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目的总结重症冠心病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经验.方法 20例重症冠心病者,全部采用OPCABG,选用乳内动脉、桡动脉、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材料.共搭桥64支,平均3.2支.术中使用CTS心脏固定器.加强围手术期处理.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塞,无死亡病例.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住院天数为19~45天,平均25.2天.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有效,可用于多支病变或/和危重急症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是治疗冠心病严重并发症和围手术期心衰很有效的辅助装置.合理的围术期处理对手术效果很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 自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3年 1 0月 ,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 ,给 4 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OPCABG) ,其中 1 5例全部采用乳内动脉 (1 7支 )和桡动脉 (1 8支 )作为移植血管材料。共搭桥 35支 ,平均 2 33支。术中使用CTS心脏固定器。结果 全组无术中需转体外循环情况 ,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塞 ,无死亡病例。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 ,住院天数为 1 3~ 2 7天 ,平均 1 6 5 2天。结论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简便、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 ;近期效果与同时使用静脉桥的搭桥术相同 ;围手术期无动脉性桥血管痉挛的情况发生。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自2001年6月至2003年10月,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给4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术中使用CTS心脏固定器。有3例患者术前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选用的血管材料有:乳内动脉42支、桡动脉25支、大隐静脉49支、头静脉1支。共搭桥117支,平均2.93支。结果: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全组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无死亡病例。住院13~45d,平均19.52d。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简便、安全、有效、经济,不仅适用于多支病变患者,而且也适用于危重急症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围术期经验.方法 对396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搭桥1~4支,平均搭桥(2.7±0.9)支.手术时间(151±27)min.结果 死亡9例,其余顺利出院.随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疗效的关键是提高围术期处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心病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2001-10~2007-05共对336例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G),全部经正中切口,搭桥数目1-5根,人均3.1根. 结果 7例低心排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脑血管意外1例,围术期心梗6例,早期死亡5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 结论 OP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或联合瓣膜置换术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对73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另外2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然后经冠状静脉窦逆行持续灌注机器氧合血,在心脏有节律的空跳中完成主动脉瓣或联合瓣膜替换,1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有8例患者术前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结果: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全组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前辅助呼吸、IABP OPCABG者死亡.结论: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简便、安全、损伤轻、并发症少;同时行心瓣膜置换避免心脏停跳,极大程度地减少缺血缺氧损伤和再灌注损伤,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高危冠心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高危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2例术中行紧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7例预防性应用IABP.结果术后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平均搭桥3.5支,1例胸骨感染,2例2次开胸止血.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中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高危冠心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体外循环下及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冠心病的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8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I临床资料。应用体外循环47例(体外组),非体外循环35例(非体外组),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医院内死亡2例,其中体外组1例,术后第14天死于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非体外组1例,术后第3天死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余80例顺利出院,1例复发心绞痛,药物治疗有效,疗效满意。结论 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近期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9.
