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冠状动脉内的动脉粥样硬化病灶的分布、组成、发生和发展机制。方法 对60和120周龄apoE-/-小鼠心脏作连续切片,行Movat特殊染色。从冠状动脉在主动脉开口处连续追踪冠状动脉主干和心肌内冠状动脉小分支,用图像分析仪测量血管口径;根据Movat染色结果观察病灶内组成成分,寻找病灶并分类。结果 在apoE-/-小鼠冠状动脉内发现从主动脉内直接延续来的延伸病灶和在冠状动脉内形成的原位病灶;有延伸病灶的冠状动脉外膜有大量炎性细胞漫润。而独立病灶多发生在左室壁心肌内,更多见于血管分支处和左室乳头肌附近;在有独立病灶的冠状动脉外膜常可发现有增多的炎性细胞。两组小鼠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apoE-/-小鼠冠状动脉主干和心肌小分支内分别存在着延伸和独立的粥样硬化病灶,随着小鼠周龄增加,在形态上更接近成熟病灶。动脉外膜炎症和心肌收缩对血管的挤压可能与病灶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动脉外膜炎细胞浸润与apoE-/-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载脂蛋白E基因剔除(apoE-/-)小鼠冠状动脉外膜炎性细胞在粥样硬化(AS)病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过程,探讨外膜炎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膜炎症及血清炎症因子与移植物动脉硬化早期发病的关系.方法 把36只同种异体胸主动脉腹腔移植大鼠及16只同系移植对照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实验组9只,对照组4只):A组,术后1周处死;B组,术后2周处死;C组,术后3周处死;D组,术后4周处死.术前及处死时抽血分离留取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水平,处死后留取血管标本,HE染色观察血管外膜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病理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α-肌动蛋白(α-actin)、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yclin dependent kinase-1,CDK1)、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血管壁中的表达.对比各组与术前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各组间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 术后7 d,外膜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术后14 d,外膜有轻度胶原纤维增生伴炎症浸润;术后28 d,外膜明显增厚,内有大量增生的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及炎症细胞,血管中层断裂,可见外膜平滑肌细胞迁移至内膜,内膜亦出现明显纤维化及平滑肌细胞增生.在血管外膜平滑肌细胞中,α-肌动蛋白、PCNA和CDK.表达愈来愈高(均P<0.05),且早于内膜.移植术后A、B、C、D组血清炎症介质水平均高于术前基础水平.IL-6水平,B实验组高于术前(P<0.05),A、C、D实验组显著高于术前(均P<0.01),A、B、C对照组也高于术前基础水平(均P<0.05);A、C、D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TNF-α水平,A、B、C实验组高于术前(均P<0.05),D实验组显著高于术前(P<0.01),A、B、C、D对照组与术前无明显变化,各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同种异体胸主动脉移植模型建立后,随着外膜炎症加重,移植血管外膜及内膜出现明显动脉硬化;血清炎症介质水平呈持续升高,提示外膜炎症细胞浸润及炎症因子均参与移植物动脉硬化的早期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近交系野生型小鼠(C57BL/6)股动脉外膜炎症与随后出现的内膜粘附分子的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套管法对C57BL]6小鼠的股动脉造成外膜的无菌性炎症,行Movat特殊染色辨认动脉管壁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动脉内膜细胞问粘附分子(ICAM-1)和血管内皮粘附分子(VCAM-1)的表达,确定有无继发的内膜损伤。结果复制炎症模型3~30天,股动脉外膜炎细胞集聚增加,血管内膜相继出现两种粘附分子的表达,管壁增厚。结论C57BL/6小鼠外膜的无菌性炎症能够引起内膜的损伤以及管壁反应性增厚。  相似文献   

5.
将 30只小鼠均分为 5组 ,实验组分别吸入甲苯二异氰酸酯 ( TDI)每立方米 4.30± 0 .60 mg 1~ 4周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内皮素 - 1 ( ET- 1 )在肺内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小鼠肺内炎症细胞增多 ,以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吸入 TDI 1~ 4周后 ,气道上皮ET- 1表达渐减少 ,血管平滑肌细胞 ET- 1表达渐增多。提示 :TDI可引起小鼠肺内炎症细胞出游 ,降低气道上皮 ET- 1的表达 ,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 ET- 1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莪术油注射液对小鼠球囊损伤血管新生内膜形成及血管重构的作用以及外膜TGF鄄β1(转化生长因子鄄β1)mRNA的变化。方法用球囊导管损伤大鼠左颈总动脉制成再狭窄模型,术后7天采用原位杂交技术结合图像分析观测各组外膜TGF鄄β1mRNA的表述情况,术后14天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形态学及组织学的变化。结果术后7天,假手术组血管外膜细胞极少表达TGF鄄β1mRNA;模型组血管外膜较多的细胞表达TGF鄄β1mRNA,莪术油组阳性表达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术后14天,模型组腔面积、外弹力板周长、内弹力板周长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减少(P<0.01),莪术油组和模型组比较,最大内膜厚度及新生内膜面积明显减少,腔面积、外弹力板周长、内弹力板周长明显增加(P<0郾01),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郾05)。结论外膜TGF鄄β1mRNA基因表达的增加是再狭窄的重要机制,莪术油注射液显著抑制了球囊损伤大鼠颈动脉内膜增生和血管重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外膜TGF鄄β1mRNA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移植瘤小鼠模型,研究ALL髓外浸润过程中血清游离DNA(cfDNA)特异基因甲基化的变化,为ALL髓外浸润监测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6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15 d组和实验30 d组,每组20只.实验组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构建GFP标记AL...  相似文献   

8.
