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无肝脏病变者的正常肝组织及105例164个肝占位性病灶(肝囊肿22例40个病灶,肝血管瘤37例40个病灶,肝细胞癌23例32个病灶,肝转移瘤15例35个病灶,肝脓肿8例17个病灶)行DWI,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值)。结果:正常肝组织的ADC值为(1.42±0.08)×10-3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及肝脓肿的ADC值分别为(4.33±0.25)×10-3、(2.43±0.25)×10-3、(1.63±0.08)×10-3、(1.78±0.07)×10-3、(1.18±0.11)×10-3mm2/s,各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析DWI及测量ADC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有利于小病灶的显示,可作为肝脏MRI检查的常规序列之一,但不利于小病灶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暗带征对包膜期脑脓肿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暗带征对包膜期脑脓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1例包膜期脑脓肿和25例囊性星形细胞瘤治疗前行MRI扫描,分析包膜期脑脓肿暗带征的病理基础,比较两类疾病暗带征的出现率及不同形态。结果:包膜期脑脓肿的暗带征出现率为85.7%(18/21),高于囊性星形细胞瘤的52.0%( 13/25),前者的暗带多完整,后者的暗带多不完整。结论:“暗带”征对包膜期脑脓肿的诊断及与囊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均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扩散加权成像对癫痫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扩散加权成像(DWI)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 64例包括对照组3 0例、颞叶癫痫组(TLE) 18例、颞叶外癫痫组(ELE) 16例应用DWI图测量并比较TLE患侧、对侧、对照组间海马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差异。结果 对照组两侧ADC均值0 .88×10 -3 mm2 ·s-1,TLE组患侧ADC为(1.14±0 .3 0 )×10 -3 mm2 ·s-1,对侧为(0 .92±0 .2 8)×10 -3 mm2 ·s-1;ELE组两侧ADC均值(0 .90±0 .3 1)×10 -3 mm2 ·s-1,TLE组患侧与对照组及ELE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0 6)。结论 DWIADC值的测量可用于对TLE致痫灶定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局灶性肝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63例局灶性肝脏病变患者,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3例,实施磁共振扫描.对比局灶性肝脏病变不同类型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表现及其表现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eint,ADC)值.结果 肝良性病变(肝囊肿、肝血管瘤)ADC值分别为(3.04±0.20)×10-3 mm2/s和(2.07±0.22)×10-3 mm2/s,均明显高于正常肝实质的(1.38±0.13)×10-3 mm2/s,肝恶性病变(肝转移瘤、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及原发性肝细胞癌)ADC值分别为(1.05±0.16)×10-3 mm2/s、(0.86±0.14)×10-3 mm2/s、(0.82±0.13)×10-3 mm2/s,均显著低于正常肝实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局灶性结节增生ADC值为(1.42±0.18)×10-3 mm2/s,与正常肝实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实施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并检测ADC值,可对局灶性肝脏病变性质及类型进行诊断与鉴别,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DWI及ADC值鉴别脑脓肿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DWI及ADC值在鉴别脑脓肿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病理及临床证实脑脓肿14例,坏死囊变脑转移瘤17例,经常规磁共振检查及弥散加权检查,在脑脓肿脑炎期、包膜期及吸收期进行弥散信号及ADC值的测量,并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相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结果:脑脓肿包膜期DWI为高信号,ADC值低,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DWI及ADC值正好相反. 吸收期及脑炎期脑脓肿DWI为低信号或等信号,而ADC值高信号或等信号,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正好相类似. 所有脑脓肿的平均ADC值为0.88×10-3 mm2/s,坏死囊变脑转移瘤平均ADC值1.8×10-3 mm2/s,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DWI信号诊断的敏感性为64.5%(20/31),特异性为100%(17/17),准确性为77%(37/48). 结论:DWI及ADC值有助于鉴别包膜期脑脓肿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对吸收期脑脓肿与坏死囊变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无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6.
