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92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酿酒酵母YLR358C缺失对细胞壁完整性的调控作用。  方法  通过点板实验观察YLR358CΔ酵母的生长情况;Calcofluor White(CFW)染色及透射电镜分析YLR358C对酵母细胞壁的影响;转录组分析及qRT-PCR检测YLR358C调控的信号通路。   结果  在含有不同浓度的细胞壁干扰剂CFW、刚果红(CR)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培养基上,YLR358C敲除酿酒酵母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CFW染色显示YLR358CΔ酵母细胞壁几丁质下调,透射电镜也观察到细胞壁厚度变薄。转录组测序和分析表明,YLR358C基因可能参与CWI信号通路的调控。qRT-PCR检测发现YLR358C敲除后WSC3、SWI4和HSP12有差异表达(P < 0.05)。   结论  YLR358C可能调控酵母细胞壁的完整性,在发酵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近视人群眼角膜非球面特性(Q值)与高阶像差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收集近视屈光手术患者300例(600眼),使用Orbscan IIz眼前节分析系统K&Q计算软件获得600眼角膜6mm分析区域的Q值,Zywave 波前像差仪测量瞳孔直径6mm眼内总体像差、高阶像差和球差的均方根值(RMS)值,并针对Q值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中应用虹膜识别技术测量因瞳孔直径变化和体位改变引起的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方法 术前通过Zywave波阵面像差仪和术中Technolas 217z准分子激光机中虹膜识别软件测量81眼的瞳孔中心移位距离和眼球旋转角度.结果 瞳孔直径由4.5~5.5 mm散大至6.0~7.5 mm,瞳孔中心水平方向(X轴)移位(55.81±56.25)μm、范围为0~244 μm,垂直方向(Y轴)移位(74.01±53.75) μm,范围为5~246 μm,矢量方向移位(99.65±67.32) μm,范围为12 ~260 μm,眼球旋转1.15°±0.98°、范围为0~4.34°.体位改变引起的瞳孔中心水平方向(X轴)移位(59.23 ±.51.38) μm、范围为0~244 μm,垂直方向(Y轴)移位(73.12±56.08)μm、范围为1~250μm,矢量方向移位(100.04±64.68)μm、范围为13 ~265 μm,眼球旋转3.81°±2.75°、范围为0~9.9°,其中27只眼(33.33%)的眼球旋转超过5°.右眼和左眼因瞳孔直径和体位改变引起的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角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瞳孔直径变化和体位改变均可以导致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应用虹膜识别技术可以准确测量和校正移位距离和旋转度数.  相似文献   
4.
董敬民  张效房  马跃伟  王卫群  孔令训 《眼科新进展》2012,32(12):1174-1175,1178
目的观察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6例(68眼),观察用药前和给予0.04g·L-1曲伏前列腺素滴眼液后4周、12周、24周眼压;每晚8点一眼1次,每次1滴。测量一日内时间点为830、1130、1430、1730的眼压,每个时间点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观察用药前、用药24周后视力、视野、C/D比值及副作用。结果用药前眼压为22~29(25.60±3.85)mmHg(1kPa=7.5mmHg),用药4周后眼压13~22(15.10±2.39)mmHg(t=495.93,P<0.01),用药12周后眼压14~23(15.40±3.57)mmHg(t=456.16,P<0.01),用药24周后眼压13~23(15.50±3.65)mmHg(t=410.20,P<0.01),治疗24周后同一天4个不同时间点眼压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后矫正视力、C/D比值及视野无明显改变。6眼结膜充血较重,并随用药时间延长减轻至缓解。未发现严重副作用,所有患者均未因副作用停药。结论曲伏前列素滴眼液能安全有效地降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压,使用方便,依从性好,副作用小,有望成为理想的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IK)术后早期,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对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 随机收集66例66眼高度近视眼,观察其手术前后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 术后1个月,暗环境下低频段(3c/d)、中频段(6、12)和高频段(18c/d)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下降,术后6个月低频段对比敏感度可恢复至术前水平,但中和高频段对比敏感度尚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前屈光度与术前和术后的对比敏感度均呈负相关,手术切削光区直径的大小与术后对比敏感度呈正相关,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与6个月有眩光时对比敏感度均较无眩光时对比敏感度低.结论 高度近视LASIK术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下降;对比敏感度与术前屈光度呈负相关、与手术切削光区直径呈正相关;眩光降低对比敏感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PRK术中应用低浓度(0.02g/L)丝裂霉素(PRK+LMMC)30s治疗低、中度近视眼术后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接受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的30例57眼低、中度近视患者,术中应用0.02g/L的MMC 30s,将术后6mo的随访结果与同期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术后6mo,PRK+LMMC治疗组等值球镜屈光度0.210D、等值球镜屈光度在±0.50D范围内的发生率71.9%、裸眼视力≥1.0者77.2%,平均最佳矫正视力1.19±0.18; LASIK治疗组等值球镜屈光度-0.017D,等值球镜屈光度在±0.50D范围内的发生率70.1%,裸眼视力≥1.0者72.7%,平均最佳矫正视力1.16±0.1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PRK+LMMC治疗组没有出现超过1级的haze,所有眼最佳矫正视力均好于术前。LASIK治疗组1眼因角膜上皮植入使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3行,其余眼最佳矫正视力均好于术前。

结论:PRK术中应用0.02g/L的MMC 30s治疗低、中度近视同LASIK具有同样的视力结果,避免了LASIK瓣的并发症,不失为一个可取的手术程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不同时间的前房角变化,分析影响术后前房角度数(ACA)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非随机的连续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屈光中心接受有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的近视患者81例(81眼),患者术前,术后1 d、1个月和6个月行Visante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 查,测量术前、术后鼻侧和颞侧ACA及术后拱高。分析术后ACA与术前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水平角膜直径、前房深度、前房容积、水平角膜曲率、术前ACA、ICL直径和术后拱高的相关性。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患者不同时间点眼前段各项参数的变化,两两比较采用 Bonferroni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术后1 d、1个月和6个月的ACA比较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的鼻侧ACA较术前减少45%~50%(F=268.73,P<0.001),术后的颞侧ACA 较术前减少44%~49%(F=333.40,P<0.001)。ICL植入术后1 d、1个月和6个月的平均拱高分别为 (640±180)μm、(540±150)μm和(530±160)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4.14,P<0.001);术后 1个月内拱高下降趋势明显,术后1个月至术后6个月期间拱高下降趋势明显减缓。 ICL植入术后鼻 侧ACA与术前前房容积、术前前房深度和术前ACA呈正相关(r=0.426,P=0.003;r=0.377,P=0.008; r=0.525,P<0.001);与ICL直径、拱高、术前SE、眼轴长度、水平角膜曲率和水平角膜直径无相关性。 ICL植入术后颞侧ACA与术前前房容积、术前前房深度和术前ACA呈正相关(r=0.392,P=0.006; r=0.376,P=0.008;r=0.594,P<0.001),与ICL直径、拱高、术前SE、眼轴长度、水平角膜曲率和水平角膜直径无相关性。结论:ICL植入术后前房角明显减小,随访期内患者前房角开放度数基本稳定, 没有进一步变窄。  相似文献   
