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6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目的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但其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该研究试图讨论肺动脉收缩压(SPAP)对CRT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CRT起搏器植入的156例患者进行研究.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通过超声检测患者的SPAP,根据SPAP的高低,将患者分为SPAP正常组、轻度肺动脉高压(PH)组、中度PH组和重度PH组.随访1年,观察患者心衰住院和全因死亡的终点事件.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随着SPAP的增高,且左房内径(LAD)逐步增加.不同SPAP水平的患者,其CRT疗效各异(P<0.05),中重度PH的患者,CRT疗效显著下降.进一步分析显示,对CRT有反应患者的SPAP在术后1个月即有下降的趋势,在术后6个月时显著下降,而无反应患者的SPAP在术后6个月显著升高.为期1年的随访显示,SPAP越高,预后越差.结论 SPAP显著影响患者对CRT的反应性,随着SPAP的增加,CRT的疗效和预后均变差.CRT在改善患者心功能的同时,间接降低了SPAP.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房间阻滞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 69例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体表心电图Ⅰ导联或aVL导联或V1导联P波时限及形态,分为:房间阻滞组(17例)、房间传导正常组(52例).术后1、3、6、12个月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UCG)及24 h动态心电图(DCG),并根据患者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决定是否接受超声指导下起搏器优化.结果 与房间传导正常组相比,房间阻滞组新发房颤率(41.1%对11.5%,P=0.012)明显增高,而且大多数患者在术后早期(术后1周)即出现新发房颤.此外,房间阻滞组超声指导下起搏器优化率(41.1%对11.5%,P=0.012)也明显增高,并且需要更长的AV/PV间期.结论 房间阻滞增加CRT-D术后新发房颤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左心功能和室壁运动同步性在双心室优化起搏过程中即刻的变化,以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VV间期优化起搏。方法选择接受CRT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32例,术前采用RT3DE检测左室16个心肌节段达收缩末最小容积时间的差值(Tmsv16-Dif)和心率标化后的标准差(Tmsv16-SD/R-R)作为同步性参数,与即刻的主动脉速度时间积分(VTIAV)进行比较,同时测量左室舒张末及收缩末容积(LVEDV,LVESV)和射血分数(LVEF)作为左心功能参数,与常规二维超声Simpson双平面法及M型超声Teich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左心功能比较,1月后行VV间期优化,优化前及每个VV间期均采集术前相同数据,每调整一次双室起搏顺序后10min后同术前相同采集图像。对上述三维及常规参数定量分析比较。结果优化VV间期后与优化前比较,RT3DE所测室壁运动同步化指标包括Tmsv16-Dif,Tmsv16-SD%(R-R)有明显改善,与VTIAV成负相关。结论 RT3DE能更精确、更方便地评价左室收缩同步性和收缩功能,且能即刻反映相关变化趋势,在双心室优化起搏治疗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明显缓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逆转心肌重构,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和病死率,疗效显著.对于符合适应证的大量既往植入常规起搏器或除颤器的患者,如何升级为CRT成为近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心脏收缩调节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应用心脏收缩调节(CCM)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小规模的临床试验已显示疗效。临床上CCM信号通过类似于心脏起搏器的装置传到心脏,并经起搏电极与心脏联接,植入过程类似于双腔起搏器。研究表明对心衰的动物及患者长期应用CCM,在细胞和分子水平改善其左室整体功能,逆转心室重构,导致心肌细胞内肌浆网钙离子循环改善,进而提高其收缩性能。CCM治疗不仅安全,而且能显著提高合并左室收缩功能不良的心衰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但其疗效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6.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明显缓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逆转心肌重构,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和病死率,疗效显著.对于符合适应证的大量既往植入常规起搏器或除颤器的患者,如何升级为CRT成为近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体表心电图计算左室射血分数的方法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公式计算出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超声心动图LVEF的结果,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判断射血分数的作用,并进行危险分层。方法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6例,对照组为我院行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69例,根据入院时心电图,采用公式LVEF=β1aVR(R波和S波振幅之和,mV)+β2年龄(β1=0.264,β2=0.645),计算LVEF值并与其超声心动图LVEF进行比较。三组患者年龄与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公式计算的LVEF与超声心动图LVEF无统计学差异,而扩张型心肌病组,二者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公式LVEF=β1aVR(R波和S波振幅之和,mV)+β2年龄(β1=0.264,β2=0.645),从体表心电图计算LVEF,早期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或NSTEMI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并进行危险分层,力争短时间内进行冠脉血运重建治疗,使患者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8.
伴有糖代谢紊乱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律失常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健  严激  安春生  王家森  张学启 《临床荟萃》1999,14(14):631-632
急性心肌梗塞(AMI)病程复杂、多变,心律失常是其常见临床表现之一,为探讨伴有糖代谢紊乱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律失常的特点,本文对近10年来收住我院心内科监护室的193例患者作一回顾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 AMI的诊断参照1979年WHO标准,糖尿病(DM)的诊断参照1980年WHO标准。1.2 分组 根据糖代谢紊乱情况将AMI患者分为三组:A组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面积,QRS积分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面积、QRS积分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采用Michelle等公式及WagnerQRS评分标准 ,观察1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结果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死亡组心肌梗死面积 (22.14±6.26)、QRS积分(7.28±3.74)均较存活组显著增大 (17.83±5.65、4.91±2.63,P<0.05) ,存活组QRS积分与梗死面积的回归方程为 :QRS积分=2.59 0.13×梗死面积 ,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死亡组与存活组这两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提示利用入院时12导联心电图测算心肌梗死面积 ,对判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临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但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无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常见和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Ⅵ级者年病死率可高达50%.近年国际上开始心脏再同步起搏术(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pacing)治疗CHF的实验与临床研究[1-3],取得良好效果,为CHF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2001年3月我们应用此项技术治疗2例CHF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