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08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5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 左心房功能是心脏整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左心房容积能够独立影响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疗效。目的 本研究试图通过二维斑点追踪技术量化评价左心房功能,评价左心房收缩期应变(Sa)和应变率(SRa)对CRT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5月-2018年1月因心力衰竭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行CRT的患者共121例。CRT有反应定义为CRT术后6个月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缩小≥15%,反之为无反应。根据CRT疗效将患者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CRT术前和术后6个月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心房Sa和SRa,评价基线左心房Sa和SRa对CRT疗效的影响。结果 CRT术后共有70例(57.9%)患者纳入有反应组,51例(42.1%)患者纳入无反应组。有反应组术后6个月Sa和SR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Sa与SRa呈负相关(rs=-0.77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Ra(OR=5.039,P=0.020)和Sa(OR=1.094,P=0.010)是CRT疗效的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包括左束支传导阻滞(OR=4.913,P=0.002)、QRS时限(OR=1.041,P=0.005)、E/A(OR=0.309,P=0.008)和肺动脉收缩压(OR=0.950,P=0.013)。结论 基线Sa和SRa是CRT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CRT术后有反应者左心房收缩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 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含量,探讨其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和动态血压变异性( BPV)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测定IMT,按IMT厚度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IMT斑块组;并检测24 h动态血压、血Hcy、血清hsCRP。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组、颈动脉IMT斑块组血清hsCRP、Hcy及BPV明显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cy、hsCRP、以及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术前及术后第12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与术后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发生情况,探讨术后LVEF的变化情况与VA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CRT-D患者,以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病例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术后第12月LVEF变化与VA发生情况的关系。结果研究共纳入对象210例,平均随访18.0±4.7个月,病例组共43(20.5%)名患者记录到不同类型VA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缺血性心肌、ICD一级预防、△LVEF是CRT患者术后VA发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进一步分析提示CRT术后LVEF提升低于11%的发生VA风险大。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患者LVEF提升,VA风险下降,与LVEF提升的程度有关,提升的程度越大,VA风险越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左心室四极导线对心脏同步性和急性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择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 CRT)适应证的患者共60 例,分为四极导线组和双极导线组,各30例,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心脏同步性指标如室间隔-左室后壁收缩延迟( SPWMD)、12个室壁节段收缩速度达峰值时间的标准差( Ts-SD)、16个室壁节段收缩达最小容积时间的差值( Tmsv16-Dif )、心率矫正后的16 个室壁节段收缩达最小容积时间的标准差[Tmsv16-SD(%R-R)]、峰值收缩径向应变最大达峰时间标准差( Trs-SD)和峰值收缩径向应变率最大达峰时间标准差( Trsr-SD) ,及急性血液动力学指标每搏输出量( SV)、主动脉流速时间积分( VTI)、二尖瓣返流面积( MR) ,比较手术前后两组间差异. 结果 术后两组心脏同步性指标均显著改善,四极导线组 Ts-SD、Trs-SD和Trsr-SD优于双极导线组(P<0. 05),三维超声Tmsv16-Dif和Tmsv16-SD(%R-R)亦优于双极导线组( P<0. 01 ). 两组术后血液动力学均显著改善,与双极导线组比较,四极导线组SV和VTI更佳( P<0. 05 ) ,但MR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左心室四极导线可带来更佳的心脏同步性和急性血液动力学,优于双极导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心力衰竭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患病率逐年上升,本研究旨在了解安徽地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2016年12月—2018年10月间因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安徽地区16家医疗机构通过病例报告表,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合并症、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药物应用和住院期间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共入组2 79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8岁,以男性(60.5%)和NYHA Ⅲ级(50.3%)的患者为主,高血压病(51.5%)、冠心病(45.5%)和心房扑动或颤动(35.6%)位列合并症的前3位,射血分数保留和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比例分别为43.1%和39.0%。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使用率分别为65.6%、64.1%和89.4%。平均住院天数为9 d,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组住院天数长于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组(P=0.005)。患者院内死亡率为1.8%,不同心衰类型间住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安徽地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人群特征与全国类似,规范化药物使用率有提高,但与指南仍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6.
