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心律失常,本文报道对其进行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RFCA)的经验。方法:16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0.1±10.7)岁,对全部患者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检查,在标测到的逆行心房最早激动部位进行射频导管消融。结果:16例患者中,11例为隐匿性左侧旁路,1例为隐匿性右后间隔旁路,4例为B型预激综合征。隐匿性左侧旁路中,左后间隔旁路3例,左前旁路5例,左后旁路3例。B型预激综合征中3例为右前游离壁旁路,1例为右后游离壁旁路。B型预激综合征右前游离壁旁路影像学有效消融靶点为:左前斜位45°,右房室环9点处。右后游离壁旁路影像学有效消融靶点为:左前斜位45°,右房室环7点处。所有患者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结论:RFCA术治疗AVRT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
射频消融术治疗窄QRS波心动过速6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68例窄QRS波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的疗效。方法房室结双径路通过中下位能量递增消融法改良房室结慢径;左房室旁路消融二尖瓣心室侧,右房室旁路消融三尖瓣心房侧。结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30例,房室结改良全部成功,成功率100%;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38例,其中左侧旁路32例,右侧旁路6例,消融成功37例,成功率97.3%,1例复发,复发率为1.5%。结论RFCA治疗窄QRS波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
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RFCA 法治疗17例SVT儿童(年龄≤14岁),男10例,女7例;年龄8-14岁,均为药物预防无效或药物不能耐受而又反复发作者。结果17例患者中,房室结双经路(AVNRT)4例、右侧房室旁路(RAP)7例、左侧房室旁路(LAP)5例,房性心动过速(AT)1例。消融成功15例,1例RAP患儿消融失败,1例AT患儿未作消融术,1例His旁旁路患儿术后2个月复发,再次消融成功。术后随访6-48个月,所有患儿均无SVT发作,未发生消融相关并发症。结论RFCA是治疗儿童顽固性SVT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 经皮穿刺心腔内电极导管射频电消融(RFCA)治疗顽固性心动过速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新技术。我院心内科应用该技术成功的治疗左侧房室预激旁路(简称左侧旁路)两例,报道如下。 例1,男,42岁。有频繁发作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病史3年,且药物不能预防发作。发作时有晕厥,心悸和血压下降,心脏无器质性病变。经食道调搏为隐匿型预激综合征,左侧旁路,继发正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穿房间隔途径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9年2月-2014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穿房间隔途径导管消融治疗的59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48例为左侧旁路,11例为左房房速。分析穿房间隔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穿房间隔导管消融在59例中完成了56例(94.9%)。射频消融左侧旁路成功率为91.7%,射频消融左房房速成功率为81.8%。59例平均射线曝光总时间为(38±22)min,平均操作时间(从患者到导管室至返回病房)为(125±42)min,消融左侧旁路平均操作时间为(131±33)min,消融左房房速的平均操作时间为(52±26)min。术后仅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胸痛,其余患者均未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结论经穿房间隔途径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心律失常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射频消融术(RFCA)后复发的原因,探讨降低RFCA复发的方法。方法:12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RFCA治疗,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随访4-70个月。结果:128例患者中,复发10例,总复发率7.81%,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运过速复发率为7.89%,左侧房室旁路介导心运过速复发率5.56%,右侧旁路介导心动过速复发率16.67%。行射频消融术前70例患者中复发率11.43%,后58例复发率3.45%。结论:精确的靶点标测、熟练的操作技巧以及消融方式的正确运用是降低RFCA复发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电生理特性,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PFCA)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例患者均接受射频消融术,常规放置冠状窦、高位右房、希氏束及右室电极,经右房和右室程控刺激完成电生理检查,确定室上速发作类型,标测并消融.旁道标测和消融:左侧旁道时大头消融导管至二尖瓣环心室侧标测心室或心房最早激动点;右侧游离壁旁道时将消融导管送至三尖瓣环的心房侧标测其最早激动点.消融终点:显性预激delta波消失,心室起搏时房室分离或递减传导,希氏束A波最早;隐匿性旁道消融到旁道的逆传功能消失,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再给心房、心室刺激,VA分离,未再诱发PSVT时消融成功.