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水平与脑水肿和神经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1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1d、3d、7d和14d时血清MMP-9和MMP-2水平;发病当日及14d时头颅CT测定血肿及其周围脑水肿体积,同时进行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结果血清MMP-9、MMP-2水平发病后各时间点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发病7d及14d时MMP-9水平与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呈正相关(r=0.748,P<0.001;r=0.436,P<0.05),与血肿体积及NIHSS评分无相关;各时间点MMP-2水平与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NIHSS评分无相关。结论脑出血后MMP-9过表达参与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出血脑患者血清MMP-2、ICAM-1与IL-6、TNF-α及脑组织周围水肿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01—2018-06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1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患者脑出血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清基础金属蛋白酶2(MMP-2)、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行头颅CT扫描,测量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结果脑出血后第3天、第7天患者血清MMP-2、ICAM-1水平明显高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第7天患者血清MMP-2、ICAM-1水平明显高于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第14天患者血清MMP-2、ICAM-1水平明显低于第1天、第3天、第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第14天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第1天、第3天、第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时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明显大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第7天时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明显大于第3天,脑出血后第14天时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明显大于第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显示,脑出血后血清MMP-2与ICAM-1呈正相关;脑出血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清MMP-2、ICAM-1与IL-6、TNF-α、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呈正相关;脑出血后第14天血清MMP-2、ICAM-1与IL-6、TNF-α呈正相关,与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无相关性。结论脑出血发病后前7 d血清MMP-2、ICAM-1水平逐渐升高,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逐渐增大,且血清MMP-2、ICAM-1水平与L-6、TNF-α、脑出血周围水肿体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自发性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水肿的形成,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动态变化,分析脑水肿与MMP-9的相关性。方法 20例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的含量进行动态观察,分别于发病后24h、第3天、第7天、第14天清晨抽取静脉血3mL(除前2次外均需空腹),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对脑水肿面积以及血肿面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水平呈动态变化,发病3~7d明显升高,之后下降,脑出血急性期血清MMP-9水平与血肿周围脑水肿量呈正相关。MMP-9与出血后脑水肿的发生时间存在一致性。结论 MMP-9参与了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形成的机制,MMP-9的高表达可能是出血早期引起BBB开放、血管源性脑水肿的重要原因,阻断脑出血后MMP-9的激活及降低其过度表达是防治脑水肿形成的一个潜在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发病在24 h内的急性幕上脑出血患者61例为脑出血组,4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在急性脑出血发病1d、3d、7d、14d时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中VEGF和MMP-9含量,并分析VEGF和MMP-9水平与出血灶周围脑水肿体积的关系。结果 (1)急性脑出血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各时点血清VEGF及MMP-9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0.01),且呈动态变化;(2)血清VEGF、MMP-9与出血灶周围水肿体积绝对值及水肿体积相对值密切相关;(3)脑出血后24 h~3 d内,血清VEGF与MMP-9呈正相关(r=0.619,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VEGF和MMP-9均显著升高,二者可能协同参与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和损伤的病理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对21例脑出血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同时与头部CT扫描所显示的血肿周围水肿(PHE)体积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脑出血后第1d,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即显著升高(P<0.05),第4d达高峰,持续约10d后开始降低。