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目的:了解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分布情况,为早诊早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四川省阆中市食管癌高发区,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部分自然村作为筛查对象,对高危人群采取内镜下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检进行筛查,并经病理学诊断确诊。结果:食管炎症检出率为8.40%,食管轻度异型增生检出率为7.65%,食管中度增生检出率为2.45%,食管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检出率为1.75%,食管癌检出率为0.45%。按性别分布分析发现,食管炎症男、女检出率分别为11.07%(99/894)和6.24%(69/1 1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21,P<0.001);食管癌男、女检出率分别为0.89%(8/894)和0.09%(1/1 1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2,P=0.008)。按年龄组分析,食管炎症在55岁~组检出率最高为11.07%(56/506),轻度食管增生在60岁~组检出率最高为10.90%(46/422),中度食管增生在65岁~组检出率最高为3.39%(8/236)。各级食管病变在地理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食管癌高发区人群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癌前病变患者,对该部分高危人群进行食管癌内镜筛查并进行癌症综合知识宣传,是做好食管癌二级预防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双源癌前病变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同一个体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eDYS)和贲门腺上皮不典型增生(gDYS)即食管贲门双源癌前病变(cDYS)的病理特征.方法:选取林州地区临床病理诊断为单发贲门癌(n=3 119)、单发下段食管癌(n=516)和食管贲门双源癌(n=115)手术切除标本的癌旁组织,及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食管内镜黏膜活检组织(n=4315),采用连续取材、石蜡包埋、切片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cDYS的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ESCC组、GCA组、CC组eDYS检出率分别为75.8% (391/516)、22.4% (700/3119)、63.5%(73/115),gDYS检出率分别为21.9%(113/516)、61.4%(1 915/3 119)、37.4%(43/115).4315例无症状居民内镜普查eDYS、gDYS检出率分别为4.8%(206/4315)和5.3%(229/4315).ESCC组、GCA组cDYS检出率分别为19.6%(101/516)、17.6%(548/3119),2组相似(P<0.05),但均低于CC组的29.6%(34/115)(P<0.05).手术切除标本癌旁组织中cDYS检出率18.2%(683/3750),高于无症状普查人群cDYS的检出率0.7%(29/4315)(P<0.05).手术切除标本cDYS的高发年龄段均为50-69岁,比无症状人群cDYS高发年龄段40~59岁高10岁(P<0.05).结论:食管贲门双源癌前病变是常见的病理变化,是食管贲门双源癌发生的重要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3.
曹健 《吉林医学》2011,(36):7779-7779
目的:评价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加指示性活检在高发区高危人群早期食管癌及食管黏膜异形增生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检查对象为食管癌高发区的高危人群,实际检查人数2 004人,对所有人群都进行碘染色,根据染色后的食管黏膜的颜色变化对1 254例可疑病灶进行有针对性的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以病理为依据,共发现145例为轻度不典型增生,13例为中度不典型增生,22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3例,鳞癌可能浸润1例,进展期鳞癌7例,差分化癌1例。结论:内镜下食管碘染色+指示性活检在早期食管癌及异形增生的诊断中敏感性高,不良反应小,效果好,漏诊率低,人群的顺应性较好,是值得高发区高危人群推广使用的食管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价值。方法:采用内镜下碘染色筛查40~69岁的人群中无症状志愿体检者1114例,并针对其中所筛检出的早期食管癌、食管异型增生者,比较其内镜筛查时于碘液染色前后的内镜下阳性率;以及比较早期食管癌、食管异型增生者于碘液染色前后的检出率。结果:本研究所检出的早期食管癌、食管异型增生者53例中,内镜筛查时于碘液染色后的内镜下阳性率(100%)明显高于碘液染色前的内镜下阳性率(30.2%)(P<0.001);本研究中于碘液染色后食管癌、食管异型增生者检出率(4.76%)明显高于碘液染色前食管癌、食管异型增生者检出率(1.44%)(P<0.001)。结论:内镜下碘染色能显著提高食管粘膜内镜下阳性率、显著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河南省长垣县进行胃镜筛查,了解当地食管癌前病变和癌的发病情况。方法通过胃镜普查车下乡的形式,对当地40~70岁自愿参加普查的目标人群进行免费胃镜检查。结果目前共对23513名40~70岁当地居民进行了胃镜筛查,总共发现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癌、中晚期癌共373例,阳性率为1.60%;其中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共249例,检出率为1.06%,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癌共70例,检出率0.31%,中晚期浸润癌共54例,检出率为0.23%;早癌诊断率高达56.45%。结论长垣地区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接近食管癌高发区,在当地对高危人群行胃镜筛查能明显提高食管早癌的诊断率,是防治食管癌发展可行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危人群预警筛查和早期发现是降低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1].筛查和甄别无症状人群中食管癌高危人群和早期癌患者是食管癌早期发现的主要内容.目前食管癌早期发现最佳方法是内镜筛查,包括食管内镜+碘染色(色素镜) +靶向活检(碘不染色区活检) [2].  相似文献   

7.
