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多技术扫描评价心肌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MRI检查资料完整者23例,均进行MRI平扫、电影扫描、心肌灌注和延迟增强扫描,观察心脏形态、运动、首过灌注、延迟强化信号改变,分析其诊断价值。所有检查者均经临床确诊。结果 23例中,12例为缺血性心肌病,共有204心肌节段被分析,63段(30.9%)见异常室壁运动;异常运动节段中,首过灌注心肌信号减低52段,信号正常11段,59段(93.7%)有延迟强化,所有运动异常节段室壁增厚率均下降。2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心脏肿瘤病灶均见延迟强化。结论 MRI多技术扫描可较准确评价心肌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心肌梗死患者行双源CT首过及延迟增强双能量扫描,与99mTc-MIBI心肌显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双源CT首过及延迟心肌灌注成像在识别及定位存活心肌的诊断价值。方法28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双源首过及延迟(5min)心肌灌注扫描及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影检查,观察双源CT心肌灌注碘图评价心肌灌注缺损,将双源CT首过及延迟扫描心肌灌注缺损与99mTc-MIBI的相应节段进行对照。结果 28例受检者,共476个心肌节段,双源CT首过扫描心肌灌注共有371节段灌注减低及缺损,其中延迟扫描共156个节段表现为低灌注,215个节段表现为相对高灌注(延迟强化);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影结果共有237心肌灌注减低及缺损;17个节段中,共13节段两者结果一致性好(Kappa值>0.75),其余4节段(第2、3、8、9节段)一致性一般(0.40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多技术扫描评价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MRI检查资料完整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2例,均进行MRI平扫、磁共振电影成像、心肌灌注和延迟增强扫描,观察心脏形态、运动、首过灌注、延迟强化信号改变,分析其诊断价值.所有检查者均经临床确诊.结果 12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共有204段心肌节段被分析,其中63段(30.9%)见异常室壁运动;异常运动节段中,首过灌注心肌信号减低52段,信号正常11段;59段(93.7%)有延迟强化,所有运动异常节段室壁增厚率均下降.结论 MRI多技术扫描可较准确评价缺血性心肌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炎在高场强3.0T 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急性心肌炎患者25例和健康志愿者15例。所有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均行MR心脏增强扫描,扫描协议包括:双反转T2加权脂肪抑制、DWI、心脏电影、首过心肌灌注和心肌灌注延迟成像。结果 15例健康志愿者均无阳性发现。急性心肌炎组中4例(16.0%)T2加权脂肪抑制显示左心室心肌表现为局灶性斑点或斑片状高信号;6例(24.0%)心脏DWI出现局灶性高信号;4例(16.0%)心脏电影出现局部室壁运动异常,表现为室壁运动轻度减弱,测得25例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及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分别为(58.9±4.7)%、(147.0±28.9)mL、(51.8±4.7)mm,3个参数与健康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4.0%)首过心肌灌注表现为局部心肌灌注减低;23例(92.0%)出现心肌延迟强化,表现为左心室心外膜下和(或)中层心肌结节状、片状强化,共计53个节段,发生部位以间隔壁和侧壁居多。室壁运动异常区域与延迟强化节段一致。结论 3.0T心脏MR检查可以显示急性心肌炎的病变部位、形态、范围、程度及心功能情况,综合分析心脏MR各个序列的结果,可以为急性心肌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多层螺旋CT(MSCT)在评估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活性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68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前瞻性首过和延迟增强64层MSCT及磁共振成像(MR)心肌灌注成像,比较MSCT心肌梗死首过期、延迟期结果,MSCT与MRI首过灌注、延迟增强对照分析。结果本组68例患者,97.06%出现延迟强化,延迟强化形式为非透壁增强32.35%、透壁增强17.65%、混合型44.12%、无增强2.94%。所有患者中,61.76%首过期出现灌注缺损,延迟期出现强化;其中2.94%患者首过灌注缺损,延迟期出现强化。首过期与延迟期无显著关联性(P0.05)。68例患者997个心肌段,两组同时表现为灌注缺损的段数为59段,同时表现为无灌注缺损的段数为883段,符合率为94.48%,则MSCT与MRI判断首过灌注一致性较好。以MRI作参照标准,两者同时表现为无强化段数为680段,非透壁型强化为30段,透壁型强化为105段,故符合率为81.75%,则MSCT与MRI判断心肌活性一致性较好,但MSCT高估了梗死的范围。结论 MSCT与MRI评估心肌活性的一致性较好,MSCT可初步用于检测心肌活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狭窄与心肌缺血的MRMPI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在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中的表现。方法 28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行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检查,对其表现及诊断价值进行研究。结果 19例(67.9%)首过期出现灌注异常,其中17例(89.5%)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19例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异常中分别灌注减低8例(42.1%),其中局限1个壁段2例,2个壁段2例,3个以上壁段5例。注入GD-DTPA对比剂后延迟扫描,8例(42.1%)显示心肌增强,其中局限1个壁段2例(25%),2个壁段3例(37.5%),3个以上壁段3例(37.5%)。结论 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能识别心肌的缺血与梗死,可以指导临床制定治疗计划,判断治疗效果和进行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心肌灌注检测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33例(共41个冠状动脉病变)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临界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一周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并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将41个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按FFR检测值分为FFR0.80组和FFR≥0.80组;按照标准A(两个或以上节段心肌灌注异常)、B(一个或以上节段心肌灌注异常)进行心肌灌注分析。结果FFR0.80和FFR≥0.80两组间心肌灌注检测A、B标准均有统计学差异(标准A:χ2=11.303,P=0.001;标准B:χ2=12.812,P=0.000);应用ROC曲线分析显示心肌灌注检测标准A和标准B对心肌灌注检测均有统计学意义(AUCA=0.734,P=0.017;AUCB=0.798,P=0.002),采用标准B诊断效能较高。结论心肌灌注检测有助于双源CT"一站式"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相似文献   

8.
