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程强化门诊心理干预项目(intensive outpatient program, IOP)对新近缓解(近4个月有1次急性发作,目前处于缓解期)双相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双相障碍患者按本人意愿分为研究组49例(常规药物治疗合并IOP)和对照组26例(常规药物治疗)。使用药物依从性评价量表(MARS)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和干预结束3个月末评估患者服药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3个月末MARS总分比较显示,研究组较对照组在干预结束后MARS总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干预前、干预结束后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3个月末,研究组患者MARS总分持续上升,而对照组MARS总分在干预结束时下降,在干预结束3个月末上升。结论:IOP干预对新近缓解双相障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改善,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程强化门诊心理干预项目(intensive outpatient program,IOP)对新近缓解(近4个月有1次急性发作,目前处于缓解期)的双相障碍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双相障碍患者按本人意愿分为干预组34例(常规药物治疗合并IOP)和对照组19例(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进行为期4周共10次IOP干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使用席汉残疾量表(SDS)和大体功能量表(GAF)分别在基线、治疗结束和3个月末随访评估患者功能水平,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SDS和GAF评分在基线、治疗结束和3个月末随访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1.57,P均0.05)。重复测量方差显示,仅SDS家庭生活、效率低下天数和GAF时间主效应显著[F(2,44)=5.93,P=0.005;F(2,46)=5.05,P=0.01;F(2,48)=91.48,P0.001],其余均不显著。结论:短程IOP对新近缓解双相障碍患者的功能改善不显著,有待延长随访期进一步评估其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基于罗伊适应模式(RAM)的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1月收治的6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依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基于RAM的护理干预。统计两组治疗依从性,并对比干预前后两组躁狂量表(BNRS)、抑郁自评量表(SDS)程度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DS及BNR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依从率相比,观察组93.94%(31/33)高于对照组69.70%(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领域生活质量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实施基于RAM的护理干预,可显著缓解患者躁狂、抑郁程度,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探讨关爱随访在首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到2015年10月来我院就治的首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治疗组(56例)。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双相情感障碍常规治疗及护理,出院后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及门诊随访,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关爱随访,时间为6个月。在患者出院时以及随访6个月末两个时间点采用狂躁量表(BRM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用药依从性三个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随访6个月后躁狂量表评分显著降低(P0.0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用药依从性的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具有更高的用药依从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关爱随访能够改善首发双相障碍患者出院后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连续采样法对2013年2 月 至 2014 年 6 月在中国 6 个城市 7 家医院门诊连续入组的 405 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随访调查,采集 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病史等资料,并使用心境障碍问卷量表(MDQ)、16 项抑郁症状快速评估量表(QIDSSR16)分别评估患者的躁狂 / 轻躁狂和抑郁症状,以 QIDS-SR16 第 12 条“自杀意念”评估患者是否有自 杀意念,比较伴有自杀意念和无自杀意念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的组间差异,使用 Logistic 回 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伴有自杀意念的临床特征。结果 总体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意念发生比例为 16.8%。伴有自杀意念患者组的双相Ⅰ型诊断比例低(χ2 =7.42,P=0.007),QIDS-SR16总分高(t=-16.4,P< 0.001),抑郁严重程度在中度及以上的比例高(χ2 =127.94,P< 0.001),过去 12 个月自杀未遂的比例高 (P=0.043)。在总体患者中,QIDS-SR16评分与自杀观念显著关联(OR=1.43,95%CI:1.32~1.56,P<0.001); 双相Ⅰ型障碍患者亚组中,QIDS-SR16 评分与高自杀意念具有显著关联(OR=1.56,95%CI:1.39~1.75, P< 0.001);双相Ⅱ型障碍患者中,伴有自杀观念与 30 岁前起病(OR=3.97,95%CI:1.13~14.02,P< 0.001) 和 QIDS-SR16 评分(OR=1.29,95%CI:1.13~1.46,P< 0.001)有显著关联。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伴 有严重的抑郁症状与患者的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26例(躁狂发作77例,抑郁发作4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9例和正常对照126名,测定其血清UA水平,并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scale,HAMD)评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症状。结果双相情感障碍组血清UA水平[(349.34±107.21)μmol/L]高于精神分裂症组[(319.71±84.48)μmol/L]和对照组[(280.94±71.9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躁狂发作患者UA水平高于抑郁发作患者[(366.45±104.01)μmol/L vs.(322.45±107.69)μmol/L],且二者均高于对照组(P0.01);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是否使用精神科药物的亚组间U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UA水平与YMRS、HAMD分数线性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UA水平升高,血清UA水平升高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个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单相抑郁、双相I型和双相II型抑郁患者情感气质特征的差异及其与抗抑郁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和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住院和门诊患者,包括332例单相抑郁患者、116例双相I型患者和152例双相II型患者,所有患者均处于重性抑郁发作期。在为期6周的半自然临床试验中,所有患者均接受抗抑郁药治疗,完成情感气质问卷中文版(TEMPS-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比较治疗4、6周末不同气质类型为主导气质患者HAMD-17评分减分率。结果双相I型患者旺盛情感气质评分高于单相抑郁患者和双相II型患者[(9.91±4.53)分vs.(8.20±4.34)分vs.(8.53±4.14),F=6.562,P=0.002];而双相II型患者环性气质评分高于单相抑郁患者[(10.05±5.02)分vs.(7.47±5.22)分,F=12.89,P0.01]。治疗6周后,情感旺盛气质主导组HAMD-17评分减分率高于情感旺盛气质非主导组(F=6.44,P=0.011)。