP患者Breg与Th17细胞的表达比例下降,Th1细胞的表达比例上升(P0.05),Th1/Th2呈Th1型(P0.05),Treg与Th2细胞的表达以及Th17/Treg比值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轻度组(P0.05)、中度组(P0.05)、重度组(P0.05)的Breg细胞的表达显著降低,Th1细胞的表达和Th1/Th2比值显著升高,Treg、Th2以及Th17细胞的表达、Th17/Treg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度组与重度组Breg细胞的表达显著低于轻度组(P0.05),其他免疫细胞的表达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组上述免疫细胞细胞的表达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re细胞的表达与中医证候积分具有负相关性(r=-0.488,P=0.001),其余免疫细胞无相关性。结论:气不摄血证IT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表现为Th1细胞表达增加导致Th1/Th2失衡。Th17与Breg细胞表达水平下降。Breg细胞表达水平可能反映了气不摄血证患者的气虚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探索。方法:对20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问卷式调查,建立子宫腺肌病患者一般情况和症状的数据库,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对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经统计分析将本研究调查的20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分为临床常见的3类证型,其中以肾阳不足为主要表现者79例,占38.35%;以脾肾气虚为主要表现者78例,占37.86%;以肝郁气滞为主要表现者49例,占23.79%。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调节B细胞(Breg)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ITP患者(ITP组)的Breg、Th1、Th2、Th17以及Treg细胞的细胞量,应用AimPlex流式高通量技术检测IL-10、TGF-β、CD40以及CD40L的水平,选择2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ITP患者Breg细胞的细胞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IL-10、TGF-β以及CD40L的水平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Th1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 0.05),而Th2、Th17以及Treg细胞量均显著减少(P 0.05)。结论:Breg细胞在ITP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在人类乳腺癌敏感细胞(MCF-7/S)和耐药细胞(MCF-7/TAM、MCF-7/ADR)中的表达差异。初步探索乳腺癌细胞对三苯氧胺(TAM)和多柔比星(ADR)的耐药性的发生机制。方法 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RP1基因和MRP1蛋白在3种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MRP1 mRNA在MCF-7/TAM和MCF-7/ADR细胞中表达量分别是MCF-7/S细胞的(2.63±0.18)倍和(8.38±0.76)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3)。MRP1蛋白在MCF-7/TAM细胞和MCF-7/ADR细胞中表达均高于MCF-7/S细胞,与MRP1 mRNA的趋势相一致。结论 MRP1的高表达可能是乳腺癌细胞对TAM和ADR产生耐药的共同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6.
<正>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81岁,主诉因“吞咽困难反复发作2月余”于2021年12月23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科门诊,诊断“吞咽困难查因”,服用促胃肠动力药效果不佳,12月29日查13C呼气试验阳性;胃镜示:胃体下部及体窦交界处可见环周病变,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益气养血方剂联合西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伴发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机体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出血情况、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5月~2018年5月诊治的9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伴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醋酸泼尼松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气养血方剂。连续稳定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出血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LT计数较治疗前均有上升(均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D-二聚体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出血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出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益气养血方剂联合西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伴发血栓患者,能有效升高PLT计数,改善出血症状,降低出血风险,抵抗激素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共存,三种医学模式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虽然三种医学模式共存,但是中西医之争已经百年。这百年来,在人类医疗活动中,中医的所占份额逐渐缩小,西医所占比例逐渐加大,中西医结合在中西医相争的环境中出现。那么,这三种医学模式到底哪种更适合为人类健康服务?中西医能否结合?怎样结合?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中医、西医的哲学观、方法论、药物理论等进行思考,对目前中西医结合的现状重新审视。1中医理论1·1中医的哲学观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医理论基本形成。《黄帝内经》的哲学观代表了中医的哲学观。其中《素问·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抑制耐三苯氧胺人乳腺癌细胞MCF-7/TAM的增殖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分析法、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化学法技术检测青蒿琥酯作用于MCF-7/TAM细胞后的抑制率、凋亡率、细胞周期及Bcl-2表达变化。[结果]青蒿琥酯对MCF-7/TAM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作用48h后能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1、G2期(P〈0.05)。青蒿琥酯处理组Bcl-2表达减弱(P〈0.01)。[结论]青蒿琥酯可抑制MCF-7/TAM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