房室结双径路时消融导管记录到H波,然后将导管顶端下弯进行标测,记录到小A大V波且电图稳定后放电消融,再次心房心室程序刺激,跳跃现象消失,不能诱发PSVT时消融成功.结果 12例患者首次消融全部成功.1例术后并发左侧气胸,左肺组织压缩约30%.未特殊处理,术后3d复查X线胸片气胸明显吸收;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术中出现一过性Ⅱ°房室传导阻滞,停止放电后恢复窦性心律,调整消融导管位置后成功消融,随访3~12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RFCA是治疗PSVT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心脏病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射频消融或手术切割的疗效及各自的特殊性。方法对24例心脏病伴房室折返性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或外科旁路切割术。结果10例射频消融的首次成功率为90%,无严重并发症。14例手术患者心外膜标测检出17条旁路,手术成功率为94%。1例术后复发,射频消融成功。1例围术期死于呼吸衰竭,1例遗留永久性Ⅰ度房宣传导阻滞,余12例无与旁路切割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心脏病伴PSVT的射频消融或手术治疗均有较高的成功率,并发症少。心脏病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合并房室旁路时,应首选外科旁路切割术,可同时治愈两种疾病。外科失败病例采用RFCA治疗仍可成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所遇到的3例心律失常病人射频消融中进行房间隔穿刺后出现冠状动脉内气栓加以总结。资料与方法:3例男性患者,年龄38岁-61岁,1例为马凡氏综合症患者合并左侧游离壁显性房室旁路,房颤时发生多次晕厥,常规经股动脉途径消融未成功;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及Hotler记录到频发房早,房早诱发房颤。3例患者均行房间隔穿刺,在首次送入电极导管标测或消融未成功后撤出导管电极于体外,而后重新经鞘管送入电极导管。结果:术中3例患者出现体表心电图Ⅲ、Ⅴ1导联ST段抬高,I导联ST段下移,其中左侧房室旁路患者体经体外超声检查在左室后壁及间隔部发现气栓,而例阵发性房颤患者ST-T改变因持续时间短未行超声检查证实,3例患者体表心电图ST-T改变均自行恢复,未出现病理性Q波;由于左侧房室旁路患者体表心电图ST-T改变持续时间较长,24小时内监测血磷酸肌酸激酶未超出正常范围。结论:冠状动脉内气栓是射频消融术中的并发症之一,可能是由于鞘管在体外留置时间较长及多导管交替插入而将体外气体经鞘管带入心腔所致。  相似文献   

10.
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和/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 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单纯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32例,均在TTE和/或TEE监测下行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结果:32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1例术后即刻TT E复查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示残余分流消失。其余31例 患者在术后即刻、1个月、3个月复查TT E,均未见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 堵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新型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研究小剂量胺碘酮对预激综合征(WPW)射频消融术中心房颤动(AF)发生的预防作用。12例WPW 合并AF患者,男7 例,女5 例,24~64 岁,平均(41±15)岁。10 例体表心电图提示显性预激,2 例提示隐匿性预激。所有患者均有AF发作病史和心电图。射频消融按常规方法进行,术前服用胺碘酮3~4 周,0.2g/d。12 例患者全部射频消融成功,2 例术中发生AF,数分钟后自行转为窦性心律。结果表明,射频消融是治疗WPW 合并AF的有效方法,小剂量胺碘酮可减少和避免术中AF发作,并且不阻断旁路的前传和逆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20例右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射频消融疗效和体会。 方法:20例AVRT患者,其中显性右侧旁路15例,隐匿性右侧旁路5 例,均给予射频消融治疗。 结果:15 例右侧显性旁道13例消融成功,其中复发1例,再次消融成功;5 例隐匿性旁路全部消融成功,消融成功率为90% ,无并发症。 结论:射频消融是一种治疗右侧AVRT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无逆传旁路的预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征.方法 159例预激综合征患者均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提示为旁路逆向传导阻滞共13例(无逆传旁路组),旁路前传和逆传功能共146例(双向传导旁路组),均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电生理特征以及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双向传导旁路组比较,无逆传旁路组患者年龄更大,存在房颤、晕厥病史者比例更高(P<0.05),而两组心房有效不应期、旁路前传有效不应期、房室节前传及逆传有效不应期等心内电生理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逆传旁路组患者射频消融手术时间、射频消融术放电滴定时间、射线曝光时间均长于双向传导旁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高于双向传导旁路组(P<0.05).结论 与双向传导的预激综合征患者比较,无逆传旁路患者自发性房颤及晕厥为常见,且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4.