结论单双相抑郁患者的情感旺盛气质和环性气质的特征有所差异,旺盛情感气质可能可以作为处于重性抑郁发作期的情感障碍患者抗抑郁治疗反应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门诊抑郁症/ 双相障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现状进行调查,探索服药依从性的影 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中心连续入组的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南京脑科医院、昆 明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市精神病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 医院等6 家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为研究中心,对2015 年10 月至2016 年3 月就诊 于各中心的门诊抑郁症/ 双相障碍患者进行访谈,对服药依从性和相关因素等主要观察指标进行统计 分析。结果 共收集有效资料1 206 份,其中758 例(62.85%)服药依从性较差;双相/ 抑郁患者中依从 性差分别为56.49%(296/524)和67.74%(462/682)。服药依从性好与差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教育程度、疾 病诊断、2 年内发作次数、本次发作病程、抑郁严重程度、自知力、就诊医院类型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本科以下学历患者(OR=0.719,95%CI:0.542~0.953,P< 0.05)、2 年内 发作2 次以上的患者(OR=0.424,95%CI:0.251~0.716,P < 0.01)及中重度抑郁发作的患者(OR=0.444, 95%CI:0.327~0.603,P< 0.01)服药不依从风险较低;于综合医院就诊的患者不依从风险低于精神专 科就诊患者(OR=0.328,95%CI:0.241~0.447,P< 0.01);抑郁症患者服药不依从的风险高于双相障碍患 者(OR=1.659,95%CI:1.205~2.284,P< 0.01)。结论 抑郁症和双相障碍门诊患者服药依从性不佳,相 关因素包括疾病种类、当前发作的严重程度、既往发作次数、就诊医院类型、教育程度等,有必要采取措 施提升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在情感气质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我院门诊103例首发未治疗抑郁症患者,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访谈结果,分为有自杀风险组和无自杀风险组。用情感气质量表(temperament evaluation of the Memphis,Pisa,Paris,and San Diego-auto questionnaire,TEMPS-A)评估情感气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评估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 45.6%(47/103)的抑郁症患者伴有自杀风险。与无自杀风险组患者相比,有自杀风险组患者女性、无业及未婚者较多,发病年龄较早,HAMD总分以及TEMPSA中循环气质、抑郁气质、焦虑气质评分较高(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392,95%CI:1.246~9.232)、发病年龄(OR=0.924,95%CI:0.844~0.966)、HAMD总分(OR=1.134,95%CI:1.022~1.258)和循环气质评分(OR=1.204,95%CI:1.015~1.427)与自杀风险相关。结论女性、发病年龄早、抑郁症状严重和循环气质突出可能为首发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住院抑郁障碍患者合并心境稳定剂(MS)的治疗情况,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抑郁障碍患者合并使用MS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2月住院治疗的145例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合并或不合并MS治疗的抑郁障碍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合并MS治疗的患者比例33.8%(49/145)。与未合并MS治疗组相比,合并MS治疗组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49.0%VS 33.3%,χ~2=4.350,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2.656,95%CI:1.162~6.073,P0.05)、自杀(OR=0.456,95%CI:0.214~0.968,P0.05)、精神病性症状(OR=2.327,95%CI:1.068~5.068,P0.05)是抑郁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中联合使用MS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不伴有自杀、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能更多的联合心境稳定剂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喹硫平单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住院患者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6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组(31例)予以喹硫平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为期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周末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HAMD-17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2、4、8周研究组HAMD-17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PANSS评分在第2、4、8周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愈率比对照组要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与丙戊酸镁缓释片相比,喹硫平单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临床疗效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轻,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化门诊干预(IOP)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药物及IOP干预;对照组只给予药物治疗。在干预前、干预后3、6个月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表现量表(PSP)对两组进行评估。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PANSS、PSP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PANSS量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症状评分的时间主效应(F=9.06,F=7.62,F=12.11;P均0.01),PANSS总分的组间主效应(F=4.22,P0.05)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PSP评分时间主效应和交互效应显著(F=10.90,F=5.90;P均0.01)。干预前PANSS分值越低,康复效果越好(t=12.86,P0.01)。结论:IOP干预能够改善稳定期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MECT组18例患者在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行12次MECT治疗,碳酸锂组24例患者使用碳酸锂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共治疗6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末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 items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scale,CGI)、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检测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评估氧化应激水平。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SOD指标分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5.26,P0.01),碳酸锂组的水平整体高于MECT组(P0.05);MDA指标分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8.18,P0.01),MECT组的水平整体高于碳酸锂组(P0.05);GSH-Px指标分组主效应(F=6.24,P=0.02)、分组与时间交互效应(F=6.39,P=0.02)有统计学意义,碳酸锂组的水平整体高于MECT组(P0.05),治疗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周末MECT组GSH-Px低于碳酸锂组(P0.05)。治疗6周末,MECT组中治疗有效者CAT水平较无效者高(P0.05)。结论 MECT能改变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其对血浆CAT的调节可能是治疗有效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血清白介素水平与双相精神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双相精神障碍患者92例,分为双相狂躁组(n=64)与双相抑郁组(n=28),并选择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对比三组血清白介素水平改变。