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第1代抗组胺药氯苯那敏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否与其对慢性鼻炎/鼻窦炎的治疗作用相关.方法 选择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诊断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者,应用第1代抗组胺药氯苯那敏(4 mg/次,2~3次/d)治疗(10±3)d后,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以咳嗽好转1/2及以上为治疗有效,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慢性鼻炎/鼻窦炎相关性咳嗽和胃食管反流性慢性咳嗽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为两种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提供帮助。方法纳入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重庆市新桥医院就诊的慢性咳嗽患者。记录患者病史、症状和体征。对伴慢性鼻炎/鼻窦炎、无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拟诊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给予氯苯那敏、减充血剂、鼻喷激素治疗1周;对有胃病史或伴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临床拟诊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给予埃索美拉唑40 mg bid,联合胃动力药治疗2周。对以上针对性治疗后随访时咳嗽有明显缓解的患者,临床诊断为UACS或GERC。结果共114例入选本研究,拟诊GERC 47例,针对性治疗后确诊32例;拟诊UACS 67例,针对性治疗后确诊UACS 43例。确诊UACS与GERC的患者在年龄、病程、咳嗽严重程度、夜间咳嗽比例、有清喉症状比例、鹅卵石征比例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GERC以女性患者多见(22/32),而UACS则以男性多见(26/43)(P〈0.05)。UACS患者咳痰的比例显著高于GERC患者(P〈0.05)。有咽部症状和体征的GERC患者(78.1%)比例显著低于UACS患者(97.7%)(P〈0.05)。声嘶和喉痛症状仅见于GERC患者,鼻后滴漏症状仅见于UACS患者。结论 GERC患者的咽喉部症状和体征与UACS患者有不同的特点。结合患者病史、咳嗽特点及并发的咽喉症状、体征综合判断,可以给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标准桃金娘油在引起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常见疾病中的疗效.方法 将377例确诊为UACS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个组别,治疗组的治疗措施中加用标准桃金娘油,通过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的比较,观察标准桃金娘油的疗效.结果 治疗1周后不同病种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达3周时不同病种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经x2检验,慢性扁桃体炎、变应性鼻炎病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病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桃金娘油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具有肯定的疗效,在慢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病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的临床特征及其与上气道疾病、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和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的关联,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92例慢性咳嗽并同时有咽部症状和体征的患者纳入本研究。进行相关病史采集及支气管激发试验后,根据针对性治疗结果进行相关疗效评价及病因学分析。结果对疑为CVA的49例患者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其阳性率为28.6%(14/49),占全部病例数的15.2%(14/92)。18.5%(17/92)的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或合并胃食管反流症状,其中部分患者抗胃食管反流治疗有效。有鼻炎/鼻窦炎病史和/或症状的患者仅占全部病例的33.7%(31/92)。51.1%(47/92)的患者仅有单纯的慢性咽部症状和体征。结论 UACS的病因不只与鼻炎/鼻窦炎有关,慢性咳嗽患者的"慢性咽炎"表现既可能是继发于慢性鼻炎/鼻窦炎的鼻后滴流和胃食管反流的结果,也可能是独立的慢性咳嗽病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道肥大细胞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related chronic cough,GER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GERC患者10例,对照组分别为无咳嗽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10例和正常健康志愿者10名。三组均接受咳嗽敏感性试验、肺功能和诱导痰细胞分析检查。比较三组间咳嗽敏感性、肺功能指标、诱导痰中炎症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以及诱导痰上清液中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yptase,MCT)、组胺、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 D2,PGD2)、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及P物质(substance P,SP)含量的差异。结果GERC组较无咳嗽GERD组反流症状轻,反流症状积分明显低于GERD组(P〈0.05)。GERC组咳嗽评分日间明显高于夜间(P〈0.05),咳嗽阈值C2、C5明显低于无咳嗽GERD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但肺通气功能指标如FEV,%、FVC%、FEV1/FVC和PEF%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GERC组诱导痰中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计数虽与无咳嗽GERD组和正常对照组相似,但诱导痰中MCT、SP和PGE2水平明显高于无咳嗽GERD组(P〈0.05),而组胺、PGD2、ECP和IL-8三组间无明显差异。诱导痰中MCT和SP与辣椒素咳嗽阈值LogC5间存在显著负相关(MCT:r=-0.571,P〈0.01;SP:r=-0.569,P〈0.01)。结论GERC患者较GERD患者有更高的咳嗽敏感性,除气道神经肽外,肥大细胞在下气道的激活可能是GERC咳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李兰  樊红  何海兰  李敏  陈昌辉 《四川医学》2012,33(3):406-408
目的探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引起儿童慢性咳嗽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8例确诊为UACS的患儿,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58例中有鼻部相关原发疾病以慢性鼻窦炎最多共27例(46.6%),其次为变应性鼻炎16例(27.6%),慢性鼻炎10例(17.2%),单纯腺样体炎5例(8.6%),均以慢性咳嗽为主诉,经过积极的抗炎与抗变态反应治疗,50例患儿在连续治疗2周后咳嗽症状缓解,8例患儿继续治疗1周后咳嗽症状缓解,所有鼻窦炎患儿在治疗3个月时复查鼻窦CT均示炎症完全吸收。结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引起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结合专科检查,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可有效地消除慢性咳嗽。  相似文献   

7.