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交接区反复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持续性交接区反复性心动过速(PJRT)的电生理特点和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疗效。方法:7例患者(男3例;女4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PJRT;心动过速发作或右室起搏时,沿房室环标测最提前的逆传房波(EAA′)作为消融靶点,常规方法消融旁道,阻断其传导。结果:7例患者均呈典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发作,但持续时间较长,心功能均正常。SVT发作时R-P′间期较长,为(196±24)ms,R-P′/P′-R比值多>1,逆P波在下壁导联为负波。电生理检查证实均存在只有逆传功能的房室旁道,传导速度慢,靶点处V-A间期为(163±22)ms,并具有递减传导的特性。7条旁道分别位于右后间隔4条、右中间隔1条、左后间隔1条及左后壁1条。7例患者均1次手术成功,平均X线时间(11±3)min,无并发症。随访3-34个月无复发。结论:PJRT是递减传导的房室慢旁道参与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RFCA是安全有效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食管心房调搏对隐匿性房室旁道定位诊断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心房调搏术对隐匿性房室旁道定位诊断的指标。方法:回顾分析射频消融成功145例隐匿性房室旁道患者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食道心电图逆行P波(P-ESO)与V1导联逆行P波(P-V1),测量RP-ESO和RP-V1间期,根据RP-ESO、RP-V1和RP-ESO-RP-V1测量结果,将食管心房调搏术诊断隐匿性房室旁道定位结果分别与射频消融结果对比分析。结果:食管心房调搏术以指标一对左侧隐匿性房室旁道的敏感性、准确性与指标二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右侧隐匿性房室旁道的敏感性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特异性和准确性无显著性差异;指标一诊断间隔旁道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高。结论:食管心房调搏术以指标一对隐匿性房室旁道定位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间隔部房室旁道射频消融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67例间隔部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消融的临床资料。结果:消融成功率为98.5%(66/67),3例发生Ⅱ度至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为4.55%(3/66)。结论:虽然房室旁路的消融手术成功率高、操作安全,但间隔部旁路消融仍具有挑战性。熟练的心电生理和解剖知识、精确标测、低功率放电、增加消融电极稳定性,有助于减少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射频消融右侧旁道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导管射频消融右侧旁道 42例 ,根据心内电生理检查 ,确定右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采取左前斜位 30°透视下 ,细标消融导管沿三尖瓣环寻找靶点 ,即最短AV和VA间期且A/V比例≤ 1/ 4或AV或VA波融合处即可消融。结果 :除 1例右侧游离壁显性旁道未阻断、逆传阻断外 ,其余 41例旁道均被消融阻断 ,成功率 97 6 %。随访期 2 2± 3 6 ( 1~ 6 4)个月 ,未发现术后并发症。复发 7例 ,4例再次消融成功 ,复发率 2 2 8%。结论 :RFCA治疗右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检查对评估心房颤动患者行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围手术期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20例拟行RFCA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术前行TEE检查,围手术期予抗凝治疗。以RFCA术后1个月内出现脑卒中的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412例未出现围手术期脑卒中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对临床资料及TEE检查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行RFCA患者,围手术期发生脑卒中多与既往冠心病史[odds ratio(OR)6.0,P=0.03]或脑卒中史(OR 8.2,P=0.02)相关。脑卒中组与非脑卒中组比较,TEE检查参数(包括自发性显影、左心耳面积、左心耳排空峰值速度、卵圆孔未闭、房间隔膨胀瘤)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各变量与RFCA围手术期脑卒中无相关性。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行RFCA围手术期应用抗凝药物的患者,TEE检查参数(除外左房血栓)并未提示与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生相关。尽管自发性显影、左心耳面积、左心耳排空峰值速度、卵圆孔未闭、房间隔膨胀瘤等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但未增加心心房颤动动患者RFCA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预防射频消融术后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l02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邻近希氏束和房室结旁道患者射频消融的临床资料.结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首次消融成功率97.5%(829/850),邻近希氏束和房室结旁道首次消融成功率97.1%(170/175);总复发率2.5%(26/1025),均再次消融成功,无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积累经验,熟练心电生理和心脏解剖知识,及时处理手术中的房室传导阻滞,可有效地避免射频消融并发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