应用内镜和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辉县和低发区范县各300个居民进行了群体配对调查。在高发区人群中内镜检查慢性食管炎的检出率为70.67%,病理组织学检查慢性食管炎的检出率为78.28%。在低发医人群中检出率分别为63.67%和71.33%两地居民中慢性食管炎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但是,高发区居民中食管上皮基底细胞增生和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低发区居民。高发区人群中基底细胞增生和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分别为74%和38.28%、低发区人群中分别为48%和4.87%。虽然高低发区人群中不典型增生的发病率不同,但均与食管炎的严重程度一致。在对高发区186例食管炎病人的随访中,62例伴有不典型增生的食管炎中33.87%癌变,而124例单纯性食管炎只有4.03%癌变(P<0.01)。因而认为,慢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非特异性疾病,但炎症造成的粘膜损伤增加了对致癌物的敏感性。伴有不典型增生的食管炎是发生癌变的高危险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淮安市淮安区上消化道癌筛查的情况。方法:对2009年~2014年40~69岁乡镇居民整群抽样行上消化道内镜下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检,对活检留取标本者送病理科进行病理分析诊断。结果:2009年~2014年共筛查9 000名高危人群,活检率分别为23.14%、23.6%、25.38%、31.98%、32.9%,早诊率分别为91.67%、92.31%、92.40%、92.45%、93.75%。完成病理活检诊断3 431例,发现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病理69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以上病例143例。结论:上消化道癌内镜筛查结合病理诊断可以早期发现病灶,以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对于提高筛查人群的生存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食管癌高发区鹤壁市郊的癌症患者及癌前各期人群血清锌含量。结果表明,食管癌高发区食管上皮细胞处于正常,轻度增生、重度增生、近癌和癌变的不同人群、随着食管癌变的进展,血清锌水平(分别为:15.93±2.36,15.57±2.55、14.65±2.10、11.79±2.01.13.28±2.10μmol?L)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以癌症组血清锌水平的降低为最明显。结果提示食管癌病人血清锌低很可能是癌变后继发性改变而引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分析食管癌高危人群内镜抽样普查食管黏膜上皮病变特点并探讨食管黏膜上皮内浸润的炎症细胞数目与上皮增生的关系。方法:对林州市合涧乡1492名无明显症状的自愿者行内镜检查并对可疑病变组织多点取材。对其中的1480例食管黏膜上皮病理诊断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并随机抽取262例食管黏膜上皮组织,高倍镜下观察上皮内的炎症细胞浸润数目与上皮增生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非典型增生的检出率在40~49岁年龄组为18.8%(120/638)、50~59岁年龄组为31.0%(208/670)、60~69岁年龄组为33.1%(57/172);食管癌的检出率在各年龄组分别为0.0%(0/638)、0.6%(4/670)和1.7%(3/172)。在病理诊断的正常上皮、单纯增生、轻度非典型增生、中度非典型增生、重度非典型增生的上皮中,上皮内浸润的炎症细胞每高倍视野下大于10的检出率分别为:7.5%(9/120))、38.7%(29/75)、43.6%(17/39)、81.0%(17/21)、85.7%(6/7)。结论:食管上皮单纯增生以及非典型增生与上皮内浸润的炎症细胞数目具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42例食管鳞癌切除标本癌旁粘膜中CD44v4/5的表达。结果发现:癌旁正常上皮、单纯增生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和原位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11%(2/18)、17.39%(4/23)、56.25%(9/16)、57.14%(8/14)和69.23%(9/13),正常上皮、单纯增生上皮和轻、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及原位癌之间差异显著(P<0.01)。结果提示:CD44v4/5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食管上皮~3H—T dR标记细胞指数(简称 LI)和标记细胞在食管上皮中的分布。并对组织学诊断为正常,基底细胞过度增生和间变共118例患者的LI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正常食管上皮的LI最低,中度间变时最高;LI明显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其差异呈高度显著性(P<0.05)。