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1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124篇
耳鼻咽喉   41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120篇
口腔科学   77篇
临床医学   544篇
内科学   349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80篇
特种医学   186篇
外科学   485篇
综合类   1035篇
预防医学   397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392篇
  6篇
中国医学   357篇
肿瘤学   10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276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初步评估股骨头部分置换术后股骨与内植物模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 方法选择一名成年健康志愿者,获取股骨全长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 20.0软件、Geomagic软件及UG NX 12.0软件建立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骨隧道切除股骨头坏死区域后装配设计开发的股骨头假体,模拟单腿站立环境进行有限元仿真模拟,获取股骨与内植物模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数据。 结果股骨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股骨颈下方和股骨干皮质骨两侧,最大应力为48.25 Mpa,最大位移为10.98 mm。内植物模型的应力主要分布在金属内植物主体结构下方,最大应力为147.2 Mpa,最大位移为9.58 mm。 结论股骨头部分置换后,假体头与股骨头曲率一致,应力传导模式与正常侧髋关节一致,但在假体头与茎部连接处发生应力集中,应重点考虑选择更大强度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假体为基础的乳房重建(IBBR)可以减少或避免自体组织乳房重建手术供区的损伤和瘢痕,近十年来逐渐成为了乳腺癌术后主要的乳房重建方式,同时随着材料学的进步和乳腺外科的发展,补片材料辅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IBBR手术。特别是对于需要植入较大假体的病例,借助人工材料联合胸肌,起到“延伸”肌肉组织、无张力覆盖假体的作用,使重建乳房下皱襞更为饱满、自然,进一步降低手术创伤的同时也增加了重建乳房的美学效果。近期在国内进行的补片材料应用情况调查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发达状况和患者的经济条件是选择乳房重建和人工补片应用的主要因素。此外,由于中国女性乳房的形态特点不同于欧美女性,对于乳房体积较小的假体乳房重建,较少应用人工补片,因此,国内重建补片材料的应用更具个体化和区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青海高原藏系绵羊引发的人间鼠疫疫情流行病学和相关鼠疫菌遗传特征进行研究,为制定出适合青海省藏系绵羊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汇总分析青海省1958―2020年藏系绵羊引发的人间鼠疫疫情资料,描述其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及其他流行病学特征;对38株分离自人、藏系绵羊和喜马拉雅旱獭的鼠疫杆菌进行测序,再结合其他参考菌株的基因序列分析菌株的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特征,构建菌株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结果  1958―2020年共发生藏羊为疫情传染源的人间鼠疫疫情16起,发病69人,死亡42人,病死率60.86%。与藏系绵羊相关的鼠疫杆菌都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进化分支1.IN2中,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同一鼠疫事件中人、藏系绵羊和周边喜马拉雅旱獭分离菌株位于同一簇群,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相符。  结论  流行病学结合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证实了青海省人间鼠疫来自藏系绵羊,而藏系绵羊鼠疫则起源于旱獭。藏系绵羊是青海高原上重要的家畜,因此不应低估藏系绵羊鼠疫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确定并验证以白细胞介素-8 (IL-8)作为评价指标的THP-1细胞光致敏体外评价方法。方法 将THP-1细胞与19种光致敏剂、4种光刺激剂、2种皮肤致敏剂、1种皮肤刺激剂和阴性受试物分别孵育24 h,在光照射(1.7 mW·cm-2,50 min)或避光处理后,细胞换液放入培养箱内继续培养5 h。光刺激剂需在正式光照射前进行预照射(光照30 min,然后避光15 min)处理。用Luminex液相芯片检测技术测定细胞培养上清和细胞裂解液中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含量并统计分析,进一步确定评价光致敏的细胞因子指标,并进行方法验证。结果 与非照射组比较,13种光致敏剂均引起照射组THP-1细胞IL-8总含量显著增加(P<0.01) ,阿伏苯宗为非照射组的1 148~2 269倍,其余12种为非照射组的6.7~195.1倍;光刺激剂经光照射后也可引起细胞分泌IL-8显著增加(P<0.01) ,但经过预照射处理后,IL-8的含量相比直接照射组显著下降(P<0.01)。