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常前列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的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表现以及ADC值对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正常前列腺15例、BPH32例、前列腺癌22例进行MR扩散加权成像,分析DWI和ADC图表现.测量不同b值(b=400、500、700、800、1000s/mm^2)下前列腺癌区域、BPH及正常前列腺的中央腺体(CG)及外周带(PZ)的ADC值,并同时测量膀胱区域的ADC值.结果DWI和ADC图能清晰地显示正常前列腺的中央腺体和外周带;BPH在DWI和ADC图上外周带信号较均匀,中央腺体信号欠均匀;b=700s/mm^2时,前列腺癌在DWI图上表现为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b值越高,ADC值越低.b值相同时,各组间膀胱ADC值无统计学差异.正常前列腺中央腺体与外周带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602±0.275)×10^-3 mm^2/s;和(1.884±0.378)×10^-3 mm^2/s;BPH组中央腺体增生结节与外周带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514±0.326)×10^-3 mm^2/s和(1.816±0.473)×10^-3 mm^2/s;前列腺癌组前列腺中央腺体非癌灶区与外周带癌灶平均ADC值分别为:(1.499±0.345)×10^-3 mm^2/s和(1.118±0.484)×10^-3 mm^2/s.前列腺癌的ADC值低于正常前列腺及BPH的ADC值,Pca组与正常前列腺组组间差异及Pca组与BPH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909,P=0.00),正常前列腺组与BP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可用于前列腺的检查,能反映病变的病理变化,提供定量诊断信息.前列腺癌的ADC值低于正常组织及BPH的增生组织,ADC值可用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MRI)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定量分析在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经病理活检证实为前列腺疾病的2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PCa者100例,BPH者13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1.5TMRI扫描和多b值DWI检查,比较不同b值两组ADC值。结果PCa患者DWI上可见局灶性(或弥漫性)高信号,ADC图显示有对比周围组织较低的低值区;BPH患者DWI显示前列腺增生结节,呈高或稍高信号,ADC图显示有对比周围组织较低的低值区。不同b值下,PCa组ADC值均存在差异,其中b值=1500s/mm^2时的ADC值小于b值=800、1000s/mm^2时的ADC值(P<0.05),b值=1000s/mm^2时的ADC值小于b值=800s/mm^2时的ADC值(P<0.05);b值=800、1000、1500s/mm^2时,PCa组ADC值均低于BPH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b值=1500s/mm^2时,ADC值诊断效果最佳,所得阈值为1.013×10^-3mm^2/s,敏感度为96.00%,特异度为93.94%。结论1.5TMRI多b值DWI及其ADC值定量分析可有效鉴别PCa和BPH,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常前列腺3.0T磁共振扩散加成像(DWI)的影像表现,为合理选择扩散敏感系数(b值)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每名志愿者行3次前列腺DWI扫描,b值分别取600、800、1000 s/mm2,其他参数均一样。测量3种b值DWI图像中前列腺中央带和外周带的信号强度、背景信号强度标准差、表观扩散系数(ADC),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b值为600、800、1000 s/mm2时,SNR分别为(18.36±1.75)、(14.63±2.32)、(11.83±1.65),CNR分别为(0.55±0.14)、(0.47±0.11)、(0.39±0.90),3组间比较SNR和CNR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600 s/mm2时,前列腺外周带和中央带的ADC值分别为(2.07±0.26)×10-3 mm2/s和(2.01±0.15)×10-3 mm2/s,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800 s/mm2时,外周带和中央带的ADC值分别为(1.80±0.22)×10-3 mm2/s和(1.65±0.24)×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1000 s/mm2时,外周带和中央带的ADC值分别(1.54±0.14)×10-3mm2/s和(1.31±0.19)×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b值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4±0.68)、(3.05±0.69)和(2.75±0.91),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3.0T磁共振对前列腺进行DWI扫描时,选择b值为800 s/mm2较为适当,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更好地反映水分子的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肾脏扩散加权成像b值和ADC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婴幼儿肾脏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的最优b值。方法将30例4个月-23个月健康婴幼儿分戍4组,分别以4种最大b值500s/mm^2、700S/mm^2、1000s/mm^2和1500s/mm^2。行肾脏DWI序列扫描。使用随机区纽方差分析,对四组肾实质的DWI图像质量评分、肾实质信号强度(SI)、信噪比(SNR)和在ADC图上测量的肾脏ADC值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四组b值下肾脏DWI图像质量、SI、SNR及ADC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幼儿肾脏DWI检查最优b值为700S/mm^2,灌注对扩散的影响相对较小,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此时正常肾实质ADC值为(1.61±0.05)×10^-3mm^2/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1.5T MR上应用头线圈进行垂体大腺瘤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可行性,并优化序列参数,探索理想的层厚和b值。方法随机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及15例垂体大腺瘤患者,测定b值分别为300、800、1200s/mm2时的信号强度、背景噪声及垂体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不同b值时正常垂体的信号强度、质量指数及信噪比的差异;同一b值时垂体大腺瘤平均ADC值的差异。结果 (1)正常垂体DWI图像各b值时的信号强度随b值增加而显著降低(P〈0.01),而噪声则与b值无关(P〉0.05);(2)b=800s/mm2时,垂体大腺瘤的平均ADC值为(1.032±0.059)×10^-3mm^2/s,正常垂体平均ADC值为(4.025±0.382)×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800s/mm^2时,层厚3、4mm对垂体瘤显示评分明显高于2mm(P〈0.05),层厚4mm时图像伪影比3mm和2mm明显(P〈0.05)。