~3H—T dR标记细胞在食管上皮柱内的分布研究表明:在正常食管上皮中,标记细胞主要位于上皮柱的下层,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细胞增生区明显上移,达到上皮柱的中部和上部。LI直接代表了食管上皮细胞中S—期细胞的频数。LI升高,食管上皮柱内细胞增生区向食管腔面上移,是食管癌高发区人群中高危人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讨Lugol液对早期食管癌、非典型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5例食管有表浅病变者进行Lugol液染色,同时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135例中不着色91例,其中食管癌18例(鳞癌16例,腺癌2例),食管黏膜慢性炎12例,食管息肉3例,Barrett食管14例,中度不典型增生28例,重度不典型增生6例,食管溃疡10例;浅染色23例,其中慢性食管炎11例,Barrett食管2例,中度不典型增生3例,食管溃疡6例,食管息肉1例;过度染色15例,鳞状上皮增生12例,慢性食管炎3例;正常染色6例,乳头状瘤2例,慢性食管炎2例,正常鳞状上皮2例。结论:Lugol液染色可以准确定位活检,对诊断早期食管癌及非典型增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55例新鲜食管癌冰冻切片用ISH检测HPV感染状况,45例阳性,阳性率81.8%。不同病变HPV感染率不同,正常(87.50%)和单纯增生(81.40%)感染率明显高于原位癌(38.39%)和浸润癌(27.27%),不典型增生居中(64.70%);而且不同病变ISH阳性信号分布特征不同,在正常和单纯增生上皮呈层状分布,表层阳性细胞数多,信号强;原位癌层状分布特征消失,较弥散,浸润癌呈区域性阳性,本实验表明汕头食管癌组织HPV感染率高,HPV18可能在该地区食管癌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食管内镜检查、食管粘膜活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食管癌高发区楼村402名30岁以上居民进行普查。所有受检居民均无食管疾病的临床症状。结果:402名无症状居民中,共发现早期食管癌患者4例,慢性食管炎67例,Baret食管3例,基底细胞增生58例和间变18例。提示:对食管癌高发区人群进行普查是发现早期癌的重要方法。食管癌高发区人群Baret食管并非罕见,应该重视这一疾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1972年作者在濉溪县用细胞学检查方法,在全县68万人口中,进行食管癌普查.普查新发现的病人,立即给予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对细胞学诊断为可疑癌和重度增生的病人,于1983年又进行细胞学复查,结果表明,食管癌非高发地区,重度增生也是食管癌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P53和C-erbB-2在胃癌和肠化生组织中表达的差异,以期有助于筛检胃癌高危人群及临床早期诊断。方法 以免疫组化ABC法对15例正常黏膜、16例轻度肠化生、15例中度肠化生、13例重度肠化生和14例胃癌组织进行同步检测。结果 P53和C-erbB-2免疫组化阳性在胃癌组织中分别是8/14(57.1%)和7/14(50%)。胃癌组中P53和C-erbB-2双重表达免疫组化阳性的敏感性是28.6%,特异性是100%;P53和(或)C-erbB-2(合并表达)表达免疫组化阳性的敏感性是84.6%,特异性是88.1%。结论 C-erbB-2特异性高,临床上可用作胃癌肿瘤诊断的标记物。P53和C-erbB02双重表达在胃癌早期诊断中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合并表达能在临床活检筛检高危人群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目前仍多采用内镜检查诊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联合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在食管癌高发区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意义。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食管癌高发区普查中发现的31例食管鳞状细胞原位癌、23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食管鳞状上皮中等不典型增生行EMR,应用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2、6、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1)在2004~2007年问共55例患者成功行EMR,治疗成功率为100%;(2)并发症: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经内镜下治疗或保守治疗均成功止血;无一例穿孔、狭窄等并发症发生;(3)随访:本组55例中,19例原位癌和11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半年随访时行内镜下活检,其中有4例重度不典型增生、7例中度不典型增生和16例轻度不典型增生,均内镜下APC治疗。平均随访21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透明帽法内镜下粘膜切除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是干预食管癌的发生实现二级预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Song M  Mi X  Li B  Zhu J  Gao Y  Cui S  Song J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2,115(8):1221-1225