未经光照射条件下,皮肤致敏剂即可引起THP-1细胞分泌IL-8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 ,光照后IL-8含量虽也较非照射组显著增加(P<0.01) ,但增加的幅度小于皮肤致敏剂本身引起IL-8变化的幅度。在光照条件下,皮肤刺激剂、阴性受试物均可引起细胞分泌IL-8较非照射组显著性增加(P<0.05) ,但增加的幅度较小,与对照组相似。以上受试物引起光照前后细胞TNF-α变化的幅度均与对照组相近。以IL-8为评价指标的THP-1细胞光致敏评价方法检测光致敏剂的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是77.8%、100.0%、68.4%,并且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结论 确定了THP-1细胞光致敏评价方法的细胞因子标志物评价指标为IL-8,判定标准为: ①UVA照射后THP-1细胞中IL-8含量比非照射组显著增加;②UVA照射组与非照射组IL-8含量比值≥6.5;③当上述两条均满足时,对受试物进行UVA预照射处理,预处理照射组IL-8的含量与直接照射组(未经预照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且预处理照射组与预处理非照射组IL-8含量比值≥6.5。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比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椎板切除融合术(LCF)和椎板成形术(LP)后颈椎矢状位形态改变情况,比较三者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颈椎矢状位的矫形效果及对矫形效果的维持能力。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MCSM患者188例,其中47例采用ACDF治疗(ACDF组)、72例采用LCF治疗(LCF组),69例采用LP治疗(LP组)。根据术前颈椎前凸角(CL,C2-7 Cobb角)将患者分为后凸型(CL < 0°)、平直型(0°≤CL < 10°)、前凸型(10°≤CL < 20°)和过度前凸型(CL≥20°)。根据术前和术后CL计算不同术式的前凸改变量(末次随访CL-术前CL)、前凸矫正量(术后1周CL-术前CL)和前凸丢失量(术后1周CL-末次随访CL)。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3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DF组前凸改变量、前凸矫正量大于LCF组和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CDF可增加后凸型、平直型和前凸型患者的CL,随访中虽有部分丢失,但至末次随访时矫形效果维持良好;过度前凸型患者术后CL轻微增加,但随访时逐渐减小,过度前凸缓解。LCF可增加后凸型、平直型患者的CL,随访中前凸丢失量少于ACDF,但末次随访时矫形效果仍不如ACDF。LP术后各型患者CL均降低,但随访过程中前凸丢失量小于ACDF和LCF。结论 ACDF矫形能力较强,可用于治疗各种颈椎曲度类型MCSM患者,LCF适用于后凸型、平直型MCSM患者,LP可用于治疗CL > 10°的MCSM患者。MCSM手术方式的选择除常规考虑脊髓压迫位置、手术节段等,还应考虑患者颈椎矢状位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是一种影响脑网络的疾病,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广泛用于研究卒中损伤后大脑的功能变化和网络重组。动态功能连接是一种新兴的分析方法,用以表征静息状态下大脑功能连接的动态特性。动态功能连接在近5年应用于脑卒中领域,主要用于探索全脑不同网络、感觉运动网络以及语言网络的功能连接属性。研究表明卒中发生后大脑网络功能连接呈现一些重复出现的密集或稀疏的连接状态并具有不同的时间变异特征,为研究脑卒中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潜在的优势。本研究主要综述动态功能连接在脑卒中的应用现状,包括卒中后全脑网络研究、感觉运动网络研究、语言网络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12岁.主诉牙飘要求矫治.全身状况良好,既往体健,否认正畸治疗史及家族史,无不良习惯. 一、临床检查: 1.面部检查:正面观:左右基本对称,开唇露齿,闭唇困难;侧面观为凸面形,下颌后缩(图1). 2.口内检查:恒牙列,双侧磨牙和尖牙为远中尖对尖关系;上牙列无拥挤,下牙列轻度拥挤,上牙列中线居中;前牙覆盖10 mm,Ⅲ度深覆(牙合)(图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CBCT影像研究上颌窦骨分隔及窦底小骨尖/嵴的数量、位置及发生率,分析CBCT在上颌窦提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地区21-70岁之间、上颌牙列完整的500例汉族人群的CBCT影像资料,分别对其左右侧上颌窦骨分隔数量、方向及对应牙位、窦底小骨尖/嵴数量及对应牙位进行观察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1.当研究对象为上颌窦数,骨分隔的发生率为21.6%;当研究对象为人数,其发生率是28.8%;骨分隔数量多为一个,占88.4%;分隔方向多为矢状向,占67.6%;骨分隔最好发的位置在上颌第二磨牙(M2)对应的上颌窦底区域,占43.9%,其次在上颌第一磨牙(M1)区.2.以上颌窦数为研究对象,窦底小骨尖/嵴的检出率为36.0%;以人数为研究对象,其检出率为50.2%;窦底小骨尖/嵴的好发部位依次为上颌第二磨牙(M2)、上颌第一磨牙(M1)、上颌第二前磨牙(PM2)、上颌第一前磨牙(PM1)及上颌第三磨牙(M3),占比分别为31.6%、27.0%、23.3%、9.2%及8.8%.小骨尖/嵴的发生率远高于上颌窦骨分隔,在临床中应予以重视.结论:术前通过对CBCT影像资料的观察分析,可以对上颌窦骨分隔及窦底小骨尖/嵴做出准确评估,能够为上颌窦手术的路径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