目的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但其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该研究试图讨论肺动脉收缩压(SPAP)对CRT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CRT起搏器植入的156例患者进行研究.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通过超声检测患者的SPAP,根据SPAP的高低,将患者分为SPAP正常组、轻度肺动脉高压(PH)组、中度PH组和重度PH组.随访1年,观察患者心衰住院和全因死亡的终点事件.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随着SPAP的增高,且左房内径(LAD)逐步增加.不同SPAP水平的患者,其CRT疗效各异(P<0.05),中重度PH的患者,CRT疗效显著下降.进一步分析显示,对CRT有反应患者的SPAP在术后1个月即有下降的趋势,在术后6个月时显著下降,而无反应患者的SPAP在术后6个月显著升高.为期1年的随访显示,SPAP越高,预后越差.结论 SPAP显著影响患者对CRT的反应性,随着SPAP的增加,CRT的疗效和预后均变差.CRT在改善患者心功能的同时,间接降低了SPAP.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探讨其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动态血压变异性(BPV)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测定IMT,按IMT厚度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IMT斑块组;并检测24 h动态血压、血Hcy、血清hsCRP。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组、颈动脉IMT斑块组血清hsCRP、Hcy及BPV明显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cy、hsCRP、以及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宇霏  陈康玉  苏浩  王齐  杨冬妹  徐健  严激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0):1625-1628
目的 评估CorVue系统报警对识别患者心功能变化和心力衰竭(心衰)事件的有效性及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5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植入带有经胸阻抗监测功能CRT-D的慢性心衰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心衰病因、NYHA心功能分级、血液生化指标、治疗药物等基线资料。术后1、3、6、12个月于起搏器门诊进行常规随访,发生装置报警或心功能恶化时于心衰门诊或急诊进行非预期随访。回顾性分析患者基线资料及随访资料,根据装置报警30 d内有无心衰事件发生定义有效报警与无效报警,计算CorVue系统报警对心衰事件的预测价值,观察报警后的NT-proBNP水平变化。 结果 研究共纳入51例心衰患者,平均年龄(63±8)岁,女性占35.29%。12个月随访期间共发生73次CorVue系统报警,23次心衰事件,CorVue系统报警对心衰事件预测的敏感性为35%,特异性为30%,阳性预测值为11%,阴性预测值为65%。71%的装置报警伴有NT-ProBNP水平升高,报警后NT-ProBNP水平较基线[1 623(1 160,1 902)]增加32%(P=0.001),其中有效报警组较基线[1 734(1 276,1 844)]增加109%(P=0.012),无效报警组较基线[1 623(1 049,1 902)]增加22%(P=0.029)。 结论 本研究发现CorVue系统报警的价值在于反映患者潜在的心功能变化,而不是单纯预警心衰发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的心力衰竭与LVEF中间范围的心力衰竭临床特征的不同,为不同LVEF心力衰竭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住院的346例LVEF低于正常值的心力衰竭患者,分为LVEF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组、LVEF中间范围的心力衰竭(HFmrEF))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症、心力衰竭的病因、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HFrEF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心率、男性患者比例均高于HFmrEF组,但吸烟比例低于HFm-r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mrEF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卒中的比例较高,与HFrE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rEF组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比例低于HFmrEF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比例高于HFmr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FmrEF组比较,HFrEF组左室舒张末径更大,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更高,但室间隔肥厚患者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LVEF心力衰竭患者的多项临床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房间阻滞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 69例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体表心电图Ⅰ导联或aVL导联或V1导联P波时限及形态,分为:房间阻滞组(17例)、房间传导正常组(52例).术后1、3、6、12个月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UCG)及24 h动态心电图(DCG),并根据患者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决定是否接受超声指导下起搏器优化.结果 与房间传导正常组相比,房间阻滞组新发房颤率(41.1%对11.5%,P=0.012)明显增高,而且大多数患者在术后早期(术后1周)即出现新发房颤.此外,房间阻滞组超声指导下起搏器优化率(41.1%对11.5%,P=0.012)也明显增高,并且需要更长的AV/PV间期.结论 房间阻滞增加CRT-D术后新发房颤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