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文翰  常艺  徐超  赵亚利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9):2404-2413
背景 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工作正在成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要提供形式,但是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团队的、能够反映团队整体有效性的评估工具。 目的 在投入-中介-产出-再投入(IMOI)模型基础上建立一套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有效性评估指标,以指导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自我改进与持续发展。 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个人访谈法,初步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有效性评估指标体系。2021年5—7月,采用德尔菲法分别对24、21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结合课题组分析与专家建议确定评估指标。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7.5%(21/24)、100.0%(21/21),专家权威系数为0.88~0.91。两轮专家咨询的指标重要性协调系数分别为0.138(P<0.001)、0.255(P<0.001),可行性协调系数分别为0.263(P<0.001)、0.257(P<0.001)。最终构建了71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评估指标,其中一级指标7个(团队建设、成员素质、团队关系、团队过程、团队服务结果、认知及满意度、团队再发展,权重分别为0.155、0.155、0.097、0.141、0.155、0.155、0.141)、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48个。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基于IMOI模型的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有效性评估指标,从团队视角反映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有效性,可为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考评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背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是当前基层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提升团队服务质量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效果的重要手段。有关团队服务有效性的评估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目的以投入-中介-产出-再投入(input-mediator-output-input,IMOI)模型为框架,对国内外评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有效性的指标进行分类归纳,了解各结构中指标的核心维度。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国内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评估指标构建的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至2020年10月。采用指标映射法将指标按照IMOI模型结构分类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纳入14篇研究,其中国外4篇、国内10篇。按照IMOI模型分析,投入(I)主要与组织环境、团队建设、团队中个人素质等相关,中介(M)关注团队突生状态和团队过程,结果(O)则以服务结果、个人反馈为主,再投入(I')指标缺乏。结论国内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评估指标构建相关研究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质量仍需提高。依照IMOI模型构建指标可以很好地评估团队有效性,但需要进一步补充指标内容。  相似文献   

3.
背景 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是有效开展签约服务的关键因素,因此相应的能力建设非常重要,但目前尚缺乏客观的服务能力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目的 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用于评估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建设的指标体系,以有效监测和评估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建设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升能力建设的方向性和内容精准性。方法 在查阅相关资料、咨询专家的基础上,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遴选熟悉全科医学理论、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之家(PCMH)、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服务(PCIC)模式、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健康管理服务(PCAC)模式的专家13名,分别于2017-12-14、2018-01-14开展2轮专家会议,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讨论、修改。结果 2轮会议的专家参与率分别为100.0%(13/13)、92.3%(12/13)。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113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技能培训、以人为中心的照护和沟通、提供可及性和连续性服务、以团队为基础提供计划性服务、提供协同服务与管理、人群识别与管理、信息系统和工具的应用、质量的监测与改进。结论 构建出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以人为中心、健康促进及可及性、连续性服务内涵,具有很强的操行性和目标导向性,可以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背景 成都市武侯区自2014年开始“基层医疗转型”,开展以人为中心主动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PCAC)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家庭医生团队为单位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同时团队长在团队内部进行二次考核,但是目前缺乏科学、合理、有效、易于操作的团队内部使用的考核指标体系。目的 构建一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内部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为家庭医生团队合理、科学地评价团队内部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初步建立家庭医生团队内部签约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并编制专家咨询问卷。于2019年12月-2020年3月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经两轮专家咨询,确定了家庭医生团队内部签约服务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分别为100.0%(35/35)和100.0%(25/25)。两轮专家咨询的熟悉程度分别为(0.71±0.05)和(0.74±0.13),判断依据分别为(0.79±0.12)和(0.88±0.10),权威系数分别为(0.87±0.09)和(0.81±0.10)。两轮专家咨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77(χ2=322.054,P<0.001)和0.215(χ2=242.762,P<0.001)。最终构建了一套包含3个一级指标〔面对面服务(0.400 0)、非面对面服务(0.100 0)、面对面/非面对面服务(0.500 0)〕、10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及其权重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内部考核指标体系。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内部考核指标体系,可客观、科学地评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内部服务。  相似文献   

5.