结论 1.5T MR行垂体大腺瘤DWI是可行的。以层厚3mmb值为800s/mm2的图像质量为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细粒棘球蚴病的影像学表现及ADC值。资料与方法: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细粒棘球蚴病行CT及MRI平扫,并行DWI成像,分析ADC图,计算ADC值。其中7例行CT增强扫描,1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20例中单发病例12例,多发病例8例。发生钙化14例。2例感染病灶增强后呈环形强化。根据CT表现分为:单囊型(3例);多子囊型(2例):外囊钙化型(8例);实变型(2例);感染型(2例);退变型(5例)。病变的ADC值平均为(3.74±0.46)×10^-3mm^2/s(b=100),(3.43±0.64)×10^-3mm^2/s(b=500),(3.24±0.63)×10^-3mm^2/s(b=1000)。病灶与正常肝组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脏细粒棘球蚴病影像表现呈多样性。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肝脏细粒棘球蚴病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胆总管下段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对50例正常志愿者及100例胆总管下段病变患者行常规MR及DWI检查,并测量ADC值。包括胆总管结石45例,十二指肠乳头炎症21例,恶性占位性病变34例。结果正常十二指肠乳头ADC值为(1.88±0.41)×10^-3mm^2/s;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炎、恶性占位性病变ADC值分别为(1.92±0.38)×10^-3mm^2/s、(2.14±0.08)×10^-3mm^2/s、(1.61±0.29)×10^-3mm^2/s,胆总管下段恶性占位性病变与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炎ADC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DWI图像特点及ADC值,其在胆总管下段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肝脏常见良恶性病变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影像特点,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肝正常25例及94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扩散加权成像,并测量ADC值。结果在扩散敏感系数(b值)为600s/mm^2的DWI上,正常肝组织ADC值为(1.52±0.24)×10^-3 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ADC值分别为(4.04±0.64)×10^-3 mm^2/s、(2.57±0.47)×10^-3 mm^2/s、(1.43±0.51)×10^-3 mm^2/s、(1.76±0.76)×10^-3 mm^2/s,肝脏恶性肿瘤与肝囊肿、肝血管瘤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析扩散加权成像及测量ADC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分析超急性、急性期、亚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半暗带的范围和演变过程。方法测量38例(超急性期10例、急性期16例、亚急性期12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中央区、边缘区、周围区平均ADC值,计算相对ADC(rADC)值。对不同分期、不同区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缺血灶平均ADC值(3.83±0.89)×10^-4mm。/s、(4.92±0.18)×10^-4mm^2/s,明显低于对侧正常区域(8.29±0.54)×10^-4mm^2/s、(7.86±0.63)×10^-4mm^2/s(P〈0.05),而亚急性期病灶区与对侧正常区域无明显差异(P〉0.05)。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病变中央区rADC值减低最明显,病变外周区(边缘区和周围区)rADC值下降少于中央区,从梗死中心到周围rADC呈阶梯状升高。结论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缺血灶周边区存在缺血半暗带;DWI结合ADC能快速准确诊断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反映脑组织损伤程度,判断缺血半暗带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图(ADC mapping)在不同时期脑梗塞的诊断以及在判断脑梗塞的转归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平扫对9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30例(起病至检查前时间〈6 h),急性期30例(7~72 h),亚急性期30例(3~10 d),在ADC图上测量梗塞灶ADC平均值,同时测定对侧相应区域ADC值,并由此计算相对ADC值(rADC=病变区ADC/对侧相应区域ADC×100%),分析梗塞不同时期rADC值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塞灶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平均ADC值分别为超急性期:0.342×10^-3mm^2/s,急性期:0.462×10^-3mm^2/s,对侧相应区域ADC值分别为超急性期:0.744×10^-3mm^2/s,急性期:0.817×10^-3mm^2/s。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rADC值最低,分别为超急性期:45%,急性期:59%,随时间延长rADC由低到高,即rADC值与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梗塞灶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结合DWI、T2WI,ADC图可以对脑梗塞进行分期诊断,还可以动态观察进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扩散成像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应满  王振平 《海南医学》2010,21(16):97-98,96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病人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并测量表面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分别为(1.34±0.12)×10^-3mm^2/s、(1.79±0.21)×10^-3mm^2/s、(3.23±0.28)×10^-3mm^2/s、(4.07±0.65)×10^-3mm^2/s,肝脏良性肿瘤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的ADC值,且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转移瘤和原发肝癌的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鉴别诊断较困难。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为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特别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并优化最佳b值。