MRI 灌注和扩散加权成像对脑胶质瘤分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同一组脑胶质瘤的MRI灌注和扩散加权图像信息,对比这两种功能成像对脑胶质瘤病理分级的诊断价值&#65377;【方法】 42例(低级胶质瘤20例,高级胶质瘤22例)脑胶质瘤患者行MRI灌注及扩散加权成像,测量肿瘤实质的灌注参数和弥散参数,进行差异的t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找到诊断阈值,计算敏感性及特异性&#65377;对两种诊断方法进行评价并对诊断符合率进行χ2检验&#65377;【结果】 低级胶质瘤20例,高级胶质瘤22例&#65377;低级胶质瘤的rCBV,rMSD,rMTT, ADC和rADC值分别为2.25 ± 1.07,1.82 ± 0.70,1.07 ± 0.08,(1.36 ± 0.14) × 10-3 mm2&#8226;s-1和1.69 ± 0.23&#65377;高级胶质瘤的rCBV,rMTT,rMSD,ADC和rADC值分别为4.83 ± 1.84,3.36 ± 0.88,1.04 ± 0.06,(1.10 ± 0.12) × 10-3 mm2&#8226;s-1和1.41 ± 0.18&#65377;高级与低级胶质瘤的rCBV,rMSD,ADC和rADC值有统计学意义&#65377;以rCBV值3.5为阈值,诊断敏感度为81.8%,特异度为90%;rMSD值2.1为阈值,诊断敏感度为95.5%,特异度为80%;ADC阈值为1.23 × 10-3 mm2/s时,诊断敏感度为86.4%,特异度为85%&#65377;通过对AUC的计算和假设检验,发现PWI和DWI诊断准确度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377;【结论】 以PWI和DWI的rCBV值3.5&#65380;rMSD值2.1&#65380;ADC值1.23 × 10-3 mm2&#8226;s-1为阈值时,均有利于鉴别胶质瘤级别&#65377;这些阈值对于评价胶质瘤的术前病理分级以及指导肿瘤的治疗和估计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65377;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ionwieghtedimaging ,DWI) ,在脑脓肿与坏死囊变性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2例经手术病理 ( 10例 )或临床随访 ( 2例 )证实的脑脓肿和 5 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坏死囊变性脑脓肿 (其中星形细胞瘤 2 8例、脑转移瘤 10例、血管母细胞瘤 6例、听神经瘤 6例 ) ,在术前或治疗前接受了常规MRI检查及DWI。结果 脑脓肿 (脓腔 )在DWI上表现为明显的高信号 ,而脑肿瘤坏死囊变区表现为低信号。结论 DWI对脑脓肿与坏死囊变性脑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价值 ,应与常规MRI序列一起列为基本序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运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 (MRDWI)评估近似弥散系数 (ADC)在星形细胞瘤的细胞密度和病理分级中的作用。方法 :术前进行MRI和MRDWI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 4例星形细胞瘤患者 ,其中Ⅰ~Ⅱ级 (低级别 ) 2 6例 ,Ⅲ~Ⅳ级 (高级别 ) 8例。在MRI上计算瘤体的ADC值 ,运用AdobePhotoshop 7.0软件分析星形细胞瘤的细胞密度 ,用SPSS 10 .0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结果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ADC为 ( 7.3 4± 2 .95 )× 10 -4mm2 /s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ADC ( 13 76± 3 3 1)× 10 -4mm2 /s ,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t =4 913 ,P <0 .0 0 1)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细胞密度为 ( 19 81± 9 73 ) % ,明显大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细胞密度( 4 74± 2 96) % (t =4 3 2 ,P <0 .0 0 3 ) ;星形细胞瘤的ADC值与细胞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r =-0 5 3 5 ,P =0 .0 0 1)。结论 :星形细胸瘤的细胞密度对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的ADC值贡献很大 ;MRDWI对星形细胞瘤的细胞密度的预测和评价很有价值 ;MRDWI磁共振散加权成像具有对星形细胞瘤的良、恶性程度进行预测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脑脓肿、52例胶质瘤、58例转移瘤、28例表皮样囊肿、52例蛛网膜囊肿进行常规MR、DWI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测量和增强MR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脑脓肿、胶质瘤和转移瘤全部强化,表现为环状或花环状强化;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病例不强化。DWI上32例脑脓肿和28例表皮样囊肿呈高信号;52例蛛网膜囊肿均为低信号;110例脑肿瘤患者中,10例胶质瘤呈高信号,26例呈混杂信号,其中20例为胶质瘤,6例转移瘤,其余均为低信号。结论 MR扩散加权成像及增强磁共振在颅内囊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儿童四脑室区常见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2年10 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儿童四脑室区肿瘤的MRI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了 DWI。结果:42例中,毛细胞型星形细 胞瘤(I级)5例,星形细胞瘤(II级)9例,室管膜瘤12例(I级2例,II级6例,II级4例),髓母细胞瘤16例。在DWI合成图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呈等或低信号,星形细胞瘤呈等或稍高信号,室管膜瘤呈稍高或明显高信号,髓母细胞瘤呈明显高信 号。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由高到低依次为低级星形细胞瘤(I?II级)、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分别为(1.48±0. 16) ×10^-3 mm2/s、(l. 11±0. 12)×10^-3 mm2/s 和(0. 73 ± 0. 09 ) ×10^-3 mm2/s,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 ADC值0. 82×10^-3 mmVs和1.32×10^-3 mm2/s作为阈值的诊断正确率为95. 2 % (40/42)。