景日泽  方海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5):3131-3138
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推动分级诊疗的重要手段,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下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供需角度阐述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研究现状,分析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政策建议。目前需方研究多集中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知晓率、签约(续签)率和意愿、满意度等方面;供方研究多集中于签约服务主体(家庭医生团队构成)、激励机制、培养和教育、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等方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效果评估多基于需方角度。对此本文认为从供方研究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证研究缺乏,完善家庭医生激励机制和团队构成、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培养和教育等举措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侯进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4):419-423
做实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是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效能、不断提升签约居民获得感的重要途径,提升全科医疗服务团队有效性是做实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运用团队有效性评价模型对全科医疗服务团队有效性进行批判性分析,发现全科医疗服务团队在人才数量、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激励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技能、方法、能力、沟通、工作结构、行为规范、团队目标、外部环境因素等方面存在劣势;基于卢因三阶段变革模型和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模型,提出根据家庭医生团队工作内容和任务的复杂性来构建团队、明确团队目标、树立团队价值观,开展积极组织变革、实施有效激励、调整组织结构、加强绩效管理等改进措施和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7.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正在被大力推进。与个人绩效考核方案相比,以家庭医生团队为单位的绩效考核方案包括“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两个过程,更能调动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目的 构建基于签约服务费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方法 通过文献归纳分析与半结构访谈,初步拟定“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草案。在草案基础上设计专家咨询问卷,并在2021年10月—2022年4月实施并完成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基于签约服务费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0%。第一轮函询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761 6,两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067(P<0.001)和0.712(P<0.001)。最终构建了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5个的家庭医生团队绩效“一次分配”指标体系。结论 本研究基于签约服务费构建的包括3个一级指标(有效签约、有效服务、有效控费)的绩效分配体系具备一定逻辑性和科学性,体现了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签约服务的劳务价值,有利于发挥签约服务费的专项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8.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实现社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提升非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聚焦中青年人群,分别对亚健康状态和亚健康评估方法展开梳理,提出以疲劳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前亚健康状态评估或成为促进中青年人群签约的突破口。亚健康状态与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将亚健康状态限定为以疲劳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前亚健康状态有助于对中青年人群的亚健康状态开展评估。分析现有亚健康状态评估方法优缺点及中青年亚健康评估研究的不足。当前亚健康状态评估以量表和问卷为主,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评价指标,此外相比于传统的统计学建模方法,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处理大样本量、多维度数据,具有更好的评估效能。针对中青年亚健康评估缺乏客观评估指标及方法,建议纳入多维度客观评估指标,运用集成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科学可行的疾病前亚健康状态的评估模型,并以慢性疾病临界指标设定模型阈值。以期通过科学有效的疾病前亚健康状态评估,提高中青年人群主动健康意识,并为其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满足其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从而提高中青年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意愿。   相似文献   

9.
黄睿  马希丹  肖俐  朱建军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3):1548-1553
背景 对于家庭医生团队在岗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升,我国尚缺乏成熟的培训体系。目的 构建以人为本一体化服务(PCIC)模式下,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培训课程体系。方法 于2017年6-9月,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武侯区深度开展全科医生服务模式转型机构的家庭医生团队和专家进行深入访谈,初步拟定课程体系。于2017年10月-2018年1月,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对遴选的15名专家开展2轮咨询,由专家对课程模块和课程内容的重要性进行评分,根据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以及相关建议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结果 2轮咨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对咨询内容的平均权威系数为0.91。最终形成的课程体系包括9个课程模块、57项课程内容,专家对课程模块和课程内容重要性评价的平均分为3.55~4.82分,变异系数为0.08~0.24。9个课程模块分别为PCIC模式理念解读、标准健康管理流程、人群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患者参与、协调能力、服务包的开发与设计、团队构建、团队运行,各课程模块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80~0.945。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能力培训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适用于在PCIC模式下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力培训。  相似文献   

10.