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PHE体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水平增高,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可反映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严重程度,对其含量测定有助于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与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水肿的关系,并分析其在血肿周围脑水肿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集2012-05—2013-11于我院住院治疗的3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及入院3~4d后行血清铁蛋白及头颅CT检查,计算入院时及入院3~4d后血肿体积、脑水肿总体积及经校正后的相对水肿体积,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相对血肿周围脑水肿体积与血清铁蛋白的关系。结果与入院当天比较,入院第3~4天后血肿体积增加1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水肿体积增大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周围脑水肿体积与血肿体积的比值即相对水肿体积增加1.13倍。入院当天,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和相对水肿大小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入院后第3~4天时相对水肿体积与血清铁蛋白呈正相关(r=0.67,P=0.006)。结论血清铁蛋白是反映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水肿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在血肿周围继发性脑水肿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出血模型,研究脑出血后急性期血压和血肿周围水肿的相关性。方法胶原酶法制备SHR大鼠脑出血模型,出血部位为右侧基底节区。动物随机分为脑出血组、脑出血常规剂量氨氯地平降压组、脑出血强化剂量氨氯地平降压组。MRI检查并计算血肿周围水肿大小;免疫组化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肿周围水肿的AQP4表达。结果 (1)氨氯地平治疗组MRI检测值显示,脑血肿周围水肿减轻,降压组均优于未干预组,强化降压组优于常规降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5、7天的F值分别为16.987、35.448、37.174(P<0.05);收缩压降低幅度和血肿周围水肿体积之间有相关性,在第3、5、7天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3、0.89、0.83,P=0.000;舒张压降低幅度和血肿周围水肿体积之间有相关性,在第3、5、7天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2、0.89、0.84,P=0.000)。(2)降压组血肿周围水肿的AQP4表达下调均优于未干预组,强化降压组优于常规降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5、7天的F值分别为217.058、21、51.706(P<0.05)。结论 (1)氨氯地平有效降压能使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缩小;(2)氨氯地平可能通过抑制AQP4表达促使血肿周围脑水肿减轻;(3)收缩压、舒张压的升高均可促使血肿周围脑水肿扩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急性脑出血血肿体积动态变化.方法 对30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分别于起病6h以内、1d、3d、7d、14d进行头颅CT扫描,采用体视学法对脑出血血肿及周围低密度水肿灶进行测量,计算二者比值,并根据出血量将患者分为少量及中等量出血组,比较2组血肿、水肿体积及CSS评分. 结果 脑出血急性期血肿体积逐渐缩小,周围低密度水肿灶体积逐渐扩大,7~14d达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体积与周围低密度水肿灶体积有相关性(|r|=0.75),2组的血肿/水肿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C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的水肿体积与CSS评分无相关性.结论 急性脑出血后起病至3d血肿体积无明显变化,水肿体积小,3~7d后血肿开始逐渐缩小,而水肿明显扩大,14d达高峰.少量及中等量出血血肿及水肿体积变化规律相同,血肿量直接影响CSS评分,而与水肿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3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h内、第3d、7d、15d及3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分析脑出血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肿体积和血肿周围水肿体积(PHE)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脑出血患者发病后各时间点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发病第3d时达到高峰,以后下降。大量出血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0.2660±0.0674)μg/L]明显高于小量出血组[(0.0729±0.0247)μg/L](P<0.01)。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发病24h内)与NIHSS评分(r=0.4612,P<0.05)、血肿体积(r=0.8870,P<0.01)、PHE(r=0.3680,P<0.01)呈正相关,与改良Bathel指数呈负相关(r=-0.402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可以作为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OR3.7,95%CI2.0~13.2)。