结论:DWI在低级星型细胞瘤、 室管膜瘤及髓母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ADC值在鼻咽癌颅底放射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颅底侵犯的鼻咽癌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行常规磁共振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并分别测量颅底部位的ADC值。随访12个月以上分为复发组6例和对照组36例,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其治疗前后所测ADC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间的ADC值相比,复发组的ADC值明显降低;复发组与对照组的颅底病灶治疗前ADC均值分别为(0.782±0.028)×10-3mm^2·s^-1及(0.821±0.029)×10-3mm^2·s^-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DC均值分别为(1.034±0.084)×10^-3mm^2·s^-1及(1.506±0.110)×10-3mm^2·s^-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颅底侵犯的患者,在经过放疗后病灶会明显缩小或消退,对应部位的ADC值也会有所不同;治疗后颅底部位的ADC值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评价鼻咽癌颅底放射治疗疗效的指标,且对于鼻咽癌颅底复发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正常前列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的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表现以及ADC值对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正常前列腺15例、BPH32例、前列腺癌22例进行MR扩散加权成像,分析DWI和ADC图表现.测量不同b值(b=400、500、700、800、1000s/mm^2)下前列腺癌区域、BPH及正常前列腺的中央腺体(CG)及外周带(PZ)的ADC值,并同时测量膀胱区域的ADC值.结果DWI和ADC图能清晰地显示正常前列腺的中央腺体和外周带;BPH在DWI和ADC图上外周带信号较均匀,中央腺体信号欠均匀;b=700s/mm^2时,前列腺癌在DWI图上表现为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b值越高,ADC值越低.b值相同时,各组间膀胱ADC值无统计学差异.正常前列腺中央腺体与外周带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602±0.275)×10^-3 mm^2/s;和(1.884±0.378)×10^-3 mm^2/s;BPH组中央腺体增生结节与外周带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514±0.326)×10^-3 mm^2/s和(1.816±0.473)×10^-3 mm^2/s;前列腺癌组前列腺中央腺体非癌灶区与外周带癌灶平均ADC值分别为:(1.499±0.345)×10^-3 mm^2/s和(1.118±0.484)×10^-3 mm^2/s.前列腺癌的ADC值低于正常前列腺及BPH的ADC值,Pca组与正常前列腺组组间差异及Pca组与BPH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909,P=0.00),正常前列腺组与BP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可用于前列腺的检查,能反映病变的病理变化,提供定量诊断信息.前列腺癌的ADC值低于正常组织及BPH的增生组织,ADC值可用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胆总管下段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对50例正常志愿者及100例胆总管下段病变患者行常规MR及DWI检查,并测量ADC值。包括胆总管结石45例,十二指肠乳头炎症21例,恶性占位性病变34例。结果正常十二指肠乳头ADC值为(1.88±0.41)×10^-3mm^2/s;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炎、恶性占位性病变ADC值分别为(1.92±0.38)×10^-3mm^2/s、(2.14±0.08)×10^-3mm^2/s、(1.61±0.29)×10^-3mm^2/s,胆总管下段恶性占位性病变与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炎ADC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DWI图像特点及ADC值,其在胆总管下段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肝脏常见良恶性病变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影像特点,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肝正常25例及94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扩散加权成像,并测量ADC值。结果在扩散敏感系数(b值)为600s/mm^2的DWI上,正常肝组织ADC值为(1.52±0.24)×10^-3 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ADC值分别为(4.04±0.64)×10^-3 mm^2/s、(2.57±0.47)×10^-3 mm^2/s、(1.43±0.51)×10^-3 mm^2/s、(1.76±0.76)×10^-3 mm^2/s,肝脏恶性肿瘤与肝囊肿、肝血管瘤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析扩散加权成像及测量ADC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扩散成像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应满  王振平 《海南医学》2010,21(16):97-98,96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病人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并测量表面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分别为(1.34±0.12)×10^-3mm^2/s、(1.79±0.21)×10^-3mm^2/s、(3.23±0.28)×10^-3mm^2/s、(4.07±0.65)×10^-3mm^2/s,肝脏良性肿瘤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的ADC值,且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转移瘤和原发肝癌的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鉴别诊断较困难。