小鼠动脉外膜炎症与内膜细胞因子表达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近交系野生型小鼠(C57BL/6)股动脉外膜炎症与内膜细胞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套管法致C57BL/6小鼠股动脉外膜无菌性炎症,行Movat特殊染色辨认动脉管壁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动脉内膜MCP-1的表达,确定有无继发的内膜损伤。结果 复制炎症模型2~15天,股动脉外膜炎细胞集聚增加,血管内膜出现MCP-1的表达,而且血管壁渐增厚。结论 C57BL/6小鼠外膜的无茵性炎症能够引起内膜的损伤以及管壁反应性增厚.其可能是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始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博莱霉素气管灌注诱导肺纤维化小鼠模型在不同时期分子生物学及组织病理学的改变。方法 6~8周龄C57BL/6小鼠60只,30只为正常对照组,30只以博莱霉素2.5 mg/kg单次气管灌注建立小鼠肺纤维化模型(模型组),以肺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基因表达水平为指标,判断模型小鼠肺纤维化发展阶段。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的肺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模型组小鼠肺部有不同程度的肺泡结构破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大量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沉积。基因表达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灌注博莱霉素1~2周,小鼠肺组织白介素(IL)-4、IL-13较正常对照组升高,而3~5周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模型组肺组织中胶原基因Colla2、Cola13、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均较正常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组织病理学改变一致。结论博莱霉素2.5 mg/kg单次气管灌注可成功建立肺纤维化小鼠模型;博莱霉素灌注早期以肺部炎性浸润为主,第3周时肺纤维化达到高峰,第5周开始纤维化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0.
两个地区东方田鼠基因组RAPD分析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一种与临床上冠脉搭桥手术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等病理过程相似的血管再狭窄模型,探讨血管再构和新内膜形成的机理,及在血管再狭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用不同品系(BALB/cA和C57BL/6J)小鼠的左颈总动脉进行了结扎,在2周和4周后,分别作病理学观察,结果发现两种品系小鼠产生了不同的病理结果,C57BL/6J小鼠有明显的血管狭窄和炎症细胞浸润,而BALB/cA小鼠虽有炎症细胞的浸润,但血管的内膜无炎症细胞浸润,也无血管狭窄表现,结果提示:血管再狭窄是血管再构和新内膜形成的共同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自制肺炎衣原体单克隆抗体(Cpn-McAb)检测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和冠状动脉瘤标本中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原(Cpn-Ag)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自制Cpn-McAb的直接免疫荧光(DI)法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健康体检者PBMC中Cpn-Ag及冠状动脉瘤和正常冠状动脉标本中Cpn-Ag的表达。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健康体检者PBMC中Cpn-Ag检测结果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瘤标本和正常冠状动脉标本外膜下和/或斑块内Cpn-Ag检测结果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冠状动脉瘤标本中有大量Cpn-Ag沉积,分别位于外膜下及粥样硬化斑块内,而正常血管壁中仅有少量沉积(P<0.05)。结论PBMC中的Cpn-Ag的检测可为诊治与该病原体相关的疾病提供依据;Cpn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艳  洪涛  赵春玉  薛林  高炜 《中国医刊》2004,39(11):28-29
目的探讨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与冠心病、肾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254例患者冠脉造影的同时行肾动脉造影.结果合并肾动脉狭窄的冠心病者较单纯冠心病患者冠脉多支病变(58%∶27%,P<0.05)及临床表现急性冠脉综合征者多(86% vs 72%,P<0.05);肾动脉狭窄组中轻度血肌酐升高者增多(33% vs 11%,P<0.05),60%的单侧肾动脉狭窄者狭窄侧肾脏缩小,肾动脉狭窄程度与分肾肾小球滤过率之间无相关性(r=-0.208, P>0.05).结论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与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肌酐轻度升高可能是肾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赵胜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8):1010-1012,1015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病变的程度与血液中Ca2+含量之间的联系。方法:将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稳定型心绞痛(ASP)组,选取冠状动脉正常的为对照组。采用SYNTAX评分系统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程度。结果:ASP组的血Ca2+含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AMI组低于UA组、ASP组(P<0.05)。血Ca2+与TG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SYNTAX积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血液中的K+、Na+、Ca2+含量与EF值均成正相关关系(P<0.05~P<0.01)。血Ca2+含量偏低是导致冠心病的原因之一(P<0.05)。结论:血清中的Ca2+含量越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病率就越高,病变程度就越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典型及非典型冠状动脉痉挛患者是否具有相同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方法:以发作性夜间或静息性胸痛或胸闷为主要症状、经乙酰胆碱试验或非创伤性方法诊断为冠状动脉痉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胸痛或胸闷发作时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是否有ST段抬高分为典型冠状动脉痉挛和非典型冠状动脉痉挛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种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吸烟率和血脂代谢紊乱发生率均高达50%以上,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病者亦在30%~50%之间。