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明显增高,并与其病情程度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提示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可作为反映脑出血患者病情程度及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出血急性期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与血肿、水肿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30例脑出血急性期合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30例患者脑出血后1d、3d、5d、7d血压、血肿体积以及血肿周围水肿体积,进而计算出1~3d、3~5d及5~7d的血压变化率、血肿变化率以及血肿周围水肿变化率。结果患者脑出血后,随着出血时间的增加,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平均血压均持续升高,但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并未随着脑出血时间的增加而持续增加。患者收缩压变化率与血肿变化率呈正相关(r=0.764 1,P=0.0000),收缩压变化率与血肿周围水肿变化率呈正相关(r=0.518 2,P=0.025 3),平均血压变化率与血肿变化率以及血肿周围水肿变化率无相关性,舒张压变化率与血肿变化率以及血肿周围水肿变化率无相关性。结论脑出血急性期合并高血压患者脑出血后血压显著升高,收缩压波动可能促使血肿以及血肿周围水肿扩大。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患者继发性脑水肿的相关因素及对ICH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发病24 h内的ICH住院患者51例。患者到院时收集临床基线信息、完成实验室检查和常规头颅平扫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以评价基线脑水肿情况。发病(12±2)d行常规头颅平扫CT及CT血管成像一站式检查,以完成高峰期水肿情况及脑血管系统评价。分别在就诊、出院和发病后90 d进行神经功能评价。 结果 在51例入组患者中,基底节区出血36例,丘脑出血7例,脑叶出血8例。本研究发现初始水肿体积(V初始水肿)与初始血肿体积(V初始血肿)正相关(r=0.799,P<0.001);初始水肿指数(EI初始)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负相关(r=-2.456,P=0.014)。高峰期水肿体积(V高峰水肿)与V初始水肿(r=0.720,P<0.001)、V初始血肿(r=0.779,P<0.001)和高峰期血肿体积(V高峰血肿)(r=0.788,P<0.001)呈正相关;高峰期水肿指数(EI高峰)与EI初始正相关(r=0.357,P=0.010)。本组患者中V初始水肿与就诊ICH功能预后量表(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ICH,FUNC)评分(r=-0.355,P=0.01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r=-0.419,P=0.002)、原始脑出血量表(the Original ICH Scale,oICH)评分(r=0.364,P=0.009)、出院(r=0.520,P<0.001)及发病后90 d(r=0.481,P<0.001)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以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r=0.526,P<0.001)相关;V高峰水肿与就诊时NIHSS评分(r=0.455,P=0.001)、FUNC评分(r=-0.327,P=0.019)、GCS评分(r=-0.436,P=0.001)、出院(r=0.564,P<0.001)及发病后90 d(r=0.590,P<0.001)mRS评分以及出院时NIHSS评分(r=0.541,P<0.001)相关。 结论 ICH患者存在继发性脑水肿,初始水肿严重程度与初始血肿体积、既往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等因素相关,高峰期水肿严重程度与初始水肿、血肿体积,高峰血肿体积以及初始水肿指数等因素相关。ICH患者急性期疾病严重程度和90 d预后与初始和高峰期脑水肿体积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中C-FOS蛋白浓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12,24,48h和7d及4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血清C-FOS蛋白浓度,分析脑出血患者C-FOS蛋白浓度与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血肿体积和血肿周围水肿体积(PHE)及90 d预后(改良的Rankin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脑出血组患者血清C-FOS浓度(8.59±5.29)ng/L高于正常对照组(0.85±0.47)ng/L(P<0.01),且在1周内维持在较高水平;患者血清C-FOS浓度升高与NIHSS(r=0.50,P<0.01;12 h)、血肿体积(r=0.69,P<0.01)、PHE(r=0.67,P<0.01)及Rankin评分(r=0.78,P<0.01)呈正相关;应用ROC曲线分析,以血清C-FOS浓度6.51 ng/L为标准评估顿后,敏感度为0.71,特异度为0.79.结论 脑出血后血清C-FOS浓度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的病情程度,有助于早期及90 d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与MRI各项指标变化,探讨AQP4的表达变化规律与出血性脑水肿形成之间的关系. 方法 45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15)及出血组(n=30),每组又均分为造模后l、2、3、5、7 d组.采用苍白球注射胶原酶造成大鼠脑出血模型,在造模后1、2、3、5、7d行MRI扫描,测量计算血肿周围水肿体积以及水肿区T1WI、T2WI及FLAIR序列的信号强度比,成像后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AQP4的表达. 结果 各时间点出血组大鼠血肿周围AQP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QP4表达与血肿周围脑水肿体积呈线型正相关关系(r=0.687,P<0.05),AQP4的表达与血肿周围水肿区T2WI、FLAIR序列的信号强度比呈线型正相关关系(r=0.640,P<0.05;r=0.662,P<0.05). 结论 AQP4表达与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AQP4的过度表达可能促进了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作为体内铁负荷的指标,能否反映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与顸后的相关性.方法 经头颅CT证实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出血患者(ICH组)50例,发病后第3天与第28天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铰蛋白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一氧化氮(NO),并作相应的头颅MRI检查,同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同期健康对照组(Con组)50例测定血清铁蛋白、NO水平,头颅MRI检查.