背景 残疾人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的人群,如何为残疾人群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残疾人的获得感及满意度,家庭医生团队的人员如何有针对性地为残疾人服务,以达到双方共赢的服务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 了解残疾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签约残疾人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办法和建议,为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管理和服务签约残疾人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9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6个焦点小组,其中3个由25名残疾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组成,另外3个由21名签约的5类不同残疾人组成。以4种障碍(身体、态度、专业和系统障碍)为理论框架,结合《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手册》(《手册》)中残疾人接受服务的内容分别进行了深度访谈。进行实地笔记、录音和转录,编码提炼主题。结果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都对《手册》的内容和实用性给予了肯定,同时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和残疾患者针对目前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出不同的需求和建议。经过比对分析,家庭医生团队方面共析出3个主题:诊疗时间长,包括残疾的身体,沟通和认知;对医生、护理进行残疾相关知识的培训,包括特定的学习需求;残疾人的服务部分超出初级保健范畴,需要再次培训学习。残疾患者方面共析出残疾人在与医疗保健系统的交互过程中存在身体、态度、专业和系统四种障碍4个主题。结论 制定完善合理的签约服务内容手册有较好的实用性,为残疾人基层医疗实践提供了工作方法,揭示了签约服务内容手册在指导特殊人群的基层卫生保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新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实现基层首诊、推进分级诊疗、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健康中国为背景,通过梳理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文献,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供方、需方及运行机制3个角度,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及质量不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接受度不高,全科医生培养与培训机制不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欠缺,医保支付机制导向性不强,沟通宣传机制和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建议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完善签约服务政策支持,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积极推进“互联网+社区医疗”。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家庭医生制度是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任务之一,家庭医生团队是家庭医生服务的第一责任人,其身心健康与服务质量是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国内以服务供方角度探讨家庭医生制度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倦怠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干预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7年5—10月,采用典型抽样法在徐州市选取已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家,以其所有家庭医生团队成员为研究对象,共600例。采用马斯勒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BI-GS)调查纳入成员的职业倦怠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其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68份(包括全科医生165例、护士272例、公共卫生医生131例),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7%。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职业倦怠阳性检出率为75.4%(428/568),其中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的中重度倦怠占比分别为51.8%(294/568)、34.7%(197/568)、66.0%(375/568),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高于情感衰竭维度、情感衰竭维度高于去个性化维度(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用工形式、职业喜爱程度、自评工作意义、工作压力是家庭医生团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倦怠阳性检出率较高,尤其体现在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两方面,建议通过健全家庭医生绩效考核制度、给予团队社会支持、引导家庭医生团队转变医疗观念等方式降低其职业倦怠检出率,以保障家庭医生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心言  韩优莉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4):447-452+459
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实施分级诊疗、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基石。但是,家庭医生“签而不约”等问题制约了这一制度的发展。国际上许多国家已在签约模式中不同程度地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质量。然而,国内目前尚缺乏基于家庭医生签约背景 引入竞争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本文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入竞争机制这一发展方向入手,梳理了各国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研究和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发展需要卫生服务系统各个环节的协同和支持,县(区)域医疗中心是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龙头,聚集了区域优质医疗资源,是县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重要支撑。本文从价值链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明确了县(区)域医疗中心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分别是:县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医疗技术支撑平台;县域家庭医生团队的培训主体;县域家庭医生团队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者;连续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供给环节之一;进一步使县(区)域医疗中心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进而促进县(区)域医疗中心和县域家医服务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改善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及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我国总体签约率及签约服务质量稳步提升,但仍缺乏系统全面的连续性服务研究、跟踪、采集。