典型及非典型冠状动脉痉挛组的性别、高血压、HDL-C、TG、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冠心病家族史均无显著差别(P〉0.05),但与典型冠状动脉痉挛组相比,非典型冠状动脉痉挛组患者相对年轻,吸烟率、糖尿病和血脂代谢紊乱患病率及LDL—C水平更高,体重指数更大(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痉挛与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同的危险因素,非典型患者比典型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合并有更多的危险因素和更高的危险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原(Cpn-Ag)表达与冠状动脉瘤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制肺炎衣原体单克隆抗体的直接微量免疫荧光法检测50例冠状动脉瘤标本和20例正常冠状动脉标本中Cpn-Ag的表达。结果冠状动脉瘤和正常冠状动脉标本中Cpn-Ag的阳性率分别是58.0%(29/50)和15.0%(3/20)。冠状动脉瘤标本中有大量Cpn-Ag沉积,分别位于外膜下及粥样硬化斑块内,而正常血管壁中仅有少量Cpn-Ag沉积,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Cpn-Ag在冠状动脉瘤外膜下有高表达率,Cpn可能是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损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脑血栓疾病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载脂蛋白(apo)E基因与冠心病、脑血栓疾病间的相关程度。方法:应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先扩增出apoE基因第4外显子内的227bp片段,继以限制性内切酶CfoⅠ酶解消化,8%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最后银染显带判定基因型,并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该实验共检测了正常汉族113例、汉族50例冠心病患者及42例汉族脑血栓患者的apo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表明脑血栓患者apoEε4/3基因型和ε4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和P<0.05)。但apoE等位基因多态与冠心病间未发现关联。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分辨率高。并认为apoE等位基因多态与脑血栓疾病间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7.
那格列奈与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用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比较那格列奈与瑞格列奈治疗 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4 6例 2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瑞格列奈组 (A组 ,1.0 mg tid,n=2 3)和那格列奈组 (B组 ,90 .0 mg tid,n=2 3)进行治疗 ,疗程为 12周 ,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A1c)、胰岛素水平等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 A组的空腹和餐后 30、6 0、12 0 m in血糖 ,以及 A 1c明显下降 (P<0 .0 5 )。 B组的餐后 6 0、12 0 m in血糖明显下降 (P<0 .0 5 ) ,空腹、餐后 30 min血糖及 A1c有下降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用药后 12周 ,两组餐后 30、6 0、12 0 min胰岛素水平 ,0~ 12 0min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和 C肽曲线下面积有显著增加 (P<0 .0 5 )。但 A、B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本研究剂量下瑞格列奈降糖效果优于那格列奈 ,二者促进餐后胰岛素释放的效应相似。  相似文献   

18.
肾脏缺血后处理对家兔缺血再灌注心肌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肾脏缺血后处理对家兔急性缺血再灌注心肌酶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1 h,再灌注6 h。实验组于再灌注时对左侧肾动脉行结扎30 s、开通30 s的3次反复循环,余同对照组。药物组于再灌注前10 min静脉注射蛋白激酶C抑制剂GF109203X,余同实验组。分别于结扎前、再灌注3 h、再灌注6 h采取兔血,测定各组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I)的水平。实验结束时NBT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再灌注各时间点CK-MB活性和cTNI浓度均降低,实验组坏死面积占总面积之比小于对照组;GF109203X完全取消了上述保护作用。结论肾脏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蛋白激酶C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表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病变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急性冠脉综合征(4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2例)、稳定性心绞痛(22例)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以健康者(18例)为对照,测定其hs-CRP水平。观察患者的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1支病变、2支病变、3支病变,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不稳定性斑块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冠心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斑块形成检出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有助于临床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检测和诊断;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