目的 观察端粒酶基因在乳腺癌前病变 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及乳腺癌中的表达 ,探讨其与恶性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评价端粒酶基因hTR和hTRT在 5 0例乳腺增生组织 (其中乳腺单纯性增生 6例 ,轻度非典型增生 9例 ,中度非典型增生 12例 ,重度非典型增生 2 3例 )及 2 6例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 在乳腺导管单纯性增生组织中端粒酶基因 (hTR、hTRTmRNA)呈弱表达 (16 6 % )或表达阴性。在乳腺导管轻、中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端粒酶基因 (hTR、hTRTmRNA)呈弱表达 (2 2 2 % ,11 1% ;33 3% ,2 5 0 % ) ,在乳腺导管重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端粒酶基因 (hTR、hTRTmRNA)表达增强 (6 0 9% ,5 2 1% ) ,在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基因(hTR、hTRTmRNA)呈较强阳性表达 (88 5 % ,80 8% )。乳腺导管重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的端粒酶基因表达与在轻中度非典型增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但与导管内癌表达无显著差异(P >0 0 5 )。结论 端粒酶基因hTR、hTRT的表达与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细胞的恶性转化有关 ,端粒酶的重新激活可能在乳腺癌的组织发生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A mass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ervical carcinoma and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infection in a high-risk area, Xiangyuan County, Shanxi Province. Fifty-four cases of cervical cancer in situ (CIS), including severe dysplasia (CIN III), 14 cases of invasive cervical carcinoma, 28 cases of mild cervical dysplasia (CIN I), and 13 cases of moderate cervical dysplasia (CIN II) were identified among 6710 women examined. One hundred and sixty-nine punch biopsies from abnormal cervix and genital tract were examined for the presence of HPV 6B/11, 16 and 18 DNA sequences by dot blot hybridization: The positive rates of HPV infection in cervicitis, CIN I, II, III, CIS and invasive cervical carcinoma specimens were 35.06% (27/77), 25% (2/8), 33.33% (2/6), 40% (2/5), 70.58% (24/34) and 40% (4/10), respectively. Among these groups, there was no regular distribution of HPV types except for HPV 16, the positive rate of which was increased from 25% in CIN I to 46.15% in CIS: HPV 16 was also the only type seen in the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group.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HPV types in HPV-positive cervical cancer tissues uncovered an HPV 16 positive rate of 59.4%; 3.7 and 2.4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of HPV 6B/11 and HPV 18, respectively. These data confirm the close association between cervical cancer and HPV 16 inf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