目的慢性咳嗽常表现为对理化刺激因子呈异常增高的咳嗽反应,但不同病因间慢性咳嗽敏感性的差异及机制尚未完全清晰。方法收集2005年至2010年于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咳嗽专科就诊的慢性咳嗽患者,通过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程序确诊其常见病因,进行辣椒素咳嗽激发试验,以咳嗽阈值评估咳嗽敏感性,观察咳嗽敏感性与咳嗽病程、咳嗽严重度、肺通气功能、诱导痰细胞的关系。结果通过慢性咳嗽诊断程序进行病因诊断后,纳入病例133例,其中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24例,咳嗽变异型哮喘(CVA)26例,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31例,变应性咳嗽(AC)30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22例。另有同期正常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AC、CVA、EB、GERC以及UACS组患者的咳嗽阈值LgC5分别1.70±0.70、2.12±0.67、2.13±0.69、1.69±0.73、2.16±0.66,较正常对照(2.63±0.39)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均<0.05)。其中以GERC、AC患者咳嗽阈值降低尤为显著(分别显著低于CVA、EB、UACS组,P均<0.05),其咳嗽阈值低于正常对照单侧95%参考值(125μmol/L)的比例较CVA、EB、UACS组为多(P均<0.05)。慢性咳嗽患者的咳嗽阈值LgC5与咳嗽病程及日间咳嗽积分相关(r值分别为-0.280、-0.168,P均<0.05),但与肺通气功能以及痰细胞分类无关(P均>0.05)。结论慢性咳嗽常见病因患者辣椒素咳嗽敏感性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病因的咳嗽发病机制不一,可能与支配咳嗽敏感性的神经纤维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与多次腹腔注射脂多糖(LPS)诱发的豚鼠持续性气道高反应性(AHR)的关系。方法48只雄性Dunkin-Hartley豚鼠,随机分为LPS组和生理盐水(NS)对照组。两组分别每隔24 h腹腔注射LPS(1 mg/kg)或NS(1 mL/kg)1次,连续4次。另取6只豚鼠不予任何处理作为基线对照。每次注射药剂24 h后各组取6只观察气道对吸入组胺反应性的变化,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计数、NO和ET-1含量的变化。结果接受3次和4次LPS腹腔注射的豚鼠在末次给药24 h后出现持续的AHR,同期BALF中NO含量显著升高[(18.07±0.63)μmol/L比(10.68±0.62)μmol/L,(19.08±1.35)μmol/L比(10.54±1.05)μmol/L,P均<0.001],而ET-1含量在第2次给药24 h后明显升高[(89.42±6.83)pg/mL比(60.21±8.85)pg/mL,P<0.001],但在第3次给药24 h后降至基线水平,第4次给药24 h后显著降低[(42.69±1.64)pg/mL比(63.16±5.93)pg/mL,P<0.05]。结论腹腔多次注射LPS可诱发持续性AHR,AHR的产生可能与NO水平的上升有关,与ET-1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以及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气道炎性细胞因子以及炎性介质的特性,明确二者的不同气道炎症特性的潜在机理.方法 EB组16例患者,CVA组16例患者、哮喘组15例患者以及对照组15名正常体检者,检测这4组人员诱导痰中的嗜酸粒细胞即EOS比例;流式检测IL-5和γ-IFN刺激的EOS表面CD69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诱导痰上清液中PGE2、LTC4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EB组、CVA组、哮喘组患者诱导痰中EOS表面CD69蛋白的表达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B组与对照组、CVA组、哮喘组患者诱导痰中PGE2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CVA组患者、EB患者以及哮喘组患者的诱导痰中LTC4浓度显著增高(P<0.05),EB组患者的LTC4的蛋白表达量和CVA组患者以及哮喘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组患者的诱导痰中PGE2的表达水平增高,CVA组患者的LTC4/PGE2比值与EB组患者相比也是明显升高,推测这2个因素是EB缺乏气道反应性的潜在炎症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小剂量红霉素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气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轻、中度稳定期支气管哮喘患者30例,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各15例.两组病人均予吸人布地奈德400~800 μg/d,同时B组患者口服红霉素0.2 g,每日3次.疗程8周.两组病例试验前、后均予肺通气功能检查和组胺吸入激发试验.