8.
促血管生成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冠心病是危害人们健康的最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冠心病患者因多支弥漫性血管病变不能行完全血运重建,血管新生已成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等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给治疗这类疾病带来了突破性进展.本文从血管新生的概述,治疗方法以及血管新生在冠心病治疗中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促进血管新生在严重冠心病治疗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蛋白激酶B (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探讨丰宫并殖吸虫感染大鼠是否可导致肺组织细胞发生自噬。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感染后3、 7、 14 d组,每组10只,感染组每鼠腹壁皮下注射6条丰宫并殖吸虫后尾蚴,分别在感染后3、 7、14 d取各组大鼠血清和肺组织,ELISA检测血清中IL-1、 IL-6水平。取肺组织用于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检测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程序性死亡受体-1 (Beclin 1)及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 (LC3Ⅱ)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LISA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3、 7、 14 d组血清中IL-1水平分别为(1 558.0±123.6)、(1 511.0±213.1)和(1 448.0±176.8) 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1 222.0±112.8) pg/ml (P <0.05);感染后3、 7 d组IL-6水平分别为(1 481.0±197.9)、(1 423.0±210.0) 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1 221.0±138.9) pg/ml (P <0.05)。透射电镜观察在不同的感染阶段,肺组织中线粒体均出现自噬现象。大鼠组织肺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各感染组细胞排列紊乱,肺泡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各感染组Akt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后3、 7 d组磷酸化蛋白激酶B (p-Aktser473)蛋白表达水平为(1.288±0.109)、(1.619±0.132),均高于对照组(0.733±0.135)(P <0.01);感染后3、 7、 14 d组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 TORser2448)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574±0.278)、(2.384±0.125)和(1.808±0.121),均高于对照组(1.260±0.087)(P <0.05);感染后3 d组mTOR、 Beclin 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714±0.217)和(2.736±0.333),均高于对照组(1.345±0.067)和(1.974±0.225)(P <0.01);感染后14 d组LC3Ⅱ蛋白表达(1.938±0.191)高于对照组(1.401±0.200)(P <0.01)。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肺组织细胞呈蓝色,阳性呈棕黄色,各因子阳性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浆。各感染组Akt、 mTOR与对照组相比,肺组织细胞中棕黄色显色不明显,A450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后3、 7、 14 d组p-Aktser473、 p-mTORser2448及Beclin 1与对照组相比,棕黄色显色加深明显,A450值分别为(0.104±0.010)、(0.143±0.022)、(0.088±0.013),(0.100±0.007)、(0.151±0.006)、(0.120±0.012)和(0.129±0.005)、(0.047±0.004)、(0.050±0.005),均高于相应对照组(0.032±0.001)、(0.065±0.002)和(0.031±0.001)(P <0.05);感染后3、 14 d组LC3Ⅱ与对照组比较棕黄色明显加深,A450值分别为(0.056±0.006)、(0.120±0.007),均高于对照组(0.042±0.004)(P <0.05)。结论丰宫并殖吸虫感染大鼠所致的肺损伤,炎症反应可诱导肺组织细胞发生自噬,该自噬作用可通过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来初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加味升降散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干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加味升降散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临床疗效的观察,从中医、西医两个领域探讨糖尿病和抑郁症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探讨其病因、病机,辩证施治规律。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氟西汀组、中药加味升降散组、氟西汀联合加味升降散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抑郁评估(HAMD抑郁量表)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IC)、c肽、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生化指标的监测,并对治疗后药物副作用进行评估。结果:(1)中西药联合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最高,各项异常生化指标的改善幅度最大;能够降低c肽、TG、LDL-C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P<0.05);并可有效降低西药的副作用(P<0.05)。(2)单纯中药组在总有效率上与单纯西药组相当。FPG、PPG、c肽、TG、LDL-C水平、症状积分变化两组间无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差异。(3)各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加味升降散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有确切临床疗效,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