郝骥  祁春梅  武维恒  蔡文标  冯建启  刁军  吴浩 《实用全科医学》2010,8(11):1373-1373,1402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心肌灌注延迟显像(DE-MRI)所显示的高信号检测存活心肌的临床价值。方法 24例经彩超检查存在左室壁节段运动障碍冠心病患者,进行DE-MRI、冠状动脉造影(CAG)及介入治疗(PCI),所有狭窄病变行完全血运重建。参照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16节段划分法获得各运动异常节段心肌延迟增强,并对其进行分级,根据分级结果对心肌存活情况进行判定。术后1,3,6月时复查心脏超声,以冠脉血运重建后室壁节段收缩功能改善为判断存活心肌的金标准,根据诊断试验四格表得出DE-MRI检测存活心肌的价值。结果 24例冠心病患者共获得符合条件的室壁运动异常节段170个,根据金标准判断其中115个为存活心肌,55个为非存活心肌,DE-MRI检测存活心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是73.3%、92.4%、86.7%。结论 DE-MRI检测冠心病患者的存活心肌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在脑缺血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对11例缺血性疾病发作3h至23d的患者行常规CT和CT灌注成像,5例进行MRI检查,2例行DSA检查.结果 11例患者CT平扫共检4例,CT灌注成像共检出6例,均经随访CT、MRI及DSA证实.7例表现为CBF下降;7例MTT延长;6例无TP出现;4例CBV下降.1例起病后10hCBF、CBV增加,MTT、TP无变化.1例起病后10d病灶表现为MTT、TP延长,CBV下降.结论结合常规CT及MRI、DSA扫描,CT灌注成像不仅有利于显示超急性期脑缺血病灶,而且可观察其他脑内缺血病灶的血流灌注变化.  相似文献   

10.
健康成年雄性滇南小耳猪12头,行经皮球囊堵闭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分组分别取仰卧位及侧卧位,于术前及术后6h行双源CT心肌灌注成像.结果显示:①双源CT心肌灌注成像能够清晰显示猪冠状动脉解剖结构及其主要分支,90.9%血管可用于诊断.②采取仰卧位动物模型显示节段76个,1级图像58个;侧卧位动物模型显示节段94个,1级图像85个.③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主要为心率及呼吸伪影.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评价心肌梗死PTCA治疗前后心肌存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MRMPI) 检测心肌梗死存活心肌的作用. 方法 选择心肌梗死患者51 例.采用1.5 T MR扫描仪,反转恢复快速小角度激励( IR-turbo FLASH) 序列,全部患者均在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 0.1 mmol/kg、MRMPI 首过期及5~30 min 延迟期成像.21 例行静息、负荷99锝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进行对照研究.首过期行短轴面成像,延迟期行短轴面及长轴面成像.结果 51例心肌梗死患者,42 例(82.3%) 首过期显示灌注减低;50 例(98%) 延迟增强.在21例168个心肌段SPECT诊断无活性心肌段48个,MRMPI 示梗死区均有延迟增强,SPECT诊断存活心肌段120 个,MRMPI 示97段无延迟增强.以静息、负荷99m锝SPECT 作为参考标准,MRMPI 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80.8%. 结论 MRMPI 可有效地检测心肌梗死的存活和非存活心肌,以及其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CMR)的量化指标在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完整的有心肌梗死病史的冠心病患者29例,行CMR检查,获取相关影像学数据。运用磁共振后处理工作站,观察评估心室壁的运动情况及室壁心肌灌注的信号特征;测定心肌延迟强化区与邻近正常心肌区域首过灌注时间、首过灌注最大上升斜率及心肌延迟强化信号值;同时分析心肌梗死透壁程度与室壁运动情况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至少1个节段的延迟强化,29例患者共计493个心肌节段被评价,有32个节段出现延迟强化。延迟强化区首过灌注时间较正常心肌区域长[(4.45±1.20)vs(3.60±2.0),P=0.005],首过灌注最大上升率小[(27.70±15.70)vs(39.63±18.21),P=0.000],病变区延迟强化的信号值较正常心肌区域高[(69.81±34.15)vs(21.67±13.26),P=0.01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心肌延迟强化程度与其运动能力呈负相关(r=-0.467,P<0.05)。心室壁内延迟强化灶越大,运动能力越差:即存在3分或透壁性延迟强化灶的心室壁运动能力为2级或3级;非透壁延迟强化灶<50%的心室壁运动能力为0级或1级。结论 CMR的cine-MR,FP-MPI及DE-MRI的量化指标均可用于心肌活性评价,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扫描技术才能准确评估存活心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近年来应用广泛,在单次对比增强扫描期间即可同时提供心肌内碘分布图,以良好的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显示冠状动脉疾病的心肌血流动力学改变.文中综述双源双能量CT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于心肌灌注成像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层探测器能谱CT在冠脉正常者静息态心肌灌注成像的作用。 方法 对15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双层探测器能谱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及静息态心肌灌注成像检查,对28例冠脉正常者进行静息态心肌灌注成像的测量。