[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各项肺通气功能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病人治疗前的组胺PC20-FEV1差异亦无显著性,但治疗后B组病人的组胺PC20-FEV1显著高于A组,(0.9±0.4)g/Lvs(0.6±0.2)g/L,P<0.05.[结论]长期口服小剂量红霉素有降低哮喘患者非特异性气道高反应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Airway recepto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喉罩通气道是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声门上通气工具。其置入操作简单、便捷,对咽喉部刺激小,血流动力学平稳,通气效果良好。随着喉罩种类和型号的丰富,喉罩在小儿和成人患者的通气维持、困难气道引导插管和紧急气道处理中占重要地位,且在重症患者气道维持和处理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在喉罩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对患者不必要的损伤。同时,还应加强喉罩置入技术和喉罩气道管理的相关培训。未来,可联合应用超声技术,以拓展喉罩在小儿气道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Y型金属气道支架置入治疗复合气道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一体化Y型金属气道支架置入治疗气管下段、气管隆突和双主支气管复合病变(狭窄或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根据气道复合狭窄和食管/胸腔胃-隆突瘘的特殊解剖结构,设计气道Y型一体化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在纤维支气管镜指导及X线监视下,对10例气道复合病变患者置入气道Y型一体化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10枚。结果 Y型内支架均一次性置入成功,10例患者置入内支架后症状均缓解。呼吸困难分级由Ⅲ~Ⅳ级改善为0~Ⅱ级,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由高流量吸氧时的75%~92%[平均为(85±5)%]提高至自然呼吸时的90%~99%[平均为(95±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52,P0.05)。其中2例气管食管瘘患者带膜支架置入后气促缓解,禁食24h后进食未出现呛咳。结论气道Y型一体化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置入能有效解除气道复合病变,技术可行,操作简单、安全,近期疗效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陈昌彪  黄道田 《医学综述》2014,(10):1741-1743
慢性哮喘患者的气道随着病程的发展会出现平滑肌细胞增生、胶原沉积、基膜增厚等重构现象,其中气道平滑肌细胞在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下其收缩功能及生长迁移能力均明显增强,同时还可以发生表型转化,胞内具有合成功能的细胞器(如高尔基体等)含量增加,进而分泌各种生物因子参与气道重构。该文就气道平滑肌细胞在哮喘气道重构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围术期的气道管理是麻醉医师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因此,安全、微创、快速建立有效气道和完善的气道管理对于保障患者围术期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手术前精确的气道评估可指导气道管理方案的制订以及人员和气道管理器具的充分准备,最大限度地确保患者生命安全,避免气道管理失败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和相关医疗诉讼案件的发生。CT三维气道重建技术可精确地显示气道内部和外部形态结构,医务人员通过此重建技术形成的气道图像可辅助诊断气道疾病和预测困难气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肌松程度对食管引流型喉罩和经典型喉罩密封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60例,年龄30~60岁,ASAⅠ级或Ⅱ级,体质量指数<30 kg/m2。随机分为食管引流型喉罩组(P组)和经典喉罩组(C组),每组30例。2组均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调整喉罩对位。2组通气罩的压力控制在60 cmH2 O(1 cmH2 O=0.098 kPa)。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行间歇正压通气。TOF-Watch SX监测术中肌松状态,记录TOF值分别为0(T1)、20%(T2)、40%(T3)、60%(T4)、80%(T5)时喉罩的口咽部漏气压(OLP)及术中胃胀气、返流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相同肌松状态下2组间比较:T1~T5各时刻2组的OLP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比较,P组T4和T5的OLP降低,C组T3~ T5时的OLP降低(P<0.05)。2组术中均未发生明显的胃胀气。结论肌松程度对2种喉罩的密封性均有影响,肌松状态越好,2种喉罩的密封性越好。  相似文献   

17.