余兵  张春盛  王伟  孙明  刘继辉 《安徽医学》2011,32(3):298-299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吻合冠脉搭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冠心病患者20例择期手术,均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吻合的方式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精细操作,围手术期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有效的心血管功能支持.结果 20例患者分别搭桥3~6支,手术经过均顺利,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d均顺利拔管转入普通病房.术后平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就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简称非体外下冠脉搭桥术,OPCABG)的临床经验和疗效予以总结分析.方法 选取近年来在本院接受OPCABG的3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1例患者中途改体外循环下进行,另29例患者的手术治疗均在全麻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进行搭桥1~5支(平均3.2),手术时间在2~6 h左右(平均3.3±1.2)h.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发现,在接受OPCABG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的发生症状改善明显.结论 在治疗冠心病患者过程中,采取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有助于使患者的心脏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减少一些呼吸神经系统与心律失常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初步临床结果和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80例该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中79例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中转体外循环完成手术。除1例术后死亡外均顺利康复。结论对于选择的患者,该手术安全、经济、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背景 ]浅谈应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 .[病例报告 ]3例患者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为 5 6岁 ;其中 2例为 3支冠状动脉病变 ,1例为 4支冠状动脉病变 .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 3 6% ,65 % ,75 % ;心绞痛病史为 1个月~ 2年 .均在正中开胸 ,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移植血管全部用自身大隐静脉 .2例搭 3支桥 ,1例搭 4支桥 .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术后 3例心绞痛症状均完全消失 ,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 ,无手术死亡病例 .[讨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重症冠心病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重症冠心病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男性95例,女性51例;搭桥数3~6(4.21±0.89)支/人。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术后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次开胸2例(1.4%),低心排综合征6例(4.1%),应用IABP 6例(4.1%),反复发作房颤12例(8.2%),肺功能不全8例(5.5%),死亡1例(0.7%),其余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合理地选择患者,成熟的手术技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尽早应用及术后处理的加强是提高重症冠心病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 OPCAB)在冠状动脉夹层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31例冠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以及诊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术后1周,31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复查心电图29例正常,2例显示轻度心肌缺血.结论 冠状动脉夹层治疗与其夹层范围和程度相关, 对于发生于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前降支合并对角支或合并回旋支、右冠脉的冠脉夹层且服用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尤其是夹层合并非夹层处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达50%以上患者,应尽早行外科OPCAB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的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可行性。方法:对35例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患者进行了OPCAB,术中采用心脏表面固定器和冠脉内分流栓,4例术前应用I-ABP。并与同期34例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患者进行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作对照。结果:平均塔桥2.9根,无手术死亡,与cCABG组相比,术后呼吸机辅助,住院时间及主要并发症均明显减低,均痊愈出院,结论:左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的高危患者接受OPCAB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This case report we presented is that the anomalous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LMCA) originates from the proximal segment of right coronary artery.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origin and course of the anomalous LMCA, a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of the heart was performed on a 64-slice machine (Philips 64 Slice, Philips, USA) after 6 months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oper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omalous LMCA originates from the proximal segment of right coronary artery, lies posteriorly to the aorta before taking acute sharply to go between the aorta and left atrium. It was classified as R-II P subtype according to Lipton’s classification. It is a rare case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18.
Coronary artery anomalies (CAAs) are present at birth, but are usually asymptomatic and are found during coronary angiography or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examinations. Their prevalence is less than 1.3% based published series.1'2 The most common coronary anomaly is separate origin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LAD) and left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 (LCX) from the left sinus of the Valsalva. The second most common anomaly is the origin of the LCX artery from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 or right sinus of the Valsalva. We present two cases of coronary artery anomalies: one is the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LMCA) arising from the proximal RCA, the other is the LAD originating from the proximal RCA.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瘘合并扩张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提出对这种复杂畸形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16年10月,共11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合并冠状动脉扩张的患者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冠脉解剖特点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总结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特征性指标,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例患者术后心梗严重低心排死亡.体外循环时间(104.8±44.9) min,阻断时间(71.9 ±34.1) min,呼吸机辅助呼吸(26.0_±20.5)h,术后出院时间(12.5±7.7)d.术后2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心包填塞1例;心肌梗死2例.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经电话或再次住院随访,1例患者失访.随访患者均无症状存活.平均随访58.2(10 ~ 105)个月.无因心脏事件再次手术患者.结论 对冠状动脉瘘合并扩张这种少见畸形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多源螺旋CT三维重建是诊断的重要方法,一经确诊应手术治疗,术式应选择个体化方案,手术近远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与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A组),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合并冠状动脉狭窄(B组)及冠状动脉狭窄(C组)3组间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病变血管分布、心肌缺血改变的差异。结果3组间冠心病常见危险因素差异无显著性;病变血管分布A组多累及右冠脉,B组、C组多累及左前降支,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心绞痛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心肌梗死与心电图ST-T异常发生率,A组低于B组、C组(P<0.05,P<0.01);LVED值A组小于B组、C组,EF值A组高于B组、C组(P<0.01)。结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对心肌缺血的影响较冠状动脉狭窄低,但并非无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