根据美国心脏协会 17段心脏节段分析方法,分别在碘密度图、有效原子序数图像上测量心肌各节段(心尖除外)的碘密度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值,同时记录主动脉根部的碘密度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值,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左室中部层面各节段的碘密度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基底部层面及心尖部层面心肌各节段的碘密度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层探测器能谱CT可以定量分析心肌各节段的碘浓度和有效原子序数,冠脉正常者左心室中部层面各节段的灌注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成像在缺血性心脏病诊断中的成像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确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行MRI冠脉成像及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检查,总结成像技术,与DSA冠脉造影及心肌核素扫描对照分析,计算符合率,评价应用价值。结果300个被检冠脉节段中,MRI显示冠脉狭窄(>70%)26处,与DSA冠脉造影相比准确率68.4%(26/38),12例MR心肌灌注检查中检出心肌缺血区域12个,与心肌核素扫描相比,MR心肌灌注心肌缺血区域显示率75%(12/16)。结论高场磁共振成像对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有一定价值,应用前景良好,但目前其准确性尚较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有为  李红  刘玥  何玲 《海南医学》2013,24(22):3331-3333
目的 探讨CT与MRI联合成像在制定脊髓纵裂手术方案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3例手术证实脊髓纵裂患者术前CT及MRI扫描的影像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发生于腰椎段11例,胸椎段1例,1例同时累及胸椎、腰椎段.13例患者的14个病变中,Ⅰa型7个,其中骨性分隔5个;Ⅰb型3个,1个为骨性分隔;Ⅱ型4个.结论 CT和MR两种检查方法对脊髓纵裂病变的诊断均存在不足之处;联合成像可以相互补充,能更全面对脊髓纵裂分型和并发病变做出明确诊断,为手术提供更为全面的诊断信息;术前CT和MRI联合成像应该成为检查常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胃肠道管壁弥漫血管瘤的CT表现,增强对本病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11月于我院就诊的4例胃肠道管壁弥漫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3例行常规腹部平扫+增强cT扫描,1例因下消化道出血行盆腔平扫+增强cT扫描。结果4例患者,男性3例,年龄分别为16、30、42岁;女性1例,年龄33岁。3例自出生后反复无痛性血便,1例血便1月余。cT显示病变累及胃壁和多节段肠壁,表现为较长节段管壁环形不规则增厚,局部合并管腔狭窄;病变内均可见多个点状或结节状钙化影。增强扫描常规动脉期、门静脉期病变无明显强化,延迟90~120s,病变渐进性强化,CT值升高20~30HU。1例在延迟50min后扫描,病变呈中度均匀强化,CT值约60HU。病变邻近动脉血管均未见异常。3例引流至门静脉,1例经腹部皮下迂曲静脉引流,其中2例引流静脉粗大。2例门脉正常结构消失,显示门静脉海绵样变。结论对自幼血便或长期反复血便者,应注意胃肠道管壁弥漫血管瘤的可能,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与冠状动脉造影影像比较。方法72例临床疑似和诊断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共分析了72例患者的全部血管节段(936个),单支血管病变18例,双支血管病变7例,3支血管病变11例,其中62个节段因图像质量问题无法进行比较,冠状动脉造影共发现117处狭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发现117处狭窄中的96处(占82%),该组研究的敏感性83%,特异性98%,阳性预测值87%,阴性预测值98%。64层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90%。结论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作为无创的检查在显示血管近端狭窄和冠状动脉造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血管远端及分支显示不如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与其相应供血心肌节段有无灌注异常的相关性。方法41例临床拟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 )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SPECT)心肌灌注显像( MPI)。结果CTCA狭窄50%时,诊断心肌灌注异常的准确性为85%,特异度为87%,敏感度为78%,阴性预测值为91%,阳性预测值为71%;以MPI为标准。。结论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与相应供血心肌节段灌注异常密切相关,双源CT一站式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GN)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3月该院经手术及病理学确诊的9例腹膜后GN患者的影像学资料.5例患者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例患者仅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3例患者同时行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腹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