人类气道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四个解剖节段:上呼吸道(鼻咽部,Ⅰ段)、导气段(从咽到终末支气管,Ⅱ段)、呼吸性支气管(Ⅲ段)、肺泡管和肺泡(Ⅳ段)。随着管径变细,气道上皮逐渐由假复层上皮变为单层上皮,上皮细胞的高度也逐渐变低,杯状细胞数量逐渐变少直至消失。其结构不同,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上气道顺应性对气道阻力测值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按常规测定 1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阻肺 COPD)及肺心病患者的 FVC、·V75、·V50 、·V2 5,同时用阻断法测定其气道阻力 Raw。并对其中71例患者进行支撑颊部 (降低上气道顺应性 )和未支撑颊部时 Rawc和 Rawu的比较 ,计算 Rawc/ Rawu的比值。结果 肺通气功能 ·V75、·V50 、·V2 5的实 /预 (% )为慢性支气管炎 (慢支 )组 >肺气肿组 >肺心病组 ;Raw测值则为慢支组 <肺气肿组 <肺心病组。 Rawc/ Rawu的比值 ,在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分别为 1.0 1~ 1.0 3(平均 1.0 2 )、1.2 2~ 1.2 5 (平均1.2 4 )、1.15~ 1.2 2 (平均 1.19)。结论 对 COPD和肺心病患者 ,用支撑颊部以降低上气道的顺应性 ,可以改善用阻断法所测的 Raw,从而能正确测定 Raw值。  相似文献   

19.
过敏性哮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使用了几十年的主要治疗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较大,因此发现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疾病的重要手段,但不少疑难病的发病机理不明确,因而制备的动物模型和人类疾病的相似度有差异。但Ⅰ型变态反应作为过敏性哮喘的发病机理是比较明确的,据此制备的动物模型和人类的哮喘就有很高的相近度,结果的可信度就较高。本文回顾了哮喘动物模型制备的基本方法和某些重要的细节。着重讨论了当今最常用的气道高反应性模型的优劣。如果综合运用不同特点的模型尤其是能观察记录哮喘发作全过程包括速发和迟发反应的模型,将可以更直接地探索哮喘发病过程和治疗药物。对气道重塑及基因敲除和转基因技术在动物模型中的研究和使用也做了一般性论述。动物模型将是一个有力的工具为最后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过敏性哮喘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地氟醚吸入麻醉对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和气道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地氟醚吸入麻醉时肺顺应性、气道阻力和气道压的变化。方法:60例无心肺疾患不吸烟的成年病人随机分为硫喷妥钠组(S组),异氟醚组(Ⅰ组),地氟醚组(D组)。麻醉前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用硫喷妥钠5 mg/kg、维库溴铵地0.1 mg/kg静注后气管插管,随后连接Astiva 3000型麻醉机测定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和气道压。S组插管后静注硫喷妥钠0.25 mg·kg-1·min-1,Ⅰ组和D组分别吸入异氟醚和地氟醚,并尽快将其维持在1 MAC。S组记录静注硫喷妥钠2,4,6,8,10,15 min的上述各值,其余两组分别记录达到1 MAC后2,4,6,8,10,15min的上述各值,同时记录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气管插管后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给药4min后恢复到术前水平,6,8,10,15 min时部分病人的血压下降明显;S组和D组给药后各时间点的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和气道压与基础值比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Ⅰ组病人给药后与基础值和其他两组比较气道阻力明显下降、肺顺应性明显上升(P<0.01),气道压变化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地氟醚麻醉对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和气道压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