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为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特别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成像在动物模型的淋巴结炎与淋巴结转移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4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建立淋巴结炎模型(炎症组)和淋巴结转移模型(转移组)。在常规图像基础上测量两组淋巴结的近似表观扩散系数(ADC)。采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评价ADC的诊断价值。结果炎症组及转移组淋巴结ADC值分别为(0.859±0.037)×10^-3mm^2/s和(1.089±0.244)×10^-3mm^2/s(P〈0.05)。ADC值诊断淋巴结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诊断阈值为0.889×10^-3mm^2/s,敏感度80%,特异度75%。结论磁共振扩散成像有助于动物模型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原发性肌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组织病理证实的61例原发性肌骨肿瘤患者,术前行磁共振常规及DWI检查,DWI选取SE-EPI序列,b值取0、700s/mm2,在T1WI增强横轴位图像上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ADC、肿瘤整体ADC及邻近正常横纹肌ADC值,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各组间ADC值差异.结果 良性肿瘤34例,恶性肿瘤27例:①良、恶性组肿瘤DWI图像信号高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正常横纹肌、良恶性组实质区平均ADC值分别为:(1.65 ±0.76) ×10-3、(1.58±0.82)×10-3、(1.28±0.32) ×10-3 mm2·s-1,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687,P>0.05);良恶性组整体ADC值分别为:(1.58 ±0.74)×10-3 mm2·s-1、(1.35 ±0.39) ×10-3mm2·s-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P>0.05);③9例富含粘液肿瘤实质区平均ADC值(2.32 ±0.19)×10-3mm2·s-1,52例其他肿瘤实质区平均ADC值(1.36±0.37) ×10-3 mm2·s-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04,P<0.05).结论 无论是肿瘤实质区平均ADC值还是整体ADC值皆不能直接用于肌骨系统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较高ADC值(大于2.0 ×10-3 mm2·s-1)对诊断富含粘液基质类型的肌骨肿瘤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分析超急性、急性期、亚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半暗带的范围和演变过程。方法测量38例(超急性期10例、急性期16例、亚急性期12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中央区、边缘区、周围区平均ADC值,计算相对ADC(rADC)值。对不同分期、不同区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缺血灶平均ADC值(3.83±0.89)×10^-4mm。/s、(4.92±0.18)×10^-4mm^2/s,明显低于对侧正常区域(8.29±0.54)×10^-4mm^2/s、(7.86±0.63)×10^-4mm^2/s(P〈0.05),而亚急性期病灶区与对侧正常区域无明显差异(P〉0.05)。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病变中央区rADC值减低最明显,病变外周区(边缘区和周围区)rADC值下降少于中央区,从梗死中心到周围rADC呈阶梯状升高。结论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缺血灶周边区存在缺血半暗带;DWI结合ADC能快速准确诊断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反映脑组织损伤程度,判断缺血半暗带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b值下正常老年前列腺的DWI表现,并初步提出正常老年前列腺外周带ADC的参考值范围。方法选取113例60岁以上正常老年前列腺行MRI检查,分别测量不同b值(b=500、800、1000s/mm^2)下前列腺外周带的ADC值,并对其外周带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b值的增大前列腺外周带ADC值逐渐减小,两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值下正常老年前列腺外周带ADC值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b值=500s/mm^2时(1.26~2.46)×10^-3mm^2/s、b值=800s/mm^2时(1.19~2.29)×10^-3mm^2/s、b值=1000s/mm^2时(1.15~2.17)×10^-3mm^2/s。结论不同b值下正常老年前列腺外周带ADC值有差异,正常老年前列腺外周带ADC参考值范围的提出对前列腺外周带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将sHCC患者根据病理分化程度分为4组,患者均行腹部常规MRI和DWI。并对不同组别患者的ADC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例小肝癌患者中,T1W1稍低/低信号、等信号、稍高/高信号分别为27例、4例、3例;T2W1除1例等信号外,33例均为稍高/高信号;血供方面,多血供与少血供分别为28例与6例;延迟期与临近肝实质信号比较,高信号、等信号、低信号例数分别为4例、10例、20例;23例伴有包膜形成;DWI31例高信号,3例等信号;高分化组、高中分化组、中分化组、中低分化组瘤灶的ADC值分别为(1.79±0.31)×10-3、(1.89±0.68)×10-3、(1.82±0.52)×10-3、(1.70±0.19)×10-3。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3,P=0.608);常规MRI联合DWI的AUC(0.902)高于常规MRI(0.800);结论 MRI联合DWI对早期sHCC的诊断价值较高,尤其是不典型sH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