目的 调查了解农村签约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连续性服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7月,结合典型抽样方法与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江苏省苏中、苏南、苏北地区三个典型县(区)抽取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评估、健康行为等部分,本文主要分析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连续性的感知情况。结果 共计发放问卷1 814份,回收有效问卷1 72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26%。本次调查中发现在横向连续性几个题项上签约患者对服务的感知分数为(4.58±0.519)分,在纵向连续性几个题项上的感知分数为(3.48±0.817)分,699例(40.45%)签约对象对服务连续性评价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签约患者所在地区、慢性病用药方案主要来源、对家庭医生随访服务和健康行为指导的评价是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连续性感知度评价的因素(P<0.05)。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连续性还需提高,建议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基层医疗服务新模式,完善家庭医生签约体系,从而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群众就医获得感的重大举措,但其在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通过引入文献计量学理论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找出需优先解决的问题,便于政府确定主要治理方向,进一步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目的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明晰影响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问题清单,揭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问题的严重性。方法 于2019年4月,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尚存问题相关的文献,发表时间限定为2009-2018年。收集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和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问题的相关表述,基于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对问题清单进行归纳分析,选取问题覆盖地域、作者单位层次、问题涉及领域范围指标来计算问题的严重性,采用聚类分析法将问题划分为严重、一般、不严重3类。结果 共纳入合格文献222篇,归纳出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问题22类。其中严重问题有3个,均属于结构层问题,分别为:家庭医生团队专业人才数量缺乏;家庭医生专业水平相对不足,学历偏低,服务能力较弱;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了解,对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不信任。结论 本研究得出了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问题的严重性排序,确定了严重问题,政府下一步主要治理方向为:增加家庭医生数量,提升家庭医生素质,关注居民个人态度。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1703D421028) 近年来,家庭作为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的重要中间层级,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以社区为基础的脑卒中家庭护理不断发展,目前集中于居家评估系统、患者出院准备服务、家庭功能的开发和应用等研究。然而,关于家庭护理的评估工具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就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评估背景、评估时机、特异性评估工具进行介绍,旨在为社区护士提供准确度高、特异性强、简单有效的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评估工具,促进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的有效性,同时为编制合适的家庭护理评估工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当前,北京市郊区(京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保障与规范,对中国乡村的特点和乡村医生的作用关注不足,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功能定位和相互作用认识也不够清晰,体现出以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团队为核心、采用“村落承包式”签约方式和通过定时的简单体检和健康讲座来进行健康管理等特点,对签约居民的健康管理效果欠佳。应推进北京市基本医疗卫生立法进程,为京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法律依据,将达到一定条件的乡村医生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合理界定乡村医生和社区医务人员在签约服务中的职能,建立京郊紧密型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9.
郭壹凡  朱先  曾志嵘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5):3190-3196
背景 目前家庭医生团队在发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守门人”的功效上仍然面临着重重阻碍,但目前较缺乏针对家庭医生团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中现实困境的研究。目的 分析家庭医生团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中的现实困境,为保障其高效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方法 2020年6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广州市2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其一线医务人员(每家机构抽取2名)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对2月至调查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线开展情况、基本医疗服务开展情况、应急防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同时选取部分愿意配合的基层工作人员进行访谈,结合价值链理论进行分析。结果 25家机构中,19家机构停止(过)部分或全部公共卫生专线,6家机构没有确诊/疑似病例的转运通道和能力,24家机构启动应急预案,10家机构开设健康教育专线,9家机构未开放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专线,10家机构未开设发热门诊,11家机构的所有门诊一直正常开放。访谈结合价值链理论分析显示,家庭医生团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中面临着内部后勤保障不到位、外部沟通协作不顺畅、监测预警功能发挥不完全、健康教育工作不深入、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应急基础设施不健全、应急专业人才缺口大、信息化建设步调不一致、应急物资采购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结论 建议优先破除阻碍开展基本工作的困境,再深入优化解决辅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让社区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的坚实堡垒,保障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