结果 ICH组患者血清铁蛋白在第3天升高为(397.94±209.70)μg/L,与Con组比较(158.33±96.0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5 8,P<0.01);在第28天明显下降为(162.06±123.50)μg/L,与发病后第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74 7,P<0.05).发病第3天血清NO水平为(43.69±34.08)μmmol/L,与Con组(41.56±42.80) μ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5 3,P>0.05),但与发病第28天(17.42±20.88) μ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7 8,P<0.01).在发病第3天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脑水肿绝对体积相关(B=0.766,P<0.05);在发病第28天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侧脑室体部横径指数(B=16.6852,P<0.01)、Huckman指数(B =-4.6077,P<0.01)、脑沟宽度(B=32.3613,P<0.01)相关.结论 脑出血后血清铁蛋白在发病后第3天升高,同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脑水肿绝对水肿体积之间呈正相关,此时的血清铁蛋白水平可能提示脑水肿高峰期水肿体积的大小.在发病第28天呈下降趋势,血清铁蛋白水平的变化可提示脑出血的预后,可能为今后脑出血后水肿的评估和治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普罗布考对大鼠脑出血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动脉血注入大鼠尾壳核建立脑出血模型,将7 5只大鼠分成对照组、脑出血组、普罗布考组。各实验组分12h、1d、3d、5d、7d五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法(RT-PCR)、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伊文思兰染色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MMP-9 mRNA、MMP-9蛋白的表达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结果 MMP-9 mRNA、MMP-9蛋白的表达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在脑出血后1d开始升高,3d达到高峰,5d7d开始下降。给予普罗布考治疗后,在1d、3d、5d、7d时间点MMP-9蛋白和血-脑屏障通透性明显下调,与脑出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MMP-9 mRNA无明显变化(P>0.01)。12h时间点MMP-9蛋白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在普罗布考组与脑出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普罗布考可以减轻大鼠脑出血后的MMP-9蛋白的高表达,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从而减轻脑水肿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实验性脑出血模型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于右侧基底节注射自体动脉血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前肢伸置和转身运动测验评价大鼠行为学变化,尼氏染色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形态变化,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计数血肿周围组织TNF-α和IL-6表达阳性细胞数目及分布范围。结果脑出血后大鼠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感觉损伤和动作不对称,给予前列地尔治疗后其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且于实验第5、7和14天时行为功能恢复程度接近对照组(P〈0.05或P〈0.01)。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坏死,呈现“挤压区”,其外侧细胞水肿、轮廓不清;经前列地尔治疗后炎性细胞浸润和神经元肿胀不同程度改善,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脑出血同侧正中裂旁皮质区神经元数目逐渐增加,至治疗结束时接近正常水平(P=0.650)。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高表达TNF-α和IL-6,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血肿周围组织,血肿远隔部位和健侧几乎不表达;经前列地尔治疗后,二者表达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并于治疗第7(P=0.035,0.023)和14天(P:0.024,0.020)时接近正常水平。结论前列地尔对脑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改善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血肿周围组织炎性反应、减少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神经元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微创联合依达拉奉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1—2013-12收治的8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持续用药2周,检测2组血清MMP-9水平,并记录NIHSS评分和BI指数。结果血清MMP-9含量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636,P〈0.01);治疗前2组MESSS和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中MESSS和BI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62、3.9890,P均〈0.01)。结论微创联合依达拉奉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并能有效减轻患者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保护脑细胞,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