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彭玉兰  戚警吾 《四川医学》1991,12(3):150-151
颅内动静脉畸形为先天性脑血管异常,是胚胎期血管形态的持续存在。由于异常扩大的原始毛细血管沟通动脉和静脉造成短路,致使动脉血迅速进入静脉。畸形血管进行性扩张和硬化,易破裂出血而形成血肿,患者病情危重。动静脉畸形的脑血管造影具有独特的X线表现,但有时,尤其并发血肿时与血供丰富的肿瘤,如胶质瘤不易鉴别。为此,作者收集了我院1960至1988年135例作脑血管造影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动静脉畸形(其中21例同时作CT扫描检查)与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瘤脑血管造影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黄质彬  刘特炯  朱志辉 《海南医学》2006,17(1):49-49,16
目的探讨非高血压性自发性颅内血肿的病因及诊治.方法回顾性总结了78例非高血压性自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78例患者出血原因明确的41例,脑动静脉畸形(AVM)29例外,动脉10例,肿瘤卒中2例.手术治疗52例,疗效满意.结论非高血压性自发性颅内血肿常见病因为血管畸形,CT、MRI是最好的定位诊断方法,脑血管造影可作出病因诊断,开颅直视下清除血肿是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高血压性自发性颅内血肿的病因及诊治。方法:回顾性总结了46例非高血压性自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46例患者出血原因明确的27例,脑动静脉畸形(AVM)21例,动脉瘤5例,肿瘤卒中1例。手术治疗37例,疗效满意。结论:非高血压性自发性颅内血肿常见病因为血管畸形,CT、MRI是最好的定位诊断方法,脑血管造影可作出病因诊断,开颅直视下清除血肿是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非高血压性自发性颅内血肿的病因及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告58例非高血压性自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情况,探讨其病因及诊治方法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58例非高血压性自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情况,结合文献加以分析和总结。结果 58例中脑动静脉畸形(AVM)27例,动脉瘤8例,肿瘤卒中4例。手术治疗52例,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常见病因为血管畸形,CT,MRI是最好的定位诊断方法,脑血管造影则可作出病因诊断。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颅脑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已成为诊断颅内血肿的首选方法,CT用于诊断颅内血肿以来,大大减少了手术探查和脑血管造影,病死率显著下降。一、CT诊断颅内血肿具有重要价值CT诊断颅内血肿几乎是100%准确,  相似文献   

6.
袁五一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0):1209-1210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CAVM)破裂出血的诊断及急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经脑血管CT造影成像和(或)病理检查证实为CAVM患者16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中血肿清除并切除畸形血管9例,血肿清除并电凝结扎畸形血管供血动脉3例,单纯血肿消除4例。结果:9例畸形血管已切除,5例发现畸形血管残留,再次行手术切除和(或)放射治疗。术后病情无好转出院2例,日常生活能力Ⅰ级7例,Ⅱ~Ⅲ级4例,Ⅳ级2例,Ⅴ级1例。结论:脑血管CT造影成像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可确诊。对于颅内血肿较大,意识障碍较重或病情正在发展者,应积极行急诊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王雁 《中国医疗前沿》2013,(20):79-79,96
目的:讨论64排CT血管造影(CTA)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hilip 64排螺旋CT对32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脑血管CTA检查,分别应用容积再现重组(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对脑血管的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在选取的32例患者中,有28例动脉瘤与DSA对照,3例动脉瘤和1例脑血管畸形(AVM)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32例CTA的VR、MIP图像对颅内动静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率100%,大脑中动脉5级分支显示率96%(30/32),通过VR及MIP重组的脑血管图像,清晰显示了30例脑动脉的三维解剖关系及动脉瘤周围的复杂结构,动脉瘤与颅骨的关系,清晰显示1例动静脉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安全、快速、准确、风险小,创伤少,特别是三维处理后的图像能清晰显示血管形态、解剖结构及病理变化,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陈德  范恒俊 《现代医学》2004,32(2):104-105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 (AVM )破裂出血的临床救治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4例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2 4例均为突然起病 ,10~ 40岁为发病高峰 ,无性别差异 ;2 4例均行颅脑CT检查发现颅内血肿 ,其中 19例CT强化检查、7例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后诊断为AVM ;17例开颅清除血肿 ,其中 12例术中同时摘除AVM ,3例见血肿壁上有小丛状畸形血管 ,予以电凝烧灼 ,2例探查未见血管畸形。手术效果 :优良 12例 ,病残 3例 ,死亡 2例。结论 急诊开颅清除血肿的同时尽可能摘除AVM是治疗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AVM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报道31例自发性颅内出血的微创治疗,方法:对31例自发性颅内出血病人行CT或MR检查以定位或定性诊断,然后进行微创治疗,结果:显微手术治疗29例,血管内栓塞治疗2例,最常见病因为颅内动静脉畸形,CT、MR是本病最好的诊断方法,病因诊断须行脑血管造影,结论:颅内自发性出血或血肿,尽可能采取微创方法进行治疗,做到清除血肿的同时,去除病因,防止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正> 脑血管畸形破裂并发颅内血肿是脑血管畸形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仔细观察病情,精心护理,协助早期诊断及时进行处理,就有可能提高本病治愈率。我院自1971~1980年共收治16例,均经脑血管造影和手术证实。  相似文献   