结果入组时,三组血清IL-2、IL-1β水平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双相狂躁组及双相抑郁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双相狂躁组患者的的IL-6水平、Young躁狂量(YMRS)评分及双相抑郁组患者的IL-6水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双相障碍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L-6水平与HAMD、YMRS评分之间对比差异具有正相关(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存在外周血IL-水平异常,可能导致免疫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及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差异。方法纳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1例,双相障碍患者57例,抑郁障碍患者48例,另设正常对照59名。所有研究对象采用重复性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评估认知功能,首发精神分裂症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组、抑郁障碍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抑郁和焦虑症状,贝克—拉范森躁狂(Bech-Rafaelsen mania scale,BRMS)量表评估躁狂症状。结果 4组对象的RBANS总分(F=5.18,P0.01)、即刻记忆(F=4.09,P0.01)、言语功能(F=9.53,P0.01)、注意(F=3.87,P=0.01)、延时记忆(F=9.86,P0.01)因子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组RBAN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1),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障碍组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双相障碍组言语功能得分低于首发精神分裂症组(P0.01),首发精神分裂症组注意得分低于抑郁障碍及对照组(P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障碍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损伤,首发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缺陷重于抑郁障碍,轻于双相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接纳承诺疗法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疗效及社会功能.方法 将6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人,对照组维持原有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之上引入接纳承诺疗法,均干预6周.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采用杨氏躁狂量表(The 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抑郁自评量表(Se...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联合药物治疗对抑郁发作患者社会功能及疗效的影响,为抑郁发作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住院、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障碍或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6)和对照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EECP干预。于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和席汉失能量表(SDS)分别评定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社会功能,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及对照组HAMD-24和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49、5.791、8.016、3.488,P均<0.01),研究组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8,P<0.01)。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63%vs. 63.33%,χ2=8.725,P<0.05)。结论 EECP联合药物治疗可能有助于提升抑郁发作患者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双相抑郁与首发抑郁障碍患者错误相关负电位(ERN)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给予42例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双相组)、41例首发抑郁障碍患者(首发组)相应药物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给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估及错误相关负电位(ERN)检测;ERN波幅及潜伏期与40名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比较;分析治HAMD-17、HAMA评分与ERN波幅及潜伏期的关系。结果:基线期3组间ERN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组ERN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及首发组(P均0.05);双相组和首发组ERN潜伏期及波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双相组治疗前后ERN波幅的差值明显小于首发组(P0.05)。基线期双相组和首发组HAMD-17评分与ERN潜伏期呈正相关,与ERN波幅呈负相关(P均0.05);HAMA评分与ERN波幅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对错误信息监控能力受损,且治疗后难以恢复;伴有中度焦虑的抑郁发作患者错误监控功能增强;ERN指标或可以作为双相抑郁识别及疗效预测的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单相抑郁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雌二醇、催乳素水平差异以及性激素水平与躁狂、抑郁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住北京回龙观医院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99例(男性55例,女性44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蒙哥马利-艾森贝格抑郁量表(MADRS)评估抑郁症状,采用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估躁狂症状;选取与患者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4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研究对象周围血中雌二醇、催乳素水平。结果催乳素水平在双相障碍组、单相抑郁组以及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75,P0.05),而三组雌二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催乳素水平与BRMS评分呈正相关(r=0.361,P=0.033),雌二醇水平与抑郁症状及躁狂症状评分相关均不显著(P0.05)。结论心境障碍患者存在性激素水平的改变;性激素水平与情感症状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与躁狂发作及抑郁发作患者之间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8例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患者(混合组)、54例躁狂发作患者(躁狂组)、47例抑郁发作患者(抑郁组)及38名正常人(对照组)血清白介素-1(IL-1β)、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6(IL-6)的浓度;混合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进行Hamilton抑郁量表(HAMD-24)和Young躁狂量表(YMRS)评定。结果:混合组IL-1β浓度显著高于躁狂组及抑郁组(P〈0.01),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IL-2浓度与躁狂组、抑郁组及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组IL-6浓度显著高于躁狂组、抑郁组及对照组(P〈0.001)。混合组IL-6浓度治疗8周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3.372,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3,P〉0.05)。混合组治疗前后IL-6浓度差值与HAMD-24、YMRS减分率之间均无显著相关(r分别=-0.211、-0.100,P均〉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混合发作可能存在IL-6诱导的免疫功能异常,有不同于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及抑郁发作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