方法经病理或临床随访及相关辅助检查证实的72例肝脏良性肿瘤和73例恶性肿瘤(共312个病灶)在1.5TMR成像系统上行不同b值DWI(300s/mm2、800s/mm2、1000s/mm2)扫描,获得各组b值的DWI图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分别测量各b值下病变的DWI信号强度、ADC值,比较各b值组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ADC值,并绘制各b值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得出ADC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优化DWI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的最佳b值。结果不同b值组间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脏良性和恶性病变组ADC值均随b值增加而逐渐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不同b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70、0.955、0.957(AUC>0.5),且b=300s/mm2时获得的ADC值的诊断效能最大,以ADC值=1.43×10-3mm2/s为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最佳阈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3%和89.3%。结论 1.5TMRDWI联合多通道相控阵线圈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b=300s/mm2时获得的ADC值诊断效能较高,易于发现更多病灶,高b值时鉴别肝脏肿瘤良恶性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患者子宫正常区域各分区结构(内膜、结合带、肌层)表观弥散系数(ADC)特点及其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趋势。方法 31例具有正常月经周期的子宫肌瘤患者,分为分泌期(17例)和增殖期(14例)两组。行子宫横断面DWI(b值为0、700s/mm2)扫描,分别测量子宫内膜、结合带和肌层ADC值,分析子宫分区结构ADC值差异及月经周期对其影响。结果分泌期组,子宫三层分区结构ADC值两两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F=104.279,p〈0.001)。增殖期组,内膜和肌层ADC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别;结合带ADC值均小于内膜、肌层ADC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肌层ADC值在分泌期组(1.726±0.210×10^-3mm^2/s)和增殖期组(1.550±0.128×10^-3mm^2/s)有统计学差异(t=2.729,p〈0.05);内膜在分泌期组和增殖期组比较,以及结合带在分泌期组和增殖期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具有正常月经周期的子宫肌瘤患者子宫体部正常区域ADC值受到解剖分区结构及月经周期的影响。同时,内膜及结合带ADC值在增殖期和分泌期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子宫肌瘤患者性激素分泌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ROI局部测量法(Regional measurement,RM)与边缘勾勒整体测量法(Whole measurement,WM)所测得胃癌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差异及其重复测量的一致性,比较两种测量方法ADc值反映胃癌侵袭性的效能。方法搜集手术病理证实胃癌55例,行常规MEI平扫及DWMRI检查。b值取1000s/mm^2。两名医师各自独立采用RM和WM两种方法测量胃癌癌肿ADC值。BIand—Altman法比较两名医师相同测量方法测得ADC值的一致性。以病理胃癌生长方式为评价癌肿侵袭性指标,以ROC曲线评价两种测量方法ADC值判断癌肿侵袭性的效能。结果RM法测得胃癌癌肿ADD值为024±030)×10^-3mm^2/s(观测者1)及(1.28±0.31)×10^-3mm^2/s(观测者2);WM法测得胃癌癌肿ADC值为(141±030)×10^-3mm^2/s(观测者I)及(1.44±0.33)×10^-3mm^2/s(观测者2)。两名观测者采用RM法测得ADC值均低于WM法(观测者1:t=-10202.P〈0.001;观察者2:t=-8732,p〈0.001)。两种ADC值测量方法在两名观测者问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RM法略优于WM法。RM法测得ADC值判断胃癌弥漫型生长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3,略高于WM法的0.828。结论小ROI局部测量法与边缘勾勒整体测量法所测得胃癌ADC值在不同测量者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局部测量法ADC值反映癌肿侵袭性的能力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ADC值在鼻咽癌颅底放射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颅底侵犯的鼻咽癌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行常规磁共振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并分别测量颅底部位的ADC值。随访12个月以上分为复发组6例和对照组36例,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其治疗前后所测ADC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间的ADC值相比,复发组的ADC值明显降低;复发组与对照组的颅底病灶治疗前ADC均值分别为(0.782±0.028)×10-3mm^2·s^-1及(0.821±0.029)×10-3mm^2·s^-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DC均值分别为(1.034±0.084)×10^-3mm^2·s^-1及(1.506±0.110)×10-3mm^2·s^-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颅底侵犯的患者,在经过放疗后病灶会明显缩小或消退,对应部位的ADC值也会有所不同;治疗后颅底部位的ADC值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评价鼻咽癌颅底放射治疗疗效的指标,且对于鼻咽癌颅底复发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成像在动物模型的淋巴结炎与淋巴结转移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4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建立淋巴结炎模型(炎症组)和淋巴结转移模型(转移组)。在常规图像基础上测量两组淋巴结的近似表观扩散系数(ADC)。采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评价ADC的诊断价值。结果炎症组及转移组淋巴结ADC值分别为(0.859±0.037)×10^-3mm^2/s和(1.089±0.244)×10^-3mm^2/s(P〈0.05)。ADC值诊断淋巴结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诊断阈值为0.889×10^-3mm^2/s,敏感度80%,特异度75%。结论磁共振扩散成像有助于动物模型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