11.
16层螺旋CTA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我科2004年5月~2005年9月期间,应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并使用CTA软件进行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脑血管,诊断31例颅内血管性病变。评价其诊断病变的价值。结果 31例中诊断出颅内动脉瘤18例,动静脉畸形9例,静脉瘤2例,动脉狭窄2例。SCTA可清楚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对动静脉畸形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等特点,可作为颅内血管性病变的首选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经 CT 检查发现的23例小儿非外伤性颅内血肿。病因中以脑血管畸形(10例)及血液病(4例)为主。治疗结果表明,对有明确病因的颅内血肿以手术治疗为宜,对位于重要功能区深在较大的血管畸形以保守治疗为妥,对无明显诱因的颅内血肿清除血肿的同时可以寻找并去除病因,而对单纯脑室内铸形血肿以脑室引流及间断尿激酶脑室内注入为佳。全组15例治愈,4例轻残,4例死亡。  相似文献   

13.
乔京元  富壮  苏亦兵 《北京医学》2006,28(4):218-220
目的探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出血原因及急诊处理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35例AVM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效果.其中昏迷21例(60.0%);伴脑疝19例(54.3%);嗜睡、朦胧11例(31.4%).术中清除血肿且全切动静脉畸形19例(54.3%);清除血肿且动静脉畸形部分切除5例(14.3%);清除血肿且夹闭畸形血管1例;单纯清除脑内血肿10例(28.6%).结果术后死亡5例,手术死亡率14.3%.术后1年随访28例,正常工作17例,生活自理7例,需人照顾4例,致残率为31.4%.结论对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伴有颅内血肿的患者,行血肿清除的同时切除动静脉畸形,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特殊的脑血管畸形,临床上较为少见。Redekop等报道,在632例动静脉畸形中,有92例(15.3%)至少有一个动脉瘤;隋大力对1995年-2002年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颅内动静脉畸形病例进行统计,其中合并有颅内动脉瘤的病例占5.3%。颅内动静脉畸形性合并动脉瘤的病死率较高,动脉瘤破裂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自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CT)应用于临床以来,使得颅内血肿较易发现,尤其对那些临床上病情稳定、脑血管造影不易被发现的血肿,CT也能及时发现。CT的连续检查发现,某些颅内血肿完全可被吸收而不需要手术治疗,也发现某些血肿可能继续发展、加重病情而必须手术清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B超、神经导航以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颅内动静脉畸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至10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区收治的43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8~53岁,平均26.51岁.所有患者在手术中分别或联合采用B超、神经导航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辅助病灶切除,且术后全部病例行脑血管造影(DSA)或CTA检查,同时记录术后新发并发症及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全切病灶,术中辅助技术检测结果均与术后DSA或CTA吻合.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3例(7.0%),其中2例出现双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另1例为复视.43例患者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评分均高于80分.结论 采用B超、神经导航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辅助颅内动静脉畸形手术切除,均有助于鉴别血管性质和反映病灶边界.但其侧重各有不同.因此,该3种辅助技术有选择的联合应用可以使术者增加术中判断的准确性,从而收到最佳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16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血管成像技术(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层厚0.625mm,应用后处理技术三维重建。[结果]30例患者患颅内动脉瘤18例,动静脉畸形2例,烟雾病1例,9例正常。10例动脉瘤患者同时行脑血管DSA检查,与CTA检查结论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A能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为临床提供精确的诊疗信息。  相似文献   

18.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疑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采用VRT,MIP等技术三维重建脑血管图像,其中9例随后DSA脑血管造影。结果 30例检查中发现动脉瘤8例,动静脉畸形11例,烟雾病2例,动脉狭窄9例。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SCTA)能清晰显示脑动脉主干及大脑前、中动脉1~5级分支,清楚显示动脉瘤瘤体(大小约4~15mm)、瘤颈及与载瘤动脉位置关系;能明确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瘤巢血管团形态大小;清楚显示侧支循环血管影以及Willis环与脑动脉不规则狭窄。比较其中经DSA检查的9例(4例动脉瘤、4例动静脉畸形、1例烟雾病)DSA与SCTA图像,发现SCTA诊断脑血管病变符合率达100%。结论 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是一种快速、无创、有效的脑血管病变诊断手段,可成为临床脑血管病变诊断的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自发性脑内血肿为表现的脑动静脉畸形(AVMs)破裂出血患者在未能行脑血管造影情况下的救治方法。方法对2002~2004年我科收治的15例以自发性脑内血肿为表现的脑动静脉畸形(AVMs)破裂出血患者行手术治疗的病例作回顾性总结。结果15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优良11例,病残3例,死亡1例。结论以自发性脑内血肿为表现的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患者在未能行脑血管造影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及时行手术治疗是其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对1999年至 2 0 0 3年 6月间 5 4例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患者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 4例患者中 13例获得明确诊断 ,通过重复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 1例右额叶脑动静脉畸形 ,1例右侧后交通动脉瘤 ,头颅MRI检查发现 2例隐惹性血管畸形 ,均经手术证实。手术探查发现 2例前交通动脉瘤 ,7例为脑动脉静畸形。结论 不明原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未见异常患者多为动脉瘤血栓形成 ,微小动脉瘤 ,瘤颈狭窄 ,血管痉挛及病变被血肿压迫不显影等。首次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应重复造影检查 ,并进一步行MRI、CT检查 ,对于反复同一部位出血或头颅CT、MRI扫描高度怀疑有病灶存在者均应行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